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款11:在operator=中处理“自我赋值”

Handleassignment to self in operator=.

"自我赋值"发生在对象被赋值给自己时:

class Widget {...};
Widget w;
w = w;

赋值动作并不总是那么可被一眼识别出来,例如:
    a[i] = a[j]; //如果i和j相同,这边是自我赋值
    *px = *py; //如果px和py恰巧指向同一个东西,也是自我赋值。
这些并不明显的自我赋值,是"别名"带来的结果:所谓"别名"就是"有一个以上的方法指称某对象"。

class Bitmap {...};
class Widget {
private:
    Bitmap *pb;
};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delete pb;
    pb = new Bitmap(*rhs.pb);
    return *this;
}

例如上面的赋值语句,表面上看起来合理,但自我赋值出现时并不安全。如果*this和rhs是同一个对象,那么delete就不只是销毁当前对象的bitmap,它也销毁rhs的bitmap。

欲阻止这种错误,传统做法是藉由operator=最前面的一个"证同测试"达到"自我赋值"的检验目的: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if (this == &rhs) return *this;
    delete pb;
    pb = new Bitmap(*rhs.pb);
    return *this;
}

这样做行得通,但是该版本仍然不具备"异常安全性",更明确的说,如果"new Bitmap"导致异常,Widget最终会持有一个指针指向一块被删除的Bitmap。
令人高兴的是,让operator=具备"异常安全性"往往自动获得“自我赋值安全”的回报。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Bitmap* pOrig = pb;
    pb = new Bitmap(*rhs.pb);
    delete pOrig;
    return *this;
}


现在,如果“new Bitmap”抛出异常,pb保持原状,即使没有证同测试,这段代码还是能够处理自我赋值,因为我们对原bitmap做了一份复件、删除原bitmap、然后指向新制造的那个复件。
在operator=函数内手工排列语句(确保代码不但“异常安全”而且“自我赋值安全”)的一个替代方案是,使用所谓的copy and swap技术。

class Widget{
    void swap(Widget& rhs);
};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Widget temp(rhs);
    swap(temp);
    return *this;
}

请记住:

  • 确保当对象自我赋值时operator=有良好行为。其中技术包括比较“来源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地址、精心周到的语句顺序以及copy-and-swap
  • 确定任何函数如果操作一个以上的对象,而其中对个对象是同一个对象时,其行为仍然正确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