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事前提一嘴

室友考完研了,下一年就是我了,真不想和他们一起考,压力太大了,这里分享一点笔记吧
采用王道考研的书以及视频,去掉了一些书上的废话,加上了视频中的重点,最后总结出来的
如有侵权,即可删除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考纲内容

  •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网络的分层结构(包括5层和7层结构),尤其是ISO/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及相关协议、接口和服务等概念。掌握有关网络的各种性能指标,特别是时延、带宽、速率和吞吐量等的计算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体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主要指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与数据**
通常的计算机硬件有:服务器、路由器、通信线路、用户计算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
通常的计算机软件有: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

广义观点
只要是能实现远程信息处理的系统或能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都是计算机网络

资源共享观点
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西元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该定义包含下面三层含义:

  • 目的:资源共享
  • 组成单元: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 网络中的计算机必须遵循的统一规则:网络协议

用户透明性观点
存在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它能够调用用户所需要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无需了解网络的存在、资源的位置信息。用户透明性观点的定义描述了一个分布式系统,是网络未来发展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物理组成上看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有
硬件、软件、协议**三大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 硬件主要由**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如双绞线、光纤)、交换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和通信处理机**(如网卡)等组成
  • 软件主要包括各种**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和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邮政手法程序、FTP程序、聊天程序等)。软件部分多属于应用层**
  • 协议是计算机的核心。协议**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时所遵循的规范**

从**工作方式上看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
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 边缘部分由所连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信(如传输数据、音频或视频)和共享资源**
  • 核心部分由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信和交换服务**

从**功能组成来看
计算机网络从
逻辑功能上是由通信子网资源子网**组成

  • 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使网络具有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和存储的能力,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如数据链路层的网桥、交换机;网络层的路由器
  • 资源子网是**实现资源共性功能的设备及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数据通信

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用来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各种信息的传输,并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调配、控制和管理
例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将无法实现

2、资源共享

使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协作,从而**极大提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3、分布式处理

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某个复杂任务分配给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从而利用空间计算机资源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4、提高可靠新

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为替代机

5、负载均衡

将工作任务均衡地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广域网的**任务是提供长距离通信,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广域网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使用交换技术**
  • 城域网(MAN)。城域网**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有时也常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讨论
  • 局域网(LAN)。局域网一半用危机或工作站通过告诉线路相连,覆盖范围较小。使用广播技术
  • 个人区域网(PAN)。个人区域网指在个人工作的地方将消费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
注:
若中央处理器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则一半成为多处理器系统,而不称为计算机网络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差异不仅在于它们所覆盖的范围不同,还主要在于它们所使用的 -协议不同-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互连是通过 -路由器- 实现的

2、按**传输技术**分类

  • 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通信通道。当一台计算机利用共享通信信道发送报文分组时,所有其他的计算机都会”收听“到这个分组。接受到该分组的计算机网通过检查目的地址来决定是否接收该分组**。局域网基本上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广域网中的无线、卫星通信网络、也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
  • 点对点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若通信的两台主机之间**没有直接连接的线路,则它们之间的分组传输就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接收、存储和转发,直至目的结点**
注:
是否采用分子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广域网基本都属于点对点网络
广播式网络采用共享广播信道,可以包药网络层,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需要服务访问点

3、按**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由网中结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信线路(网线)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主要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和网状型等。线型和环形网络多用于局域网,网状网络多用于广域网**

image-20231123122718412

  • 总线型。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
    优点:建网容易、增/减结点方便、节省线路
    缺点:重负载时通信效率不高、总线任意一处对故障敏感
  • 星型。每个终端或计算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
    优点: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因为端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设备
    缺点:成本高、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
  • 环形。所有计算机接口设备连接成一个环。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双环,环中信号是单向传输的
  • 网状型。每个结点至少有两条路径与其他结点相连,多用在广域网中。有规则型和非规则型两种
    优点:可靠性高
    缺点:控制复杂、线路成本高

4、按**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指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 专用网。某部门为满足单位特殊业务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5、按交换技术分类

交换技术是指各台主机之间、各通信设备之间或主机与通信设备之间**为交换信息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和交换装置的方式**

  • 电路交换网络。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路用于传送数据,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三个阶段
    特点: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远点直达终点
    优点:数据直接传送、时延小
    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利用线路容量、不便于进行差错控制
  • 报文交换网络。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辅助信息,然后封装成报文。整个报文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后,再转发给下一个结点,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到达目的结点。每个报文可以单独选择到达目的结点的路径
    特点: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可以较为充分地利用线路容量,可以实现不同链路之间不同数据传输速率的转换,可以实现格式转换,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id访问,可以实现差错控制
    缺点:增大了资源开销。增加了缓冲时延,需要额外的控制机制来保证多个报文的顺序不乱序,缓冲区难以管理
  • 分组交换网络。原理:将数据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组分成组(包),以存储-转发方式传输
    特点: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除具备报文交换网络的优点外,分组交换网络缓冲易于管理,包的平均时延更小,网络占用的平均缓冲区更少,更易于标准化,更适合应用
    缺点:附加信息开销大

