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知识(应知模块)

模块一 信息、数据及通信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分类  

考纲解读:

  1. 掌握信息、数据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 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及主要技术指标,信道的通信方式及信号的传输方式,数据的交换技术及特点。
  3.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分类,计算机的应用、发展方向以及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考点摘要

考点1 信息、数据的基本概念

  1. 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相互联系特性的表现,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或运动状态,通常是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创建一切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万能单位是信息。

(1)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2)信息的特点

  • 客观性:信息是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客观反映。由于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等。“老皇看不得”
  • 普遍性(无限性):人类生活所接触到的一切空间,都不断产生着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又在无限地发展,客观世界也是无限的,因而信息也是无限的;信息无处不在。
  • 可传递性: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传递信息;“飞鸽传书”
  • 可处理性: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再传递出去;例如:“玉不琢,不成器”
  • 真伪性:信息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分;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烽火戏诸侯”,“空城计”。
  • 共享性:可供多人同时分享;例如:“交通信号灯”“从网上下载资料”“QQ群”等。
  •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靠载体记录、表达和传递;例如:甲骨文记载在骨片上,电话传递声音,红绿灯、光盘等

此外,还有无限性、转化性、价值性、可压缩性等特征。

  1. 信息革命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

第三次信息革命:“纸”和“印刷术”的产生;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话、电脑、电视及其他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五次信息革命:“信息化技术(IT)”;

(4)信息技术(IT技术)

IT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其中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合称为3C技术,3C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体。微电子技术扩展人们对信息的控制与使用能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更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2、数据: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这里符号是指文字、字母、数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同一信息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

考点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 信号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具体物理表示形式,具有确定的物理描述。

  1.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

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长度、电流、电压等,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有无限多个不同的取值。在表现形式上一般用正弦波型来描述。

(2)数字信号(离散信号)

是人为抽象出来的时间上的不连续信号,一般情况下,数字信号是以二进制数来表示的,量化精度以比特(bits)来衡量。在表现形式上一般用脉冲方波来描述。数字信号相对模拟信号来讲,抗干扰强,可靠性高,差错离低,易加密,容易存储、处理和传输。

  1. 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三个步骤:
  • 采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连续的模拟信号离散化。现在一般以模拟信号频率的两倍以上的频率来定时采样。
  • 量化:是用有限个幅度值近似原来连续变化的幅度值,把模拟信号的连续幅度变为有限数量的有一定间隔的离散值。
  • 编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量化后的值用二进制数字表示,然后转换成二值或多值的数字信号流。

通过这三个步骤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电缆、微波干线、卫星通道等数字线路传输。在接收端则与上述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相反,再经过后置滤波又恢复成原来的模拟信号。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称为调制;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称为解调。

  1. 信号的传输方式
  1. 基带传输:又称为数字传输,从计算机到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的信号传输属于基带传输
  2. 频带传输:又称为模拟传输,模拟电视信号传输属于频带传输。
  3. 宽带传输:利用宽带进行的数据传输称为宽带传输。
  1. 数据通信
  1. 通信:是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在数字通信中,一般使用比特率和误码率来分别描述数据信息传输速率的大小和传输质量的好坏。在模拟通信中,常使用带宽和波特率来描述通信信道传输能力和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实现,通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信源、通信信道和信宿。

·信源:是产生各类信息的实体,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

·信道:即传递信息带的通道,是信源和信宿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将信号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载体。

·信宿:是传输信息的归宿,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

  1.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信道带宽:带宽即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模拟信道的带宽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也越高。

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是指信道每秒钟所能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bps即为比特率,一位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宽度越小,则传输速率越高。

信道容量:信道传输数据的速率的上限即为信道容量,一般表示单位时间内最多可传输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波特率:是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风载波调制状态改变次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波特(Baud)比特率=波特率*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

信道延迟:信号沿信道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信道延迟。

误码率:是指在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数字信号误码率低于10-6

  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数据传输方式是指数据在信道上传送所采取的方式。根据组成字符的各个二进制位是否能同时传输,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分为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1. 串行传输:指使用一条数据线,将数字信号一位一位地依次传输,每一位数据占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即将组成字符的各位串行地发往线路。

特点:

  1. 传输速度低:一次一位。
  2. 通信成本较低:只须一个信道。
  3. 适合远距离传输:只须一条物理通道,易于实现。

根据实现字符同步方式不同,数据传输可分为同步传输(同步通信)和异步传输(异步通信)。

同步通信:是一种比特同步通信技术,要求通信的收发双方具有同频同相的同步时钟信号,只须在传送报文的最前面附加特定的同步字符,使收发双方建立同步,此后便在同步时钟的控制下逐位发送/接收。一次通信只传输一帧信息。

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传输的单位是帧,缺点是要求发送时钟和接收时钟保持严格的同步。

异步通信ATM:在发送字符时,通常以字符或字节为单位组成字符帧传送。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时钟彼此独立,互不同步。异步通信是面向字符的传输,传输的单位是字符,缺点:降低了有效数据的传输速率。

串行数据若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来划分,可将信道的通信方式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三种。

  1. 单工通信: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信号的传输方向。电视、广播、遥控、无线寻呼信号的传输为单工通信。
  2. 半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传输,必须交替进行,在任一时刻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对讲机、收发报机为半双工通信。
  3. 全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输数据,效率高,适合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普通电话、手机、网络设备为全双工通信。
  1. 并行传输:指字符编码的各位(比特)同时传输。

特点:

  1. 传输速度快:一位(比特)时间内可传输一个字符。
  2. 通信成本高:每位传输要求一个单独的信道支持,一个字符包含8个二进制位,则并行传输要求8个独立的信道支持。
  3. 适合近距离传输:由于信道之间的电容感应,远距离传输时,可靠性较低。

5、通信频段的划分

在通信领域中,频段指的是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单位为Hz,按照频率的大小,可分为:

长波(低频):传播主要是靠地面波和经电离层折回的天空波来进行的,传播距离由发射机的功能和地面情况所决定,一般不超过3000公里,主要用于无线电导航、电力通信等。

中波(中频):靠地面波和天空波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传输距离一般为几百公里,用于广播、海事通信等。

短波(高频):主要靠天空波来进行的,能以很小的功率借助天空波传输很远的距离,用于远程广播、电报、电话、传真等。

超短波:又叫米波或甚高频无线电波,主要传播方式是直射波传播,传播距离不远,一般为几十公里,主要用于调频广播、电视、导航等。

6、多路复用技术:多路复用是指两个或多个用户共享公用信道的一种机制。通过多路复用技术,多个终端能共享一条高速信道,从而达到节省信道资源的目的,多路复用分为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码分多路复用(CDM)四种。

7、数据交换技术:是在两个或多个数据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数据通信的暂时互连通路的各种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1)电路交换:主要用于电话通信网中,完成电话交换。

(2)报文交换: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电子邮件适合采用报文交换方式。

(3)分组交换:适用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

8、差错控制技术:奇偶校验是一种校验代码,用于检验传输的正确性。一般在同步传输中常采用奇校验,异步传输方式中常采用偶校验。

9、目前国内使用的通信网络

(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

(2)CDMA码分多址: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

(3)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存在三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3G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

(4)4G: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4G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载。

  1.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的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

考点3 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应用

1、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X(埃尼阿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主要元件是电子管,它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年代

