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读书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lmz:

  •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 记忆宫殿: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 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 复利效应: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lmz:

  • 为什么人脑对联想有着如此的厚爱(神经元的链接方式可能有关)
  • 如何运用人脑对于联想的厚爱
  • 将新知和已知进行联系
  • 联想,是记忆工具
  • 联想,更是思考的工具

原作链接
深度思考

                             低水平勤奋陷阱

最近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找出几年前读过的书再看。
我发现,几年前花了那么多时间读的书,从现在的结果上看,基本是白读了。

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
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

可是,我过去读书真的真的很勤奋,为自己制定了年度读书计划——
一年要读完10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20页。
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床前读完书。

两年来读了200多本书。
我不是说这段读书经历没用;而是现在看来,我觉得痛心,可惜。
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的努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

那时,我陷入到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
在过去的两年采用新的读书方法,那么我就能够花一半的时间,获得翻倍的收获。
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

那,为什么我会陷入到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从上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
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

那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
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读书方法的升级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读书的方法是低效落后的。
我以为读完书记不住,是我记忆力的问题。
而且,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的情况。
大家说:读书之后都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内化成能力了。

现在看来,这个结论多么荒谬:
我记不住书中的每个字不要紧,可是我连他说了什么也记不得啊!
我连自己读了什么都不记得,还能内化成能力???

事实上,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简单:
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

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进行联系。

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
他们让测试者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产生了刺激。
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

科学家发现,当测试者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产生刺激。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

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极致的是:记忆宫殿法。
记忆宫殿法,可能是目前人类发明的最为强大的记忆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比如,你想记住“B6”,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动用生物本能,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6块腹肌的美女。
前一段时间播出的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就是靠记忆宫殿训练自己超强的记忆力。

当然,读书并不等于背书。
然而,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
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
但却是买椟还珠,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于是,我读书不再追求速度;
相反,我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
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在记录和寻找联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

我的读书成效,进入了一种复利效应的状态。

也就是说,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这个简单的方法,却很少有人发现。
或许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快速把书读完吧……

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但古人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临界知识又来了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
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

每一个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因此,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

经常阅读我的公众号文章的读者会发现,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讨论不同问题时会运用到复利模型。
这其实就是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他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
这样一思考,常常会发现过去没看到的规律。

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
我的做法是: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
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了十本书的人都要深入。
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有能力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
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的勤奋陷阱里。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