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算法类型与数学基础
类别 | 国密算法 | 国际算法 |
---|
签名算法 | SM2(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 | RSA(大整数分解问题)、ECDSA(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 |
加密算法 | SM2(兼具加密和签名功能) | RSA(非对称加密)、ECC(椭圆曲线加密) |
哈希算法 | SM3(类似SHA-256的国产哈希算法) | SHA-256、SHA-3等 |
对称加密算法 | SM4(分组密码,分组长度128位) | AES、3DES等 |
核心差异:
- SM2:基于椭圆曲线密码学(ECC),但参数和实现细节与国际标准(如NIST的P-256)不同,属于自主设计的算法。
- SM3:国产哈希算法,设计目标与SHA-256类似,但内部结构不同。
- SM4:对称加密算法,功能类似AES,但密钥长度和轮数不同(SM4为128位密钥,10轮加密)。
2. 密钥长度与安全性
算法类型 | 国密算法 | 国际算法 |
---|
SM2(ECC) | 256位密钥 ≈ RSA 3072位的安全强度 | RSA 2048位(当前主流)、RSA 3072/4096位 |
SM4(对称) | 128位密钥(等效AES-128) | AES-128/192/256 |
SM3 | 256位哈希值 | SHA-256(256位哈希值) |
特点:
- 同等安全强度下,国密算法密钥更短:例如SM2的256位密钥安全性对标RSA 3072位,节省存储和传输开销。
- SM3与SHA-256:哈希碰撞攻击难度相当,但SM3的压缩函数设计不同。
3. 应用场景与标准化
类别 | 国密算法 | 国际算法 |
---|
主要应用领域 | 中国境内政府、金融、能源等敏感行业 | 全球通用(互联网、企业、国际组织等) |
标准化程度 | 中国国家密码管理局发布(GM/T系列标准)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NIST等制定 |
兼容性 | 国内系统强制支持,国际兼容性有限 | 全球广泛支持(浏览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 |
典型场景:
- 国密证书:中国政务云、金融支付(如银联)、物联网设备等。
- 国际证书:HTTPS网站(Let's Encrypt)、企业SSL/TLS、国际API通信等。
4. 加密流程差异
证书签发与验证:
- 国密证书:
- 使用SM2进行签名(替代RSA/ECDSA)。
- 证书格式遵循X.509扩展,但需支持国密算法扩展项(如OID标识)。
- 需专用CA(国密根证书)签发,浏览器需内置国密根证书。
- 国际证书:
- 使用RSA或ECDSA签名(如Let's Encrypt使用ECDSA-P-256)。
- 兼容现有PKI体系(RFC 5280等标准)。
数据加密:
- 国密SM2:通常用于密钥协商(如SM2密钥交换协议),而非直接加密大块数据。
- 国际RSA/ECDH:广泛用于TLS握手中的密钥交换(如ECDHE-RSA)。
5. 性能与资源消耗
指标 | 国密算法 | 国际算法 |
---|
计算速度 | SM2签名/验签速度较快(椭圆曲线特性) | ECDSA(P-256)与SM2性能接近;RSA较慢 |
硬件支持 | 国产密码卡/芯片优化支持 | 广泛支持(Intel AES-NI指令集加速AES) |
资源占用 | 轻量化设备(如IoT)更友好 | 高性能服务器无压力 |
6. 合规性与政策要求
- 中国境内:
- 强制场景:电子政务、金融领域部分系统必须使用国密算法(如《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
- 混合部署:部分系统需同时支持国密和国际算法(如跨境业务)。
- 国际环境:
- 国密算法未被主流国际标准(如CA/Browser Forum)认可,可能导致兼容性问题(如浏览器不识别国密证书)。
7. 互操作性挑战
- 浏览器支持:
- 国际算法:Chrome、Firefox、Safari等默认支持RSA/ECC。
- 国密算法:仅部分国产浏览器(如360、QQ浏览器)内置国密根证书。
- 跨域通信:
- 国密与国际算法混合使用需定制化方案(如双证书体系)。
总结:如何选择?
- 优先国密算法的场景:
- 在中国境内开展金融、政务、能源等敏感业务,且需符合监管要求。
- 系统完全可控(如国产操作系统+国产密码卡)。
- 优先国际算法的场景:
- 面向全球用户的网站或服务(如国际电商平台)。
- 依赖现有国际标准生态(如AWS/Azure云服务)。
- 混合方案:
- 双证书部署(国密证书用于国内访问,国际证书用于境外访问)。
- 关键数据使用国密加密,非敏感场景使用国际算法。
注意事项
- 私钥保护:国密算法需依赖国产密码设备(如HSM)确保私钥安全。
- 国际兼容性:若需支持国密算法,需提前验证终端设备(浏览器、服务器)的兼容性。
- 标准演进:国密算法正在推动国际化(如SM9标识密码已被ISO采纳),未来兼容性可能提升。
通过合理选择算法,可在安全性、合规性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