时间段

电子元件

特点

软件

应用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8

电子管

体积大、造价贵、速度慢、存储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军事应用、科学研究

第二代计算机

1959—1964

晶体管

相对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开关速度快、工作温度低

高级语言、操作系统

数据处理、事务管理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小

高级语言、完善的操作系统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

第四代计算机

1971—至今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速度最高可达每秒几十万亿次

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数据通信、社会各领域

计算机发展方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1. 巨型化:是指计算机运算速度极高、存储容量大、功能更强大和完善。
  2. 微型化:是指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能更强、价格更低。
  3. 网络化:是指计算机网络将不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立功能的不同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互连起来。
  4. 智能化:是指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如感知、学习、推理等能力。例: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家居、智慧校园、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

目前,新型计算机有以下四种:

  1.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新型计算机。光子代替电子。
  2. 生物计算机:又称仿生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来替代半导体硅片,利用有机化合物存储数据。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
  3. 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
  4.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2、计算机的分类

(1)计算机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巨型机(超级计算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

(2)计算机按用途可分为通用机和专用机:通用机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功能齐全,通用性好的计算机;专用机是为解决某种特定问题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如工业控制机、银行专用机、超市收银机POS等。

(3)计算机按处理数据形态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

  1. 速度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能执行指令的条数,一般以每秒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描述。MIPS
  2. 精度高: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取决于采用机器码的字长(二进制码),字长越长,有效位数就越多,精度就越高。
  3. 存储容量大
  4. 能进行逻辑判断
  5. 支持人机交互
  6. 可靠性高

4、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数值计算):卫星轨道计算、气象资料分析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售票系统管理、银行业务、户籍管理、办公自动化
  3. 实时控制:
  4. 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5. 人工智能:简称AI,通过计算机来辨别人的声音、识别各类图像等,机器人、专家系统、智能搜索
  6.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创作、流媒体
  7. 网络与通信: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1.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II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的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II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II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运算速度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排第一。

1997年,银河—III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市场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能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13年,我国第一台采用自主设计的龙芯3B八核处理器计算机,主机只有微波炉大小,理论峰值运算速度能达到每秒1万亿次。

模块二 进制的概念及换算

考纲解读:

  1. 掌握进制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进位规则及特点。
  2. 理解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3. 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考点1 进制的概念

1.1数制

  • 用一组固定的数字或字母和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目的方法称为数制。
  • 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表示方法有:二进制(B)、八进制(O)、十进制(D)、十六进制(H)
  • 在计算机内部用来传送、存储、加工处理的数据或指令都是以二进制码形式进行的。
  •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的主要原因是:
  1. 易于实现
  2. 运算简单
  3. 通用性强
  4. 可靠性高

1.2进位计数制

按照进位方式计数的数制叫作进位计数制,简称进制。

1.3进制的三要素

  • 数位:数码在一个数中所处的位置。
  • 基数: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能使用的数码的个数称为该种进制的基数。例:二进制的基数是2,八进制的基数是8,十进制的基数是10,十六进制的基数是16
  • 位权: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数码所代表的数值的实际大小,等于在这个数位上数码乘上一个固定的值,这个固定的值就是这种进位计数制中该数位上的位权。

1.4数制的表示方法

  • (N)r方式:如(115)10、(10101)2、(756)8、(3FF)16
  • 在数字后加字母:如D(十进制):115D;B(二进制):10101B;O(八进制):756O;H(十六进制)3FFH
  • 进位规则

N进制采用“逢N进一”的进位规则

计数制

基数

有效数码

进位规则

表示方法

二进制

2

0 1

逢二进一

借一当二

(1011.1)2或1011.1B

八进制

8

0 1 2 3 4 5 6 7

逢八进一

借一当八

(756)8或756O

十进制

10

0 1 2 3 4 5 6 7 8 9

逢十进一

借一当十

(115)10或115D

十六进制

16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逢十六进一

借一当十六

(3FF)16或3FFH

考点2:进制的转换

2.1数制的转换

1、基数为R的数字,将R进制数用按权展求和法转换成十进制数

例:

  • 1010.101B=1*23+0*22+1*21+0*20+1*2-1+0*2-2+1*2-3=(10.625)10
  • 236O=2*82+3*81+6*80=158D
  • B7EH=11*162+7*161+14*160=2942D
  1. 十进制数转换成R进制数:整数部分除以R取余,逆序排列;小数部分乘以R取整
  2. 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转换(三位归一法)421
  3.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转换(四位归一法)8421

模块三 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病毒及防治基本知识、

社会信息道德及版权与知识产权的知识

考纲解读:

  1.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病毒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预防措施
  3. 了解社会信息道德的基本知识及特点
  4. 了解版权与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

考点1: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1.1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也就是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和密钥技术,保证在各种系统和网络中传输、交换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信息安全的特点: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

2、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可能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1. 实体安全(物理安全):是指因为主机、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各种通信线路和信息存储设备等物理介质造成的信息泄漏、丢失或服务中断等不安全因素。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电磁辐射与搭线窃听、盗用、偷窃、硬件故障、超负荷、火灾及自然灾害等。
  2. 系统安全:是指主机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如系统中用户帐号和口令设置、文件和目录存取权限设置、系统安全管理设置、服务程序使用管理等保障安全的措施。
  3. 信息安全:是指保障信息不会被非法阅读、修改和泄露。

3、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授权访问
  2. 假冒合法用户
  3. 数据完整性受破坏
  4. 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服务拒绝)
  5. 病毒与恶意攻击
  6. 通信线路被窃听:窃取、截取、篡改或伪造、行为否认

4、计算机安全工作的目的:

是为了在安全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采用合适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完成以下任务。

  1. 用访问控制机制,阻止非授权用户进入网络即“进不来”,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2. 使用授权机制,实现对用户的权限控制,即不该拿走的“拿不走”。
  3. 使用加密机制,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即“看不懂”。
  4. 使用数据完整性鉴别机制,保证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而其他人“改不了”。
  5. 使用审计、监控、防抵赖等安全机制,使得攻击者、破坏者、抵赖者“走不脱”

安全级别:绝密、机密、秘密、非密但敏感和无密级

1.2计算机安全涉及的主要技术

  1. 主机安全技术:其核心内容包括安全应用交付系统、应用监管系统、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系统和运维安全管控系统。具体功能是指保证主机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它包括硬件、固件、系统软件的自身安全,以及一系列附加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主机安全保护环境。
  2. 身份认证技术: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是验证一个最终用户或设备声明身份的过程。
  • 消息认证:
  • 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有:
  1. 静态密码方式:
  2. 动态口令认证:
  3. 生物识别认证:
  4. CA认证:
  • 数字签名:又称公钥数字签名或电子签章,是以电子形式存储于信息中或以附件或逻辑上与之有联系的数据,用于辨识数据签署人的身份发,并表明签署人对数据中所包信息的认可。
  1. 公钥密码:包括普通数字签名和特殊数字签名两种。
  2. 数字签名的功能: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发送者的身份认证、防止交易中的抵赖行为发生。
  3. 数字签名是将摘要信息用发送者的私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递给接收者。
  4. 最终目的是实现六种安全保障功能:必须可信、无法抵赖、不可伪造、不能重用、不许变更、处理快应用广。
  1.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手段包括用户识别代码、口令、登录控制、资源授权、授权核查、日志审计。

访问控制有两个重要过程:

  1. 通过“鉴别”来检验主体的合法身份
  2. 通过“授权”来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级别

访问控制安全策略原则集中在主体、客体和安全控制规则集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的原则是:

