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程相关

线程与进程区别

每个正在系统上运行的程序都是一个进程。每个进程包含一到多个线程。线程是一组指令的集合,或者是程序的特殊段,它可以在程序里独立执行,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代码运行的上下文。所以线程基本上是轻量级的进程,它负责在单个程序里执行多任务。通常由操作系统负责多个线程的调度和执行。

使用线程可以把占据时间长的程序中的任务放到后台去处理,程序的运行速度可能加快,在一些等待的任务实现上如用户输入、文件读写和网络收发数据等,线程就比较有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释放一些珍贵的资源如内存占用等等。

如果有大量的线程,会影响性能,因为操作系统需要在它们之间切换,更多的线程需要更多的内存空间,线程的中止需要考虑其对程序运行的影响。通常块模型数据是在多个线程间共享的,需要防止线程死锁情况的发生。

总结:进程是所有线程的集合,每一个线程是进程中的一条执行路径。

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

 

多线程应用场景?

主要能体现到多线程提高程序效率。如 迅雷多线程下载、数据库连接池、分批发送短信等。

多线程有三大特性

原子性、可见性、有序性

什么是原子性

即一个操作或者多个操作 要么全部执行并且执行的过程不会被任何因素打断,要么就都不执行。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银行账户转账问题:
比如从账户A向账户B转1000元,那么必然包括2个操作:从账户A减去1000元,往账户B加上1000元。这2个操作必须要具备原子性才能保证不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

我们操作数据也是如此,比如i = i+1;其中就包括,读取i的值,计算i,写入i。这行代码在Java中是不具备原子性的,则多线程运行肯定会出问题,所以也需要我们使用同步和lock这些东西来确保这个特性了。

原子性其实就是保证数据一致、线程安全一部分,

什么是可见性

当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变量时,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得到修改后的值。

若两个线程在不同的cpu,那么线程1改变了i的值还没刷新到主存,线程2又使用了i,那么这个i值肯定还是之前的,线程1对变量的修改线程2未及时更新i的值这就是可见性问题。

什么是有序性

程序执行的顺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

一般来说处理器为了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可能会对输入代码进行优化,它不保证程序中各个语句的执行先后顺序同代码中的顺序一致,但是它会保证程序最终执行结果和代码顺序执行的结果是一致的。如下:

int a = 10;    //语句1

int r = 2;    //语句2

a = a + 3;    //语句3

r = a*a;     //语句4

则因为重排序,他还可能执行顺序为 2-1-3-4,1-3-2-4

但绝不可能 2-1-4-3,因为这打破了依赖关系。

显然重排序对单线程运行是不会有任何问题,而多线程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在多线程编程时就得考虑这个问题了。

Java内存模型

共享内存模型指的就是Java内存模型(简称JMM),JMM决定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写入时,能对另一个线程可见。从抽象的角度来看,JMM定义了线程和主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线程之间的共享变量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本地内存(local memory),本地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以读/写共享变量的副本。本地内存是JMM的一个抽象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涵盖了缓存,写缓冲区,寄存器以及其他的硬件和编译器优化。

从上图来看,线程A与线程B之间如要通信的话,必须要经历下面2个步骤:

1. 首先,线程A把本地内存A中更新过的共享变量刷新到主内存中去。

2. 然后,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之前已更新过的共享变量。

下面通过示意图来说明这两个步骤:

如上图所示,本地内存A和B有主内存中共享变量x的副本。假设初始时,这三个内存中的x值都为0。线程A在执行时,把更新后的x值(假设值为1)临时存放在自己的本地内存A中。当线程A和线程B需要通信时,线程A首先会把自己本地内存中修改后的x值刷新到主内存中,此时主内存中的x值变为了1。随后,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更新后的x值,此时线程B的本地内存的x值也变为了1。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步骤实质上是线程A在向线程B发送消息,而且这个通信过程必须要经过主内存。JMM通过控制主内存与每个线程的本地内存之间的交互,来为java程序员提供内存可见性保证。

总结:什么是Java内存模型:java内存模型简称jmm,定义了一个线程对另一个线程可见。共享变量存放在主内存中,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本地内存,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个数据的时候,可能本地内存没有及时刷新到主内存,所以就会发生线程安全问题。

Volatile

什么是Volatile

可见性也就是说一旦某个线程修改了该被volatile修饰的变量,它会保证修改的值会立即被更新到主存,当有其他线程需要读取时,可以立即获取修改之后的值。

在Java中为了加快程序的运行效率,对一些变量的操作通常是在该线程的寄存器或是CPU缓存上进行的,之后才会同步到主存中,而加了volatile修饰符的变量则是直接读写主存。

Volatile 保证了线程间共享变量的及时可见性,但不能保证原子性

Volatile特性

1.保证此变量对所有的线程的可见性,这里的“可见性”,如本文开头所述,当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volatile 保证了新值能立即同步到主内存,以及每次使用前立即从主内存刷新。但普通变量做不到这点,普通变量的值在线程间传递均需要通过主内存(详见:Java内存模型)来完成。

2.禁止指令重排序优化。有volatile修饰的变量,赋值后多执行了一个“load addl $0x0, (%esp)”操作,这个操作相当于一个内存屏障(指令重排序时不能把后面的指令重排序到内存屏障之前的位置),只有一个CPU访问内存时,并不需要内存屏障;(什么是指令重排序:是指CPU采用了允许将多条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电路单元处理)。

volatile 性能:

volatile 的读性能消耗与普通变量几乎相同,但是写操作稍慢,因为它需要在本地代码中插入许多内存屏障指令来保证处理器不发生乱序执行。

Volatile与Synchronized区别

(1)从而我们可以看出volatile虽然具有可见性但是并不能保证原子性。

(2)性能方面,synchronized关键字是防止多个线程同时执行一段代码,就会影响程序执行效率,而volatile关键字在某些情况下性能要优于synchronized。

但是要注意volatile关键字是无法替代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因为volatile关键字无法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重排序

数据依赖性

如果两个操作访问同一个变量,且这两个操作中有一个为写操作,此时这两个操作之间就存在数据依赖性。数据依赖分下列三种类型:

名称

代码示例

说明

写后读

a = 1;b = a;

写一个变量之后,再读这个位置。

写后写

a = 1;a = 2;

写一个变量之后,再写这个变量。

读后写

a = b;b = 1;

读一个变量之后,再写这个变量。

上面三种情况,只要重排序两个操作的执行顺序,程序的执行结果将会被改变。

前面提到过,编译器和处理器可能会对操作做重排序。编译器和处理器在重排序时,会遵守数据依赖性,编译器和处理器不会改变存在数据依赖关系的两个操作的执行顺序。

注意,这里所说的数据依赖性仅针对单个处理器中执行的指令序列和单个线程中执行的操作,不同处理器之间和不同线程之间的数据依赖性不被编译器和处理器考虑。

as-if-serial语义

as-if-serial语义的意思指:不管怎么重排序(编译器和处理器为了提高并行度),(单线程)程序的执行结果不能被改变。编译器,runtime 和处理器都必须遵守as-if-serial语义。

