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

×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

×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

象形字

假借字P4

形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形声字

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

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

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

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

◆ 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二、汉字的性质(P10—P20)

(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先弄清楚下面两个概念:

1、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然既有音也有义。就这一点而言,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都是有音也有义。如:

马ma pen代表“钢笔”的意思

2、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

只有根据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才能将不同民族的文字体系区分开来。

英文——表音文字,线性 汉字——表音兼表义,方块体汉字

Pen[pen] 马

如“花”,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代表的是汉语言里的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

从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来看,它是由“艸”和“化”构成

(二)文字字符的分类

1、意符

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如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他们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符的分类:

(1)作为象形符号使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如:刃 日

(2)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如:

忐忑 歪 泪

2、音符

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汉语里,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借音符)

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

“自”

人们在假借某个字来表示一个跟它同音或音近的词时,通常并不要求它们原来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都是纯粹作为音符来起作用。

被假借的字跟借它来表示的词不但音同或音近,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某种联系现象。(无意)

形声字

音符 意符

形声字的声符分为两类:

1、单纯借来表音,如“花、晴、格”

2、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如:珥

3、记号

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

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如:“日”已经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

由于记号字仍然代表着它们原来所代表的词,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来表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能起到意符或音符的作用。如“清”

假借字也可能变成记号字。如“其”(箕)变成了一个硬性规定的记号。又如“我”

据此将汉字分为:

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

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

思考

• 分析下列汉字:表意符、音符、记号、还是意符兼音符?

• 明、一、二、三、东、令、长、莫、请、好、睛、日、阳

(三)语素音节文字说

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又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人”这个字记录了rén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人”(一种高级动物)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thing(东西)这个词,th、i、ng分别代表[θ]、[i]和[η]这三个音位,thing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是从它的构形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来说的。汉字构成以后,每个汉字并不一定都记录一个语素,例如,在“布加勒斯特”这个译音词中,五个汉字才记录一个语素。

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类别的。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一)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

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

现有的相关资料:

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

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

认为只能看作符号而不能看作文字

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

论证角度1=民族学立场

论证角度2=与古汉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号的比较

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

◆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

认为不能看作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

作者观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

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

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

◆不会早于夏代

◆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

论证:‧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资料

※其它几何型符号

‧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汉字

特点1=距离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

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

(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结构上。

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由繁到简

字体方面:

1、分为两个阶段:

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

2、字体方面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A、象形变为不象形,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笔画化”)

B、字形简化

C、字形繁化:

a、纯粹外形上的繁化

目的: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上、下”“玉、王”

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

(方法:增加偏旁 )

结论: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简化。繁化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影响跟简化不能相提并论。

汉字字数问题

汉字的总数不断增加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共收9353字

2、结构上的变化

(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意符内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

A、“形符”——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如:古汉字“人”“日”等,

几何形符号如果不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的符号,也是用他们的形象来表意的。

古汉字里的独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的表意字。

B、 “义符”——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

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和“正”二子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

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本身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

在有必要区分这两种意符的时候,可以把前一种称为形符,后一种称为义符。

区别:

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

但其界限也并非总是很明确,如“林”

在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基本上就不使用了。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

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无多大影响,所以,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

(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四、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一)商代文字

1、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金文几乎都是铸在铜器上的。

(二)商代文字形体上的特点

1、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

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

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金文见不到这种简化。

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

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字形,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

历来统治者都轻视俗体字。

2、商代文字的排列方式

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

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

(二)西周春秋文字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

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1)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

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早期金文正体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又被金文正体字所使用。

2)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 隹、马、贝、自的例子。

2、美术化倾向明显

例如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永、乍、月”。

(笔画故作宛曲之态,跟笔画因象形而显得曲折是两回事。这种作风反而会降低文字的象形程度。)

主要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

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

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3、籀文的时代问题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

(三)六国文字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以前,文字被贵族阶层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出现,文字也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後,随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

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但是文字的变化速度是不均衡的。我们分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个部分加以介绍。

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

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

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例如:

简体流行是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六国文字的笔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这也是一种简化。

另一方面,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例如:

平防

萦(縈) 后(後)

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

2)另一个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

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的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部只见於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

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

2、正体和俗体的关系

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排挤掉了,如上面举过的齐国文字里从厂的安。这种俗体也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

有的俗体字则仍与正体字并存。青铜礼器(如陈侯午敦)上的文字往往保存着庄重的风格,而其他器物材料上的文字,就比较草率,从而形成正俗并存的局面。

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的明显影响的资料。

(四)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

秦系文字的正体

秦系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的形成过程。

(五)隶书的形成

1、隶书的产生时代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叙》都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此外,从汉代以来,还广泛流传著程邈造隶书之说。从目前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2、秦文俗体与隶书关系

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

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

新隶体——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

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

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

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

2、简牍文字

3、帛纸文字

4、其他

(二)汉代隶书的发展

从字形的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

1、字形构造的变化

A、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了

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

隶定——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

隶书的发展

隶书在战国中晚期已经出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后人把秦统一前的称为秦隶,汉以后的称为汉隶。

1、字形构造的变化

指字形结构和笔划多少方面的变化。

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里,明显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而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

2、书体上的变化P78

指书写风格笔形笔势方面的变化。

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字,形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 。书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波磔”等,即指这些笔法而言。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般把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古隶。要注意的是古隶这个词有歧义。它也可以用作跟楷书的别名——“今隶”相对的名称。这种用法的“古隶”跟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

