Redis进阶

主要内容

  • Redis持久化
  • Redis主从
  • Redis哨兵
  • Redis分片集群

Redis持久化

Redis有两种持久化的方案:

  1. RDB持久化
  2. AOF持久化
1. RDB持久化

RDB全称Redis Database Backup file(Redis数据备份文件),也被叫做Redis数据快照。简单来说就是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当Redis实例故障重启后,从磁盘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快照文件称为RDB文件,默认是保存在当前运行目录。RDB也是redis的默认策略

下面的执行时机先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RDB持久化在四种情况下会执行:

  • 执行save命令
  • 执行bgsave命令
  • Redis停机时
  • 触发RDB条件时
1. save命令

前言: 在Redis中网络请求模块和数据操作模块是单线程的

而其他的如持久化存储模块、集群支撑模块等是多线程的

对于该命令可以在连接redis之后手动的执行save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正是因为redis的对于请求的处理是单线程模式,而save命令是主线程所执行的所以在执行此命令时,主线程就会处于一个阻塞的状态,极大的影响redis的性能.

2. bgsave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命令执行后会开启独立进程完成RDB,主进程可以持续处理用户请求,不受影响。如下

3. 停机时

Redis停机时会执行一次save命令,实现RDB持久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触发RDB的条件

Redis内部有触发RDB的机制,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找到,格式如下:

# 900 秒内,如果至少有1个key被修改,则执行bgsave , 如果是save "" 则表示禁用RDB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RDB的其它配置也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设置:

# 是否压缩 ,建议不开启,压缩也会消耗cpu,磁盘的话不值钱
rdbcompression yes

# RDB文件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 文件保存的路径目录
dir ./ 
2. RDB原理

这里先介绍Redis中默认使用的bgsave命令持久化内存的数据.

fork----> 创建子进程来进行RDB操作)

bgsave开始时会fork主进程得到子进程,子进程共享主进程的内存数据。完成fork后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 RDB 文件。

在操作系统中不允许进程直接操作数据,而是通过页表来间接操作数据

那么在fork操作之后就可以通过拷贝页表 让子进程通过操作页表进而来操作内存中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子进程在进行RDB操作的时候主进程又有新的读写操作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如下

fork采用的是copy-on-write技术:

  • 当主进程执行读操作时,访问共享内存;
  • 当主进程执行写操作时,则会拷贝一份数据,执行写操作。(原本的数据设置为read-only)

注意: 此时理论上就有一个极端的情况,(因为I/O操作的数据相对于内存十分的slow~~),所以就存在 在子进程进行RDB操作的时候,新的请求对原本的数据全部修改了一遍,此时主进程就会把所有的数据拷贝一次,此时如果原始在内存中文件的大小为4G,此时占用内存的大小就会翻倍,甚至更高,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情况.

所以我们一般会留出一些内存,防止类似的情况出现

小结

RDB方式bgsave的基本流程?

  • fork主进程得到一个子进程,共享内存空间
  • 子进程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新的RDB文件
  • 用新RDB文件替换旧的RDB文件

RDB会在什么时候执行?save 60 1000代表什么含义?

  • 默认是服务停止时
  • 代表60秒内至少执行1000次修改则触发RDB

RDB的缺点?

  • RDB执行间隔时间长,两次RDB之间写入数据有丢失的风险
  • fork子进程、压缩、写出RDB文件都比较耗时
AOF持久化

AOF全称为Append Only File(追加文件)。Redis处理的每一个写命令都会记录在AOF文件,可以看做是命令日志文件。

1. AOF配置

AOF默认是关闭的,需要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来开启AOF:

# 是否开启AOF功能,默认是no
appendonly yes
# AOF文件的名称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AOF的命令记录的频率也可以通过redis.conf文件来配:

# 表示每执行一次写命令,立即记录到AOF文件
appendfsync always 
#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然后表示每隔1秒将缓冲区数据写到AOF文件,是默认方案
appendfsync everysec 
#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
appendfsync n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留心上面有一句话: Redis处理的每一个写命令都会记录在AOF文件

那么如果有下面的命令同样也会对命令依次的记录

set name zs
set name ls
set name ww
set name jack
set name pick
set name black

这里操作了数条命令后面执行了删除命令,那不是白执行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对命令优化的方案呢?