6、按**传输介质**分类

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因此网络可以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有限网络又分为双绞线网络、同轴电缆网络等
无线网络又分为蓝牙、微波、无线电等类型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带宽、吞吐量

  • 速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传输速率数据率比特流**
    单位:b/s(比特/秒)或bit/s。有时数据率较高时,可以用kb/s(k=103)、Mb/s(M=106)、Gb/s(10^9)表示
    在计算机网络中,通常**把最高数据传输速率成为带宽**
  • 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传输率”的同义语
    单位:b/s(比特/秒)
    即网络设备所支持的贵高速度
  • 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单位:b/s(比特/秒)
    受网络带宽或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

实际传输速率一定会比带宽小,带宽是上限,吞吐量是所有链路速率的和

2、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RTT、利用率

  • 时延: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
    单位:s(秒)
    时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流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 / 信道带宽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
    路由器确定转发端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发送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比特。也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单位:b(比特)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x 信道带宽

  • 往返时间RTT:指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RTT = 传播时延 x 2 + 末端处理时间(其他时延)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一信道由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时由数据通过的

    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 总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网络模型分层的目的

增加功能之间的独立性
降低协议设计和调试过程的复杂性
便于对网络进行研究、实现和维护
促进标准化工作,如提供标准语言、定义标准界面

分层的基本原则

每层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各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分层的含义

1、第n层的实体不仅要使用第n-1层的服务来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还要向第n+1层提供本层的服务,该服务是第n层及其下面各层提供的服务总和
2、最低层只提供服务,是整个层次结构的基础;中间各层既是下一层的服务使用者,又是上一层的服务提供者;最高层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3、上一层只能通过相邻层间的接口使用下一层的服务,而不能调用其他层的服务;下一层所提供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一层透明
4、两台主机通信时,对等层在逻辑上有一条直接信道,表现为不经过下层就把消息传送到对方

由于分层后各层之间相对独立,灵活性好,因而分层的体系结构易于更新、易于调试、易于抽象、易于标准化
但层次越多,有些功能在不同层中难免重复出现

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第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在实体之间是水平的关系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索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在实体之间是
垂直**的关系

第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为n + 1层所利用
第n层称为服务提供者,第n + 1层则服务于用户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中,每个报文都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部分,即SDU;二是控制信息部分,即PCI,它们共同组成PDU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

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

物理层的PDU:比特
数据链路层的PDU:帧
网络层的PDU:分组
传输层的PDU:报文段

在各层间传输数据时,把从第n+1层收到的PDU作为第n层的SDU,加上第n层的PCI,就变成了第n层的PDU,交给n-1层后作为SDU发送。接收方接收时做相反的处理
n-SDU + n-PCI = n-PDU = (n - 1)-SDU

image-20231123212946778

一些概念:

网络体系结构时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体系结构时分层结构
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第n层再向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m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仅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体系结构时抽象的,而实现是指能运行的一些软件和硬件

OSI参考模型

目的:为了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数网传会表应)
第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它是为了联网而附加的通信设备,完成数据传输的功能
高三层统称为资源子网,它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处理的功能
传输层承上启下

image-20231124100124889

注:下面三层的通信必须借助中继系统才能进行,它们之间的通信称为点到点之间的通信;而上面四层的通信是不需要使用到中继系统的,它们之间的通信称为端到端之间的通信。高层用户可以直接进行端到端的数据连接,从而忽略通信子网的存在

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里面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参考模型环境的手段
因为用户的实际应用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应用层采用不同的应用协议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应用要求,换句话说,即**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都属于应用层

典型应用层服务: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

表示层

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义和语法)
不同机器采用的编码和表示方法不同,使用的数据结构也不同。为了使不同表示方法的数据和信息之间能互相交换,表示层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形式

表示层的功能

1、数据格式变换
2、数据加密解密
3、数据压缩和恢复

主要协议:JPEG、ASCII

会话层

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
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向表示层提供它的增值服务**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这就是会话,也称为建立同步**(SYN)

会话层功能

1、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包括建立、管理及种植进程间的会话
2、可以使用校验点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服务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适用于传输大文件

主要协议:ADSP、ASP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TCP)用户数据(UDP)**

传输层功能

1、为端到端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和不可靠传输服务
2、为端到端连接提供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等服务
3、分用和复用。复用是指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分用是指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主要协议TCP、UDP

网络层

因特网是一个很大的网络,它由大量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因特网的主要网络层协议使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因此网络层也叫网际层IP层

传输单位:数据报
主要任务:把分组从远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报和分组的关系:当数据报过长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切割,切割之后的数据包就叫分组,可以使传输更灵活)

网络层功能

1、路由选择:根据算法选择最佳路径
2、流量控制:限制发送方发速度来控制数据传输速率
3、差错控制:检查通信的两结点是否发生了错误,能纠错就纠错,不能纠错就丢弃。方法有如奇偶校验码
4、拥塞控制:如果所有结点都来不及接收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的话,网络就处于拥塞状态。缓解这种拥塞就是拥塞控制