(三)汉隶的别名

汉隶也称八分。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也称作新隶体),其面貌跟标准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必要为标准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

关于八分得名的缘由,古人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标准;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画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人假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以上各说,究竟哪一说符合或最接近八分命名者的原意,现在已经难以确定了。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

此外,隶书也称佐书。《说文·叙》说王莽时有六书(指六种字体,),“四曰佐书,即秦隶书”。 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

(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解散篆体 ,改曲为直

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詘”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例如:

隶书改篆文的 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五笔或│、┐、—、—四笔;改篆文的 为女( ),把象跪著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

2、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几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

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 雷    香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如:雷

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很普遍。

如:人字用作左旁时作亻,犬字用作左旁时作犭,邑字用作右边的形旁时作阝,阜字用作左旁时也作阝,水变作氵,艸变作艹等。

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而不作氵,如沓、浆。其他例子如心、火。

5、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如:敦、淳、醇、鹑等字的偏旁 和郭的偏旁 ,都被改成享。

省并、偏旁分化,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

偏旁变形造成的偏旁混同的例子:在左的肉旁、一部分在下的肉旁、朕、服等字的舟旁和青字的丹旁,都跟月旁混了起来。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詘”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已经介绍过,是隶书的快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

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并且又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另一方面又尽去章草的波折,变章草的横式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

补充

一、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利。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偏旁部首的变化:在隶变的时候,为了取得方块汉字外形的结构平衡,常常作出某些变化,如“水”这个部首,单独写成“水”,在某些字中则写成“氵”,如:江河湖海汪洋,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在汉字的下方,如:泰浆荥汞泉銾淼。

(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隶变中,对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调整,最主要的是有的在篆书中原本不同的形体,在隶书中写得完全相同,有的本为相同的形体,而到了隶书中又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如:“服、脍、朔”三个字今天看起来都有一个“月”,但实际上“服”字从舟,“脍”字从从肉,“朔”字才从月。

(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为了外形的平衡或便于书写,隶变中往往采用省略的办法,一些字的形体省略了一部分,一些字则发生了讹变。如:“雷”字和“累”字都是畾声,隶变中声符都省略成了田。又如: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总而言之,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化。经过隶变,汉字经历了可称为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作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把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使汉字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又书写不便变为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转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边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到隶书破话了一部分汉字的结果,就认为由篆变隶是一件坏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二、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1)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大致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的小篆。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从两汉时期至今。

(2)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

(3)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4)在整个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隶变,即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隶变以前的古文字象形程度高,笔画繁复,随体颉诎;隶变以后的汉字改变了古文字的写法,通过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省并、省略、偏旁变形、偏旁混同等方式,使汉字演变为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体系。

(5)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主要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三、六书中的假借和古音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

(1)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借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

(2)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不得已的借用。而古音通假则是有本字不用,而借用另一个音近音同的字。②假借是长期、稳定的借用,例如“我”,本为一种兵器,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借而不还;而通假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借用。

【第四章、五章详细内容同学们再看看书,特别是一些例子】

六、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

(一)六书说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五曰六书”。

但《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郑众: 象形、处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班固: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本于刘歆。.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

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

一是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

二是各书次第不同。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从许慎六书之名称而遵班固六书之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三家之说,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二)六书释例

1.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即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二字就是这种字。

2.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可分三类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3.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排比字类,合成新意,来体现造字的旨意,武信两个字就是这样.

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他解释会意字的条例一般是:“x,x也。从x从x。”“x,x也。从xx。”“x,x也。从x……。”例如:“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堅,土刚也。从臤土。”“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会:

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

4、 形声

象形、指事、会意都建立在象形基础上,都没有表音成分,是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带表音符号的表意字。
许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就是用与该字义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字作形符, 取比拟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合成的新字,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5、 假借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段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

假借字是本来没有造出那个字来,要记录时就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令字、长字就是这样的。

我 本义为武器,假借为自身代词。

亦 本义为腋下,假借为副词。

来 本义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

叔 本义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

骄 本义为马高六尺,假借为骄傲。

汝 本义为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自 本义为鼻子,假借为自己。

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三)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

2. 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如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虚词,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四)假借的作用

1. 使得一些无形可象的虚詞有了依托。

2. 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

3. 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 《说文解字》对转注作的说解和举例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转注就是用一个部首来统帅部内的字,意义相同的字之间可以互相解释。如考部的考字和老字就是这样。

(五)“四体二用说”

• “四体二用说”由清代戴震提出。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清代学者戴震分析汉字“六书”的观点,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六)“三书说”

“三书说”是唐兰1935年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来的。

三书:象形、象意、形声

唐兰:“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1、唐兰的“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3、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更简明。但其分类标准不如六书说只据汉字形义关系单一,还要着眼于汉字发展的过程。而假借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产生极早,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产生,并促进汉字字形向其下一个阶段发展,把假借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不合乎汉字实际的。另外,讲新三书者往往还要再分种类,结果搞得比六书繁复得多,更难掌握。

由于上述原因,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与唐兰的三书说一样,至今还无法取代六书说的地位,现在讲汉字结构的人大多数仍然沿用六书说。

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表意、假借、形声

三书说理论,对于破除对《说文》的迷信、更新文字学内容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虽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改造六书说,但始终没有摆脱六书的模式。

三书说仅仅着眼于如何范围汉字可以避免界限不清,结果把界限不易划清的两项甚至三项合并一项,这只是回避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我们认为不是正确的方向。