  1. 最小特权原则
  2. 最小泄露原则
  3. 多级安全策略
  1. 数据加密技术

采用密码技术可以隐蔽和保护指定的信息不被未授权者使用。

  1. 明文:指需要隐蔽的原始信息,明文可以被人们直接阅读,一般用P表示。
  2. 密文:指加密后的报文,一般用C表示。将“明文”经过变换后变成一种难懂的,不能被人直接识别的信息称为“密文”。
  3. 加密和解密:将“明文”的可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密码或“密文”的代码形式称为加密;加密的逆过程,即将“密文”或密码恢复成“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
  4. 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对“明文”进行加密过程中使用的一组规则称为“加密算法”一般用EK表示;对密文进行解密过程中使用的一组规则称为“解密算法”一般用DK表示。
  5. 密钥: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通常是在一组密钥控制下进行的。密钥一般用K表示。加密算法所使用的密钥称为“加密密钥”,解密算法所使用的密钥称为“解密密钥”。

目前流行的加密方法主要有:

  1. 对称加密又称为共享密钥加密或机密密钥加密。发件人用于加密和收件人用于解密的密钥是一样的,或者很容易相互推出。对称加密方法主要的安全问题就是保持密钥的保密性。
  2. 非对称加密又称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一把公开密钥或加密密钥和一把专用密钥或解密密钥)。加密密钥称为公开密钥;解密密钥称为秘密密钥或私有密钥;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3. 单向散列函数加密又称为单向Hash函数、杂凑函数,就是把任意长的输入消息串变化成固定长的输出串且由输出串难以得到输入串的一种函数。这个输出串称为该消息的散列值,一般用于产生消息摘要,密钥加密等。
  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它使互联网与内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分类:

  1. 基本型防火墙:包括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型防火墙(代理型)
  2. 复合型防火墙:将两种基本型防火墙结合使用,主要包括主机屏蔽防火墙和子网屏蔽防火墙。
  • 包过滤防火墙用路由器来实现,但无法有效地区分同一IP地址的不同用户,因此安全性较差。
  • 应用型防火墙:又称双宿主机网关防火墙,采用协议代理服务来实现,特点易于建立和维护,造价较低,比包过滤防火墙安全,但缺少透明性。
  • 主机屏蔽防火墙:是由一个应用型防火墙和一个包过滤路由器混合而成,优点有两道防线,安全性好,但对路由器的路由设置要求较高。
  • 子网屏蔽防火墙:由两个包过滤防火墙和一个应用型防火墙共同组成,是最安全的一种防火墙体系结构。实现的代价高,且不易配置,网络的访问速度也要减慢,费用高于其他方式。
  1. 安全审计技术

是指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利用记录、系统活动和用户活动等信息,检查、审查和检验操作事件的环境及活动,发现系统漏洞、入侵行为或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也是审查评估系统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一个过程。

  • 主要作用和目的:
  1. 对潜在攻击者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
  2. 测试系统的控制情况,及时调整
  3. 对已出现的破坏事件,做出评估并提供依据
  4. 对系统控制、安全策略与规程中的变更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修订决策和部署
  5. 协助发现入侵或潜在的系统漏洞及隐患
  • 从审计级别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系统级审计:主要针对系统的登入情况、用户识别号、登入尝试的日期和具体时间、退出的日期和时间、所使用的设备、登入后运行程序等事件信息进行审查。
  2. 应用级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应用程序的活动信息。
  3. 用户级审计:主要是审计用户的操作活动信息。
  1. 安全管理技术

常用的安全防护措施: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
  • 漏洞扫描
  • 抗拒绝服务
  • 防病毒
  • 系统安全加固
  • 补丁集中管理

1.3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1. 主动攻击:指攻击者采用删除、增加、重放、伪造等主动手段向密码通信系统注入假消息的攻击。
  • 中断: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攻击,如破坏计算机硬件、网络或文件管理系统。
  • 篡改:对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攻击,如修改数据、替换程序、修改消息内容。
  • 伪造:对系统的真实性进行攻击,在网络中插入伪造的消息或记录。
  1. 被动攻击:对一个密码通信系统采取截获密文进行分析的攻击。
  • 获取消息内容:
  • 进行业务流分析:

被动攻击因不对消息做任何修改,因而难以检测,所以抗击这种攻击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检测。

1.4计算机病毒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特殊程序。

  1.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隐蔽性、潜伏性、激发性、传染性、破坏性。其中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破坏性是病毒的根本目的。

  1.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 专机专用
  • 打好安全补丁
  • 固定启动方式
  • 慎用网上下载的软件
  • 分类管理数据
  • 建立备份
  • 采用防病毒卡或病毒预警软件
  • 定期检查
  • 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位于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过滤软件或硬件,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数据均要经过此防火墙,可以滤掉一些不安全的数据,能控制网络内部环境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相互访问者。
  1.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 引导型病毒:感染磁盘引导区或主引导区,这类病毒在启动操作系统之前进入内存,获得控制权。有大麻病毒、小球病毒、2708病毒等。
  • 文件型病毒:以可执行文件和命令文件为感染对象,寄生在这些文件的首部或尾部,如黑色星期五病毒、CIH病毒等
  • 网络型病毒:常驻在某台计算机中,一有机会就将自身复制到计算机网络中未被占用的计算机内,造成整个网络瘫痪。
  • 复合型病毒:将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结合在一起,这种病毒既感染文件,也感染引导区。
  • 宏病毒:是一种寄存在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一旦打开带有宏病毒的文档,其中的宏就会被执行,宏病毒就会被激活。
  1.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
  • 引导模块: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
  • 传染模块: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
  • 表现或破坏模块:是计算机病毒的主体模块。负责实施病毒的破坏动作。
  1.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 磁盘:软盘、U盘、硬盘、移动硬盘、磁带机、光盘等,U盘是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
  • 网络
  • 电子邮件

1.5木马

木马程序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者电脑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者的电脑。

木马是指通过一段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它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木马在建立连接时,必定是服务端已安装了木马、服务端与控制端在线。

1.6黑客

“黑客”用于指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电脑入侵者。黑客通过网络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的数据,危害网络安全。

  1. 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
  1. 后门程序
  2. 拒绝服务
  3. 网络监听
  4. 利用扫描器
  5. 口令攻击
  1. 黑客的防范
  1. 屏蔽可疑IP地址
  2. 经常升级系统版本
  3. 修改系统协议
  4. 对重要数据及时备份
  5. 使用加密机制传输数据
  6. 使用防火墙过滤信息
  7. 安装反间谍软件

考点2:信息道德及版权与知识产权

2.1信息道德

  1. 定义: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
  2. 信息道德三个层次: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
  3. 信息道德的特点:无特定的制订主体、执行手段独特、作用范围最广泛

2.2版权

  1. 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种专有权利。软件开发者拥有软件版权,除以下规定的情况及使用方式以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开发者的版权:
  • 允许购买者为了安装软件从光盘复制到计算机的硬盘上。
  • 允许购买者为防止软件被删除或损坏而制作的用于备份的副本。
  • 允许购买者出于教学目的而复制或分发软件的部分内容。

2、软件许可证:指软件权利人与软件使用人之间通过订立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是合用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本条例不再保护。

  1. 软件版权的保护级别
  • 原版软件(普通保护)
  • 共享软件:是一种免费分发的定期限试用软件,在使用一定时间或次数后,共享软件是需要付费的,在共享软件的介绍文件或菜单中通常会注明该软件是共享软件、付款说明。
  1. 通过展销会分发。
  2. 通过公告牌网页分发。
  3. 从一个试用者传给另一试用者。

共享软件的保护规定:

  1. 定期限免费试用
  2. 试用到期后购买使用权或停用
  3. 仅限试用
  4. 禁止牟利分发
  • 免费软件

是一种免费分发、免费使用的弱保护软件。

免费软件的保护规定:

  1. 用户的任何源于免费软件的开发应用也必须作为免费软件
  2. 非版权人不得通过复制、分发免费软件进行牟利
  • 公有领域软件(自由软件)