此外因为是记录命令,AOF文件会比RDB文件大的多。而且AOF会记录对同一个key的多次写操作,但只有最后一次写操作才有意义。通过执行bgrewriteaof命令,可以让AOF文件执行重写功能,用最少的命令达到相同效果。

在使用bgrewriteaof,就可以把上面的命令优化为类似 set name black 的语句

当然redis也提供了配置文件的方式来触发bgrewriteaof操作

# AOF文件比上次文件 增长超过多少百分比则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 AOF文件体积最小多大以上才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RDB和AOF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在实际开发中往往会结合两者来使用。

3. RDB与AOF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主从架构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EIGWCvC-1684226612566)(C:\Users\57589\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30515223254420.png)]

如何搭建这样的架构, 常用的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 修改配置文件(永久生效)

在redis.conf中添加一行配置: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方式二: 通过slaveof 命令,(重启失效)

# 执行slaveof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主从架构中数据同步的原理

在数据同步中根据不同的时期分为: 全量同步增量同步,下面依次介绍

全量同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有一个问题,master如何得知salve是第一次来连接呢??

有几个概念,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 Replication Id:简称replid,是数据集的标记,id一致则说明是同一数据集。每一个master都有唯一的replid,slave则会继承master节点的replid
  • offset:偏移量,随着记录在repl_baklog中的数据增多而逐渐增大。slave完成同步时也会记录当前同步的offset。如果slave的offset小于master的offset,说明slave数据落后于master,需要更新。

因此slave做数据同步,必须向master声明自己的replication id 和offset,master才可以判断到底需要同步哪些数据。

因为slave原本也是一个master,有自己的replid和offset,当第一次变成slave,与master建立连接时,发送的replid和offset是自己的replid和offset。

master判断发现slave发送来的replid与自己的不一致,说明这是一个全新的slave,就知道要做全量同步了。

master会将自己的replid和offset都发送给这个slave,slave保存这些信息。以后slave的replid就与master一致了。

因此,master判断一个节点是否是第一次同步的依据,就是看Replicationid是否一致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完整流程描述:

  • slave节点请求增量同步
  • master节点判断replid,发现不一致,拒绝增量同步
  • master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RDB,发送RDB到slave
  • slave清空本地数据,加载master的RDB
  • master将RDB期间的命令记录在repl_baklog,并持续将log中的命令发送给slave
  • slave执行接收到的命令,保持与master之间的同步
增量同步

全量同步需要先做RDB,然后将RDB文件通过网络传输到slave,成本太高了。因此除了第一次做全量同步,其它大多数时候slave与master都是做增量同步

什么是增量同步?就是只更新slave与master存在差异的部分数据。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master怎么知道slave与自己的数据差异在哪里呢?

repl_backlog原理

这就要说到全量同步时的repl_baklog文件了。

这个文件是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只不过数组是环形,也就是说角标到达数组末尾后,会再次从0开始读写,这样数组头部的数据就会被覆盖。

repl_baklog中会记录Redis处理过的命令日志及offset,包括master当前的offset,和slave已经拷贝到的offs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lave与master的offset之间的差异,就是salve需要增量拷贝的数据了。

随着不断有数据写入,master的offset逐渐变大,slave也不断的拷贝,追赶master的offs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直到数组被填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如果有新的数据写入,就会覆盖数组中的旧数据。不过,旧的数据只要是绿色的,说明是已经被同步到slave的数据,即便被覆盖了也没什么影响。因为未同步的仅仅是红色部分。

但是,如果slave出现网络阻塞,导致master的offset远远超过了slave的offs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master继续写入新数据,其offset就会覆盖旧的数据,直到将slave现在的offset也覆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棕色框中的红色部分,就是尚未同步,但是却已经被覆盖的数据。此时如果slave恢复,需要同步,却发现自己的offset都没有了,无法完成增量同步了。只能做全量同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主从同步优化

主从同步可以保证主从数据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Redis主从集群:

  • 在master中配置repl-diskless-sync yes启用无磁盘复制,避免全量同步时的磁盘IO。
  • Redis单节点上的内存占用不要太大,减少RDB导致的过多磁盘IO
  • 适当提高repl_baklog的大小,发现slave宕机时尽快实现故障恢复,尽可能避免全量同步
  • 限制一个master上的slave节点数量,如果实在是太多slave,则可以采用主-从-从链式结构,减少master压力
小结

简述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区别?