(七)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

1、记号字,如:五、六、七、八

2、半记号字

3、变体表音字

——有时候人们稍为改变一下某个字的字形,造出新字来表示跟那个字的本来读音相近的音。如:由“刀”分化出来的“刁”

4、合音字

——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5、两声字

——由都是音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字。如:啎

第七章 表意字

一 表意字的定义

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类。其中,表意文字是唐兰先生所指的三书中“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的总和,可看作一切只用意符参与造字的汉字。表意字的构造方法多种多样,作者将其分为以下六类。

二 表意字分类及举例

1.抽象字

指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一、二、三、四、上、下、方、圆、回、小、凹、凸、丫

特点:数量不多,大多出现较早

2.象物字

字形象某种实物,代表所象之物名称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

典型例字:它、疋、壶、广、行、酉、矢、网

象物字的变例 A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

B 复杂象物字,连带表示有关事物,如“州”、“果”、“瓜”

特点:出现很早,数量相对多些,后起的有“闩”、“伞”等

3.指示字

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示意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本、末、刃、亦

特点:数量很少;指示符号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意符,所以指示字可以看作是准合体字,与复杂象物字有些接近,如“面”

4.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表示事物属性、状态和行动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又、矢

特点:数量少,出现早,有些字兼有象物、象事二职,如“月/夕”和“大/夫”

5.会意字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会合两个或以上意符 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意义都不相同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

形符和义符的区别:形符靠形象表义,如“明”中的“日”和“月”

义符靠字义表义,如“歪”中的“不”和“正”

这里讲到的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由于有较多两可情况)

会意字情况复杂,包括六个小类:

A.图形式会意字

──用两个或以上的象形成分组合来共同组成字义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宿、卿、共、伐、毓、至

B.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按照图形表示字义的原则组合,偏旁之间的位置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作用。

(与上一小类的区别在于字形的图画以为比较淡薄,使用象征手法或把义符当作形符使用)

──典型例字:正、之、出、各、逐、突、原(后起的有嬲、尖和灭)

──这类会意字和图形式会意字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C.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

──由象人或动物的字与象器官的字或形符配合表意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见、监、欠、饮、企(后起的有鸣、吠、咩)

D.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会意字

◎ 大多数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字是这类字,如珏、林、磊、淼

其中有的也同时利用偏旁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矗、棘

◎ 少数重复同一偏旁的表意字不是会意字(丝)或不属于本小类(从)

E.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由两个或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就是或间接说明字义

──例如:凭=任几;劣=少力;扁=户册;楞=木四方

(《说文》里还举出个别四字成语的字,作者进行批驳)

F.其它

在会意字中,也有个别不能归入上面四类的字(举例如删、扫、擤、掰、笔)

6.变体字

A、增减笔画 丬取的是木得一半

B、改变方向 丬反写片字

第八章 形声字

一、产生途径: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羞:

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1)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狮: “师”字本为“师众”义而造,汉代假借它表示一种猛兽,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表示这个假借义。前后《汉书》只有“师子”,《玉篇》、《广韵》已有“狮子”了。

又如:戚—慼 、舍—捨

2)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取:本表示“获取”,后来引申而有“娶妻”义,为了区别,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表示这个引申义。

士:本义是男子、君子,因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做官,故引申而有“做官”义,后加注“人”旁分出“仕”来表示此引申义。

又如:昏—婚、朱—株

3)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

“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

“它”,本为“蛇”的象形字,由于用作旁指代词,表示“蛇”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虫部,构成一个从虫、它声的形声字。“它”为蛇的本字。

又如:益—溢 、 莫—暮 、 其—箕

臭—嗅 、 要—腰 、 丞—拯

4、改换形声字偏旁:

振 :“振”引申有赈济的意思,后来把“振”字的“手”旁改换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又 如:绵—棉、赴—讣

改变意符的:暖—煖、说—悦

改变音符的:袴—裤、螾—蚓

声符、意符全换的:村→邨。

二、多形和多声

形声字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产生的途径多样,还体现在其一些难以分析认定的特殊结构,如多形和多声、省形省声和亦声等。

1、多声

这种结构特殊的形声字多有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由表意字或假借字→形声字→多声的形声字,如:

福:祐也。从示畐聲。 →加“北”作声旁,从而可分析为“从示,畐、北皆聲”

畐[fú]无足鬲。 清 倪涛 《六艺之一录》卷二一四:“畐,無足鬲也。”

逋,亾也。从辵甫聲。 →再加聲符“夫”,從而構成“從辵,甫、夫皆聲”的多聲的形聲字。

“夫”可能訛變為“手”,從而又構成“從辵捕聲”的形聲字。

2、多形

與“多聲”的形聲字一樣,“多形”这种结构特殊的形声字大多也有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由表意字、形声字→多形的形声字,如:

从手,从廾,丰声。

燃:从火然(从火肰声)声。

(三)省声和省形

形声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有时为了出于美观,或避免繁复,省略了部分形体.

省略形符称作省形,省略声符称作省声。

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进行简省,必须补全起来才能起表意或表音功能。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形、省声。

A、省形:

• 星: 从晶省,生声.

• 晨: 从晶省,辰声.

• 亭: 从高省,丁声.

