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ICT=IT+CT)。
- 1951年:SAGE美国空军半自动化地面防控系统。
- 1960年:SABRE-I飞机订票系统。
- 1968年:通用电气信息服务系统。
- 1969年:美国国防部APPAnet。(在这之前没有商用。)
- 1974年:IBM提出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 1975年:DEC发布自己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
- 1976年:UNIVAC宣布了该公司分布式通信体系结构。(以前位商用)
- 1977年:IOS(七层参考模型)制定OSI/RM参考模型。
- 1984年:TCP/IP正式标准(DOD)1985年,民用商用。(标准化阶段)
2、计算机网络分类
组成元素: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按照结构划分(网络拓扑):星型、环网、树形(最常用)、全连模型、总模型、不规则模型
按照覆盖距离分布:
局域网 | 城域网 | 广域网 | |
地理范围 | 室内或校园内 | 建筑物之间,城区内 | 国内,国际 |
互联网和通信方式 | 单位所有和运营 | 几个单位共有或公用 | 通信运营公司所有 |
互联和通信方式 | 共享介质,分组广播 | 共享介质,分组广播 | 共享介质分组转发 |
误码率 | 最小 | 中 | 较大 |
拓扑结构 | 规则结构:总线型、星型、和环形 | 规则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形 | 不规则的网状结构。 |
主要应用 | 分布式数据处理 | LAN互联,综合声音、视频和数据业务。 | 远程数据传输 |
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七层模型(IOS)
- 应用层:数据——>进程号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数据段、分组——》端口号
- 网络层:数据包——》IP分组
-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MAC地址
- 物理层:比特流
2、七层模型结构的主要功能:
- 应用层:各种应用程序、协议
- 表示层:数据和信息语法转换内码,数据压缩解压、加密解密。
- 会话层:为通信双方制定通信方式,并创建注销会话。
- 传输层:提供可靠或者不可靠的端到端的传输。
- 网络层:逻辑寻址;路由选择。
- 数据链路层:将分组装成帧;提供节点到节点的传输:差错控制。
- 物理层:接媒介上传输比特流:提供机械和电子规约。
3、TCP/IP参考模型与IOS的对应
应用层 | 应用层 |
表示层 | |
会话层 | |
传输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物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