为了遵守as-if-serial语义,编译器和处理器不会对存在数据依赖关系的程序操作做重排序,因为这种重排序会改变执行结果。但是,如果操作之间不存在数据依赖关系,这些操作可能被编译器和处理器重排序。为了具体说明,请看下面计算圆面积的代码示例:

double pi  = 3.14;    //A

double r   = 1.0;     //B

double area = pi * r * r; //C

上面三个操作的数据依赖关系如下图所示:

https://res.infoq.com/articles/java-memory-model-2/zh/resources/11.png   https://res.infoq.com/articles/java-memory-model-2/zh/resources/22.png

如左图所示,A和C之间存在数据依赖关系,同时B和C之间也存在数据依赖关系。因此在最终执行的指令序列中,C不能被重排序到A和B的前面(C排到A和B的前面,程序的结果将会被改变)。但A和B之间没有数据依赖关系,编译器和处理器可以重排序A和B之间的执行顺序,右图是该程序的两种执行顺序。

as-if-serial语义把单线程程序保护了起来,遵守as-if-serial语义的编译器,runtime 和处理器共同为编写单线程程序的程序员创建了一个幻觉:单线程程序是按程序的顺序来执行的。as-if-serial语义使单线程程序员无需担心重排序会干扰他们,也无需担心内存可见性问题。

程序顺序规则

根据happens- before的程序顺序规则,上面计算圆的面积的示例代码存在三个happens- before关系:

1. A happens- before B;

2. B happens- before C;

3. A happens- before C;

这里的第3个happens- before关系,是根据happens- before的传递性推导出来的。

这里A happens- before B,但实际执行时B却可以排在A之前执行(看上面的重排序后的执行顺序)。如果A happens- before B,JMM并不要求A一定要在B之前执行。JMM仅仅要求前一个操作(执行的结果)对后一个操作可见,且前一个操作按顺序排在第二个操作之前。这里操作A的执行结果不需要对操作B可见;而且重排序操作A和操作B后的执行结果,与操作A和操作B按happens- before顺序执行的结果一致。在这种情况下,JMM会认为这种重排序并不非法(not illegal),JMM允许这种重排序。

在计算机中,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不改变程序执行结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开发并行度。编译器和处理器遵从这一目标,从happens- before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JMM同样遵从这一目标。

重排序对多线程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重排序是否会改变多线程程序的执行结果。看下面的示例代码:

class ReorderExample {

int a = 0;

boolean flag = false;

 

public void writer() {

      a = 1;                    //1

      flag = true;             //2

}

 

Public void reader() {

     if (flag) {                //3

       int i =  a * a;        //4

        ……

     }

  }

}

flag变量是个标记,用来标识变量a是否已被写入。这里假设有两个线程A和B,A首先执行writer()方法,随后B线程接着执行reader()方法。线程B在执行操作4时,能否看到线程A在操作1对共享变量a的写入?

答案是:不一定能看到。

由于操作1和操作2没有数据依赖关系,编译器和处理器可以对这两个操作重排序;同样,操作3和操作4没有数据依赖关系,编译器和处理器也可以对这两个操作重排序。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操作1和操作2重排序时,可能会产生什么效果?请看下面的程序执行时序图:

https://res.infoq.com/articles/java-memory-model-2/zh/resources/33.png

如上图所示,操作1和操作2做了重排序。程序执行时,线程A首先写标记变量flag,随后线程B读这个变量。由于条件判断为真,线程B将读取变量a。此时,变量a还根本没有被线程A写入,在这里多线程程序的语义被重排序破坏了!

红色的虚箭线表示错误的读操作,用绿色的虚箭线表示正确的读操作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当操作3和操作4重排序时会产生什么效果(借助这个重排序,可以顺便说明控制依赖性)。下面是操作3和操作4重排序后,程序的执行时序图:

https://res.infoq.com/articles/java-memory-model-2/zh/resources/44.png

在程序中,操作3和操作4存在控制依赖关系。当代码中存在控制依赖性时,会影响指令序列执行的并行度。为此,编译器和处理器会采用猜测(Speculation)执行来克服控制相关性对并行度的影响。以处理器的猜测执行为例,执行线程B的处理器可以提前读取并计算a*a,然后把计算结果临时保存到一个名为重排序缓冲(reorder buffer ROB)的硬件缓存中。当接下来操作3的条件判断为真时,就把该计算结果写入变量i中。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猜测执行实质上对操作3和4做了重排序。重排序在这里破坏了多线程程序的语义!

在单线程程序中,对存在控制依赖的操作重排序,不会改变执行结果(这也是as-if-serial语义允许对存在控制依赖的操作做重排序的原因);但在多线程程序中,对存在控制依赖的操作重排序,可能会改变程序的执行结果。

多线程之间如何实现通讯

什么是多线程之间通讯?

多线程之间通讯,其实就是多个线程在操作同一个资源,但是操作的动作不同。

wait、notify方法

1.因为涉及到对象锁,wait、notify一定要在synchronized里面进行使用。

2.wait必须暂定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并释放资源锁,让其他线程可以有机会运行

3. notify/notifyall: 唤醒锁池中的线程,使之运行

注意:一定要在线程同步中使用,并且是同一个锁的资源

wait与sleep区别

对于sleep()方法,我们首先要知道该方法是属于Thread类中的。而wait()方法,则是属于Object类中的。

sleep()方法导致了程序暂停执行指定的时间,让出cpu给其他线程,但是他的监控状态依然保持者,当指定的时间到了又会自动恢复运行状态。也就是在调用sleep()方法的过程中,线程不会释放对象锁。

而当调用wait()方法的时候,线程会放弃对象锁,进入等待此对象的等待锁定池,只有针对此对象调用notify()方法后本线程才进入对象锁定池准备,获取对象锁后才能进入运行状态。

Lock锁

在 jdk1.5 之后,并发包中新增了 Lock 接口(以及相关实现类)用来实现锁功能,Lock 接口提供了与 synchronized 关键字类似的同步功能,但需要在使用时手动获取锁和释放锁。

Lock 一般用法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lock.lock();
try {
    //可能会出现线程安全的操作
} finally {
    //一定在finally中释放锁
    //也不能把获取锁在try中进行,因为有可能在获取锁的时候抛出异常
    lock.ublock();
}

Lock 接口可以尝试非阻塞地获取锁,当前线程尝试获取锁。如果这一时刻锁没有被其他线程获取到,则成功获取并持有锁。Lock与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区别

Lock 接口能被中断地获取锁 与 synchronized 不同,获取到锁的线程能够响应中断,当获取到的锁的线程被中断时,中断将会被异常抛出,同时锁会被释放。

Lock 接口在指定的截止时间之前获取锁,如果截止时间到了依旧无法获取锁,则返回。

并发包

(计数器)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 类位于java.util.concurrent包下,利用它可以实现类似计数器的功能。比如有一个任务A,它要等待其他4个任务执行完毕之后才能执行,此时就可以利用CountDownLatch来实现这种功能了。CountDownLatch是通过一个计数器来实现的,计数器的初始值为线程的数量。每当一个线程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计数器的值就会减1。当计数器值到达0时,它表示所有的线程已经完成了任务,然后在闭锁上等待的线程就可以恢复执行任务。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2);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子线程开始执行...");

                  countDownLatch.countDown();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子线程结束执行...");