B、省声:

• 夜 从夕,亦省声。

• 搴 从手,寒省声。

• 劵 从力,卷省声。

• 産 从生,彦省声。

• 雷 从雨,畾省声。

• 豪 从毛,高省声。

注 意:

• ①形声字偏旁的位置有时还可移动,如:“峰”可作“峯”,“裙”可作“裠”,“翅”可作“翄”,“裡”可作“裏”。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形旁和声旁由于配置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声字,例如:

翊≠翌 忡≠忠 怡≠怠 吟≠含

偏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移动,什么情况下不能移动,大概是由于习惯。

• 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形声字中,既可以充当意符,也可以充当声符。如:“闺”、“阁”等字中,“门“充当意符;“问”、“闻”等字中“门”充当声符。

(四)类型:

1、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

1)左形右声: 防、祥、峡、肌

2)右形左声: 斯、胡、雌、欣

3)上形下声: 宇、芹、崔、霖

4)下形上声: 盂、禁、斧、岱

5)外形内声: 圆、阁、匪、衷

6)内形外声: 闻、辩、哀、莽

7)声占一角: 旗、房、病、徒

8)形占一角: 疆、载、颖、腾

2、几种特殊情况:

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冯—仌是声符,与从“仌”的“冻”、“凉”不同。
和—禾是声符,与从“禾”的“稻”、“穗”不同。
蚀—食是声符,与从“食”的“饥”、“饿”不同。

视—示是声符,与从“示”的“福”、“祈”不同。

2)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 修——从彡、攸声;形符在右下角。


颖——从禾、顷声;形符在左下角。


佞——从女、仁声;形符在右下角。


從——从辵,从声;声符在右上角。


瓣——从瓜,辡声;形符在声符的中间。

裏——从衣,里声;声符夹在形符的中间

形旁的表意作用

• 1、形旁跟字义的关系

• 2、形旁的代换

(五)形旁的表意作用:

• ①有少数形声字与其形符同义:如:船、頭、爸、産、到、叛。

• ②但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词的意义范畴,或表示与词义的某种关系,而且,所表示的关系还往往泛而不切,灵活多样。

• ③另一方面,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符来表示。如:同是禽类,雉、雞从隹,鹰、鹅从鸟;同是宫室建筑,庙、库从广,宗、室从宀。

(六)声旁的表音作用

A、声旁和字音的关系:

• 第一,二者读音完全相同,如驶、裱、裤、附;

• 第二,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浪、眠、砌;

• 第三,韵母相同声母不同,如霜、欣、效、捎;

• 第四,声母韵母都不同,如江、池、调、都;

B、声旁的作用和局限:

作用:

• 1、表示字音,同声旁读音大致相同,这样我们就 可以利用声旁提高识字效率。

• 2、我们可以利用声旁区别形近字。

• 3、我们可以利用声旁去类推字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局限:

• 主要表现在声旁的表音准确率不高,即有许多形声字,如果照声旁读,则要读错。

C、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差异原因

1、造字的差异:

1)声旁不宜用生僻的或字形繁复的字充当。在选择声旁时,为了照顾这方面的条件,有时就不得不在语音条件上放松一点。

2)形声结构的分化字,有很多在产生时就跟声旁不完全同音。

2、语音的演变:

文字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字定型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却变化不大,这就是有的形声字的声旁不能正确表音的主要原因。

3、方言的影响:

有些声旁和形声字读音不同的字,但在某些方言里却是相同的,所以研究方言可以查知上古音及语音的演变。

(七)声旁跟字义的关系

1、有义的声旁

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可以称为有义声旁。这类字一般是形声兼会意字,如:

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牭:四岁牛。

琀:放在死者口中的贝、玉等物品。

鳊:一种身体很扁的鱼。

2、右文说:

文字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意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右文说

宋人王子韶,字圣美。

右文是指从形声字的声符推求词义的学说。因形声字的声符多居右,故名。声符只表音,但有的也表义。《说文》已注意到。王圣美从理论上对其加以阐发。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并非毫无价值。这种学说对探讨语词意义的本源还是很有用的。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里已露出根苗,到清代的学者就提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进而走向研究“字族”或“词族”的道路。因此,对右文说的得失也要有明确的认识。

九、假借

一、定义

借用同音和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

二、本字与假借

本字: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的角度来看,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字。

母字:把分化子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而不称本字。

1、无本字的假借 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这是无本字的交接。如古汉语虚词“其、之”以及“犹豫”就是始终用假借字的。音译外来词有很多是始终用假借字记录的。如沙发、尼龙、苏维埃等。

2、本字后造的假借 有的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早了本字。一般称后造的本字为后起本字。如云谓的“谓”本来借“胃”字表示,后来才加“言”旁造出本字“谓”。

有些后起本字造出来之后,使用的人不多,很早就成了死字或僻字。

3、本有本字的假借 (1)这种假借字,有一些到后来完全或基本上取代了本字。说假借字取代本字,是指假借字在它所表示的意义的范围里取代作为它的本字的那个字。取代的也许是它的全部职务,也许取代的是部分职务。如“草”取代“艹”,“草”字从“艹”早声,本义是“草斗”,即栎树的果实,草斗的“草”后来变作皂。

(2)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在跟本字并用了一段时间后,就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使用了。

(3)还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不但早已不再使用,而且在古书里也是偶然出现的。

有少数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后来又为它们早了后起本字。如借为“ ”的“厌”,后来又为它早了后起本字“餍”。

通假:狭义的通假指假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所以本有本字的假借是典型的通假显形。

三、已有本字的词为什么还要用假借字呢?