  • 全量同步:master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RDB,发送RDB到slave。后续命令则记录在repl_baklog,逐个发送给slave。
  • 增量同步:slave提交自己的offset到master,master获取repl_baklog中从offset之后的命令给slave

什么时候执行全量同步?

  • slave节点第一次连接master节点时
  • slave节点断开时间太久,repl_baklog中的offset已经被覆盖时

什么时候执行增量同步?

  • slave节点断开又恢复,并且在repl_baklog中能找到offset时

哨兵机制

哨兵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哨兵的作用如下:

  • 监控:Sentinel 会不断检查您的master和slave是否按预期工作
  • 自动故障恢复:如果master故障,Sentinel会将一个slave提升为master。当故障实例恢复后也以新的master为主
  • 通知:Sentinel充当Redis客户端的服务发现来源,当集群发生故障转移时,会将最新信息推送给Redis的客户端
集群监控原理

Sentinel基于心跳机制监测服务状态,每隔1秒向集群的每个实例发送ping命令:

•主观下线:如果某sentinel节点发现某实例未在规定时间响应,则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

•客观下线:若超过指定数量(quorum)的sentinel都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则该实例客观下线。quorum值最好超过Sentinel实例数量的一半。

集群故障恢复原理

一旦发现master故障,sentinel需要在salve中选择一个作为新的master,选择依据是这样的:

  • 首先会判断slave节点与master节点断开时间长短,如果超过指定值(down-after-milliseconds * 10)则会排除该slave节点
  • 然后判断slave节点的slave-priority值,越小优先级越高,如果是0则永不参与选举
  • 如果slave-prority一样,则判断slave节点的offset值,越大说明数据越新,优先级越高
  • 最后是判断slave节点的运行id大小,越小优先级越高。

当选出一个新的master后,该如何实现切换呢?

流程如下:

  • sentinel给备选的slave1节点发送slaveof no one命令,让该节点成为master
  • sentinel给所有其它slave发送slaveof 192.168.150.101 7002 命令,让这些slave成为新master的从节点,开始从新的master上同步数据。
  • 最后,sentinel将故障节点标记为slave,当故障节点恢复后会自动成为新的master的slave节点

小结

Sentinel的三个作用是什么?

  • 监控
  • 故障转移
  • 通知

Sentinel如何判断一个redis实例是否健康?

  • 每隔1秒发送一次ping命令,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相向则认为是主观下线
  • 如果大多数sentinel都认为实例主观下线,则判定服务下线

故障转移步骤有哪些?

  • 首先选定一个slave作为新的master,执行slaveof no one
  • 然后让所有节点都执行slaveof 新master
  • 修改故障节点配置,添加slaveof 新master

在java代码中的配置

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配置Redis地址

指定哨兵的地址的即可,因为可以通过哨兵找到所有的节点

spring:
  redis:
    sentinel:
      master: mymaster
      nodes:
        - 192.168.150.101:27001
        - 192.168.150.101:27002
        - 192.168.150.101:27003

配置读写分离

@Bean
public Lettuce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return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 ->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readFrom(ReadFrom.REPLICA_PREFERRED);
}

这个bean中配置的就是读写策略,包括四种:

  • MASTER:从主节点读取
  • MASTER_PREFERRED:优先从master节点读取,master不可用才读取replica
  • REPLICA: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
  • REPLICA _PREFERRED:优先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所有的slave都不可用才读取master(常用)

Redis分片集群

主从和哨兵可以解决高可用、高并发读的问题。但是依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 海量数据存储问题

  • 高并发写的问题

使用分片集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

分片集群特征:

  • 集群中有多个master,每个master保存不同数据

  • 每个master都可以有多个slave节点

  • master之间通过ping监测彼此健康状态

  • 客户端请求可以访问集群任意节点,最终都会被转发到正确节点

散列插槽
插槽原理

Redis会把每一个master节点映射到0~16383共16384个插槽(hash slot)上,查看集群信息时就能看到:

注意: 每个插槽可以有多个数据

数据key不是与节点绑定,而是与插槽绑定。redis会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插槽值,分两种情况:

  • key中包含"{}",且“{}”中至少包含1个字符,“{}”中的部分是有效部分
  • key中不包含“{}”,整个key都是有效部分

例如:key是num,那么就根据num计算,如果是{itcast}num,则根据itcast计算。计算方式是利用CRC16算法得到一个hash值,然后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就是slot值。

如图,在7001这个节点执行set a 1时,对a做hash运算,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是15495,因此要存储到103节点。

到了7003后,执行get num时,对num做hash运算,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是2765,因此需要切换到7001节点

小结

Redis如何判断某个key应该在哪个实例?

  • 将16384个插槽分配到不同的实例
  • 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哈希值,对16384取余
  • 余数作为插槽,寻找插槽所在实例即可

如何将同一类数据固定的保存在同一个Redis实例?

  • 这一类数据使用相同的有效部分,例如key都以{typeId}为前缀
集群伸缩

redis-cli --cluster提供了很多操作集群的命令,可以通过下面方式查看:

比如,添加节点的命令:

通过两个案例来实现集群的伸缩

需求:向集群中添加一个新的master节点

  • 启动一个新的redis实例,端口为7004

  • 添加7004到之前的集群,并作为一个master节点

这里需要两个新的功能:

  • 添加一个节点到集群中
  • 将部分插槽分配到新插槽

1: 添加新节点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92.168.150.101:7004 192.168.150.101:7001

查看集群的状态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如图,7004加入了集群,并且默认是一个master节点: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WgzPPZ3x-1684226612571)(E:\a_黑马课程\09_微服务高级\day01-分布式缓存\讲义\md\assets\image-20210725161007099.png)]

但是,可以看到7004节点的插槽数量为0,因此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存储到7004上

转移插槽

我们可以将0~3000的插槽从7001转移到7004,命令格式如下:

3.1 建立连接:

得到下面的反馈:

询问要移动多少个插槽,我们计划是3000个:

指定节点服务的i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制这个id,然后拷贝到刚才的控制台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询问,你的插槽是从哪里移动过来的?

  • all:代表全部,也就是三个节点各转移一部分
  • 具体的id:目标节点的id
  • done:没有了

这里我们要从7001获取,因此填写7001的i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填完后,点击done,这样插槽转移就准备好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确认要转移吗?输入yes:

然后,通过命令查看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故障转移

集群初始状态是这样的:

其中7001、7002、7003都是master,我们计划让7002宕机。

自动故障转移

当集群中有一个master宕机会发生什么呢?

直接停止一个redis实例,例如700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手动故障转移

从机上利用cluster failover命令可以手动让集群中的某个master宕机,切换到执行cluster failover命令的这个slave节点,实现无感知的数据迁移。其流程如下:

这种failover命令可以指定三种模式:

  • 缺省:默认的流程,如图1~6歩
  • force:省略了对offset的一致性校验
  • takeover:直接执行第5歩,忽略数据一致性、忽略master状态和其它master的意见

缓存穿透:

缓存穿透: 查询一个不存在的数据,mysql查询不到数据也不会直接写入缓存,就会导致每次请求都查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承受并发的能力是有限的

方案一: 缓存空数据: 如果查不到就返回空的数据, 仍然把这个空结果进行缓存( 优点: 简单  确定: 消耗内存)
方案二: 采用布隆过滤器 底层使用的bitmap 通过对当前的key,进行三次Hash计算,模以数组的大小,得到在数组中的位置,然后将三个位置的值改为1其中会存在误判率,数组越小误判率就越大( 其实好像跟,Hash冲突一样), 数组越大误判率就越小,但是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内存消耗
(优:内存占用较少,没有多余的key   缺: 实现复杂,存在误判)
一般设置为百分之五以内

