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存储取出【JDK1.8】【源码】

JDK1.8里面的HashMap

1.简介

  • HasnMap是基于map接口实现,元素以键值对的方式存储,并且键和值都可以使用null,因为key不允许重复,因此只能有一个键为null
  • HashMap是无序不重复的,而且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
  • JDK1.7 HashMap的数据结构为:数组 + 链表,JDK1.8 HashMap的数据结构为: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
  • 为什么要使用HashMap ?
    • 数组的特点:查询效率,插入和删除效率
    • 链表的特点:查询效率,插入和删除效率
    • 注意:HashMap的散列表是懒加载机制,在第一次put的时候才会创建
    • 在HasnMap底层使用数组加(链表或红黑树)的结构完美的解决了数组和链表的问题,使的查询和插入,删除的效率都很高,相比上述几种数据结构,在哈希表中进行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性能十分之高,仅需一次定位即可完成,时间复杂度为O(1)。

2.存储过程

先上源码,后面配上步骤解析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tab[]为数组,p是存放元素的桶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tab为空则创建数组,同时调用resize()方法进行扩容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i = (n-1) & hash 计算下标,如果未碰撞,则直接存储节点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发生了碰撞,则存储在链表或者树中
    else {
        Node<K,V> e; K k;
        // 如果数组上的那个节点hash相同,且key相同,则e指向该节点,等待后面覆盖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判断是否为红黑树,如果是树节点,则使用红黑树完成插入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如果是链表,则遍历数组外的链表节点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判断阈值,超过则链表转红黑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当key相同时,直接替换,此时e已经指向某个节点,直接退出循环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检查e的null,进行覆盖操作,并且直接返回被覆盖的节点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当数组内插入的节点数达到阈值,进行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通过上面的源码,我们可以将向 HashMap 中存放元素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① table为空,则调用resize()函数进行创建: 这里所说的 table 就是源码中的 Node<K,V>[] table ,它是 HashMap 的一个内部类,也是 HashMap 的基本子节点,同时它既是 HashMap 底层数组的组成元素,又是每个单向链表的组成元素。它其中包含了数组元素所需要的 key 与 value ,以及链表所需要的指向下一个节点的引用域,

② 计算元素所要储存的位置(index),并对 null 做出处理: 在源码中有这么一行代码:p = tab[i = (n - 1) & hash],也就是说 index = (n - 1) & hash,其中 n 代表了新创建的 table 数组的长度,咱们主要看看 hash 是从何而来的【 首先将得到 key 对应的哈希值【h = key.hashCode()】,然后通过 hashCode() 的高16位异或低16位【(h = k.hashCode()) ^ (h >>> 16)】来获取元素所要储存的位置 】

③判断是否为红黑树并添加元素:关于红黑树的部分这里就不讨论了,我们主要看看 else 里边所包含的内容,else 分支中包含了一个 for 循环(表示循环遍历链表),它在循环时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 e = p.next 以及后面的 p = e 实际上是在向后循环遍历链表,开始的时候 p 为每个桶的头元素,然后将 p 的引用域指向空节点 e,这个时候实际上就相当于将 p 的下一个元素赋值给了 e ,即 e 已经变成了 p 的下一个元素。
  2. 接下来我们把 e 单独提出来,进行了两个判断:if ((e = p.next) == null) 和 if (e.hash == hash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前者的含义是如果 e 也就是 p.next 为 null,那么说明当前的这个 p 已经是链表最后一个元素了。这个时候采取尾插法添加一个新的元素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即直接将 p 的引用域指向这个新添加的元素。如果添加了新元素之后发现链表的长度超过了TREEIFY_THRESHOLD - 1(也就是超过了8),那么调用 treeifyBin(tab, hash) 把这个链表转换成红黑树继续操作;后者则表示如果发现 key 值重复了,那么直接break,结束遍历。
  3. 最后又将 e 赋给 p,这个时候的 p 已经向后移动了一位,接着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循环完整个链表,或者break出来。

④ 如果超出了最大限制,执行扩容操作,长度变为两倍。

3.获取过程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如果key为null,则直接去table[0]处去检索即可。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Entry<K,V> entry = getEntry(key);
        return null == entry ? null : entry.getValue();
 }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if (size == 0) {
            return null;
        }
        //通过key的hashcode值计算hash值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
        //indexFor (hash&length-1) 获取最终数组索引,然后遍历链表,通过equals方法比对找出对应记录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return null;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  JDK  1.8

  1. get方法的实现相对简单,key(hashcode)–>hash–>indexFor–>最终索引位置,找到对应位置table[i],

  2. 再查看是否有链表,遍历链表,通过key的equals方法比对查找对应的记录,返回 value,

  3.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觉得上面在定位到数组位置之后然后遍历链表的时候,e.hash == hash这个判断没必要,仅通过equals判断就可以。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如果传入的key对象重写了equals方法却没有重写hashCode,而恰巧此对象定位到这个数组位置,如果仅仅用equals判断可能是相等的,但其hashCode和当前对象不一致,这种情况,根据Object的hashCode的约定,不能返回当前对象,而应该返回nul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