(1)古书里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性质问现在的同音别字并无区别。有些有分散文字职务的作用。有些假借字是由本字的分化字充当的。有时使用是为了简化字形。例如以“只”代“隻”。

(2)为了使字形不易相混,有意假借笔画较多的字爱代替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3)还有些特殊原因。有时因避讳而用假借字。有时为了求典雅而用假借字。

十、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

(一)异体字

一、含义

• 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同音同義,就叫做“異體字”。異體字是因爲不同的時間與地域造字而形成的,異體字的存在也與人們寫字時求新求異求美的心理有關。

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同汉字形体。

异体字(词)的特点

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

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

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例如:“笔画”和“笔划”、“按语”和“案语”、“唯一”和“惟一”等等。

实际的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使用频率的不同,但是一般不会造成误解。

二、分类:

1、狭义异体字——音义相同,用法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

2、广义的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和部分异体字:

A、部分异体字:即部分用法相同——词义部分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B、狭义异体字——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部分异体字

1、包含式(包孕式)——一个字的用法为另一个字所包含。

例如:采—採

2、非包含式(交错式)——彼此既有共同的用法,又各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女—汝

狭义异体字的分类

根据其结构上和形体上的差别

狭义异体字的八种类型:

①加不加偏旁的不同:凳——櫈

②表意、形声等结构性质的不同:淚、泪

③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羴——羶 体——躰

④同為形聲而偏旁不同:嚮——晌 蹟——跡——迹

⑤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棋——棊

⑥字形省略不省略的不同:虽——雖

⑦某些简体与繁体的不同:办——辦对——對

⑧寫法略有出入或形訛造成的不同:吊——弔。另外,避讳缺笔所造成的异体字。如“康熙玄烨 太宗李世民

異體字形體上的分歧:

會意字與形聲字的分別——凭憑、岳嶽、泪淚、巖岩

意符不同的異體字——咏詠、 睹覩、嘆歎、駆敺、 雁鴈

聲符不同的異體字——綫線、烟煙、時峕、蚓螾

意符聲符都不同的異體字——剩賸 、 炮礮

變換各種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鵞、襍雜 夠—够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概括: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具体而言:

一是使用汉字的人多、地广,时间长,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给同一个词造字,字形歧义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人们的构思不同,所采取的造字方法不同,或所用素材不同,或造字部件位置配备不同,也自然要产生异体字。

异体字的辨识

●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鸟”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为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是了

●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脩是同价关系,不是异体关系。

异体字的作用

异体字是一种消极的文字现象

一词多种写法,不起任何区别意义的作用,增加了识字的负担。

同形字

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字。

例如:铊:tā ,一种金属元素。

铊:tuó,秤砣。

铊:shé,矛。

一、同形字的分类

1.定义 ——与异体字相反,同形字是一个形体记录不同的音义

(1)狭义同形字:指那些分别为不同的词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
例如:铊(shé, tuó, tā)

(2)广义同形字:包括所有表示不同的词的相同字形。
例如:花朵,花费

朝:早上与朝代(引申)

一些特殊字

• 隻(只、获)

• 自

• 又

• 形借——不管一个字原来的意义,只借用它的字形的一种现象。

同形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 异体字的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只能起一个字的作用。

• 同形字的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

二、同形字产生的途径:

• A、造字的偶合(见上例)

• B、词义引申,如:朝(Zhao、Chao)

• C、假借(见上例)

• D、形借,如:隻(Huo、Zhi)

• E、字形演變,如:(体——Ben,粗劣)(體——体,Ti,身体)

一些類型

• 双音节复合词的同形现象
  拍子-拍子
  仪表-仪表

• 大夫——大夫

同义换读

同一个字,人们不管它的读音,用它来记录相同或相近的词,往往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读音。

异音同用、义同换读、训读

例如:方言字,日本使用的汉字。

Happy: delightful

Fast:swift, quick, rapid, speedy, hasty,

石、䄷与担

䄷,百二十斤也。稻一䄷爲粟二十升,禾黍一䄷爲粟十六升大半升。从禾石聲。常隻切。

义借

文字借用现象:

形借——一个词由于为另一个词造的文字的字形对它也适合而借用这个字形,是借形。

假借(音借)——由于另一个词的音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是假借。

同义换读(义借)——由于另一个词的意义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是同义换读。

构成方式

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语句的方式有许多,

比如共同语与方言不同,像“太阳”与“日头”;

口语与书面语不同,像“溜达”与“漫步”;

古语词与现代语词不同,如“吾”与“我”;

构成词或语句的方式不同,像“演讲”与“讲演”;

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运用。

作用

使用同义替换术可以满足我们论辩中回避忌讳的需要;

另外,恰当地使用同义替换术还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还可以获得浓郁的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十一、文字的分化和合并

(一)文字的分化和分散文字职务的其他方法

1、文字分化的原因

A、一方面,在汉字里,由于语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一字多职的现象是极其常见的。从历史上看,一字多职的现象不断在产生。

一字多职——一个字表示两种以上意义或音义的现象。(又叫“多义字”)

B、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工作也不断在进行。

2、文字的分化

分化字——分散多义字职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把分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子。

如:取——娶

3、文字分化的方法

1)异体字分工

有些多义字的分化,是通过狭义异体字的分工而实现的。

如:箸——著——着

邪——耶

2)造跟母子仅有笔画上的细微差别的分化字

有些多义字通过笔画上的细微改变,分化出一个新字来分担部分职务。

如:母——毋

巳——已

刀——刁

这些,分化字跟母子的读音几乎都不相同。

减少文字的异读是这种分化字极为重要的一个目的。

3)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造分化字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化文字的方法。