公有领域软件又称自由软件,是一种被版权所有者明确放弃作品财产权的,可以被任何人自由使用的软件。

  1. 允许通过复制、分发自由软件牟取经济利益
  2. 对自由软件的二次开发成果的产权归二次开发者所有
  3. 基于自由软件而进行的应用开发,开发者拥有应用成果的所有权。
  • 绿色软件

是一类小型软件,多数为免费软件,最大特点是软件无须安装便可使用,可存放于闪存中(因此称为可携式软体)移除后也不会将任何纪录(注册表信息)留在本机计算机上。(即下载直接可以使用的软件)

  1. 软件著作权人

是指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单位和公民。

  • 合作开发:开发者共同享有(合同、协议的除外)
  • 委托开发:双方合同约定,没有限定合同的,权利归开发者(受委托者)所有;软件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单位。

2.3知识产权

  1. 定义: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按照智力活动成果的不同,知识产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发明权、发现权等。

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之日起计算,有效期满之前六个月可以进行续展并缴纳续展费用,每次续展有效期仍为10年;自然人的作品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以及电影、电视、录像、摄影作品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50年,但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1. 知识产权的特点: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
  2. 知识产权战略:

在创新战略上,政府管理机关要注意避免因知识产权而妨碍竞争,要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激励创新的制度。现在,知识产权已成为跨国公司阻碍他人进入市场和自己竞争的工具,中国要防止知识产权被滥用。

在应用战略上,一些短期看来没什么应用价值量关系长期发展的项目,国家应该支持,要鼓励研究部门在研究的第一阶段就和应用单位联系在一起。

在保护战略上,我们的司法保护要给国内权利人更多的途径,降低成本。中国大多数公司不敢出来维权,不知道能不能赢,赢了执行也难,赔了本连吆喝也赚不到。国外企业则有这个财力维权,起码能赚吆喝。大家都不维权,缺口就被打开。

在人才战略上,应该是利益保护为主,评奖等措施为辅。成果产生了经济效益,一定要把该得的利益部分返还给发明人。

模块四 计算机硬件、基本维护与故障诊断及维修

考纲解读:

  1. 掌握计算机硬件主机板的构成、CPU的组成及性能参数
  2. 掌握存储器的分类、区别及作用
  3. 了解常见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4. 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5. 了解系统总线的作用及分类
  6. 了解计算机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
  7. 掌握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基本维护与常见的计算机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

考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 主板

主板又叫主机板、系统板或母板。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板一般为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是微处理器与其他部件连接的桥梁。主板主要有CPU插座、CM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高速缓冲存储(Cache)、内存插槽、外部设备接口插座、串行和并行端口等。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其中ATX电源与早期的AT电源不一样,ATX电源关机时电源本身并没有彻底断电,而是维持了一个比较微弱的电流,同时它利用这一电流增加了一个电源管理功能,称为Stand-By。它可以让操作系统直接对电源进行管理。通过此功能,用户就可以直接通过操作系统实现软关机,还可以实现网络化的电源管理。如在电脑关闭时,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号到电脑的Modem上,然后监控电路就会发出一个ATX电源所特有的+5V SB激活电压,来打开电源启动电脑,从而实现远程开机。

(1)CPU插槽

CPU插座是主板上最显眼的东西,其颜色一般为白色,上面布满了一个个的“针孔”而且边上还有一个拉杆。

(2)芯片组

主板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与核心,芯片组性能的优劣,决定了主板性能的好坏与级别的高低。在硬件系统中,如果CPU相当于人的大脑,芯片组则相当于心脏,充当传送血液管道的作用。

目前,主板芯片组一般由两块芯片组成,一块位于CPU插槽的附近,称之为“北桥”,是主机板上最重要的芯片,负责连接CPU、存储器和显示卡,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PCI/AGP总线插槽等支持,它是CPU与其他外部设备连接的桥梁,与CPU的外频协调,两者才能正常工作。由于北桥的工作量很大,发热量也大,需加装散热控制器、USB、高级能源管理ACPI及数据传输方式等支持。

(3)内存插槽

目前主流内存有三种:SDRAM、DDR-SDRAMC 以及RDRAM

(4)扩展槽

  1. PCI插槽:PCI总线是一种高性能局部总线,是为了满足外设与主机间高速数据传输而提出来的。主板上一般有几个PCI插槽,颜色为白色,中间有隔断。PCI为声卡、网卡、Modem等设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连接接口,它的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32MB/s,并且可同时支持多组外部设备。
  2. AGP(加速图像处理端口)插槽:AGP接口是Intel公司开发的一个视频接口技术标准,是为了解决PCI总线的低带宽而开发的接口技术。一般位于CPU插座与PCI插座之间,通常为褐色,AGP插槽直接与北桥相连,它能使显卡上的图形芯片直接与系统内存连接,并增加了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目前已经被PCI-E接口取代。
  3. PCI-Express插槽:PCI-Express总线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比PCI总线速度更高。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独立数据传输通道的数量)不同而不同,包括X1、X4、X6、X16、X32等。其中,PCI-Express X1表示此设备连接可以占用总线的带宽为1根连接线,数据传输带度为253MB/s,而在X32规格下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0GB/s。

(5)BIOS ROM芯片

主板上的BIOS ROM芯片是固化了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程序的只读存储器,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系统软硬件接口。

(6)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高速缓冲存储器用于解决CPU与RAM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其中,片内Cache是集成在CPU芯片中,称为一级缓存,片外Cache是安插在主板上,称为二级缓存。

  1. 接口

IDE接口和SATA接口、PS/2接口、串行接口COM1和COM2、并行接口LPT和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等。

  1. CPU

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可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处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CPU的发展阶段经历了Intel8008微处理器、Intel8080、Intel80286、Intel80386/Intel80486、奔腾(Pentium)系统微处理器、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此外,CPU还包括若干个寄存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地址总线。

(1)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形成信息的加工厂,主要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它由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译码的结果,按指令先后顺序,负责向其他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

控制器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1. 程序计数器: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
  2. 指令寄存器:保存现在正在执行的指令。
  3. 指令译码器:用来识别指令的功能,分析指令的操作要求。
  4. 时序部件:产生计算机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定时控制信号,对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进行定时控制,以协调各部件的工作顺序。
  5. 微操作控制电路:一条指令的执行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可再分的微操作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

计算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CPU的性能指标所决定,CPU的参数指标有:

  1. 主频:也称为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2.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即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
  3.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4. CPU的位和字长:字长是指CPU在单位时间内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5. 缓存: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通常分为L1 Cache(一级缓存)和L2 Cache(二级缓存)。
  6. 多核心:

超线程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CPU的计算和运行效率。如CPU执行指令时一次只能执行一条指令,而采用超线程技术就可以通过硬件指令让CPU同时执行两条甚至多条指令。

多核心是指将多个计算机内核集成到一个处理器芯片中,即集成多个单核CPU。由于组建双CPU系统的高成本和复杂性,而采用“双核”技术,使之基本达到两个个独立CPU的性能。目前,CPU已从双核向4核、8核和多核方向发展。

3、存储器

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在主机中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储器(简称主存),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程序所用的数据,属于临时存储器;另一类是属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存储器,叫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外存中存放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属于永久性存储器,当需要时应先调入内存。目前PC机采用缓存、内存(ROM、RAM)、外存(硬盘、光盘、U盘等)的三级存储结构。