             }

        }).start();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子线程开始执行...");

                  countDownLatch.countDown();//计数器值每次减去1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子线程结束执行...");

             }

        }).start();

        countDownLatch.await();// 減去为0,恢复任务继续执行

       System.out.println("两个子线程执行完毕....");

       System.out.println("主线程继续执行.....");

       for (int i = 0; i <10; i++) {

             System.out.println("main,i:"+i);

        }

   }

(屏障)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初始化时规定一个数目,然后计算调用了CyclicBarrier.await()进入等待的线程数。当线程数达到了这个数目时,所有进入等待状态的线程被唤醒并继续。

CyclicBarrier就象它名字的意思一样,可看成是个障碍, 所有的线程必须到齐后才能一起通过这个障碍。

CyclicBarrier初始时还可带一个Runnable的参数, 此Runnable任务在CyclicBarrier的数目达到后,所有其它线程被唤醒前被执行。

class Writ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

   public Writer(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

         this.cyclicBarrier=cyclicBarri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线程"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正在写入数据");

        try {

             Thread.sleep(3000);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线程"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写入数据成功.....");

       

        try {

             cyclicBarrier.await();

        } catch (Exception e) {

        }

        System.out.println("所有线程执行完毕..........");

}

 

public class Test0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yclicBarrier cyclicBarrier=new CyclicBarrier(5);

        for (int i = 0; i < 5; i++) {

             Writer writer = new Writer(cyclicBarrier);

             writer.start();

        }

    }

}

(计数信号量)Semaphore

Semaphore是一种基于计数的信号量。它可以设定一个阈值,基于此,多个线程竞争获取许可信号,做自己的申请后归还,超过阈值后,线程申请许可信号将会被阻塞。Semaphore可以用来构建一些对象池,资源池之类的,比如数据库连接池,我们也可以创建计数为1的Semaphore,将其作为一种类似互斥锁的机制,这也叫二元信号量,表示两种互斥状态。它的用法如下:

availablePermits函数用来获取当前可用的资源数量

wc.acquire(); //申请资源

wc.release();// 释放资源

   // 创建一个计数阈值为5的信号量对象 

         // 只能5个线程同时访问 

         Semaphore semp = new Semaphore(5); 

         try

             // 申请许可 

             semp.acquire(); 

             try

                 // 业务逻辑 

             } catch (Exception e) { 

             } finally

                 // 释放许可 

                 semp.release();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并发队列

在并发队列上JDK提供了两套实现,一个是以ConcurrentLinkedQueue为代表的高性能队列非阻塞,一个是以BlockingQueue接口为代表的阻塞队列,无论哪种都继承自Queue。

阻塞队列与非阻塞队

阻塞队列与普通队列的区别在于,当队列是空的时,从队列中获取元素的操作将会被阻塞,或者当队列是满时,往队列里添加元素的操作会被阻塞。试图从空的阻塞队列中获取元素的线程将会被阻塞,直到其他的线程往空的队列插入新的元素。同样,试图往已满的阻塞队列中添加新元素的线程同样也会被阻塞,直到其他的线程使队列重新变得空闲起来,如从队列中移除一个或者多个元素,或者完全清空队列。

1.ArrayDeque, (数组双端队列)

2.PriorityQueue, (优先级队列)

3.ConcurrentLinkedQueue, (基于链表的并发队列)

4.DelayQueue, (延期阻塞队列)(阻塞队列实现了BlockingQueue接口)

5.ArrayBlockingQueue, (基于数组的并发阻塞队列)

6.LinkedBlockingQueue, (基于链表的FIFO阻塞队列)

7.LinkedBlockingDeque, (基于链表的FIFO双端阻塞队列)

8.PriorityBlockingQueue, (带优先级的无界阻塞队列)

9.SynchronousQueue (并发同步阻塞队列)

ConcurrentLinkedDeque

ConcurrentLinkedQueue : 是一个适用于高并发场景下的队列,通过无锁的方式,实现了高并发状态下的高性能,通常ConcurrentLinkedQueue性能好于BlockingQueue.它是一个基于链接节点的无界线程安全队列。该队列的元素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头是最先加入的,尾是最近加入的,该队列不允许null元素。ConcurrentLinkedQueue重要方法:add 和offer() 都是加入元素的方法(在ConcurrentLinkedQueue中这俩个方法没有任何区别)poll() 和peek() 都是取头元素节点,区别在于前者会删除元素,后者不会。

   ConcurrentLinkedDeque q = new ConcurrentLinkedDeque();

   q.offer("张三");

   q.offer("李四");

   q.offer("钱五");

   q.offer("赵六");

   //从头获取元素,删除该元素

   System.out.println(q.poll());

   //从头获取元素,不刪除该元素

   System.out.println(q.peek());

   //获取总长度

   System.out.println(q.size());

BlockingQueue

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是一个支持两个附加操作的队列。这两个附加的操作是:

1. 队列为空时,获取元素的线程会等待队列变为非空;

2. 当队列满时,存储元素的线程会等待队列可用;

在Java中,BlockingQueue的接口位于java.util.concurrent 包中(在Java5版本开始提供),由上面介绍的阻塞队列的特性可知,阻塞队列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领域,所谓阻塞,在某些情况下会挂起线程(即阻塞),一旦条件满足,被挂起的线程又会自动被唤醒。

多线程环境中,通过队列可以很容易实现数据共享,比如经典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中,通过队列可以很便利地实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共享。

假设我们有若干生产者线程,另外又有若干个消费者线程。如果生产者线程需要把准备好的数据共享给消费者线程,利用队列的方式来传递数据,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他们之间的数据共享问题。但如果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某个时间段内,万一发生数据处理速度不匹配的情况呢?理想情况下,如果生产者产出数据的速度大于消费者消费的速度,并且当生产出来的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生产者必须暂停等待一下(阻塞生产者线程),以便等待消费者线程把累积的数据处理完毕,反之亦然。

使用BlockingQueue模拟生产者与消费者

class Producer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BlockingQueue<String> blockingQueue;

   private AtomicInteger count = new AtomicInteger();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FLAG = true;

 

   public ProducerThread(BlockingQueue<String> blockingQueue) {

        this.blockingQueue = blockingQueu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生产者开始启动....");

        while (FLAG) {

             String data = count.incrementAndGet() + "";

             try {

                  boolean offer = blockingQueue.offer(data, 2, TimeUnit.SECONDS);

                  if (offer)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生产队列" + data + "成功..");

                  } els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生产队列" + data + "失败..");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Exception e) {

             }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生产者线程停止...");

   }

 

   public void stop() {

        this.FLAG = false;

   }

}

 

class Consumer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FLAG = true;

   private BlockingQueue<String> blockingQueue;

 

   public ConsumerThread(BlockingQueue<String> blockingQueue) {

        this.blockingQueue = blockingQueu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消费者开始启动....");

        while (FLAG) {

             try {

                  String data = blockingQueue.poll(2, TimeUnit.SECONDS);

                  if (data == null || data == "") {

                       FLAG = false;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超过2秒时间未获取到消息.");

                       return;

                  }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获取到队列信息成功,data:" + data);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