可同时提供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

主要协议: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数据链路层

传输单位:
主要任务: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包组装成帧

数据链路层功能能够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和完整性

1、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
2、差错控制:帧错或位错时可以被检测出来并进行处理
3、流量控制:协调两个结点的速率
4、访问(接入)控制:控制对信道的访问,也可以被称为物理寻址

主要协议:SDLC、HDLC、PPP、STP

物理层

传输单位:比特
主要任务: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透明传输:不管所传数据时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来什么发什么)

物理层功能

1、定义接口特性:接口特定的参数
2、定义传输模式:单工(一个方向)、半双工(双向不同时)、双工(双向同时)
3、定义传输速率
4、比特同步
5、比特编码

主要协议:Rj45、802.3

注:传输信息所用的一些物理媒介,如双绞线、光缆、无线信道等,并不在物理层协议之内,而在物理层协议下面

TCP/IP参考模型

OSI/RM与TCP/IP

image-20231125105353119

网络接口层的功能类似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表示与物理网络的接口。但实际上TCP/IP本身并未真正描述这一部分,只是指出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连接,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
物理接口层的作用是
从主机或结点接收IP分组,并将它们发送到指定的物理网络上**

网际层(主机-主机)是TCP/IP的**关键部分,功能类似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网际层将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为之独立地选择合适的路由,但它不保证各个分组有序的到达,各个分组的有序交付由高层负责
网际层
定义了标准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现在多使用的是IPv4和IPv6

传输层(应用-应用或进程-进程)类似于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使得发送端和目的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进行会话
传输层主要使用以下协议:
1、传输控制协议(TCP):它是面向对象的,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它是无连接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提供可靠交付,只能提供**尽最大努力交付**

应用层(用户-用户)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如虚拟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域名解析服务(DNS)、电子邮件协议(SMTP)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应用层的**服务访问点也称用户界面**

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核心协议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相同点

1、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将庞大且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骄傲容易处理的、范围较小的问题,而且分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2、都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3、可以实现异构网络互连,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不同点

1、OSI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2、OSI出现在协议之前,不偏向特定协议,适用性良好;而TCP/IP正好相反,模型实际上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因此不会出现协议不能匹配模型的情况
3、TCP/IP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IP作为重要层次;OSI参考模型最初指考虑哦那个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连
4、OSI参考模型与TCP/IP的通信方式有所不同
	ISO参考模型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因此网际层仅有一种无连接的通信方式,但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模式

面向连接分为三阶段:1、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2、只有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后,才能开始数据传输。3、当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
面向无连接没有这么多阶段,它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5层参考模型

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image-20231125110937177

5层参考模型的数据封装与解封装

image-20231125111236260

疑难点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布式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整个系统中的各个计算机用户都是透明的。用户通过输入命令就可以运行程序,但用户并不知道哪台计算机在为它运行程序。操作系统为用户选择一台最合适的计算机来运行其程序,并将运行的结果传送到合适的地方

计算机望楼哦则与之不同,用户必须先登录欲运行程序的计算机,然后按照计算机的地址,将程序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该计算机中运行,最后根据用户命令将结果传送到指定的计算机中。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软件的不同

为什么一个网络协议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利的情况

因为网络协议如果不全面考虑不利的情况,那么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协议就会保持理想状态,一直等下去。所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网络是否正确,不能只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还必须非常仔细地检查协议是否能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端到端通信和点到点通信有什么区别

从本质上说,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组成的通信子网为网络环境中的主机提供点到的服务,而传输层为网络中的主机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直接相连的结点之间的通信称为点到点通信,它只提供一台及其到另一台机器之间的通信,不涉及程序或进程的概念。同时,点到点通信并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新,也不能说明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是哪两个进程在通信,这些工作都是由传输层来完成的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点到点通信的基础上,它是由一段段的点到点通信信道构成的,是比点到点通信更高一级的通信方式,以完成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通信。端是指用户程序的端口,端口号标识了应用层中不同的进程

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一个文件有两种可行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把文件截成分组,接收方逐个确认分组,但整体就整体而言,文件没有得到确认
第二种策略不确认单个分组,但当文件全部收到后,对整个文件予以确认
请讨论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如果网络容易丢失,那么对每个分组注意进行确认较好,此时仅重传丢失的分组
如果网络高度可靠,那么在不发生差错的情况下,仅在整个文件传送的接吻发送一次确认,从而减少了确认次数,节省了带宽
不过,即使只有单个分组丢失,也要重传整个文件

服务和协议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和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提供的

  • 21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pdf是一个介绍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文件。网络安全是在信息化时代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到了网络通信、数据传输和信息保护等方面。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对于保护网络和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安全策略、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策略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础,它包括了定义网络安全目标、规划与设计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政策和安全标准等内容。通过确定网络安全策略,可以为整个网络安全体系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网络安全技术则是指为实现网络安全策略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了网络防御技术、入侵检测与防范技术、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网络系统和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网络安全管理是指对网络安全策略和技术的有效实施和管理。它包括了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监控和安全评估等内容。通过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可以保证网络安全体系的持续运行和发展。 总而言之,《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pdf介绍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关键要素。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对于保护网络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网络威胁和风险,实现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