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15*2,填空5*4,判断题10*1,连线5*2,计算1*20,简答2*5
- OSI参考模型层次、各层功能、协议、传输的数据单元,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地址封装;
应用层: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网络服务;DNS、HTTP、SMTP、POP3、Telnet;
表示层:负责在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转换,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解压缩;
会话层:在两个结点之间建立、维护、释放连接,对会话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会话数据可靠传输;
传输层:为会话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传输,有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机制;TCP协议(字节流传输,数据单元数据块)和UDP协议(完整的一个数据块);
网络层:转发和路由功能,异构网络互联,提供拥塞控制,IP协议,ARP,RARP,ICMP,IGMP,RIP,OSPF(数据单元:分组、IP数据报,封装IP地址,通信过程中,IP地址不会变),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实现相邻节点之间无差错的数据传输,提供了确认、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机制,以太网协议、HDLC、PPP(数据单元:数据帧,封装Mac地址),交换机;
物理层:面向原始比特流的传输、规定了机械特性(接口大小)、电气特性(高低电平)、规程特性(传输过程)、功能特性(接收、发送信号的线路、控制总线、地线)。
- 曼彻斯特编码;
- 0比特插入法(逢5插1);
- 后退N帧协议;
GBN协议:发送窗口Ws≥1 ,接收窗口Wr=1。未按序到达的分组都需要重传。
SR协议:发送窗口Ws>1,接收窗口Wr>1。发送方重传未被接收方确认的分组。
- 按照覆盖范围和拓扑结构对网络进行分类;
覆盖范围:局域网(覆盖一个楼、公司,几米-几十米)、城域网(覆盖一座城市)、广域网(包含多个城域网、几百-几万千米)
拓扑结构:总线(结点共享一条总线、覆盖范围有限,易产生冲突,结构简单,易于扩展)、树型(形状像一棵倒置的树,对根节点依赖较高,易于扩展)、星型(由中央结点和通过点到点通信链路链接到中央结点的各个计算机组成的,对中央节点依赖较高,容易造成瓶颈,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可扩充性强,组网容易)、环型(将各个计算机与公共的缆线连接,缆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一般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速度较快,某个线路故障,导致整个网络无法通信)、网状(每一个节点至少与其他两个节点相连,可靠性好,成本高,维护复杂)
- 网络中常见的传输介质(有线和无线),双绞线的组成,T568A和T568B的线序;
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无线传输信号:微波、激光、红外线
双绞线线序:
T568A: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T568B: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时延的概念和组成(填空)
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协议的概念,三要素:语法规定了信息格式,语义规定了控制信息的含义,时序规定是信息交换的顺序以及信息发送的速度;
协议:为了进行数据交换而制定的约定或规则的集合;
- 数据、信号、信息;
数据:符号表现形式,包含信息;
信息:有价值的消息或文档,对数据处理后的结果;
信号: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
- 模拟信号进行数字编码过程(填空)
采样、编码、量化
- 从技术范畴上来讲,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填空)
-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数据的每一位占用一条信号线进行传输;
串行通信:代码若干位按照顺序排成数据流进行传输;
- 数据传输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工作原理及例子。(简答、单选、填空)
单工:数据始终沿着一个方向传输:无线电广播
半双工通信:数据某一时刻沿着一个方向传输(收发不能同时进行),对讲机;
全双工:可以同时收发数据,打电话。
- 带冲突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工作原理(简答)
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随即延迟后重发
- 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及各自特点(简答)
- ARP协议和RARP协议的作用(判断、选择)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把IP地址解析成物理地址;
RARP协议:反向地址解析协议,把物理地址解析成IP地址。
- 局域网常用的技术中,数字和单词代表的含义
10-BASE-T
10:数据传输速率10Mbit/s,BASE:基带传输,信号未经过处理直接进行传输,T传输介质双绞线,F光纤。
-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和外部网关路由协议,是什么,有哪些,适用范围?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P: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协议,RIP、OSPF