(1)内部存储器

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一个二进制位bit是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通常将每8位二进制位组成的一个存储单元称为一个字节Byte,并给每个字节编一上个号码,称为地址dress。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可访问内存单元的数量。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一次可以传送的数据的位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CPU执行的效率,计算的精度。如果线性地址是一个32位的无符号整数,就表示地址总线的位数可以高达232(4G)的地址,通常用十六进制表示线性地址,其取值范围为0x00000000-0xffffffff。

  1. 存取时间:是指从启动一次存储操作,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
  2. 内存储器的分类:

内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类。

随机存储器RAM:存储的信息既可以读出,又可以写入,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随机存储器又分为动态RAM和静态RAM两种。

内存类型

动态RAM和静态RAM之间的区别

RAM和ROM的区别

区别点

动态RAM

静态RAM

随机存储器RAM

1

集成度高

集成度低

信息可读可写。写入时,原数据被覆盖。断电后信息消失

2

价格低

价格高

3

存取速度慢

存取速度快

4

需要刷新

不需要刷新

只读存储器ROM

分类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的可编程只读擦除器EPROM、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ROM

断电后信息不消失

  1. 外部存储器

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断电后也可以长期保存信息,又称为永久性存储器。

  1. 硬盘

硬盘一般有多片磁盘,是一种磁性存储介质并密封于硬盘驱动器中,存储容量大,可达到几百吉字节。硬盘工作时要注意防震、防磁。

现在硬盘常见的类型有IDE(ATA)、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

IDE是并行接口,SATA是串行接口,其中SATA成为硬盘主流接口,SCSI的含义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其特点是对CPU的占用率低,转速快,可达15000rpm,成本高,主要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采取串行传输方式,数据传输率可达到6GB/s。光纤通道硬盘是为了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以满足高端工作或服务器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表: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容量、转速、平均访问时间、传输速率和数据缓存等。

  1. 转速: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是转/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常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
  2. 平均访问时间: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小于或等于8ms。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3. 传输速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内部传输率也称为持续传输率,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外部传输率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或接口传输率,它表示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

使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可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SATA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SATA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所能达到的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ATA2.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1. 数据缓存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界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

硬盘在使用前要经过分区和格式化。分区是将硬盘空间划分成若干个逻辑磁盘,每个逻辑磁盘可以单独管理。在操作系统下经常地到的C:D:E:F:等盘符,实际上是在一个物理硬盘上分区的结果,这样便于管理数据。一个逻辑磁盘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他逻辑磁盘。硬盘分区有FAT16、FAT32、NTFS等格式,不同的分区格式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

格式化又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其中,低级格式化主要是对一个新硬盘划分磁道和扇区,硬盘在出厂前已经低级格式化;高级格式化主要是对指定的硬盘分区进行初始化,建立文件分配表以便系统按指定格式存储文件。格式化时将删除硬盘上原有的所有信息,并可在硬盘上划分磁道、扇区,并建立存储文件的根目录。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心圆称为磁道。磁盘的盘片包含若干磁道,磁道由外向内分别称为0磁道,1磁道……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构成一个圆柱,称为柱面。将每个磁道分成若干个弧段,每个弧段称为一个扇区。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物理单位,每个扇区的容量均为512B。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是磁盘读写的基本单位,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

硬盘的存储容量计算公式硬盘容量=磁头数*柱面数*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移动硬盘:外置式移动存储器,其内部结构与内置硬盘几乎相同。具有存储容量大、数据安全性好、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只要通过专用线缆与主机连接即可。

固态硬盘SSD:内部是由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其接口与使用方法同普通硬盘相似。

固态硬盘的特点:

  1. 读写速度快:由于采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读取速度相对机械硬盘更快。固态硬盘不用磁头,寻道时间几乎为0(普通硬盘通过磁头进行读盘,对于不是存放在一起的文件,在读的时候就需要寻道)。固态硬盘持续读写速度超过了500MB/s,远大于普通硬盘的100MB/s。
  2. 抗震,无噪音:由于内部没有磁头及盘片,所以固态硬盘更加抗震,无噪音且工作温度范围大。固态硬盘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
  3. 有寿命限制:现在的固态硬盘有固定的读写次数。

目前固态硬盘技术还不够成熟,价格偏高,存储容量相对于普通硬盘偏小,有固定的读写次数。

  1. 光盘

光盘是一种光介质,可分为只读型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和可擦写型光盘CD-RW。

CD-ROM即只读光盘,是一种在电脑上使用的光碟,运用光盘盘面的凸凹不平,表示“0”和“1”的信息,光驱利用激光头产生激光扫描光盘盘面,读取“0”和“1”的信息,具有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大,数据保存时间长等特点。这种光碟只能写入数据一次,信息将永久保存在光碟上,使用时通过光碟驱动器读出信息。

CD光盘的容量一般为650MB,单面DVD光盘容量大约为4.7GB,双面DVD光盘容量大约为8.5GB。

光驱倍数是指光盘的数据传输率(150KB/s为单倍,以此类推)。

光盘刻录机是指可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包括CD和DVD两种刻录机。

  1. U盘

U盘也称闪存盘,是一种半导体芯片,采用USB接口,支持热插拔,具有外形小巧,稳定性好,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等优点,是数据传递和备份的最佳媒介。

  1. 存储卡

存储卡(SD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存储介质,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装置,通常以卡片的形态嵌于手机、便携式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产品中。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特点,便于在不同的数码产品之间交换数据。

虚拟存储器:在具有层次结构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中,自动实现部分装入和部分替换功能,能从逻辑上为用户提供一个比物理存储容量大得多,可寻址的主存储器,即通常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

    虚拟内存又称为虚拟存储器Virtual Memory,电脑中所运行的程序均需经由内存执行,若执行的程序占用内存很大,则会导致内存消耗殆尽。为解决该问题,Windows中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即匀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耗尽时,电脑就会自动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若计算机运行程序或操作所需的随机存储器不足时,则Windows会用虚拟存储器进行补偿。它将计算机的RAM和硬盘上的临时空间组合。当RAM运行速率缓慢时,它便将数据从RAM移动到称为“分页文件”的空间中。将数据移入分页文件可释放RAM,以便完成工作。一般而言,计算机的RAM容量越大,程序运行得越快。若计算机的速率由于RAM可用空间匮乏而减缓,则可尝试通过增加虚拟内存来进行补偿。但是,计算机从RAM读取数据的速率要比从硬盘读取数据的速率快,因而扩增RAM容量(可加内存条)是最佳选择。

虚拟内存是Windows中作为内存使用的一部分硬盘空间。虚拟内存在硬盘上其实就是为一个硕大无比的文件,文件名是PageFile.Sys通常状态下是看不到的,必须关闭资源管理器对系统文件的保护功能才能看到这个文件。

4、输入设备

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

(1)键盘keyboard是最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设备,通过一根电缆线与主机相连。它广泛应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上,计算机操作者可以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各种指令、数据,指挥计算机的工作。常规的键盘有机械式按键和电容式按键两种在工控机键盘中还有一种轻触薄膜按键的键盘。

(2)鼠标mouse是一种很常用的计算机输入设备,分有线和无线两种,也是计算机显示系统纵横坐标定位的指示器。常用的有两键鼠标、三键鼠标。鼠标按接口类型可分为串行鼠标、PS/2鼠标、USB鼠标、无线鼠标四种。按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光电式和光学式三大类。

此外,手写板、扫描仪、话筒、数码照相机、触摸屏也是较常见的输入设备。其中扫描仪是一种图文资料扫描输入设备;触摸屏可以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摸,系统会根据手指触摸的图标或菜单位置来定位选择信息输入,应用于电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业务查询等。