}

 

public class Test0008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lockingQueue<String> blockingQueue = new LinkedBlockingQueue<>(3);

        ProducerThread producerThread = new ProducerThread(blockingQueue);

        ConsumerThread consumerThread = new ConsumerThread(blockingQueue);

        Thread t1 = new Thread(producerThread);

        Thread t2 = new Thread(consumerThread);

        t1.start();

        t2.start();

        //10秒后 停止线程..

        try {

             Thread.sleep(10*1000);

             producerThread.stop();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

ArrayBlockingQueue

ArrayBlockingQueue是一个有边界的阻塞队列,它的内部实现是一个数组。有边界的意思是它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在其初始化的时候指定它的容量大小,容量大小一旦指定就不可改变。

ArrayBlockingQueue是以先进先出的方式存储数据,最新插入的对象是尾部,最新移出的对象是头部。下面

是一个初始化和使用ArrayBlockingQueue的例子:

<String> arrays = new ArrayBlockingQueue<String>(3);

   arrays.add("李四");

   arrays.add("钱五");

   arrays.add("赵六");

   // 添加阻塞队列

   arrays.offer("张三", 1, TimeUnit.SECONDS);

LinkedBlockingQueue

LinkedBlockingQueue阻塞队列大小的配置是可选的,如果我们初始化时指定一个大小,它就是有边界的,如果不指定,它就是无边界的。说是无边界,其实是采用了默认大小为Integer.MAX_VALUE的容量 。它的内部实现是一个链表。

和ArrayBlockingQueue一样,LinkedBlockingQueue 也是以先进先出的方式存储数据,最新插入的对象是尾部,最新移出的对象是头部。

PriorityBlockingQueue

PriorityBlockingQueue是一个没有边界的队列,它的排序规则和java.util.PriorityQueue一样。需要注意,PriorityBlockingQueue中允许插入null对象。

所有插入PriorityBlockingQueue的对象必须实现 java.lang.Comparable接口,队列优先级的排序规则就是按照我们对这个接口的实现来定义的。

另外,我们可以从PriorityBlockingQueue获得一个迭代器Iterator,但这个迭代器并不保证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迭代。

SynchronousQueue

SynchronousQueue队列内部仅允许容纳一个元素。当一个线程插入一个元素后会被阻塞,除非这个元素被另一个线程消费。

线程池

什么是线程池

Java中的线程池是运用场景最多的并发框架,几乎所有需要异步或并发执行任务的程序都可以使用线程池。在开发过程中,合理地使用线程池能够带来3个好处。

第一:降低资源消耗。通过重复利用已创建的线程降低线程创建和销毁造成的消耗。线程是稀缺资源,如果无限制地创建,不仅会消耗系统资源,还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提高响应速度。当任务到达时,任务可以不需要等到线程创建就能立即执行。

第三:提高线程的可管理性。使用线程池可以进行统一分配、调优和监控。

线程池作用

线程池是为突然大量爆发的线程设计的,通过有限的几个固定线程为大量的操作服务,减少了创建和销毁线程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效率。

线程池的分类

 

线程池四种创建方式

Executor框架的最顶层实现是ThreadPoolExecutor类, Java通过Executors(jdk1.5并发包)提供四种线程池,分别为:

newCachedThreadPool创建一个可缓存线程池,如果线程池长度超过处理需要,可灵活回收空闲线程,若无可回收,则新建线程。

newFix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定长线程池,可控制线程最大并发数,超出的线程会在队列中等待。

newSchedul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定长线程池,支持定时及周期性任务执行。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创建一个单线程化的线程池,它只会用唯一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保证所有任务按照指定顺序(FIFO, LIFO, 优先级)执行。

newCach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可缓存线程池,如果线程池长度超过处理需要,可灵活回收空闲线程,若无可回收,则新建线程。示例代码如下:

     // 无限大小线程池 jvm自动回收

     ExecutorService newCachedThreadPool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for (int i = 0; i < 10; i++) {

          final int temp = i;

          newCachedThreadPool.execut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Thread.sleep(100);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i:" + temp);

                }

          });

   }

总结: 线程池为无限大,当执行第二个任务时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会复用执行第一个任务的线程,而不用每次新建线程。

newFix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定长线程池,可控制线程最大并发数,超出的线程会在队列中等待。示例代码如下: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for (int i = 0; i < 10; i++) {

          final int temp = i;

          newFixedThreadPool.execut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 ",i:" + temp);

                }

          });

   }

总结:因为线程池大小为3,每个任务输出indexsleep 2秒,所以每两秒打印3个数字。定长线程池的大小最好根据系统资源进行设置。如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newSchedul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定长线程池,支持定时及周期性任务执行。延迟执行示例代码如下: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newScheduledThreadPool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5);

        for (int i = 0; i < 10; i++) {

             final int temp = i;

             newScheduledThreadPool.schedule(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i:" + temp);

                  }

             }, 3, TimeUnit.SECONDS);

        }

表示延迟3秒执行。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创建一个单线程化的线程池,它只会用唯一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保证所有任务按照指定顺序(FIFO, LIFO, 优先级)执行。示例代码如下:

  ExecutorService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for (int i = 0; i < 10; i++) {

           final int index = i;

           newSingleThreadExecutor.execut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index:" + index);

                    try {

                        Thread.sleep(200);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

       }

注意: 结果依次输出,相当于顺序执行各个任务。

线程池原理剖析

提交一个任务到线程池中,线程池的处理流程如下:

1、判断线程池里的核心线程是否都在执行任务,如果不是(核心线程空闲或者还有核心线程没有被创建)则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核心线程都在执行任务,则进入下个流程。

2、线程池判断工作队列是否已满,如果工作队列没有满,则将新提交的任务存储在这个工作队列里。如果工作队列满了,则进入下个流程。

3、判断线程池里的线程是否都处于工作状态,如果没有,则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已经满了,则交给饱和策略来处理这个任务。

TOTO: 线程运行状态图片

自定义线程线程池

如果当前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小于corePoolSize,则每来一个任务,就会创建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任务;

如果当前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corePoolSize,则每来一个任务,会尝试将其添加到任务缓存队列当中,若添加成功,则该任务会等待空闲线程将其取出去执行;若添加失败(一般来说是任务缓存队列已满),则会尝试创建新的线程去执行这个任务;

如果队列已经满了,则在总线程数不大于maximumPoolSize的前提下,则创建新的线程

如果当前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达到maximumPoolSize,则会采取任务拒绝策略进行处理;

如果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大于 corePoolSize时,如果某线程空闲时间超过keepAliveTime,线程将被终止,直至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不大于corePoolSize;如果允许为核心池中的线程设置存活时间,那么核心池中的线程空闲时间超过keepAliveTime,线程也会被终止。

public class Test0007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1, 2, 60L, TimeUnit.SECONDS, new ArrayBlockingQueue<>(3));

        for (int i = 1; i <= 6; i++) {

             TaskThred t1 = new TaskThred("任务" + i);

             executor.execute(t1);

        }

        executor.shutdown();

    }

}

 

class TaskThred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ring taskName;

 

   public TaskThred(String taskName) {

        this.taskName = task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taskName);