布隆过滤器的实现: Redisson 或者 Guava

    @PostMapping("/addUser")
    public Integer insert(@RequestBody MUser user) {
 
        RBloomFilter<String> bloomFilter
                = redisson.getBloomFilter(Constant.REDISSON_BLOOMFILTER_USER);
        //布隆过滤器计算的正确率为97%,初始化布隆过滤器容量为50000L
        bloomFilter.tryInit(500000L,0.03);
        if (bloomFilter.contains(user.getName())) {
            throw new InvalidArgumentException("用户名:" + user.getName() + "已经存在");
        }
 
        user.setId(null);
        int res = userMapper.insertSelective(user);
        if (res > 0) {
            //加入布隆过滤器
            bloomFilter.add(user.getName());
        }
        return user.getId();
    }

最终解决方案:

缓存预热通过实现 InitalizingBean 接口实现aftterPropertieSet方法

缓存预热案例如下: 也可以通过管道实现,尤其对于批量数据的导入。

@Override
    public void afterPropertiesSet() throws Exception {
        // 初始化缓存
        // 1.查询商品信息
        List<Item> itemList = itemService.list();
        // 2.放入缓存
        for (Item item : itemList) {
            // 2.1.item序列化为JSON
            String json = MAPPER.writeValueAsString(item);
            // 2.2.存入redis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item:id:" + item.getId(), json);
        }
 
        // 3.查询商品库存信息
        List<ItemStock> stockList = stockService.list();
        // 4.放入缓存
        for (ItemStock stock : stockList) {
            // 2.1.item序列化为JSON
            String json = MAPPER.writeValueAsString(stock);
            // 2.2.存入redis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item:stock:id:" + stock.getId(), json);
        }
    }

缓存击穿:

缓存穿透: 给某一个key设置了过期时间,当key过期的时候,恰好这时间点对这个key有大量的并发请求过来,这些并发的请求可能会瞬间把DB压垮

解决方案: 
(1): 使用互斥锁
线程1 查询缓存未命中,此时就去获取分布式锁, 查询数据库, 重建缓存数据, 写入缓存
线程2 同时来了之后,查询缓存,未命中, 加锁, 失败,重试

(2): 逻辑过期
那么为什么不把数据设置为永不过期呢?
如果设置永不过期,你不知道现在缓存数据是不是最新的,你得有一个过期时间来触发去数据库刷新最新数据到缓存中
1. 设置多级缓存
2. 对于一些热点数据不设置过期时间
3. 通过分布式锁(当发现缓存没有命中时,首先去拿到分布式锁,再去数据库中查询,并将数据添加到缓存中)
4. 布隆过滤器(防止一些恶意请求的key)

缓存雪崩

首先注意缓存击穿和缓存雪崩的区别: 前者是一个热点key过期导致大量的请求到db, 后者是同一时间大量的key过期,导致大量的请求到db

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是指在同一时段大量的缓存key同时失效或者Redis服务宕机,导致大量请求到达数据库,带来巨大压力。 
缓存击穿: 通常针对同一个key过期,大量并发访问同一个key失败,造成数据压力过大

解决方案:
1. 给不同的key的ttl 添加随机值
2. 利用Redis集群提高服务的可用性  : (哨兵, 集群)
3. 给缓存业务添加降级限流策略     : Nginx 或者 spring CLoud gateway (降级策略可)
4. 给业务添加多级缓存		    : Caffeine或Guava
穿透无中生有key, 布隆过滤Null隔离               ----直接过滤掉布隆过滤器中没有key
缓存击穿过期key, 锁与非期解难题
雪崩大量过期key, 过期时间要随机
面试必考三兄弟, 可用限流做保底

🚩 双写一致性

当修改了数据库的数据也要同时更新缓存的数据,缓存和数据的数据要保持一致

先删缓存还是先修改数据库

读操作: 缓存命中,直接返回; 缓存未命中查询数据库, 写入缓存,设定超时时间

写操作: 延迟双删

为什么要使用延迟双删呢?