5、输出设备

(1)显示器

显示器display通常能称为监视器。显示器是属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它可以分为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级管显示器(LED)、等离子显示器(PD)等多种。目前市场上流行LED显示器,它是一种将一定的电子文件通过特定传输设备显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显示工具。根据显示器的显示颜色可将其分为单色显示器和彩色显示器两种。

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 屏幕尺寸:用屏幕对角线尺寸来度量,以英寸为单位。
  2. 点距:屏幕上相邻两个像素点之间的距离,点距越小,图像越清晰。
  3. 分辨率:是显示器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指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所能显示的像素点数,用“横向点数*纵向点数”表示,如1024*768,分辨率越高,图像也越清晰。
  4. 灰度级:指每个像素点的亮暗层次级别,或者指可以显示的颜色数目,其值越高,图像越清晰,若用8位表示一个像素,则可有256级灰度或颜色。
  5. 刷新率:以赫兹Hz为单位,CRT显示器的刷新率一般为75Hz,若刷新率过低,显示器会出现闪烁现象。由于设计的不同,LCD显示器实际上并不会像CRT显示器因为刷新率的高低而产生闪烁的状况。

对于液晶显示器还要注意响应时间、亮度和对比度性能指标。其中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的特有指标,是指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速度,单位为ms,响应时间越短越好。如果响应时间过长,在显示动态影像(特别是在看DVD、玩游戏)时,就会产生罗严重的“拖尾”现象。

LCD显示器一般都使用了两种信号输入方式:传统模拟VGA的15针状D型接口(15 pin D-sub模拟视频接口)和DVI输入接口(数字视频接口)为了适合主流的带模拟接口的显示卡,大多数的LCD显示器均提供模拟接口,然后在显示器内部将来自显示卡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于在信号进行数模转换的过程中,会有若干信息损失,因而显示出来的画面字体可能有模糊、抖动、色偏等现象发生。

LCD显示器最怕的就是坏点。所谓坏点,就是不管显示器所显示出来的图像为何,LCD显示屏上的某一点永远显示同一种颜色(一般坏点以绿色及蓝色为多)。检查坏点的方式:将LCD显示器的亮度与对比度调到最大(让显示器全白的画面)或调成最小(让显示器成全黑画面),就可以轻易找出无法显示颜色的坏点。

显示器必须配置正确的适配器(显卡)才能构成完整的显示系统。

显卡全称显示接口卡,又称为显示适配器,一般由显示芯片、显示内存(显存)、RAMDAC(随机存储数/模转换器)、显示BIOS、显卡接口等部件构成。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显示。显示芯片是决定显示卡性能的最主要部件。常见的显卡有VGA卡、SVGA卡和TVGA卡。

(2)声卡Sound Card:

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

量化是把像素的灰度(浓淡)变换成离散的整数值的操作,即是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它反映了采样的质量。量化位数越大,表示图像可以拥有更多的颜色,自然可以产生更为细致的图像效果,但是会占用更大的存储空间。

在量化时所确定的离散取值个数称为量化级数。为表示量化的色彩值(或亮度值)所需的二进制位数称为量化字长,一般可用8位,16位,24位或更高的量化字长来表示图像的颜色。8位声卡的声音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只有256个级别(量化级数),16位声卡有65536个高低音级别。量化位数越多,声音的质量越高。

采样是把空域上或时域上连续的图像(模拟图像)转换成离散采样点(像素)集合(数字图像)的操作。采样越细,像素越小,越能精细地表现图像。

量化级越大、采样频率越高,记录下的声音信息就越详细,声音的质量就超高。

(3)打印机

打印机Printer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之一,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相关介质上。衡量打印机好坏的指标有三项:打印分辨率、打印速度和噪声。

打印机按击打方式分为击打式打印机与非击打式打印机。

打印机按一行字在纸上形成的方式分为串式打印机与行式打印机。

打印机按工作方式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式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通过打印头的钢针击打色带和纸张的物理接触来打印字符图形,目前主要用于票据的打印,打印质量差、速度慢、噪声大,但成本低;而后两种打印机是通过喷射墨粉来印刷字符图形的,是非击打式打印机。对于打印效果来说,激光最好,喷墨其次,而针式相对较差。

(4)绘图仪

绘图仪是一种可绘制图形的输出设备,主要可绘制各种管理图表和统计图、大地测量图、建筑设计图、电路布线图、各种机械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图。

6、计算机系统组成

中央处理器  运算器ALU

主机              控制器CU

内存储器  ROM

硬件系统                    RAM

                                  外部存储器

                        外部设备  输入设备

计算机系统                        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

                                 程序语言处理系统

                      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件系统             服务程序

                      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

                                专用应用软件

考点2  “存储程序控制”工作原理

1944年8月,著名美籍匈牙利数字家冯·诺依曼提出了EDVAC计算机方案,他在方案中提出了三条思想:

  1. 计算机的基础结构。计算机硬件应具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五大基本部件。
  2. 计算机内信息的表示采用二进制。
  3.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自动运行,是因为计算机采用了“存储程序控制”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各部件之间是通过系统总线连接起来的。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总线分为: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控制总线CB,分别用来传输数据信号、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送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

系统总线标准大致可分为ISA总线、PCI总线、PCI Express(PCI-E)三个阶段。

  1. ISA总线:最早的8位系统总线,后来扩展到16位。ISA是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
  2. PCI总线:主要特点是传输速度高,广泛应用于现代微机中。
  3. AGP总线:专为系统中一块图形显示卡设计的总线。
  4. PCI Express(PCI-E):是新一代的总线接口,采用目前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PCI Express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分为:PCI Express X1、PCI Express X4、PCI Express X8以及PCI Express X16

考点3 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

性能价格比是评价计算机性能的综合指标。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有:

  1. 字长:字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处理单位,也称计算机字,是CPU通过数据总线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一组二进制数据,这组二进制数的位数即是计算机的字长。字长通常是8的整数倍,如16、32、64位等。
  2. 主频:也称为时钟频率,是指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目,其单位是兆赫兹(MHz)。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越快。
  3. 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平均运算速度,是指每秒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来描述。
  4. 存储容量:存储容量包括主存容量和辅存容量,主要指内存所能存储信息的字节数。
  5. 存储周期:存储器进行一次完整的存取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考点4  BIOS系统设置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一组固化到计算机主板上一块ROM芯片上的程序,它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它可从CMOS中读写系统设置的具体信息,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最直接的硬件设备和控制。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主板上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是用业保存BIOS设置计算机硬件参数的配置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定(如日期、时间、启动设置等)。该芯片仅仅是用来存放数据的,CMOS RAM中的信息靠主板上3V的纽扣电池来维持(开机时处于充电状态)。

BIOS设置程序一般都被厂商整合在芯片中,在开机中通过特定的按键就可进行入BIOS设置程序,方便地对系统进行设置。

BIOS程序由两个部分组成:POST和SETUP。当打开计算机时,系统将启动一个例行检测所有内部设备的自检程序,这一自检程序称为POST。在计算机刚开机时,看到的检测信息就是运行POST程序的结果,它对计算机内部设备进行自检,检测的设备有CPU、RAM、主板、CMOS存储器、显示卡等;而SETUP程序是BIOS提供给用户的一个硬件管理和设置程序,每当计算机启动时就可以被调出。用户可以通过SETUP程序设定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中的相关硬件类型及参数。

BIOS程序保存在ROM只读存储器中,关机后BIOS程序也不会丢失;而BIOS程序设置的参数则是在存储在CMOS RAM中,所以有时BIOS设置又称为CMOS设置。

