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交换介绍
- 两部电话需要一对电线就可以互相连接起来。
- 五部电话两两相连,则需要十对电线。
- n部电话两两相连,则需要(n*(n-1))/2对电线
可以看出,如果基数变大,要想使每一个电话都和任意一个电话连接起来,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此时就诞生出了电话交换机,每一部电话都连接到电话交换机上,可以将需要通信的任意两个电话的线路接通,这样也就减少了电话线的数量。当电话交换机的数量增多时,只要把各个电话交换机之间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全网的交换任务。用这样的方法,就构成了覆盖全世界的电信网。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例如,在使用电路交换打电话之前,必须先拨号请求建立连接,当被叫用户听到电话交换机送来的拨号音并摘机后,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就建立了一条连接, 这条连接保证了双方用户通话时所需要的通信资源,而这些资源在双方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第一步连接所分配的通信资源始终被占用。
-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挂机后,电话交换机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专用物理通路,也就是把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归还给电信网。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尽管采用电路交换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但是,线路的传输效率很低。这是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
- 用户线归电话用户专用。
- 电话交换机之间拥有的大量话路的中继线是由许多用户共享的。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在因特网中最重要的分组交换机就是路由器,它负责将各种网络互联起来,并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转发,也就是进行分组交换
我们假设用户H6要给用户H2发送消息,我们通常把表示该消息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
- 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
- 在每一个等长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也可简称为“包”,相应的首部也可以称之为“包头”。
- 分组交换机(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之后,先将分组暂时存储下来,再检查其首部,按照首部中的地址进行查表转发, 找到合适的转发接口,通过该接口将分组转发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
- 最终到达用户H2,接收到分组之后,去掉他们的首部,将各数据段组合还原出原始报文。
上述过程可以总结出
- 发送方:构造分组、发送分组
- 路由器:缓存分组、转发分组
- 接收方:接收分组、还原报文
首部作用:包含了分组的目的地址
报文交换
与分组交换类似, 报文交换中的交换结点也采取存储转发方式。但是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这就要求交换结点需要有较大的缓存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现在较少使用,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方式所取代。不再详细介绍
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假设A.B.C.D是分组传输路径上所要经过的四个节点交换机,纵坐标为时间。
- 电路交换
- 通信之前首先要建立连接;
- 连接建立好之后,就可以使用已经建立好的连接进行数据传送;
- 数据传送结束后,需要释放连接,已归还实现已经建立连接所占用的通信线路资源。
- 报文交换
- 可以随时发送报文,而不需要实现建立连接;
- 整个报文会先传送到相邻接点交换机
- 全部存储下来之后进行查表转发,转发到下一个节点交换机。
- 分组交换
- 可以随时发送分组,而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
- 构成原始报文的一个个分组,依次各节点交换机上存储转发。
- 各结点交换机在发送分组的同时,还缓存接收到的分组。
总结:
- 电路交换一旦建立连接,中间的各结点交换机就是直通形式的,比特流可以直达终点。
- 当时用报文交换时,整个报文需要在各节点交换机上进行存储转发,由于不限制报文的大小,因此需要各节点交换机都具有较大的缓存空间。
- 当使用分组交换时,构成原始报文的一个个分组,在各结点交换机上进行存储转发,相比报文交换,减少了转发时延,还可以避免过长的报文长时间占用链路,同时也有利于进行差错控制。
优缺点
-
电路交换
-
优点
- 通信时延小: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专用,数据直达,因此通信时延很小。当连续传输大量数据时,这一优点非常明显。
- 有序传输:通信双方之间只有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数据只在这一条线路上传输,因此不存在失序问题。
- 没有冲突:不同的通信双方拥有不同的信道,不会出现争用物理信道的问题。
- 适用范围广: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 实时性强:主要得益于通信时延小的优点
- 控制简单:
-
缺点
-
建立连接时间长
-
线路独占,使用效率低:只要由用户使用,即使是不传输数据,其他用户也不能使用
-
灵活性差:只要连接所建立的物理通路中的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必须重新拨号建立新的连接
-
难以规格化: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规格、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
-
报文交换
-
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不存在建立连接的时延,用户可以随时发送报文。
-
动态分配线路:当发送方把报文传送给结点交换机时,结点交换机先存储整个报文,然后选择一条合适的空闲线路,将报文发送出去。
-
提高线路可靠性:如果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会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
-
提高线路利用率: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用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分段部分占用物理线路。
-
提供多目标服务: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给多个目的地址
-
缺点
-
引起了转发时延:因为报文在结点交换机上要经历存储转发的过程。
-
需要较大的存储缓存空间:因为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
-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报文需要携带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
-
-
分组交换
-
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不存在建立连接的时延,用户可以随时发送分组。
- 线路利用率高: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用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分段部分占用物理线路。
- 简化了存储管理(相对于报文交换而言):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管理起来相对容易。
- 加速传输:由于分组是逐个传输的,这就使得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可以同时进行。
- 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分组比报文小,出错概率必然减小。即便出错,也只需要重新传入出错的分组,这比重传整个报文的数据量小很多,提高可靠性,减少传输时延。
-
缺点
- 引起了转发时延:分组在结点交换机上需要经历存储转发的过程。
-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将原始报文分割成等长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都要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从而构成分组
- 分组交换采用数据传输服务时,可能会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需要重新还原成原始报文,比较麻烦;若分组交换采用虚电路服务,虽然没有分组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