是这样的: 按照之前的逻辑, 先删除缓存再操作数据库, 线程1 把缓存删了, 线程2 来了,此时在查缓存未命中,虽然查询数据库,然后写入redis, 然后线程1 再更新数据库, 此时导致 redis的数据库是10, 数据库中是20

如果是先更新数据库,然后再删除缓存, 此时也有问题, 比如线程1,先查询缓存,发现缓存中没有数据, 然后查询数据库,此时线程2 来了更新数据库,然后删除缓存.此时线程1把刚才查到的数据填入缓存,即redis是10, 数据库中是20

但是我们一般不会使用延迟双删的策略, 因为一般这个延迟的时间控制不了. 如果前一个线程还没有执行完, 我们已经把数据删除给删除了,即会出现我们这边刚把数据删除, 那边线程把数据又给读到redis中, 导致数据不一致

此时可以使用读写锁: 读多写少, (保证了强一致性, 但是性能较低) 读的时候采用共享锁,写的时候使用排它锁

即: 在读的时候采用共享锁, 在写的时候对读的代码以及写的代码都实现排它锁(独享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用两种方案: 一致性要求高, 允许延迟一致

一致性要求高 CP

示意代码

允许延迟一致 AP

通过Mq异步的通知数据的修改(允许暂时的不一致, 但是会最终一致)

也可以使用 canal

canal,译意为水道/管道/沟渠,主要用途是基于 MySQL 数据库增量日志解析,提供增量数据订阅和消费

canal的工作原理就是把自己伪装成MySQL slave,模拟MySQL slave的交互协议向MySQL Mater发送 dump协议,MySQL mater收到canal发送过来的dump请求,开始推送binary log给canal,然后canal解析binary log,再发送到存储目的地,比如MySQL,Kafka,Elastic Search等等。

Redis的过期策略

惰性删除
惰性删除: 设置该key过期时间后,我们不去管它,当需要该key时,我们在检查其是否过期,如果过期,我们就删掉它,反之返回该key

优点 :对CPU友好,只会在使用该key时才会进行过期检查,对于很多用不到的key不用浪费时间进行过期检查

缺点 :对内存不友好,如果一个key已经过期,但是一直没有使用,那么该key就会一直存在内存中,内存永远不会释放

定期删除
定期删除: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对一些key进行检查,删除里面过期的key(从一定数量的数据库中取出一定数量的随机key进行检查,并删除其中的过期key)。

定期清理有两种模式:

SLOW模式
 SLOW模式是定时任务,执行频率默认为10hz,每次不超过25ms,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redis.conf 的hz 选项来调整这个次数
FAST模式
FAST模式执行频率不固定,但两次间隔不低于2ms,每次耗时不超过1ms

优点:可以通过限制删除操作执行的时长和频率来减少删除操作对 CPU 的影响。另外定期删除,也能有效释放过期键占用的内存。

缺点:难以确定删除操作执行的时长和频率。

(3) 定时删除 即按照规定的时间, 删除, 十分消耗CPU资源一般不采用

Redis 的过期删除策略:惰性删除 + 定期删除两种策略进行配合使用

redis 的淘汰策略

数据的淘汰策略: 当Redis中的内存不够用时,此时在向Redis中添加新的key,那么Redis就会按照某一种规则将内存中的数据删除掉,这种数据的删除规则被称之为内存的淘汰策略。

Redis支持8种不同策略来选择要删除的key:

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对设置了ttl的key, 第二种是对所有

noeviction: 不淘汰任何key,但是内存满时不允许写入新数据,默认就是这种策略。

volatile-ttl: 对设置了TTL的key,比较key的剩余TTL值,TTL越小越先被淘汰

allkeys-random:对全体key ,随机进行淘汰。

volatile-random:对设置了TTL的key ,随机进行淘汰。

allkeys-lru: 对全体key,基于LRU算法进行淘汰

volatile-lru: 对设置了TTL的key,基于LRU算法进行淘汰

allkeys-lfu: 对全体key,基于LFU算法进行淘汰

volatile-lfu: 对设置了TTL的key,基于LFU算法进行淘汰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   用当前时间减去最后一次访问时间,这个值越大则淘汰优先级越高。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少频率使用: 会统计每个key的访问频率,值越小淘汰优先级越高。
数据淘汰策略建议