考点5 分区表及类型

  1. 分区表:是用来记录磁盘文件的地址,要访问某一文件,首先访问分区表,如果分区表里有该文件名称,就可以根据其地址来访问,否则无法访问;如果删除文件,则只是在分区表里做删除标记,并不是删除文件本身,所以,文件删除后还是可以恢复的。
  2. 分区表类型
  1. 分区表类型:有MBR分区表和GUID分区表两种。
  1. MBR分区表类型:主引导记录MBR,又称为主引导扇区,包含一个64个字节的硬盘分区表。由于每个分区信息需要16个字节,最多只能识别4个主要分区,或者三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该方案用4个字节存储分区的总扇区数,最大能表示2的32次方的扇区个数,按每扇区512个字节计算,每个分区最大不能超过2TB。
  2. GUID分区表类型:使用该方案的磁盘通常称为GPT磁盘,是则一种基于Itanium计算机(专门用在高端企业级64位计算机)中的可扩展接口使用的磁盘分区架构。允许每个磁盘有多达128个主分区,支持2TB以上的大硬盘,最大支持容量为18EB。(1EB=1024PB=1024*1024TB=1024*1024*1024GB)。

GUID类型启动速度较快,主要针对Windows8以上系统和UIFI引导模式(简称为“统一的可扩展固件接口”,是一种接口标准)

根据主板支持的硬盘类型、容量及操作系统来选择分区表类型,通常选择MBR分区表类型。

  1. 查看分区表类型:

右击桌面上“计算机”图标——“管理”——选择“存储”中的“磁盘管理”——右键单击“磁盘0”,选择“属性”——在“卷”选项卡,可以查看“磁盘分区形式”

考点6 硬盘分区

在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之前,首先需要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然后才能使用硬盘保存各种信息。

  1. 硬盘分区格式:

目前常用分区格式有:FAT16分区、FAT32分区和NTFS分区。

(1)FAT16分区:采用16位的文件分配表,能支持的最大分区为2GB,是曾经应用最为广泛和获得操作系统支持最多的一种磁盘分区格式。最大缺点是硬盘的实际利用效率低。在DOS和WINDOWS系统中,磁盘文件的分配是以簇为单位,一个簇只分配给一个文件使用,不管这个文件占用整个簇容量的多少,而且每簇的大小由硬盘分区的大小来决定,分区越大,簇就越大。即使一个文件只有1字节长,存储时也要占32KB的硬盘空间,剩余的空间便全部闲置在那里,导致了磁盘空间的极大浪费。

(2)FAT32分区: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大大地减少硬盘空间的浪费,提高硬盘利用效率,但是FAT32的单个文件不能超过4G,支持此分区格式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97/98/2000/XP/Vista/7/8等,由于文件分配表的扩大,运行速度比采用FAT16格式分区的硬盘要慢。DOS和早其的应用技术不支持该分区格式。

(3)NTFS分区:是一种新兴的磁盘格式,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只能使用NTFS格式作为系统分区格式,优点:安全性和稳定性极其出色,使用中不易产生文件碎片,对硬盘的空间利用及软件的运行速度都有好处,而且单个文件可以超过4G。它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通过对用户权限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使每个用户只能按照系统赋予的权限进行操作,充分保护了网络系统与数据的安全。

  1. 硬盘分区:

C盘一般用来安装操作系统,通常有FAT32和NTFS两种磁盘文件系统格式选择。

一般硬盘分区为一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由扩展分区分出多个逻辑分区,即平时所称的D、E、F就是逻辑分区。主分区是直接在硬盘上划分的,逻辑分区则必须建立在扩展分区中,扩展分区是对逻辑分区的总称。主分区是硬盘的启动分区,是独立的,也是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即C盘,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只有将硬盘的主分区设定为活动分区,才能够通过硬盘启动系统。

通常一个硬盘主分区至少有1个,最多4个,扩展分区可以没有,最多1个。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总共不能超过4个。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分成若干逻辑分区,所有逻辑分区都是扩展分区的一份。

(1)硬盘的容量=主分区的容量+扩展分区的容量

(2)扩展分区的容量=各个逻辑分区的容量之和

3、硬盘分区操作:

(1)WINDOWS 7系统对硬盘分区:

右击“计算机”——“管理”——“存储”中“磁盘管理”——右击要压缩的磁盘(D盘),选择“压缩卷”——在输入压缩空间量(MB)里输入要压缩出的空间量(例如要压缩出50G,就填写50*1024MB)单击压缩——压缩后会发现多出一块未分区的磁盘(绿色分区)——右键单击——新建简单卷——填写要新建磁盘的大小,单击下一步——选择驱动器磁盘号,单击下一步——文件系统格式,钩选“执行快速格式化”下一步——完成

(2)硬盘分区软件Disk Genius:是一款磁盘分区及数据恢复软件。支持对GPT磁盘(使用GUID分区表)的分区操作。除具备基本的分区建立、删除、格式化等磁盘管理功能外,还提供了强大的已丢失分区搜索功能、误删除文件恢复、误码格式化及分区被破坏后的文件恢复功能、分区镜像备份与还原功能、分区复制、硬盘复制功能、快速分区功能、整数分区功能、分区表错误检查与修复功能、坏道检测与修复功能。

考点7 计算机日常使用及维护

  1. 计算机维护的概念

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进行硬件功能的完善、测试、调整、优化及硬件设备的保养等,这就是所谓的计算机维护。

计算机维护分为定期维护和非定期维护。

(1)定期维护:对计算机文件进行整理、杀毒,删除不需要的文件等。

(2)非定期维护:当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清洁、保养、测试、调整、优化及故障排除等。

2、计算机维护的常用工具及软件

(1)常用工具:螺丝刀、镊子、尖嘴钳、橡皮擦、毛刷、抹布、万用表、小型吸尘工具、CPU散热硅脂、缝纫机油等。

(2)常用工具软件:Windows自带的系统工具软件、鲁大师、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Ghost软件等。

3、维护计算机的注意事项

(1)“三包”期内的计算机,由厂家提供售后服务。

(2)硬件维护时须断电,拆卸时记录元件位置以便还原。

(3)先对维部件(如主板、扩展卡、硬盘、光驱)位置,再上紧螺丝。

(4)维护前要释放人体静电,最好使用静电台。

  1. 计算机的工作环境

(1)洁净度:干净、少尘。

(2)温度:15~30度为佳

(3)湿度:45%~65%为佳,过低易产生静电损坏元器件,过高易造成元件漏电、生锈、霉变、短路等,

(4)电源环境:电压185~245V,电压稳定。最好使用UPS(不间断、稳压)电源。

5、计算机硬件维护

(1)主机的维护

除尘:主板、机箱、主机电源的除尘,可选用软毛刷、电吹风、吸尘器、抹布、吹气球等除尘工具。

连接线坚固:清洁、重新拔插并紧固

(2)显示器的维护

  1. 清洁除尘:表面用抹布擦试,用毛刷刷除灰尘。
  2. 温度、湿度适宜:长时间不用显示器,须经常开窗通风,夏天温度过高时须开空调降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元件受潮。
  3. 消磁:很多电器会对显示器产生电磁干扰,导致显示器出现抖动、偏色等磁化现象,因此,要定期对显示器进行消磁。

(3)硬盘的维护

  1. 防震:使用过程中不宜搬动机箱
  2. 防磁:远离磁场
  3. 防数据丢失: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杀毒。
  4. 整理碎片:使用系统自带磁盘碎片整理程序进行整理。

此外,硬盘出现故障时不能私自拆卸,因为硬盘的内部元件维护时洁净度要达到超净100级,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导致盘片划伤或磁头受损。