(1)加注意符(表意偏旁)

有些有比较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的字,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一个字来表示它们的本义。

如:它——蛇

莫——暮

暴——曝

然——燃

• 止——趾

• 州——洲

• 北——背

• 益——溢

• 原——源

• 县——悬

• 正——征

• 禽——擒

• 有些字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引申义。

• 如:取——娶

• 解——懈

• 秉——棅(柄)

• 景——影

• 奉——俸

• 慈——磁礠

• 两——辆

• 竟——境

• 反——返

• 坐——座

• 这些都是为了表示引申义加注意符所造的分化字

• 有些字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假借义。

• 表示母子假借义的分化字就是后起本字

• 如:师——狮

• 吴公——蜈蚣

(2)改换意符

• 改换意符而成的分化字,大部分是表示母子的引申义的,如:

• 振——赈

• 養——氧

• 轻——氢

• 淡——氮

• 绿——氯

表示母子的引申义

• 赴——讣

• 张——胀、帐

• 障——嶂、瘴、幛

• 绵——棉

• 改换意符造分化字的方法,一般用于形声字。

• 小部分是表示母子的假借义

• 莩——殍

(3)加注或改换音符(表音偏旁)

• 这类情况比较少见

A、加注音符

• 午——啎

• 食——饲

B、改换音符

• 滥——

• 潦——涝

• 华——花

造分化字的时候,偶然还有把母子的音符改换成意符的情况。

• 稱(称)——秤

(4)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为双音节词造分化字

• 吴公——蜈蚣

• 仓庚——鸧鹒

• 尚羊——徜徉

• 毒冒——瑇(玳)瑁

• 阿那——婀娜

使用汉字的人往往喜欢把记录双音节词的文字改成具有同样的偏旁。他们希望记录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字之间具有明显的形式上的联系。

• 如:夫容——芙蓉 绿耳——

• 科斗——蝌蚪 蒲陶——

• 有时候,为了让双音节词具有同样的偏旁,甚至可以完全不管文字学的原则。如:

• 凤(鳯)凰——凤皇

4、造跟母子在字形上没有联系的分化字

有些分化字不是以母子的字形为基础,而是另起炉灶地造出来的。如:

鲜——尟

苏——甦

有些字看起来像是抛开母字字形另造的分化字,实际上却有比较曲折的产生过程。

阳——佯

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其他方法

1、用假借字来分担多义字的部分职务

有时候,为了分散某个多义字的职务,假借一个字来表示它的假借义或引申义。

如:第二人称代词:女——汝

指示代词:皮——彼

疑问代词:可——何

对“女、皮、可“等字来说,这就是假借别的字来表示它们的一个假借义。它们都还有很常用的意义,而且读音都跟这些假借义不同。

见——现(引申义)

指——旨

有时候,在某个字有了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之后,假借一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

何——可——荷

由于某个字有了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假借一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

前——翦——剪

多义字转移给假借字表示的意义,跟仍然由它表示的意义,大多数是不同音的起减少多义字职务的作用的假借字,通常是由本身的意义跟所要表示的假借义极少有可能混淆的字充当的,而且有很多字的本义是不常用的。如皮——彼。否则,

一方面减少了旧有的字义混淆的可能性

一方面又会增加新的字义混淆的可能性。

有时候,为了减少同形字现象,也采取用假借字的办法。

讼(同形字:歌讼、讼争)——颂(歌颂)

2、通过文字职务的集中来分散多义字的职务

文字职务的集中——指两个以上不同的字的某个共同职务,集中由其中的一个字来承担的现象。

对于交出被集中的职务之后仍有自己的职务的那些字来说,职务的集中起了分散它们的职务的作用。

如果交出职务的字没有其他职务,职务的集中就是文字的合并。

表示”仅“的意思——才、裁、纔、财

特殊的文字职务集中现象——两个字的职务的交互集中。

如果A、B两字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两词的话,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逐渐形成让A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词,B只表示其中的另一个词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职务的交互集中(A、B两字有可能还被用来表示这两个词之外的词。)

• 又——有

• 氏——是

• 常——尝

• 無(无)——毋

• 以——已

• 由——犹

以上各例中的两个词,如果用同一个字来表示,都有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有时候,两个字经历了彼此混用和职务交互集中的过程之后,各自所表示的意义是另一个字原来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造成了职务互易的现象。

• 扁——匾

• 童——僮

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现象

• 在一般情况下,分散文字职务就是使原来由一个字所表示的不同的词,分别由不同的字来表示。

• 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看到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情况。

• 如: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它、他、她

• 区分同音的同源词和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

(二)文字的合并

文字的合并——指一个字把全部职务交给另一个字承担的现象。

如果A字把全部职务交给B字承担,本身不再使用,就可以说A字并入了B字,或B字合并了A字。

有时候,合并A的B原来就有跟A相同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文字的合并可以解释为文字职务的集中。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人们一方面在不断分化文字,一方面为了控制字数,简化字形(借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或是由于使用文字的某些习惯,又在不断合并文字。

文字的合并往往以文字的分化为前提。

有些母子后来并入了自己的分化字。

有些分化字在使用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回头并入了自己的母子。

母子并入分化字:

• 屰——逆

• 叚——假

• 侌——陰(阴)