   }

}

合理配置线程池

CPU密集

CPU密集的意思是该任务需要大量的运算,而没有阻塞,CPU一直全速运行。

CPU密集任务只有在真正的多核CPU上才可能得到加速(通过多线程),而在单核CPU上,无论你开几个模拟的多线程,该任务都不可能得到加速,因为CPU总的运算能力就那些。

IO密集

IO密集型,即该任务需要大量的IO,即大量的阻塞。在单线程上运行IO密集型的任务会导致浪费大量的CPU运算能力浪费在等待。所以在IO密集型任务中使用多线程可以大大的加速程序运行,即时在单核CPU上,这种加速主要就是利用了被浪费掉的阻塞时间。

如何合理的设置线程池大小。

要想合理的配置线程池的大小,首先得分析任务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任务的性质:CPU密集型任务、IO密集型任务、混合型任务。

2.任务的优先级:高、中、低。

3.任务的执行时间:长、中、短。

4.任务的依赖性:是否依赖其他系统资源,如数据库连接等。

性质不同的任务可以交给不同规模的线程池执行。

对于不同性质的任务来说,CPU密集型任务应配置尽可能小的线程,如配置CPU个数+1的线程数,IO密集型任务应配置尽可能多的线程,因为IO操作不占用CPU,不要让CPU闲下来,应加大线程数量,如配置两倍CPU个数+1,而对于混合型的任务,如果可以拆分,拆分成IO密集型和CPU密集型分别处理,前提是两者运行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如果处理时间相差很大,则没必要拆分了。

若任务对其他系统资源有依赖,如某个任务依赖数据库的连接返回的结果,这时候等待的时间越长,则CPU空闲的时间越长,那么线程数量应设置得越大,才能更好的利用CPU。

当然具体合理线程池值大小,需要结合系统实际情况,在大量的尝试下比较才能得出,以上只是前人总结的规律。

最佳线程数目 = ((线程等待时间+线程CPU时间)/线程CPU时间 )* CPU数目

比如平均每个线程CPU运行时间为0.5s,而线程等待时间(非CPU运行时间,比如IO)为1.5s,CPU核心数为8,那么根据上面这个公式估算得到:((0.5+1.5)/0.5)*8=32。这个公式进一步转化为:

最佳线程数目 = (线程等待时间与线程CPU时间之比 + 1)* CPU数目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线程等待时间所占比例越高,需要越多线程。线程CPU时间所占比例越高,需要越少线程。 
以上公式与之前的CPU和IO密集型任务设置线程数基本吻合。

CPU密集型时,任务可以少配置线程数,大概和机器的cpu核数相当,这样可以使得每个线程都在执行任务

IO密集型时,大部分线程都阻塞,故需要多配置线程数,2*cpu核数

操作系统之名称解释:

某些进程花费了绝大多数时间在计算上,而其他则在等待I/O上花费了大多是时间,

前者称为计算密集型(CPU密集型)computer-bound,后者称为I/O密集型,I/O-bound。

Java锁的深度化

锁作为并发共享数据,保证一致性的工具,有很多种类型,如下:

悲观锁、乐观锁、排他锁、重入锁递归锁

场景

当多个请求同时操作数据库时,首先将订单状态改为已支付,在金额加上200,在同时并发场景查询条件下,会造成重复通知。

悲观锁与乐观锁

悲观锁总是假设最坏的情况,每次取数据时都认为其他线程会修改,所以都会加锁(读锁、写锁、行锁等),当其他线程想要访问数据时,都需要阻塞挂起。可以依靠数据库实现,如行锁、读锁和写锁等,都是在操作之前加锁,在Java中,synchronized的思想也是悲观锁。

乐观锁:总是认为不会产生并发问题,每次去取数据的时候总认为不会有其他线程对数据进行修改,因此不会上锁,但是在更新时会判断其他线程在这之前有没有对数据进行修改,一般会使用版本号机制或CAS操作实现。

version方式:一般是在数据表中加上一个数据版本号version字段,表示数据被修改的次数,当数据被修改时,version值会加一。当线程A要更新数据值时,在读取数据的同时也会读取version值,在提交更新时,若刚才读取到的version值为当前数据库中的version值相等时才更新,否则重试更新操作,直到更新成功。

核心SQL语句

update table set x=x+1, version=version+1 where id=#{id} and version=#{version};

CAS操作方式:即compare and swap 或者 compare and set,涉及到三个操作数,数据所在的内存值,预期值,新值。当需要更新时,判断当前内存值与之前取到的值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用新值更新,若失败则重试,一般情况下是一个自旋操作,即不断的重试。

重入锁

重入锁,也叫做递归锁,指的是同一线程外层函数获得锁之后,内层递归函数仍然有获取该锁的代码,但不受影响。
在JAVA环境下 ReentrantLock(显式锁、轻量级锁)和Synchronized (内置锁、重量级锁)都是 可重入锁

public class 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ge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get();");

        se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s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g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ss = new Test();

        new Thread(ss).start();

        new Thread(ss).start();

        new Thread(ss).start();

        new Thread(ss).start();

   }

}

 

public class Test02 extends Thread {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void get() {

        lock.lock();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set();

        lock.unlock();

   }

   public void set() {

        lock.lock();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lock.unlo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g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ss = new Test();

        new Thread(ss).start();

        new Thread(ss).start();

        new Thread(ss).start();

   }

}

读写锁

相比Java中的锁(Locks in Java)里Lock实现,读写锁更复杂一些。假设你的程序中涉及到对一些共享资源的读和写操作,且写操作没有读操作那么频繁。在没有写操作的时候,两个线程同时读一个资源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应该允许多个线程能在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是如果有一个线程想去写这些共享资源,就不应该再有其它线程对该资源进行读或写(读-读能共存,读-写不能共存,写-写不能共存)。这就需要一个读/写锁来解决这个问题。Java5在java.util.concurrent包中已经包含了读写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了解其实现背后的原理。

public class Cache {

   static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static ReentrantReadWriteLock rwl = new ReentrantReadWriteLock();

   static Lock r = rwl.readLock();

   static Lock w = rwl.writeLock();

 

   // 获取一个key对应的value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get(String key) {

        r.lock();

        try {

             System.out.println("正在做读的操作,key:" + key + " 开始");

             Thread.sleep(100);

             Object object = map.get(key);

             System.out.println("正在做读的操作,key:" + key + " 结束");

             System.out.println();

             return objec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finally {

             r.unlock();

        }

        return key;

   }

 

   // 设置key对应的value,并返回旧有的value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put(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w.lock();

        try {

             System.out.println("正在做写的操作,key:" + key + ",value:" + value + "开始.");

             Thread.sleep(100);

             Object object = map.put(key, value);

             System.out.println("正在做写的操作,key:" + key + ",value:" + value + "结束.");

             System.out.println();

             return objec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finally {

             w.unlock();

        }

        return value;

   }

 

   // 清空所有的内容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clear() {

        w.lock();

        try {

             map.clear();

        } finally {

             w.unlock();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

                       Cache.put(i + "", i + "");

                  }

             }

        }).start();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

                       Cache.get(i + "");

                  }

             }

        }).start();

