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了许多汽车理论的课程,特别参考b站:《汽车理论》 48课时 吉林大学杨志华老师
前言
最近学校的新生在军训,让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三年前。那时我刚进大学,青涩懵懂,学的专业是数学。进学校后才知道还有开学的实验班选拔,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了考试,当时也是在军训的时候。笔试很幸运地过了,之后好像还跟教官请假去面试了,面试的其他场景忘记了,但是其中的一个老师问我的一个题令我印象深刻: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气不足时骑起来更费劲? 当时我只记得自己说了句轮胎瘪了与地面接触面积就增大了,摩擦力自然就增大了,可是面试之后才反映过来高中老师讲过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为自己的学术不精懊悔不已。但是没想到几天后选拔名单里面居然出现了我的名字,所以就一直在实验班读到现在。最近马上保研面试,所以记起三年前的面试题,在网上搜了搜知乎和百度啥的,回答都漏洞百出,所以我打算写这一篇博客来说清楚这个事情。
一、前置假设
要分析 “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气不足时骑起来更费劲” 这个问题,首先得设置一些前置条件。自行车动力来自骑行者,而阻力
F
F
F 则由四方面组成:分别是滚动阻力
F
f
F_{f}
Ff,空气阻力
F
w
F_{w}
Fw,坡度阻力
F
i
F_{i}
Fi,加速阻力
F
j
F_{j}
Fj。
∑
F
=
F
f
+
F
w
+
F
i
+
F
j
\sum F = F_{f} + F_{w} + F_{i} + F_{j}
∑F=Ff+Fw+Fi+Fj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假设自行车在刚性平地匀速行驶,即不考虑坡度阻力
F
i
F_{i}
Fi,加速阻力
F
j
F_{j}
Fj 的影响。而对于空气阻力
F
w
F_{w}
Fw,由于自行车轮胎是否足气对空气阻力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在分析中这个变量也抛去,接下来只需要分析轮胎足气和亏气时滚动阻力
F
w
F_{w}
Fw 的改变。
二、阻力矩 M t M_{t} Mt 的形成
1.迟滞损失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物体相互接触并有挤压时必定会引起形变,而轮胎形变则是形成滚动阻力 F w F_{w} Fw 的原因(形变后会形成阻力矩)。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2.轮胎形变分析
![]() |
在我们的直觉里,轮胎形变时过轴法线两边受力应该一致,即都提供载荷的一半,所以在自行车行驶时左右形变的轮胎提供相同的绕轮胎中心的力矩。事实上这个过程却是反直觉的,轮胎的加载(即压缩)和卸载(即回弹)所提供的力并不对称,换句话说,尽管轮胎形变程度一致,但加载变形区和卸载变形区提供的向上支持力却不一致。这也是为什么滚动阻力 F w F_{w} Fw 为什么会形成。实际上可以通过实验给出轮胎形变(加载和卸载)的受力曲线图。
3.轮胎形变部位支持力分布和等效阻力矩
![]() |
![]() |
如图2所示,其中横坐标
h
h
h 表示轮胎与刚性大地接触面中的点离过轴法线的距离,纵坐标
F
F
F 表示此点对自行车轮胎的支持力。可以发现,除首尾两点,任意
h
h
h 对应加载变形区的点都比卸载变形区的点的支持力大,即过轴法线两端的支持力并不对称,而且支持力与距离也是非线性关系。在图3中,红线呈现的是轮胎形变部位的支持力分布,卸载变形区支持力合力用
F
l
F_{l}
Fl 表示,加载变形区支持力合力用
F
r
F_{r}
Fr 表示,由于轮胎靠转动前进,所以要分析这两个力产生的关于旋转点(即图3中水平线和竖直虚线交点)的力矩。
卸载变形区支持力合力
F
l
F_{l}
Fl 产生的力矩:
M
l
=
F
l
∗
a
l
M_{l}=F_{l}*a_{l}
Ml=Fl∗al, 方向向屏幕内(右手定则);
加载变形区支持力合力
F
r
F_{r}
Fr 产生的力矩:
M
r
=
F
r
∗
a
r
M_{r}=F_{r}*a_{r}
Mr=Fr∗ar,方向向屏幕外(右手定则);
由于
F
r
>
F
l
F_{r}>F_{l}
Fr>Fl,所以在数值上
M
r
>
M
l
M_{r}>M_{l}
Mr>Ml,所以这两个力矩可以用一个力矩替代:
M
t
=
F
t
∗
a
t
M_{t}=F_{t}*a_{t}
Mt=Ft∗at,方向向屏幕外,此即为阻力矩,就是这个力矩产生了滚动时的阻力
F
w
F_{w}
Fw。其中
F
t
F_{t}
Ft 为等效支持力,数值上等于重力(轮胎的负载和轮胎本身),其值不变。
当轮胎足气时轮胎与刚性大地接触面积小,所以支持力分布较为集中,导致
a
t
a_{t}
at 较小,即
M
t
M_{t}
Mt 较小,阻力对应越小;相反地,若轮胎亏气,此时轮胎与刚性大地接触面积变大,所以支持力分布较为松散,导致
a
t
a_{t}
at 较大,即
M
t
M_{t}
Mt 较大,阻力对应越大。
三、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外,我认为还有一些次要影响因素:
- 骑行者在骑自行车时会时时刻刻调整自行车的方向,所以事实上骑车过程中也会存在静摩擦力。当轮胎气亏时,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变大,调整方向时摩擦的距离会增大,导致调整方向的做功增多,表现为骑起来更加费劲。
- 轮胎气亏时的减震能力变差,遇到崎岖的路面的骑行体验肯定比不上轮胎气足时,这种情况下,骑行者会发现更难骑,免不得感觉 “骑起来更费劲”。
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阻力矩的产生,言简意赅地解决了这个曾经的面试题。如果继续分析下去会引出滚动摩擦系数等概念,滚动摩擦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理论可参考《汽车理论(第六版)》。博主不是学汽车工程的,所以不在此班门弄斧,以上有任何错误请大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