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三网融合:指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三种网络融合成一种网络。

2.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特点:

(1)连通性,使上网用户之间可以交换信息。

(2)共享性,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1.2 互联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1. 计算机网路(简称网络)

        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2. 互连网(internet)

        通过路由器把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网络的网络”。

3. 互联网(Internet)

特指Internet, 起源于美国(ARPANET),现以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1.2.2 互联网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单个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建成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1.3 互联网的组成

从互联网工作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

(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3.1 互联网边缘部分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

对等方式(P2P方式)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4 三种数据传输方式

1.4.1 电路交换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1.4.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1.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2.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3.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4.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5.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分组首部: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分组交换优点:

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1.4.3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介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之间,相当于寄一封信出去,填好地址后,把内容全部放到信封里,一站一站的发送到目的地址。

1.4.4 三种方式比较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根据这个定义:
(1)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
(2)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作用距离约为5 ~ 50 公里。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 1 公里左右)。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范围很小,大约在10 米左右。

2.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按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网络。因此也可称为公众网。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为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3.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接入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计算机网络,用于将用户接入互联网。接入网本身既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属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接入网是从某个端系统到另一个端系统的路径中,由这个端系统到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些物理链路所组成的。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带宽        吞吐率        时延        时延带宽积        往返时间RTT        利用率

1. 速率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或比特率 (bit rate)。
速率的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例如 4*10^10 bit/s 的数据率就记为 40 Gbit/s。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2. 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 bit/s ,即 “比特每秒”。

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3. 吞吐量

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单位时间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 时延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1) 发送时延
        (2) 传播时延
        (3) 处理时延
        (4) 排队时延

(1)发送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2)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米) /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3)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4)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必须指出,在总时延中,究竟是哪一种时延占主导地位,必须具体分析。

5. 时延带宽积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 往返时间RTT

        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因此,有时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7. 利用率

分为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时延与信道利用率的关系:

        若令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间的关系:

                                                                D=D0/(1-U)   

其中:U 是信道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协议与划分层次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
网络协议 (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三个组成要素: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

① 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② 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③ 分段和重装 :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④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⑤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也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TCP/IP 是四层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但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传输过程: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