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在这个项目指向的域名页面上,发起人这样写到:“什么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他将996工作制下最低72个工时与《劳动合同法》等条文对比,并呼吁“程序员生命为重”。
“996ICU”成为GitHub上最受欢迎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给这个项目“加星”,这是程序员们对一个开源项目表示肯定或支持的方式,类似于“点赞”。仅仅三四天后,“996ICU”星数已超过10万,仅15天后,“996ICU”星数达到20万,GitHub排行榜第二,刚刚我去看了下,已经有214375人跟随该项目,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就连python之父也参与了该项目并发推特
引起了全球开发者的激烈讨论。作为对比,在iOS这个话题下的一些热门项目,获得的星数也仅在2到5万之间。有人称996ICU为“GitHub星数上升最快的项目”,在舆论声中,大家开始将这个项目定义为“程序员的一次反抗”。
昨天看到朋友圈热传的一篇关于马云对996的讲话,这是我第一次不认同马云的观点。马云的诡辩倒是让人觉得挺有道理,然而究其本质却是劳动法在企业内部约束实行的懦弱与无能而已。这次的发声我觉得是一次思想的进步,下面我来谈下自己的看法。
二、马云的诡辩
马云说996是为了个人成长。好,那我们就来说说个人成长。
1988年,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老师,1995年辞职创业。当老师的七间,马老师发起了西湖边的英语角,开始建立自己的名气;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为了生存,翻译社卖过鲜花和医药用品,马老师亲自背着麻袋到义乌进货;因为翻译社的工作结识了一名西雅图的外教,有机会参观了国外的公司,了解到互联网未来的可能性,于是开始寻找机会创业。
再次强调:付出这些努力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一名在职老师。
两个问题:
1、马老师的个人成长,是因为那份英语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因为本职工作以外的个人事务?
2、如果马老师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工作是996,每天回家只想摊在床上,那么他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独立思考,又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以上所有让他成长的事情?
这两个问题我们大家可以自己认真的想一想!!!
三、老板思维与员工心态
996是个标签,赞成它的人觉得自己是老板思维,干的活多了效益好,个人与企业是相辅相成的。而反对它的人,被赞成的人称为员工者心态,接什么任务干什么活,不会偷奸耍滑,但也不愿多干一分钟,动不动就是钱,加薪和调休,是要交换的。
老板看的是员工能够公司带来多大效益,要么你就很牛逼,能创造更高的效益,要么你就性价比高,就像东哥说的,能拼命能背锅薪资还低,这样的劳动力公司也乐意招。这样的人招进来成本低,裁掉成本也低,除了能力差点,其他都ok,往死里干活就对了。
老板思维不是必须的,只能说有它挺好的,没有它也不会活不下去。员工心态也根本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糟糕,一个空降的管理者没啥资格站那儿指着员工说“就不能动动脑子,整体就知道重复造轮子?”,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压榨得有多狠!
四、造火箭 or 拧螺丝
马云说工作可以让人成长,首先这份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可如今,有多少人是做着创造性的工作?
大多数人每天的工作,只不过是机械的重复劳动。拧一千遍螺丝,难道能学会管理工厂?
强制996谁都不会愿意的,性质变了。但不强制996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到点走
干完活就走,不会留下来搞个996呢?
很简单,看他工作是造火箭还是拧螺丝。
一个拧螺丝的人再怎么996都是拧螺丝的,别跟我说拧螺丝也能当个拧螺丝的领导啊,所以呢??拧螺丝的领导不也还是拧螺丝?有啥本质区别?
但造火箭不一样,造火箭是需要调动很多螺丝的,那么事情就有盼头了,人有了权利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别说996,让他们007都行,因为明白人都知道,火箭造成了,名和利都有了。
这就是区别。所以你想让一个拧螺丝的积极主动996,非常难!只有一个方法,加钱!拧一个螺丝1块钱,100个就是100块,螺丝多了,996就顺其自然了。大部分人不会觉得拧螺丝怎么怎么样,都是打工的,当个小组长你也是给大领导打工,但你的螺丝多了。
五、THE END
被迫996是一种对公司和上级任务的服从,主动996是你个人认知水平打造的格局。热爱生活也好,拼命奋斗也罢,都是为了活着,活法不同。
毕竟马云成功后也能好像很后悔地说自己当初“后悔终日忙工作,根本没时间陪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绝对不会再这样了。
我想说:同志们,你属于梦想,属于未来,属于工作;你也属于家人,属于生活,属于自我。
我们都在为生存奔忙,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想活着。
活得像一个人!!!
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下面我的公众号
纯粹的个人分享些有意思的东西,有兴趣的可以加一下就当认了一个朋友。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