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框架(先把地图画清楚)
公有云攻击面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
-
针对租户(Tenant)的攻击 —— 攻击目标是你在云上租的资源(虚拟机、容器、存储桶、函数等)。
-
针对云平台本身的攻击 —— 攻击目标是云厂商或云平台的组件/服务(例如文件处理服务、消息队列、编排/监控系统、虚拟化层等),目的是影响更多租户或取得更高权限。
两类的区别在于攻击目标与影响范围:
租户攻击通常影响单个客户或业务;平台攻击可能影响大量租户或胁迫整个平台。
二、针对租户的常见攻击面(按条目讲清楚)
1. 传统 Web 漏洞(仍然是主战场)
-
例子:SQL 注入、文件上传漏洞、弱口令、跨站脚本(XSS)、SSRF 等。
-
怎么利用:例如 SQL 注入能直接读写数据库;文件上传可写 webshell;弱口令可暴力拿到登陆。
-
防护:输入校验/参数化查询(防注入)、文件类型和后缀严格校验、密码策略+多因子认证(MFA)、WAF+日志监控。
2. AccessKey / 凭证泄露(云的“万能钥匙”问题)
-
是什么:AccessKey、Secret、ServiceAccount Token 等是访问云 API 的凭证。泄露就等于别人拿到你家的门禁卡。
-
风险:拿到后可直接调用云 API —— 列出/改写 bucket、起/停实例、拿到更多凭证。
-
常见泄露途径:源码泄露(Git 中误提交)、CI/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