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03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

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广播信道可以进行一对多的通信。其中局域网就是使用的广播信道。

3.1 局域网

局域网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广域网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城市或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运行在两端设备所连接的线缆之上的协议,对于局域网而言,有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

下图是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image.png

3.1.1 局域网的分类

  • 以太网: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ps)、快速以太网(100Mbps)、千兆以太网(1000 Mbps)和10G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EEE802.3系列标准规范。逻辑拓扑总线型,物理拓扑是星型或拓展星型。使用CSMA/CD.
  • 令牌环网:物理上采用了星形拓扑结构,逻辑上是环形拓扑结构。已是“明日黄花”
  • PDDI网( Floer Distrilouked Data inervece):物理上采用了双环拓扑结构,逻辑上是环形拓扑结构。
  • ATM网( Asynchronous Transler Mode):较新型的单元交换技术,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单元进行交换。
  • 无线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WLAN):采用IEEE 802.11标准。

3.1.2 IEEE 802标准

IEEE 802系列标准是IEEE 802 LAN/MAN 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标准(1980年2月成立)。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无线局域网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 IEEE 802.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及物理层技术规范2。
  • IEEE 802.5:令牌环网(Token-Ring)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 IEEE 802.8:光纤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光纤联网的技术咨询。
  •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3.1.3 MAC子层和LLC子层

IEEE 802标准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只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它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 - 处理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无关的内容
  • 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 处理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

但由于互联网发展很快而TCP/IP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只剩下DIX Ethernet V2 而不是 IEEE 802.3 标准中的局域网,因此现在IEEE 委员会指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的作用已经消失了,很多厂商生产的适配器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协议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uVJ74rlZ-1651218479207)(https://note.youdao.com/yws/res/19519/WEBRESOURCE0aa6f4aa09dfcf6e9af989fbb48aac11)]

3.2 以太网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

以太网在局域网各种技术中占统治性地位:

  1. 造价低廉(以太网网卡不到100块);
  2. 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3. 比令牌环网、ATM网便宜,简单;
  4. 满足网络速率要求:10Mb/s~10Gb/s.

以太网两个标准:

  1. DIX Ethernet V2:第一个局域网产品(以太网)规约。
  2. IEEE 802.3:IEEE 802委员会802.3工作组制定的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有少量改动)

以太网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

3.2.1 帧格式

目前为止TCP/IP体系中经常使用的局域网就是指DIX Ethernet V2,其中大多数的数据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

两种类型帧格式的区别:
image.png

3.2.1.1 Ethernet_II 帧格式

当Type字段值大于等于1536 (或者十六进制的0x0600)时,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
以太网中大多数的数据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
image.png

以太网数据帧的长度在64-1518字节之间。
Ethernet_II的帧中各字段说明如下:

  • DMAC(Destination MAC)是目的MAC地址。DMAC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标识帧的接收者。
  • SMAC(Source MAC)是源MAC地址。SMAC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标识帧的发送者。
  • 类型字段(Type)用于标识数据字段中包含的高层协议,该字段长度为2个字节。类型字段取值为0x0800的帧代表IP协议帧;类型字段取值为0806的帧代表ARP协议帧。
  • 数据字段(Data)是网络层数据,最小长度必须为46字节以保证帧长至少为64字节,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
    循环冗余校验字段(FCS)提供了一种错误检测机制。该字段长度为4个字节。
3.2.1.2 IEEE802.3 帧格式

当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或者十六进制的0x05DC)时,帧使用的是IEEE 802.3格式。
image.png
IEEE 802.3 帧长度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 (0x05DC)

IEEE 802.3帧格式类似于Ethernet_II帧,只是Ethernet_II帧的Type域被802.3帧的Length域取代,并且占用了Data字段的8个字节作为LLC和SNAP字段。

  • Length字段定义了Data字段包含的字节数。
  •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由目的服务访问点DSAP(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源服务访问点SSAP(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和Control字段组成。
  • SNAP(Sub-network Access Protocol)由机构代码(Org Code)和类型(Type)字段组成。Org code三个字节都为0。Type字段的含义与Ethernet_II帧中的Type字段相同。

IEEE802.3帧根据DSAP和SSAP字段的取值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 当DSAP和SSAP都取特定值0xff时,802.3帧就变成了Netware-ETHERNET帧,用来承载NetWare类型的数据。
  • 当DSAP和SSAP都取特定值0xaa时,802.3帧就变成了ETHERNET_SNAP帧。ETHERNET_SNAP帧可以用于传输多种协议。
  • DSAP和SSAP其他的取值均为纯IEEE802.3帧。

