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T?

 

1.

 

我发现自己和很多人一样,年龄越大,对新鲜事物——除了姑娘——就会越抵触,尤其是在自认为了解的技术领域。你会下意识的撇撇嘴说,那有什么呀,技术上太简单了。

 

08年初的时候我和几位同事注册了Twitter,及其中国版饭否、叽歪等网站,但是没用上两个礼拜就放弃了,因为好友名单里没有几个人,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你和电脑屏幕大眼瞪小眼。那时候得出的结论是:这玩意儿不适合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只喜欢看贴转贴,不喜欢吱声。

 

10年在新浪微博上和不少新老朋友和同事重新又联系上了,慢慢就形成了每天早中晚都要上去看一看的习惯。

 

后来又试用了一下类似米聊/微信那类工具(都源于美国的Kik),再对比一下微博,发现前者就像两个人在那里玩斗地主,除非关系暧昧,否则有点乏味;后者就像一桌麻将或是桌游,以前总共没能说上3句话的同学或同事也能凑一块儿嬉笑怒骂。

 

我慢慢明白一个道理:互联网并没有如传说中的冰墙那样将人们隔离、疏远开来,人类本质上还是对群体和组织有天生的趋向感——除非你给国安局接管了。我们从一开始使上BBS,混论坛,聊QQ,组公会,刷微博...都是为了将情感的触手伸向彼此,为了弥补彼此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已。技术和社会越是进步,人类就越怕落单。

 

落单感不是孤独感,和你是否单身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大家都去排队买盐,你没法一人安坐家中嗑瓜子;排着排着你发现前边的队伍越来越长,身后的人越来越少,你就会恐慌,因为盐会售罄。这时候就算你和自己的老婆,甚至二奶、小三一家几口一起排队,你还是会有落单感。

 

2.

 

国内主流的微博几乎都使用字母T来做自己的网址域名,或许这是致以Twitter最崇高的敬意。IM则泛指聊天类工具,包括QQMSNKik等变种。

 

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人与人的交流问题而生的通讯工具。IM本质上还是一对一的交流,IM与面对面的谈话相比,你们无需看到对方的眼睛,或许能帮你消弭面对面交流的不安甚至恐惧——假设你或多或少有此类交流障碍;与打电话相比,你们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接不上话茬的尴尬和担忧(你可以说,不好意思,刚才掉线了...);与短信相比,你不用担心对方会直接给你拨号打过来。但是,IM永远是P2P的,私密的对话——不要跟我说群聊,那是披着IM外衣的SNS雏形。

 

IM的世界里你要添加一个人为好友需要得到对方的首肯,这其实跟你在夜店里问对方要一个电话号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在微博上你只需要Fo一下,对方甚至都不会注意到你,如果他/她的粉丝足够多的话。你能体会那种夜店小姐把带有电话号码的名片放在吧台上任你想拿几张就拿几张的兴奋感吗?——你可能永远也不会拨这个电话,但深夜里你摸出这张可能还带有暧昧香味的名片时多少有点心绪难平吧?

 

最重要的,T迎合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行为特征:碎片化的时间,短暂的注意力,以及大脑的中断式非线性处理机制。

 

/她的发言就在那里,你可以看,或者不看;可以评论;或者不评论;你可以等车的时候看,或者上厕所时看。

 

3

 

如果我是激进的SNS宣扬者(实际上我从一开始就是抵触者),我会宣扬SNS解放了IM时代的一切束缚,甚至为人类交流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从此你可以听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的声音,感受他//它在某时某刻某地的感受,你甚至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地方。你和这个世界的交流不再是点对点,而是点对面,你直接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天天跑到雅典广场上抓着路人强聊,如今的微博就是当年的广场,不同的是,路人们会自己凑上来搭讪。世界是扁平的,也是浩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那么近,也可以那么远。

 

至于微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那些连它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还是少说为妙。

 

在微博上你可以假装自言自语,或是对朋友们,甚至对全世界说一句话——其实这句话你只说给一个人听;你知道对方会看到这句话,你甚至能想象他/她看到这句话那一瞬间的神态、心绪的波动。有时候这种交流效果可能比面对面的我爱你,或是若干克拉的钻石更加惊喜和有效。人们总是怀念用钢笔写信的年代,怀念那种展信阅读的迫切心情,以及反复阅读时的美好回味,多年以后或许人们也会赞叹T的时代,因为你每天都可以和这个世界谈一谈——这事不是只有韩寒才能做到的。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升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会带来产品的过剩,以及用户选择的多样性。于是各种领域的细分市场、个性产品必然会随之出现。所以我叽歪半天说的其实是互联网个人通讯工具这个细分领域里的事情,在这个领域里少有一种产品是其它产品所能完全取代的。有点类似在中国这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你除了卖米饭面条这些大众食品外,臭豆腐或豆汁这种重口味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MSNMSN的口味,QQQQ的特殊用处,T也有T的人群受众。IM是匿名上网时代的产物,个人的交流信息是不能被传播扩散、不能序列化的,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在那个时代还不是最迫切的事情;T更像是为实名制上网而生的,从此你的虚拟网络与现实不再是完全分裂的两个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筒,甚至出版机构,在你挑头的那个话题里,在你的那个圈子和世界里,你就是中心。

 

末了提醒自己,要勇于尝试新生事物,以免有落单感,甚至代沟。

 

==========

 

补记:一开始我就想厘清概念,最后还是有点混淆了。在美国,Facebook应该算是最正宗的SNS应用,Twitter似乎更被当作一种新型的传媒工具。而在中国,改进版的微博却能较好的糅合了FacebookTwitter的功能,更像是二者的混合体。所以我一直在说的T,其实更多指向新浪微博这样的改进版,一个更加功能集中的SNS应用。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年由互联网开启的那个虚拟世界,如今正是通过SNS来与现实世界对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