外部网关路由协议EGP:自治系统之间进行通信使用的路由协议,BPG(边界网关协议)。
-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把传输频带分成若干个不交叠的频段,每个信号占据一个频段;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把每个周期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分配给多个信源使用公共线路;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光纤信道上的一个变种,一条公共传输介质传输多路光信号。
- 局域网采用广播式的传输方式hdlc、以太网,广域网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ppp;
- IP地址的表示方法:点分十进制和冒号十六进制,子网划分
例题:
(1).划分成4个子网,2n>=4,n>=2子网号至少占2位,子网号占2位时,网络地址前缀26+2=28;
(2).每个子网中有多少个网络地址?主机号=32-网络地址前缀=4,24=16;
(3).每个子网的网络地址:
136.23.12.01000000=136.23.12.64/28
136.23.12.01010000=136.23.12.80/28
136.23.12.01100000=136.23.12.96/28
136.23.12.01110000=136.23.12.112/28
(4).每个子网可用最大、最小地址:
136.23.12.01000001-136.23.12.01001110:136.23.12.65-136.23.12.78、
136.23.12.01010001-136.23.12.01011110:136.23.12.81-136.23.12.94、
136.23.12.01100001-136.23.12.01101110:136.23.12.97-136.23.12.110、
136.23.12.01110001-136.23.12.01111110:136.23.12.113-136.23.12.126
- 常见的网络管理命令
Ipconfig查看TCP/IP的配置,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netstat监控TCP/IP网络的连接情况,tracert命令确定两主机之间路由,arp命令查看、管理本机缓存地址表
- 什么是NAT技术:网络地址转换,帮我们把私有IP地址转换成公有IP地址
1.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 数据链路层 B. 传输层 C. 会话层 D. 应用层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在OSI参考摸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 对话管理 B. 数据格式转换 C. 路由选择 D. 可靠数据传输
4.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 应用层 B. 表示层 C. 传输层 D. 网络层
5.若某通信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ps,采用4相位调制,则该链路的波特率是(波特率和比特率的问题)
A. 600波特 B. 1200波特 C. 4800波特 D. 9600波特
6.在物理层接口特性中,用于描述完成每种功能的事件发生顺序的是
A. 机械特性 B. 功能特性 C. 过程特性 D. 电气特性
7.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后退N帧(GBN)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2、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
A. 2 B. 3 C. 4 D. 5
8.数据链路层采用选择重传协议(SR)传输数据,发送方已发送了0~3号数据帧,现已收到1号帧的确认,而0、2号帧依次超时,则此时需要重传的帧数是
A. .1 B. 2 C. 3 D. 4
9.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目标地址是
A. 目的物理地址 B. 目的IP地址 C. 源物理地址 D. 源IP地址
10.若下图为10BaseT网卡接收到的信号波形,则该网卡收到的比特串是
A. 0011 0110 B. 1010 1101 C. 0101 0010 D. 1100 0101
11.HDLC协议对0111 1100 0111 1110 组帧后对应的比特串为
A. 01111100 00111110 10 B. 01111100 01111101 01111110
C. 01111100 01111101 0 D. 01111100 01111110 01111101
12.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00-e1-d5-00-23-a1向主机00-e1-d5-00-23-c1发送1个数据帧,主机00-e1-d5-00-23-c1收到该帧后,向主机00-e1-d5-00-23-a1发送一个确认帧,交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
A. {3}和{1} B. {2,3}和{1} C. {2,3}和{1,2} D. {1,2,3}和{1}
13.假设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与发送400B的数据(无拆分),除物理层和应用层之外,其他各层在封装数据时均引入20B 的额外开销(使用协议封装数据时产生的开销),则应用层数据传说书效率约为()
A. 80% B. 83% C.87% D. 90%
14.简述OSI参考模型共有几层及各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