3.2.2 数据帧传输

image.png

数据链路层基于MAC地址进行帧的传输

以太网在二层链路上通过MAC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设备,并且实现局域网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大多数网卡厂商把MAC地址烧入了网卡的ROM中。发送端使用接收端的MAC地址作为目的地址。以太帧封装完成后会通过物理层转换成比特流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数据包以大端字节序传输,当然头部也得是大端字节序。Java默认也是大端处理。

3.2.3 帧类型

以太网根据你目的地MAC又可以分为:单播,广播,组播。

3.2.3.1 单播

image.png

指从单一的源端发送到单一的目的端。每个主机接口由一个MAC地址唯一标识,MAC地址的OUI中,第一字节第8个比特表示地址类型。对于主机MAC地址,这个比特固定为0,表示目的MAC地址为此MAC地址的帧都是发送到某个唯一的目的端。

在冲突域中,所有主机都能收到源主机发送的单播帧,但是其他主机发现目的地址与本地MAC地址不一致后会丢弃收到的帧,只有真正的目的主机才会接收并处理收到的帧。

下图即为单播的数据帧
image.png

3.2.3.2 广播

image.png

表示帧从单一的源发送到共享以太网上的所有主机。广播帧的目的MAC地址为十六进制的FF:FF:FF:FF:FF:FF,所有收到该广播帧的主机都要接收并处理这个帧。

广播方式会产生大量流量,导致带宽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

当需要网络中的所有主机都能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并进行处理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广播方式。

下图即为广播的数据帧
image.png

3.2.3.3 组播

image.png

组播比广播更加高效。组播转发可以理解为选择性的广播,主机侦听特定组播地址,接收并处理目的MAC地址为该组播MAC地址的帧。

组播MAC地址和单播MAC地址是通过第一字节中的第8个比特区分的。组播MAC地址的第8个比特为1,而单播MAC地址的第8个比特为0。

当需要网络上的一组主机(而不是全部主机)接收相同信息,并且其他主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组播方式。

下图为组播的数据帧
image.png

3.2.4 CSMA/CD协议

局域网发展早期,使用的是总线模式的局域网,特点是所有的计算机都在同一个总线上,只有当总线空闲时才能发送数据。这样就需要一个协议来协商多个计算机之间的发言冲突问题,这就是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由于以太网发送数据都是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因此以太网协议不需要界定符的尾部,因为一旦主机不再发送信号,以太网中的高低电平转换就消失了,这个特点就可以作为帧的尾部。

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CSMA/CD)机制。以太网中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

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

  1. 帧听信道上收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帧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2. 若没有帧听到任何信号,就传输数据
  3. 传输的时候继续帧听,如发现冲突则执行退避算法,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执行步骤1(当冲突发生时,涉及冲突的计算机会发送会返回到帧听信道状态。
  4. 若未发现冲突则发送成功,计算机所有计算机在试图再一次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最近一次发送后等待9.6微秒(以10Mbps运行)。

根据CSMA/CD协议,可以推算出要想检测到传输过程中的碰撞,数据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以太网的MTU为64~1500

在使用CSMA/CS协议时,一个站不可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但必须边发送边监听信道)。因此使用CSMA/CS协议的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3.3 以太网分类

据传输速率的不同,以太网分为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s)千兆以太网(1000Mb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这些以太网都符合IEEE 802.3是兼容的。

3.3.1 标准以太网

标准以太网是最早期的以太网,其传输速率为10Mbts,也称为传统以太网。此种以太网的组网方式非常灵活,既可以使用粗、细缆组成总线网络,也可以使用双绞线组成星状网络,还可以同时使用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组成混合网络。这些网络都符合EE8023标准,IEEE8023中规定的一些传统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如下。

  1. 10 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
  2. 10 Base-5: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
  3. 10 Base-T:使用双纹线,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4. 10 Boad-36:使用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
  5. 10 Base-F:使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为2000m,传输速率为10Mb/s。

以上标准中首部的数字代表传输速率,单位为Mbis;末尾的数字代表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为100m);Base表示基带传输, Broad表示宽带传输。

3.3.2 快速以太网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项网络技术的普及,标准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络数据流量和速率的需求。1993年10月以前,人们只能选择价格昂贵、基于100Mbs光缆的FDD技术组建高标准网络,1993年10月, 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百兆网络接口卡 Fast NIC 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到应用。