1.优先使用 allkeys-lru 策略。充分利用 LRU 算法的优势,把最近最常访问的数据留在缓存中。如果业务有明显的冷热数据区分,建议使用。

2.如果业务中数据访问频率差别不大,没有明显冷热数据区分,建议使用 allkeys-random,随机选择淘汰。

3.如果业务中有置顶的需求,可以使用 volatile-lru 策略,同时置顶数据不设置过期时间,这些数据就一直不被删除,会淘汰其他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

4.如果业务中有短时高频访问的数据,可以使用 allkeys-lfu 或 volatile-lfu 策略。

平时开发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就是allkeys-lru(结合自己的业务场景)

Redis分布式锁

什么场景下使用呢?

需要结合项目中的业务进行回答,通常情况下,分布式锁使用的场景: 集群情况下的单机定时任务、抢单、幂等性场景

xxl-job 分布式锁 + 单机定时任务

setnx 命令
  1. 首先要避免死锁, 因为方式获取锁的实例宕机 可以通过设置过期时间
  2. 锁的过期时间设置多长合适, 如果太短的话,业务还没有执行完就释放了锁, 依然会出现并发超卖问题 使用看门狗续期
Redisson
  • 原子性问题:可以利用Redis的LUA脚本来编写锁操作,确保原子性

  • 超时问题:利用WatchDog(看门狗)机制,获取锁成功时开启一个定时任务,在锁到期前自动续期,避免超时释放。而当服务宕机后,WatchDog跟着停止运行,不会导致死锁。

  • 锁重入问题:可以模拟Synchronized原理,放弃setnx,而是利用Redis的Hash结构来记录锁的持有者以及重入次数,获取锁时重入次数+1,释放锁是重入次数-1,次数为0则锁删除

  • 主从一致性问题:可以利用Redis官网推荐的RedLock机制来解决

    此时有个问题,对于集群模式如果获得到了主节点的锁, 但是主节点挂了, 此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主节点, 别的线程就可以获取到新的主节点中的锁, 那么就会有两把锁,这该怎么办???

    使用红锁, 也就是说如果是集群的话,如果能获得到多个节点的锁(n / 2 + 1) 才算是获得成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隔(releaseTime / 3)的时间做一次续期 releaseTime (释放时间): 获取锁的第一个参数

Redis集群的思想是AP思想,采用的是高可用性. 如果必须要求数据的强一致性可以使用zookeep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红锁的缺点: 实现复杂, 性能差, 运维繁琐

🚩 redis管道技术

不要在一次批处理中传输太多命令,否则单次命令占用带宽过多,会导致网络阻塞

🚩 redis管道技术 在某些高并发的场景下,网络开销成了Redis速度的瓶颈,所以需要使用管道技术来实现突破。

原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习网址: redis使用管道(Pipelining)提高查询速度

@Override
public Set<Long> isBizLiked(List<Long> bizIds) {
    // 1.获取登录用户id
    Long userId = UserContext.getUser();
    // 2.查询点赞状态   --- 使用管道查询
    List<Object> objects = redisTemplate.executePipelined((RedisCallback<Object>) connection -> {
        StringRedisConnection src = (StringRedisConnection) connection;
        for (Long bizId : bizIds) {
            String key = RedisConstants.LIKES_BIZ_KEY_PREFIX + bizId;
            src.sIsMember(key, userId.toString());
        }
        // 这里不用管
        return null;
    });
    // 3.返回结果
    return IntStream.range(0, objects.size()) // 创建从0到集合size的流
            .filter(i -> (boolean) objects.get(i)) // 遍历每个元素,保留结果为true的角标i
            .mapToObj(bizIds::get)// 用角标i取bizIds中的对应数据,就是点赞过的id
            .collect(Collectors.toSet());// 收集
}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yfs1024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