母子跟合并它的分化字同时又是本字跟假借字的关系。

• 分化字并入母子

• 嚐——嘗(尝)

• 捨——舍

• 係——系

• 雲——云

• 採——采

有些分化字虽然作为现在仍在使用的文字记录在字典、词典里,实际上一般人却只使用它们的母子。

• 酸:分化出来的痠痛的“痠”,这种分化字大可并入母子。

• 在汉字简化中,有时让母子跟分化字同用一个简化字形。

• 经历——歴

• 历法——曆

这种现象也可以解释为把分化字并入母子。

分化字并入母子的现象,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

有些表示母子引申义的分化字,早已不再使用,如:

• 强

• 殇

本字并入一般假借字的现象。

• 草

• 球

• 只

这些假借字大都是过去就已经使用的,而且有的假借字过去基本上已经取代了本字。

• 如:强、造、参、球“

有些用来合并本字的假借字,如”草、球“等,它们未被假借时的原来用法一般人早就不知道l所以这些字看起来很像被合并的本字的狭义异体字。

有的多义字或者代表两个以上同形字的多义字形,只把自己的一部分职务并入了另一个字,但是由于它的其他职务早已不起作用,实际上等于完全并入了另一个字。

• 彙——汇 匯

有时候,文字的合并或者某个字部分职务的并入它字,反映了语言里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混同。

• 鬱——郁

• 於——于

文字的合并往往以文字的分化为前提,另一方面,文字合并之后又重新分化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 如:垂——陲

十二、字形跟音义的错综关系

一、一形多音义

一)造成一形多音义现象的原因:

1、语义引申

语义引申是汉语里极其常见的现象。一个字的本义往往可以产生出几个引申义。引申义本身以及假借义也都可以引申出新的意义。所以,引申是造成一形多音义现象的重要原因。

1】 引申义的特点

(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例如: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引申为不稳定、危急、危险。

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概念彼此牵联

• 例如: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冢。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引申为时间单位。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2】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形音全同。

• 但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 例如: 语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 说是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改读shuì

• 有的引申义还另造了新字。

• 例如: 弟由弟弟引申为敬顺兄长,造了“悌”字。

• 解由分割引申为懈怠,造了“懈”字。

2、假借

假借时汉字里极其常见的现象。有假借义的字为数很多,而且一个字可以有好多种假借义。

本义,就是原始意义(一般来讲,本义与字形会存在联系)

假借义,是【本无其义】,假借为某字,表示那个字的意思,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假借义不同于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造字原有的意义,引申义是由原义引发出来的意义。

• 如 “诞”是“大言”、“妄言”的意思,可是又有“诞生”、“生育”的意思,那也是假借义。

• 无使滋蔓。无:“毋”的借字,不要

• 选贤与能。与:“举”的借字,推举

3、同义换读

• 同义换读就是借用一个字来表示跟它原来所表示的词同义或义近但彼此不同音的一个词,所以必然造成一形多音义的现象。

4、异字同形

• 同形的异字就是所讲的同形字。

• 同形字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词。

• 除了一部分同为形声字的同形字之外,它们的读音彼此都不相同。所以异字同形也是造成一形多音义现象的原因。

• 把:一把钥匙

• 把握打倒

5、文白异读

•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

• 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

• 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

• 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

• 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北方方言
  以普通话为代表

• 汉字 文读 白读

• 薄bó báo

• 剥bō bāo

• 壳qiào ké

• 露lù lòu

• 色sè shǎi

• 削xuē xiāo

• 血xuè xiě

6、读音讹变

一形多音义的规范

由于汉字构造的特点,一般使用的文字的数量不能太多,不然用起来就会不方便。

因此,在汉字里不可避免地存在比较严重的一形多音义的现象。

一形多音——往往使人读错字音

一个字形常用义太多——其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容易混淆:重则使人误解文义;轻则减慢阅读速度。

多义,人们一方面不断给已有的文字增加职务,一方面又不断在减少多义字的职务,以防止一形多音义现象发展到过分严重的地步。

二、一词多形

(一)一词多形现象概况

1、原因

1】汉字有异体字

一个字有了异体字,就意味着它所代表的词有了不同的书写形式。

• 如:雕——鵰、凋、琱、彫

• 采——採

• 女——汝

2】由于用来表示某一个词的字是可以更换的。同一个词先后或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字可以用来表示它的现象——一词用多字现象。

一词用多字有以下四种情况

• (1)已有本子的词又使用假借字

• 艸——草

• 耑——端

• 毬——球

• (2)同一个词使用两个以上不同的假借字

•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

• 指示代词:皮、彼

• 疑问代词:可、何

• 表“仅仅”义:纔、裁、财、才

• (3)一个词本来已经有文字表示它,后来又为它或它的某种用法造了专用的分化字。

• 巳——已

• 箸——著——着

• 它——蛇

• 然——燃

• 禽——擒

• 鲜——尟、尠

• (4)已有文字表示的词又使用同义换读字

• 石——当重量或容量的一种单位讲,十斗等于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有很多地方把一石的重量叫做“一担”

• 石——担

• 不同的字在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时候,它们的使用范围并不一定完全相同。

• 飞——蜚(流言蜚语、蜚短流长、蜚声海内)

• 其中一种特殊情况:分别为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造的字,使用范围就完全不同了。

• 箸——著——着

• 一般来说,它们的用法大多数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或者开始时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后来才变得出入很大。