     }

}

CAS无锁机制

(1)与锁相比,使用比较交换(下文简称CAS)会使程序看起来更加复杂一些。但由于其非阻塞性,它对死锁问题天生免疫,并且,线程间的相互影响也远远比基于锁的方式要小。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无锁的方式完全避免了锁竞争带来的系统开销和线程间频繁调度带来的开销,因此,它要比基于锁的方式拥有更优越的性能。

(2)无锁的好处:

第一,在高并发的情况下,它比有锁的程序拥有更好的性能;

第二,它天生就是死锁免疫的。

就凭借这两个优势,就值得我们冒险尝试使用无锁的并发。

(3)CAS算法的过程是这样:它包含三个参数CAS(V,E,N): V表示要更新的变量,E表示预期值,N表示新值。仅当V值等于E值时,才会将V的值设为N,如果V值和E值不同,则说明已经有其他线程做了更新,则当前线程什么都不做。最后,CAS返回当前V的真实值。

(4)CAS操作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进行的,它总是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完成操作。当多个线程同时使用CAS操作一个变量时,只有一个会胜出,并成功更新,其余均会失败。失败的线程不会被挂起,仅是被告知失败,并且允许再次尝试,当然也允许失败的线程放弃操作。基于这样的原理,CAS操作即使没有锁,也可以发现其他线程对当前线程的干扰,并进行恰当的处理。

(5)简单地说,CAS需要你额外给出一个期望值,也就是你认为这个变量现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变量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那说明它已经被别人修改过了。你就重新读取,再次尝试修改就好了。

(6)在硬件层面,大部分的现代处理器都已经支持原子化的CAS指令。在JDK 5.0以后,虚拟机便可以使用这个指令来实现并发操作和并发数据结构,并且,这种操作在虚拟机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

    * Atomically increments by one the current value.

    * @return the updated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incrementAndGet() { 

       for (;;) { 

           //获取当前值 

           int current = get(); 

           //设置期望值 

           int next = current + 1; 

           //调用Native方法compareAndSet,执行CAS操作 

           if (compareAndSet(current, next)) 

               //成功后才会返回期望值,否则无线循环 

               return next

       } 

   } 

自旋锁

自旋锁是采用让当前线程不停地的在循环体内执行实现的,当循环的条件被其他线程改变时 才能进入临界区。如下

   private AtomicReference<Thread> sign = new AtomicReference<>();

   public void lock() {

        Thread current = Thread.currentThread();

        while (!sign.compareAndSet(null, current)) {

          }

   }

   public void unlock() {

        Thread current = Thread.currentThread();

        sign.compareAndSet(current, null);

   }

public class 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static int sum;

   private SpinLock lock;

 

   public Test(SpinLock lock) {

        this.lock = lock;

   }

 

   /**

    * @param args

    *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pinLock lock = new SpinLock();

        for (int i = 0; i < 100; i++) {

             Test test = new Test(lock);

             Thread t = new Thread(test);

             t.start();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1000);

        System.out.println(sum);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his.lock.lock();

        this.lock.lock();

        sum++;

        this.lock.unlock();

        this.lock.unlock();

   }

}

当一个线程 调用这个不可重入的自旋锁去加锁的时候没问题,当再次调用lock()的时候,因为自旋锁的持有引用已经不为空了,该线程对象会误认为是别人的线程持有了自旋锁

使用了CAS原子操作,lock函数将owner设置为当前线程,并且预测原来的值为空。unlock函数将owner设置为null,并且预测值为当前线程。

当有第二个线程调用lock操作时由于owner值不为空,导致循环一直被执行,直至第一个线程调用unlock函数将owner设置为null,第二个线程才能进入临界区。

由于自旋锁只是将当前线程不停地执行循环体,不进行线程状态的改变,所以响应速度更快。但当线程数不停增加时,性能下降明显,因为每个线程都需要执行,占用CPU时间。如果线程竞争不激烈,并且保持锁的时间段。适合使用自旋锁。

分布式锁

如果想在不同的jvm中保证数据同步,使用分布式锁技术。

有数据库实现、缓存实现、Zookeeper分布式锁

Callable

在Java中,创建线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继承Thread类,一种是实现Runnable接口。然而,这两种方式的缺点是在线程任务执行结束后,无法获取执行结果。我们一般只能采用共享变量或共享存储区以及线程通信的方式实现获得任务结果的目的。
不过,Java中,也提供了使用Callable和Future来实现获取任务结果的操作。Callable用来执行任务,产生结果,而Future用来获得结果。

Callable接口与Runnable接口是否相似,查看源码,可知Callable接口的定义如下: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allable<V> {

    /**

     * Computes a result, or throws an exception if unable to do so.

     *

     * @return computed result

     * @throws Exception if unable to compute a result

     */

    V call() throws Exception;

}

可以看到,与Runnable接口不同之处在于,call方法带有泛型返回值V。

Future常用方法

V get() :获取异步执行的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可用,此方法会阻塞直到异步计算完成。

V get(Long timeout , TimeUnit unit) :获取异步执行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可用,此方法会阻塞,但是会有时间限制,如果阻塞时间超过设定的timeout时间,该方法将抛出异常。

boolean isDone() :如果任务执行结束,无论是正常结束或是中途取消还是发生异常,都返回true。

boolean isCanceller() :如果任务完成前被取消,则返回true。

boolean cancel(boolean mayInterruptRunning) :如果任务还没开始,执行cancel(...)方法将返回false;如果任务已经启动,执行cancel(true)方法将以中断执行此任务线程的方式来试图停止任务,如果停止成功,返回true;当任务已经启动,执行cancel(false)方法将不会对正在执行的任务线程产生影响(让线程正常执行到完成),此时返回false;当任务已经完成,执行cancel(...)方法将返回false。mayInterruptRunning参数表示是否中断执行中的线程。

通过方法分析我们也知道实际上Future提供了3种功能:

(1)能够中断执行中的任务

(2)判断任务是否执行完成

(3)获取任务执行完成后额结果。

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来体会使用Callable和Future来获取任务结果的用法。

public class Test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ionException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Future<Integer> future = executor.submit(new AddNumberTask());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线程执行其他任务");

        Integer integer = future.get();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 关闭线程池

        if (executor != null)

             executor.shutdown();

   }

}

 

class AddNumberTask implements Callable<Integer> {

 

   public AddNumberTask() {

   }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call()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AddNumberTask###call()");

        Thread.sleep(5000);

        return 5000;

   }

}

Future模式

Future模式的核心在于:去除了主函数的等待时间,并使得原本需要等待的时间段可以用于处理其他业务逻辑

Futrure模式:对于多线程,如果线程A要等待线程B的结果,那么线程A没必要等待B,直到B有结果,可以先拿到一个未来的Future,等B有结果是再取真实的结果。

在多线程中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网络图片的下载,刚开始是通过模糊的图片来代替最后的图片,等下载图片的线程下载完图片后在替换。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https://images0.cnblogs.com/blog2015/544748/201506/132115526917151.png

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RealSubject,但是这个资源的创建是非常耗时的,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首先返回Client一个FutureSubject,以满足客户端的需求,于此同时呢,Future会通过另外一个Thread 去构造一个真正的资源,资源准备完毕之后,在给future一个通知。如果客户端急于获取这个真正的资源,那么就会阻塞客户端的其他所有线程,等待资源准备完毕。