随后,Intel、3COM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设备,同时IEEE802工作组对100Mbi/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进行了研究,并于1995年4月发布了IEEE 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快速以太网时代到来。

IEEE 802.3U标准基本保持了标准局域网的规定,包括帧格式、接口、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等,只是将数据传输速率从10Mbts提升到了100Mbit/s,又使用了一些新的物理层标准,具体如下所示。

  1. 100 Base-1X:使用两对5类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数据,一对用于传输数据;使用RJ-45或DB9接口,节点与集线器的最大距离为100m,支持全双工。
  2. 100 Base-T4:使用4对3类、4类或5类双绞线,3对用于发送数据,1对用于检测冲突信号;使用R-45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不支持全双工。
  3. 100 Base-FX:使用一对单模或多模光纤,一路用于发送数据,一路用于接收数据;最大网段长度为200m(使用单模光纤时可达2000m),支持全双工。此种网络主要用于搭建主千网,以提升主干网络传输速率。

3.3.3 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GigabitEthernet)也称为吉比特以太网。1995年11月,IEEE802.3工作组委任一个高速研究组,以研究将快速以太网速率增至1000Mbls的可行性和方法。1996年6月,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了千兆以太网方案授权申请,随后IEEE802.3工作组成立了IEEE 802.3z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建立了千兆以太网标准,该标准的主要规定如下:

  • 速率为1000Mbit/s的以太网在通信时的全双工/伴半双工操作。
  • 使用8023以太网帧格式、CSMA/CD技术。
  • 在一个冲突域中支持一个中继器。
  • 向下兼容10Base-T和100Base-T IEEE802.3。

工作组为千兆以太网制定了一系列物理层标准,其中常用的标准如下:

  1. 1000 Base-SX:使用芯径为50m及625m、工作波长为850m的多模光纤,采用8B/10B编码方式,传输距离分别为260m和525m。此标准主要应用于建筑物中同一层的短距离主于网。
  2. 1000 Base-LX:使用芯径为50pm及625m、工作波长为850nm和芯径为5m、工作波长为1300nm的多模、单模光纤,传输距离分别为525m、550m和3000m。此标准主要应用于校园主干网。
  3. 1000 Base-CX:使用1500屏蔽双绞线,采用8B/10B编码方式,传输速率为1.25Gbis,传输距离为25m。此标准主要用于集群设备的连接,如一个交换机机房内的设备互联。
  4. 1000 Base-T:使用4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采用PAM5编码方式,传输距离为100m。

此标准主要用于同一层建筑的通信,从而可利用标准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已铺设的非屏蔽双绞线电缆。

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纤作为上行链路,用于楼宇间的连接,原本被作为一种交换技术设计,之后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的连接和主干网中。如今,千兆以太网已成为主流的网络技术,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组建网络时都会把千兆以太网作为首选高速网络技术。

3.3.4 万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10 Gigabit Ethernet,10GE)也称为10吉比特以太网,是继千兆以太网之后产生的高速以太网。在千兆以太网的IEEE 802.3Z规范通过后不久,IEEEE成立了高速研究组(High Speed Study Group,HssG),该研究组主要致力于10GE的研究。

10GE并非简单地将千兆以太网的速率提升了10倍,2002年6月,IEEE802.3ae委员会制定了10GE的正式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兼容8023标准中定义的最小和最大以太网帧长度。
  • 仅支持全双工方式。
  • 使用点对点链路和结构化布线组建星状局域网。
  • 在 MAC/PLS服务接口上实现10Gbs的速度。
  • 定义两种物理层规范,即局域网PHY和广域网PHY。
  • 定义将 MAC/PLS的数据传输速率对应到广域网PHY数据传输速率的适配机制。
  • 定义支持特定物理介质相关接口(PMD)的物理层规范,包括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以及相应传输距离;支持ISO/C11801第二版中定义的光纤介质类型等。
  • 通过WAN界面子层,10Gbi/s也能被调整为较低的传输速率。

此外,10Gbis不再使用铜线,只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介;不再使用CSMA/CD协议。千兆以太网仍可使用已有的光纤通道技术,但10GE使用新开发的物理层。10GE常用的物理层规范如下:

  1. 10G Base-SR:SR表示" Short Reach"(短距离),10GBae-SR仅用于短距离连接,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短波(850mm)多模光纤,有效传输距离为2m~300m。
  2. 10G Base-LR:LR表示“Long Reach”(长距离),10 G Base-LR主要用于长距离连接,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长波(1310mm)单模光纤,有效传输距离为2m~10km,最高可达25km。
  3. 10G Base-ER:ER表示“ Extended Reach”(超长距离,10G Base-ER支持超长波(1550nm)单模光纤,有效传输距离为2m~40km。

3.4 扩展的以太网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希望对以太网的覆盖范围进行扩展。本节讨论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对以太网扩展,这种扩展的以太网在网络层看来仍然是一个网络。

3.4.1 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以太网上的主机之间的距离了不能太远,否则主机发送的信号就会衰减到使CSMA/CD协议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就可以考虑从物流上扩展以太网,以突破距离的限制。

3.4.1.1 使用光纤扩展

主机使用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连接到集线器,很容易使主机和几公里以外的集线器相连接
image.png

3.4.1.2 使用集线器扩展

通过一个或多个集线器将多个以太网段连成更大的、多级星形结构的以太网,如某个部门有一系,二系,三系通过集线器扩展。
image.png

在介绍这种方式的优缺点时,先介绍下什么叫碰撞域。

  • 碰撞域(collision domain)又称为冲突域,是指网络中一个站点发出的帧会与其他站点发出的帧产生碰撞或冲突的那部分网络。上图左边有三个碰撞域,右边是一个更大的碰撞域。
  • 碰撞域越大,发生碰撞的概率越高(这里涉及CSMA/CD)。

从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出,集线器扩展的优缺点。

  • 优点:
    1. 使原来属于不同碰撞域的以太网上的计算机能够进行跨碰撞域的通信
    2. 扩大了以太网覆盖的地理范围
    3. 网桥使各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
      image.png
  • 缺点:
    1. 碰撞域增大了,但总的吞吐量并未提高
    2. 如果不同的碰撞域使用不同的数据率,那么就不能用集线器将它们互连起来

3.4.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扩展以太网更常见的方法就是在数据链路层进行。早期使用网桥,现在使用以太网交换机。
image.png

3.4.2.1 使用网桥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此帧,而是先检查此帧的目的MAC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一个接口
网桥的内部结构图

使用网桥的优缺点如下:

  • 优点
    1. 过滤通信量,扩大了物理范围,提高了可靠性。
    2. 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如10Mb/s和100Mb/s以太网)的局域网。
  • 缺点
    1. 存储转发增加了时延,在MAC子层并没有流量控制功能,具有不同MAC子层的网段桥接在一起时时延更大。
    2. 不能多对多主机同时通信,因为网桥只能一次分析和转发一个帧。
    3. 网桥只适合于用户数不太多(不超过几百个)和通信量不太大的局域网,否则有时还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而产生网络拥塞。这就是所谓的广播风暴。

网桥和集线器不同:

  1. 集线器在转发帧时,不对传输媒体进行检测。
  2. 网桥在转发帧之前必须执行 CSMA/CD 算法,若在发送过程中出现碰撞,就必须停止发送和进行退避。
  3.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3.4.2.2 使用交换机

1990年问世的交换式集线器,很多就淘汰了网桥。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或二层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特点:

  • 隔离碰撞域
    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的接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以太网交换机由于使用了专用的交换结构芯片,通过硬件来转发就比靠软件转发的网桥速度快得多。
    image.png

  • 独享带宽
    用集线器扩展的以太网,要平分带宽,而用交换机扩展的以太网,每个站点独享带宽,无形中增加了总带宽。
    image.png

  • 不使用CSMA/CD
    在逻辑上,以集线器扩展的以太网,本质还是总线型以太网,必须采用CSMA/CD协议来处理碰撞,并且只能以半双工模式工作,而交换机采用的是星型以太网,不使用共享总线,没有碰撞问题,不必使用CSMA/CD,且采用全双工模式工作,但仍使用以太网帧的结构
    image.png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帧的方式:

  • 存储转发方式:把整个数据帧先缓存后再进行处理
  • 直通 (cut-through) 方式:接收数据帧的同时就立即按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决定该帧的转发接口,因而提高了帧的转发速度,缺点是它不检查差错就直接将帧转发出去,因此有可能也将一些无效帧转发给其他的站点。

以太网交换机的自学习功能:
交换机的转发依然是依赖于转发表,以太网交换机运行自学习算法自动维护转发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