正体

• 正体——在同一个词的彼此可以通用的不同书写形式里,被认为是合乎规范的那种书写形式,可以称为正体。

• 不同时代的人对正体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 旧时代最保守的文字学者,把合乎《说文》的书写形式看作正体。

• 我们现在把简化字看作正体。

正字

• 过去的文字学者大都是根据《说文》来讲正字的。

• 它们认为如果《说文》把某个意义当作某个字的本义,这个字就是这个意义的正字。

• 一个意义在《说文》里没有把它当作本义的字的情况下,也有人就在《说文》里找一个可以把这个意义看作它的引申义的字,作为这个意义的正字。

• 裘锡圭认为“习用字”的概念比“正字”的概念有用得多。

习用字

• 习用字——在可以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文字里,通常总有一个字是比较经常地用来表示这个词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用字。

• 习用字跟正字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两个字。

• 在不同的时代里,作为习用字的字可能不相同。

• 如”才“的几个异体字

一些有关的术语

1、通用字

• 通用——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以相替代现象。

• 通用字——可以通用的字就称为通用字。着眼于汉字从古到今的全部使用情况,不限于现在可以通用的字。中國漢字學中所說的通用字指的是在漢字自古到今的使用過程 中曾經相通用過的字。

• 历史通用字——过去曾经相通用过的字,以至虽然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用法,但并未同时使用过的字,也都可以称为通用字。

• 现行通用字——现在可以通用的字。

2、通用字的四種類型:

A、本字與假借字

其——箕

B、假借字與假借字

第二人称代词分别借“女”和“汝”表示

C、母字與分化字

采——採

D、同義換讀字跟本字或其他性質的字

一石——一担

• 文字间的通用关系,古代多用

• “A读为B”、

• “A读曰B”,

• “A与B同”、

• “A与B通”等说法。

• 另外:A读与B同 A与B古字通

• 近人:A同B A通B

• 这是“A与B同”、“A与B通”说法的简化

3、古今字

• “古今字”是跟一词多形现象有关的术语。

• 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

• 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

• 说法:“A,古B字”

• “A、B,古今字”

• A和B可以是一字的异体,也可以是各种通用字。

A和B 可以是一字的异体,如: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颜注:绔,古袴(袴)字。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注:珤,古寶(宝)字。

也可以是通假字,如:

《国语·吴语》韦注:北,古之背字。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今字是相对的。

《段注》“谊”字条:“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由于新的今字的出现,前一个时代的今字变为古字的情况,是常见的。如前面我们所说颜注把“绔”和“袴”看作古今字,等“裤”字通行以后,“袴”也成了古字。

2)古今字地位互易的情况

前一时代的古字到后一时代反而变成了今字。如《说文》“线”下收有古文“線”。《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不绝如线”句颜注所引晋灼注则曰:“线,今線缕字也。”所以段注说:“许时古‘線’今‘线’,晋时则为古‘线’近‘線’,盖文字古今转移无定如此。”我们现在废“線”行“线”又回复到古“線”今“线”了。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关系

• 古今字与异体字在性质、意义和形体上都存在差别,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 古今字着眼于文字使用的时代性,

• 而异体字则着眼于文字的记词功能。”

• 但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分类的标准均不相同,因而难免存在着交叉现象,有些字组既可看成是异体字关系,又可看成是古今字关系,梁东汉先生就把古今字作为异体来源之一,如驭-御

古今字與異體字的區別

•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主要区别是:

• 古今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今字實際上是爲了區別不同的意義而産生,而且今字产生后仅取代古字的某一个义项,而不能取代古字的其它义项, 在讀音上也往往有些不同。

• 异体字的产生没有时间限制,而且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而不会产生歧义。

• 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別

• ①通假字就是古人書寫某個詞的時候,沒有寫本字,而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二字只有讀音上的聯系,而沒有意義上的瓜葛,于是我們就說它們是通假關系。

• 古今字突出了漢字的表意特點,由于同一字形所負載的意義太多,于是在原有的形體上增加或改變意符,以便從視覺上把古字與今字區別開來。

• ②通假字是以突出表音爲特點的,古人在寫通假字時,不注意形體結構所表示的本字本義,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語音符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使還報王,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索隱:“謂數起便也。矢,一作屎。”

• 時間上古今字是歷時關系,有先後之別。通假字的二字同時存在,屬于共時關系。

• 字形上古今字以古字爲基礎,另加意符。如取——娶

• 通假字的本字與借字之間毫無造字相承關系。如有——又

• 意義上古今字是最常見的同源字。而通假字只有語音上的聯系,意義無瓜葛。

所谓“异体词”

• 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同书写形式。——异形词

• 我们为何说“所谓‘异体字’”,为何“异体字”这一名称不准确?

• 因“异体字”还有一字异体的狭义用法,因此不好把包括同用字在内的、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同书写形式也称为异体字。并且多局限于单音节,很少顾及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所以有些人不愿意用异体字这个名称来概括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异体词 异形词出现的背景

通用字读音问题

• 三种不同意见:

• 1、通用字一般不应当读同本字的音,而仍应读自身的音

• 2、凡古代字书、韵书或前人注疏里注有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的反切或直音的,则通假字的今读同本字

• 3、不管古代字书、韵书或前人注释里是否注有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的反切或直音,只要它确切是通假字,其今读应当同本字。

• 当然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今天看古代反切的构成,并不都是上述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能够比较容易地拼出今天准确的读音来

  • 6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