公共数据接口,FutureData和RealData都要实现。

public interface Data {

   public abstract String getRequest();

}

FutureData,当有线程想要获取RealData的时候,程序会被阻塞。等到RealData被注入才会使用getReal()方法。

public class FurureData implements Data {

 

   public volatile static boolean ISFLAG = false;

   private RealData realData;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tRealData(RealData realData) {

        // 如果已经获取到结果,直接返回

        if (ISFLAG) {

             return;

        }

        // 如果没有获取到数据,传递真是对象

        this.realData = realData;

        ISFLAG = true;

        // 进行通知

        notify();

   }

 

   @Override

   public synchronized String getRequest() {

        while (!ISFLAG) {

             try {

                  wait();

             } catch (Exception e) {

 

             }

        }

        // 获取到数据,直接返回

        return realData.getRequest();

   }

}

真实数据RealData

public class RealData implements Data {

   private String result;

 

   public RealData(String data) {

        System.out.println("正在使用data:" + data + "网络请求数据,耗时操作需要等待.");

        try {

             Thread.sleep(3000);

        } catch (Exception e) {

 

        }

        System.out.println("操作完毕,获取结果...");

        result = "realData";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Request() {

        return result;

   }

 

FutureClient  客户端

public class FutureClient {

 

   public Data request(String queryStr) {

        FurureData furureData = new FurureData();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RealData realData = new RealData(queryStr);

                  furureData.setRealData(realData);

             }

        }).start();

        return furureData;

   }

}

调用者: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utureClient futureClient = new FutureClient();

        Data request = futureClient.request("请求参数.");

        System.out.println("请求发送成功!");

        System.out.println("执行其他任务...");

        String result = request.getRequest();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结果..." + result);

   }

}

调用者请求资源,client.request("name"); 完成对数据的准备

当要获取资源的时候,data.getResult() ,如果资源没有准备好isReady = false;那么就会阻塞该线程。直到资源获取然后该线程被唤醒。

原子类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原子类的小工具包,支持在单个变量上解除锁的线程安全编程

原子变量类相当于一种泛化的 volatile 变量,能够支持原子的和有条件的读-改-写操作。AtomicInteger 表示一个int类型的值,并提供了 get 和 set 方法,这些 Volatile 类型的int变量在读取和写入上有着相同的内存语义。它还提供了一个原子的 compareAndSet 方法(如果该方法成功执行,那么将实现与读取/写入一个 volatile 变量相同的内存效果),以及原子的添加、递增和递减等方法。AtomicInteger 表面上非常像一个扩展的 Counter 类,但在发生竞争的情况下能提供更高的可伸缩性,因为它直接利用了硬件对并发的支持。

为什么会有原子类

CAS:Compare and Swap,即比较再交换。

jdk5增加了并发包java.util.concurrent.*,其下面的类使用CAS算法实现了区别于synchronouse同步锁的一种乐观锁。JDK 5之前Java语言是靠synchronized关键字保证同步的,这是一种独占锁,也是是悲观锁。

如果同一个变量要被多个线程访问,则可以使用该包中的类

AtomicBoolean

AtomicInteger:详见 原子操作类 AtomicInteger

AtomicLong

AtomicReference

Disruptor并发框架

什么是Disruptor

Martin Fowler在自己网站上写了一篇LMAX架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介绍了LMAX是一种新型零售金融交易平台,它能够以很低的延迟产生大量交易。这个系统是建立在JVM平台上,其核心是一个业务逻辑处理器,它能够在一个线程里每秒处理六百万订单。业务逻辑处理器完全是运行在内存中,使用事件源驱动方式。业务逻辑处理器的核心是Disruptor。

Disruptor它是一个开源的并发框架,并获得2011 Duke’s 程序框架创新奖, Disruptor是一个高性能的异步处理框架,能够在无锁的情况下实现网络的Queue并发操作。可以认为是最快的消息框架(轻量的JMS),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观察者模式的实现,或者事件监听模式的实现,也可以理解为他是一种高效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Disruptor使用观察者模式, 主动将消息发送给消费者, 而不是等消费者从队列中取; 在无锁的情况下, 实现queue(环形, RingBuffer)的并发操作, 性能远高于BlockingQueue

Disruptor的设计方案

Disruptor通过以下设计来解决队列速度慢的问题:

环形数组结构:为了避免垃圾回收,采用数组而非链表。同时,数组对处理器的缓存机制更加友好。

元素位置定位:数组长度2^n,通过位运算,加快定位的速度。下标采取递增的形式。不用担心index溢出的问题。index是long类型,即使100万QPS的处理速度,也需要30万年才能用完。

无锁设计:实现低延迟的细节就是在Disruptor中利用无锁的算法,所有内存的可见性和正确性都是利用内存屏障或者CAS操作。使用CAS来保证多线程安全,与大部分并发队列使用的锁相比,CAS显然要快很多。CAS是CPU级别的指令,更加轻量,不必像锁一样需要操作系统提供支持,所以每次调用不需要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切换,也不需要上下文切换。每个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线程,会先申请可以操作的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申请到之后,直接在该位置写入或者读取数据。

只有一个用例中锁是必须的,那就是BlockingWaitStrategy(阻塞等待策略),唯一的实现方法就是使用Condition实现消费者在新事件到来前等待。许多低延迟系统使用忙等待去避免Condition的抖动,然而在系统忙等待的操作中,性能可能会显著降低,尤其是在CPU资源严重受限的情况下,例如虚拟环境下的WEB服务器。

Disruptor实现生产与消费

Pom Maven依赖信息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com.lmax</groupId>

             <artifactId>disruptor</artifactId>

             <version>3.2.1</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首先声明一个Event来包含需要传递的数据:

//定义事件event  通过Disruptor 进行交换的数据类型。

public class LongEvent {

 

   private Long value;

 

   public Long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void setValue(Long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

需要让Disruptor为我们创建事件,我们同时还声明了一个EventFactory来实例化Event对象。

public class LongEventFactory implements EventFactory<LongEvent> {

 

   public LongEvent newInstance() {

        return new LongEvent();

   }

}

事件消费者,也就是一个事件处理器。这个事件处理器简单地把事件中存储的数据打印到终端:

public class LongEventHandler implements EventHandler<LongEvent>  {

 

   public void onEvent(LongEvent event, long sequence, boolean endOfBatch)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event.getValue());

   }

}

定义生产这发送事件

public class LongEventProducer {

 

   public final RingBuffer<LongEvent> ringBuffer;

 

   public LongEventProducer(RingBuffer<LongEvent> ringBuffer) {

        this.ringBuffer = ringBuffer;

   }

 

   public void onData(ByteBuffer byteBuffer) {

        // 1.ringBuffer 事件队列 下一个槽

        long sequence = ringBuffer.next();

        Long data = null;

        try {

             //2.取出空的事件队列

             LongEvent longEvent = ringBuffer.get(sequence);

             data = byteBuffer.getLong(0);

             //3.获取事件队列传递的数据

             longEvent.setValue(data);

             try {

                  Thread.sleep(1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finally {

             System.out.println("生产这准备发送数据");

