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一、重要内容

1、铸币:指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

2、本位货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

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3、辅币:满足小额或零星交易的货币。

4、代用货币: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5、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即银行保证持有人可以随时向签发银行

兑换相应金属货币的一种凭证。

7、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支付功能的非现金货币。

8、有限法偿货币:指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9、无限法偿货指法律赋予某种货币可以无限制地用于清偿债务、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缴纳税款等交易中,并且交易一方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不受限制,交易的另一方不得拒绝接收。这种货币称为无限法偿货币。

10、格雷欣法则:即在两种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最终市场上充斥着劣币。

11、黄金输出点: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

12、黄金输入点: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

13、信用货币: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

14、支票:是活期存款账户存款人开出的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15、本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发出,承诺到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

16、承兑汇票:承兑,简单地说,就是承诺兑付,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表示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经过承诺兑付的汇票就是承汇票。

17、信用的特征:(1)期限性 (2)流动性 (3)风险性 (4)收益性

18、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19、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互相提供的信用形式。

20、银行信用:广义: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款、贴现等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狭义:专指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形成的费用。

21、信用风险: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也称违约风险。

22、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下跌。

23、购买力风险:指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使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而引起的风险。

24、直接融资:指通过最终贷款人(资金供给者)和最终借款人(资金需求者)直接

结合来融通资金,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25、直接证券:指非金融机构如政府、工商企业乃至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公债、

国库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票据。

26、间接融资 :指最终贷款人(资金供给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资金需求者)融出资金的过程。

27、间接证券:指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银行票据、可转让存单、人寿保单、金融债券和各种借据等金融证券。

28、信用工具:(又叫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

29、信用制度: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和维护信用关系的一系列规范、准则等合约性安排。

30、背书:转让人在票据的背面作转让签字。

31、票据贴现:指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贴付一定利息后,提前获取现款的一种票据转让行为。

32、远期交易:即将在未来约定日期开始的交易。

33、期货交易:投资者交纳5%-10%的保证金后,在期货交易所内买卖各种商品标准化合约的交易方式。

34、期权交易:对期权合同的交易。

35、利率互换:指双方同意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两笔同种货币、金额相同、期限相同的本金交换利息现金流的活动,通常,一方的利息是以固定利率计算,另一方的利息则以浮动利率计算。

36、货币互换:指交易双方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交换期限相同的两种货币的本金和利息。

37、金融资产:指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

38、金融体系:指金融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资金集中、流动和配置的关联系统。它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以及进行金融调控监管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39、法定准备金:指各个银行按规定比率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40、超额准备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

41、核心资本:又叫一级资本(Tier 1 capital)产权资本,是指权益资本公开储备,它是银行资本的构成部分,至少要占资本总额的50%,不得低于兑现金融资产总额的4%。

42、附属资本:也称二级资本(Tier 2 Capital).是衡量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的指标,由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债权/股权)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构成

43、表外业务:指或有债权和或有债务的业务。即那些按通行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的经营活动。

44、金融衍生工具:指其价值派生于基础金融工具价格及其指数的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

45、到期收益率: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现在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

46、基准利率: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47、同业拆借利率:指金融机构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48、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49、名义利率:指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也是债权人据以向债务人收取利息的利率或债务人据以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利率。

50、公定利率:介于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之间的利率,它是由金融自律性组织,如银行同业公会等确定的利率。

51、官定利率:由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52、浮动利率:指在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53、利率市场化: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54、利率的期限结构:指利率预期线之间的变化关系,是指金融工具到期前的年限(时间)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它反映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形成的关系结构。

55、利率的风险结构:指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大小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反映期限相同的各种信用工具的利率之间的关系。

56、衡量金融市场成熟度的标准: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即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

57、商业银行:指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够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全方位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

58、技术性破产:指已资不抵债了,资产的流动性不足导致债务清偿能力丧失,而导致的破产。

59、流动性偏好 :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60、流动性陷阱:指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时,人们一致预期利率将上升,此时持有债券会因债券价格下跌而蒙受资本损失,人们普遍只愿意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产而不愿意持有债券。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降低,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

61、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或金融产品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一反方面是金融机构本身的资金流动出了问题。

62、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和价格尺度之间的关系。

6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

64、货币需求: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它是一种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客观实际需求。

65、货币的交易需求: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66、货币的预防需求:指人们为应付可能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的产生的货币需求。

67、货币的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68、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初始存款。

69、货币供应量:指一国银行系统供给货币所形成的,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所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70、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将决定于客观的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而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

71、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指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特别是货币政策决定,而与经济运行过程及经济内部的各种因素无关。

72、通货膨胀: 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73、通货紧缩: 指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货币量紧缩的货币现象。

74、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75、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垄断利润、进口成本、间接成本等)上升,引起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的现象。

76、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表明每单位基础货币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77、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柱,它与财政政策共同构成了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78、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79、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指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金融变量指标,也称中介目标。中间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80、货币政策时滞: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效果的时间间隔。

81、金融结构: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内部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机组合和相互关系。

82、金融抑制: 指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过多的金融管制和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

83、金融深化: 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84、金融相关率:指某一定时期一国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

85、货币化率 :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经济活动总量的比重,体现了一国的货币化程度。

86、“1∶8”公式: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

87、金融创新: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或引进的新事物。

88、混业经营:指一个金融机构获准可以经营多个金融子行业,或者获准同时经营多个隶属于不同金融子行业的金融产品。

89、分业经营: 指法律规定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或证券业务及其他带投资性的金融业务相分离的经营体制。

90、金融稳定: 实际上是指一种状态,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91、金融脆弱性: 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状态。

92、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所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或某个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混乱和动荡。

93、金融监管:指金融管理当局制定并执行一些规则和行为规范,以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或间接改变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供需决策。

94、货币危机: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95、银行危机: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