             //4.发布事件

             ringBuffer.publish(sequence);

        }

    }

}

main函数执行调用

public class Disruptor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1.创建一个可缓存的线程 提供线程来出发Consumer 的事件处理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 2.创建工厂

        EventFactory<LongEvent> eventFactory = new LongEventFactory();

        // 3.创建ringBuffer 大小

        int ringBufferSize = 1024 * 1024; // ringBufferSize大小一定要是2N次方

        // 4.创建Disruptor

        Disruptor<LongEvent> disruptor = new Disruptor<LongEvent>(eventFactory, ringBufferSize, executor,

                  ProducerType.SINGLE, new YieldingWaitStrategy());

        // 5.连接消费端方法

        disruptor.handleEventsWith(new LongEventHandler());

        // 6.启动

        disruptor.start();

        // 7.创建RingBuffer容器

        RingBuffer<LongEvent> ringBuffer = disruptor.getRingBuffer();

        // 8.创建生产者

        LongEventProducer producer = new LongEventProducer(ringBuffer);

        // 9.指定缓冲区大小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8);

        for (int i = 1; i <= 100; i++) {

             byteBuffer.putLong(0, i);

             producer.onData(byteBuffer);

        }

        //10.关闭disruptorexecutor

        disruptor.shutdown();

        executor.shutdown();

   }

}

什么是ringbuffer

它是一个环(首尾相接的环),你可以把它用做在不同上下文(线程)间传递数据的buffer。

基本来说,ringbuffer拥有一个序号,这个序号指向数组中下一个可用的元素。(校对注:如下图右边的图片表示序号,这个序号指向数组的索引4的位置。)

随着你不停地填充这个buffer(可能也会有相应的读取),这个序号会一直增长,直到绕过这个环。

http://ifev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1/RingBufferWrapped.png

要找到数组中当前序号指向的元素,可以通过mod操作:

以上面的ringbuffer为例(java的mod语法):12 % 10 = 2。很简单吧。  事实上,上图中的ringbuffer只有10个槽完全是个意外。如果槽的个数是2的N次方更有利于基于二进制

优点

之所以ringbuffer采用这种数据结构,是因为它在可靠消息传递方面有很好的性能。这就够了,不过它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点。

首先,因为它是数组,所以要比链表快,而且有一个容易预测的访问模式。(数组内元素的内存地址的连续性存储的)。这是对CPU缓存友好的,也就是说,在硬件级别,数组中的元素是会被预加载的,因此在ringbuffer当中,cpu无需时不时去主存加载数组中的下一个元素。(校对注:因为只要一个元素被加载到缓存行,其他相邻的几个元素也会被加载进同一个缓存行)

其次,你可以为数组预先分配内存,使得数组对象一直存在(除非程序终止)。这就意味着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垃圾回收。此外,不像链表那样,需要为每一个添加到其上面的对象创造节点对象—对应的,当删除节点时,需要执行相应的内存清理操作。

RingBuffer底层实现

RingBuffer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数组,所谓首尾相连,是指当RingBuffer上的指针越过数组是上界后,继续从数组头开始遍历。因此,RingBuffer中至少有一个指针,来表示RingBuffer中的操作位置。另外,指针的自增操作需要做并发控制,Disruptor和本文的OptimizedQueue都使用CAS的乐观并发控制来保证指针自增的原子性,关于乐观并发控制之后会着重介绍。

Disruptor中的RingBuffer上只有一个指针,表示当前RingBuffer上消息写到了哪里,此外,每个消费者会维护一个sequence表示自己在RingBuffer上读到哪里,从这个角度讲,Disruptor中的RingBuffer上实际有消费者数+1个指针。由于我们要实现的是一个单消息单消费的阻塞队列,只要维护一个读指针(对应消费者)和一个写指针(对应生产者)即可,无论哪个指针,每次读写操作后都自增一次,一旦越界,即从数组头开始继续读写

Disruptor的核心概念

先从了解 Disruptor 的核心概念开始,来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下面介绍的概念模型,既是领域对象,也是映射到代码实现上的核心对象。

RingBuffer

如其名,环形的缓冲区。曾经 RingBuffer 是 Disruptor 中的最主要的对象,但从3.0版本开始,其职责被简化为仅仅负责对通过 Disruptor 进行交换的数据(事件)进行存储和更新。在一些更高级的应用场景中,Ring Buffer 可以由用户的自定义实现来完全替代。

SequenceDisruptor

通过顺序递增的序号来编号管理通过其进行交换的数据(事件),对数据(事件)的处理过程总是沿着序号逐个递增处理。一个 Sequence 用于跟踪标识某个特定的事件处理者( RingBuffer/Consumer )的处理进度。虽然一个 AtomicLong 也可以用于标识进度,但定义 Sequence 来负责该问题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防止不同的 Sequence 之间的CPU缓存伪共享(Flase Sharing)问题。(注:这是 Disruptor 实现高性能的关键点之一,网上关于伪共享问题的介绍已经汗牛充栋,在此不再赘述)。

Sequencer

Sequencer 是 Disruptor 的真正核心。此接口有两个实现类 SingleProducerSequencer、MultiProducerSequencer ,它们定义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快速、正确地传递数据的并发算法。

Sequence Barrier

用于保持对RingBuffer的 main published Sequence 和Consumer依赖的其它Consumer的 Sequence 的引用。 Sequence Barrier 还定义了决定 Consumer 是否还有可处理的事件的逻辑。

Wait Strategy

定义 Consumer 如何进行等待下一个事件的策略。 (注:Disruptor 定义了多种不同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场景,提供了不一样的性能表现)

Event

在 Disruptor 的语义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的数据被称为事件(Event)。它不是一个被 Disruptor 定义的特定类型,而是由 Disruptor 的使用者定义并指定。

EventProcessor

EventProcessor 持有特定消费者(Consumer)的 Sequence,并提供用于调用事件处理实现的事件循环(Event Loop)。

EventHandler

Disruptor 定义的事件处理接口,由用户实现,用于处理事件,是 Consumer 的真正实现。

Producer

即生产者,只是泛指调用 Disruptor 发布事件的用户代码,Disruptor 没有定义特定接口或类型。

RingBuffer——Disruptor底层数据结构实现,核心类,是线程间交换数据的中转地;

Sequencer——序号管理器,负责消费者/生产者各自序号、序号栅栏的管理和协调;

Sequence——序号,声明一个序号,用于跟踪ringbuffer中任务的变化和消费者的消费情况;

SequenceBarrier——序号栅栏,管理和协调生产者的游标序号和各个消费者的序号,确保生产者不会覆盖消费者未来得及处理的消息,确保存在依赖的消费者之间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处理;

EventProcessor——事件处理器,监听RingBuffer的事件,并消费可用事件,从RingBuffer读取的事件会交由实际的生产者实现类来消费;它会一直侦听下一个可用的序号,直到该序号对应的事件已经准备好。

EventHandler——业务处理器,是实际消费者的接口,完成具体的业务逻辑实现,第三方实现该接口;代表着消费者。

Producer——生产者接口,第三方线程充当该角色,producer向RingBuffer写入事件。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