(4)光驱的维护

注意清理灰尘、不使用劣质光盘、光盘不宜长期放置在光驱中

  1. 键盘、鼠标等外设的维护

防尘、除尘:用抹布除尘,键盘在除尘时还须将键面朝下轻敲,以便将键盘表面缝隙的灰尘清除。

考点8 计算机常见故障检测及处理

1、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计算机故障总体上来说可分为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病毒破坏故障和人为故障。

  1. 硬件故障:指计算机内部电子元件损坏或外部设备的电子元件损坏而引起的故障。
  1. 器件故障:主要是元器件、接插件、印刷电路板等的故障。
  2. 机械故障:主要指软驱、硬盘、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等外设产生的机械性故障。
  3. 介质故障:主要指硬盘等盘片发生物理损伤而产生的坏道,致使硬盘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报废。

(2)软件故障

  1. 系统故障:通常由系统软件被破坏、硬件驱动程序安装不当或软件安装中有关文件丢失造成的。
  2. 程序故障:一般由程序本身有误、程序安装方法有误、计算机的配置与程序不匹配或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3)病毒破坏故障:计算机感染病毒之后,不但影响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软件,还会影响硬件的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预防和杀毒。

(4)人为故障:由于用户缺乏专业性的知识而进行的错误操作引起的故障。

  1. 计算机故障检修的一般流程

故障计算机→观察分析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类型→根据系统结构,判断故障所在的大致范围→相关的检测诊断→确定故障所在的部位→相应零、部件更换或替换处理→故障检修完毕

3、计算机故障查找的基本原则

(1)先判断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当启动计算机后系统能进行自检,并能显示自检后的系统配置情况,可以判断主机硬件基本上没问题,故障可能是软件故障。

(2)进一步确定软件故障的原因:如果是软件故障,则需要进一步确定是操作系统故障还是应用软件故障或者病毒造成的故障。可以先进行查毒杀毒;也可以先将应用软件删除,然后重新安装,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判断是操作系统的故障,这时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3)硬件故障的诊断步骤及方法:

排除了软件故障后,须确定具体的硬件故障,具体方法如下:

  1. 由表及里:检测硬件故障时,应先从表面查起,先检查电脑的外部部件(开关、插头、插座、引线等)是否没连接或松动;外部故障排除后,再检查内部,先观察灰尘量,有无烧焦现象等,从而判断内部元件的具体故障。
  2. 先电源后负载:硬件故障中电源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很高,检查时应从供电系统到稳压系统再到电脑内部的电源。检查电压的稳定性、保险丝等部分,如果电源都没有问题,可以检查电脑系统本身即电脑系统的各部件及外设部分。
  3. 先外设再主机:在检测故障时,可以先去掉所有可去掉的外设,再进行检查,如果电脑运行没问题,则说明故障出现在外设上;反之,则说明故障出在主机上。
  4. 先静态后动态:若故障确定出现在主机上,可进一步打开机箱进行检查。这时须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即静态)直接观察或用电笔等工具进行测试,然后再通电让电脑系统工作进行检查。
  5. 先共性后局部:电脑中某些部件如果出现故障,会影响其他部件的工作,例,若主板出现故障,则其他板卡都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应先诊断是否为主板故障,再排除其他板卡的局部性故障。

4、计算机主要部件故障及处理方法

(1)CPU和CPU插座常见故障及处理

  1. 散热不良:

现象:工作一段时间死机,休息一会又可以工作一段时间;随气温升高,出现死机的频率增高;运行大型程序死机;死机后,系统不能再重启,过几分钟后能启动;死机并黑屏,主机内的CPU部位有异常响声或散发焦糊味。

处理方法:关机,取下CPU风扇修理或更换风扇并正确使用导热硅脂。

  1. 引脚接触不良:

现象:开机出现无法启动的现象,检查风扇运转正常,CPU温度也不高,更换内存条也不能解决问题。

处理方法:细心清除积附的脏污、灰尘、锈蚀。

  1. 工作条件设置不当:

现象:开机后,CPU工作混乱,进入死循环,不能启动。

处理方法:检查主板BIOS设置和跳线设置

  1. 超频:

现象:启动系统,打开访问注册表出错的对话框,重启多次故障依然存在

处理方法:在BIOS设置程序中重新设置回正常的工作频率

  1. 不兼容硬件:

现象:安装操作系统时,在复制文件过程中出错,提示找不到对应的安装文件

处理方法:更换主板或CPU

(2)内存条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1. 接触不良

现象:电脑启动时没有显示,并且自检时发出蜂鸣声

处理方法:采用拔插网重新接好。

  1. 内存选取不当或工作条件设置不当

现象:系统运行慢,不稳定,死机

处理方法:选择匹配的内存或设置匹配的工作频率。

  1. 内存质量差、老化:

现象:常出现“非法操作”“异常中断”“系统内存出错”等提示。

处理方法:更换优质内存

  1. 内存散热不良:

现象:开机自检出错,运行死机

处理方法:清理内存周边障碍物,对内存发热芯片加贴金属散热板

  1. 内存兼容性差:

现象:死机、无法启动、随机出错

处理方法:选用匹配内存条,在使用多根内存条时尽量选择相同型号的内存条

(3)硬盘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现象:系统检测不到硬盘,无法安装操作系统,无法进入系统。

处理方法:检查电源线和数据是否接好,或者更换硬盘,一般不做硬件维修

(4)显示子系统故障及处理方法

  1. 显卡接触不良

现象:系统不能启动,黑屏

处理方法:用橡皮擦金手指部分,重新插好。

  1. 驱动程序故障:

现象:显示不清晰,花屏,一些程序无法运行

处理方法:更换操作系统或升级显卡驱动程序

(5)显示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1. 接触不良

现象:黑屏,偏色,画面不同步等

处理方法:重新插好

  1. 调节不当

现象:黑屏无光,水平或垂直幅度过大、过灰,过亮等。

处理方法:通过显示器调节菜单调节正确

  1. 设置不当:

现象:闪烁抖动,图像重叠、黑屏等。

处理方法:通过显示面板设置到正确值

(6)主板常见故障

主板是整个计算机的关键部件,在计算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板产生故障将会影响到整个PC机系统的工作。

  1. 电源插座故障:

现象: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启现象,有时刚刚进入系统桌面,系统便重新启动,并且此时显示器信号也同时中断。

处理方法:更换插座

  1. 扩展插槽、接口接触不良或损坏

现象:电脑在自检过程中出现异常鸣叫声,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处理方法:清除扩展插槽、接口之间的灰尘或更换主板。

  1. 电压转换器故障;

现象:电脑启动时,重复短响或既无声音又无显示。

处理方法:用万能表测试电压转换器转换后的电压是否为3V

  1. CMOS故障:

现象:计算机在启动过程中出现“Bios Rom checksum error-System halted”“CMOS check sum error-Defaults loaded ”“Press F1 to Continue,del to set up”“key 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等错误提示信息。

处理方法:进入BIOS设置程序进行相关设置

  1. 主板电路与元器件故障:

现象:电源供电正常,计算机启动无反应

处理方法:更换主板

5、常见的电脑报警声与对应的故障

当用户在开机的时候,如果电脑发出报警声,这个报警声是从BIOS中发出的,说明电脑运行不正常,对于不同的报警声来说所对应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1. 1短:系统正常启动
  2. 2短:常规错误,须重设BIOS
  3. 1长1短:RAM或主板出错
  4. 1长2短:显示器或显示卡错误
  5. 1长3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6. 1长9短:主板Flash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
  7. 不断地响(长声)内存条未插紧或损坏。
  8. 不停地响:电源、显示器未和显卡未连接好
  9. 重复短响:电源有问题
  10. 无声音无显示:电源有问题

模块五 数据存储基本单位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考纲解读:

  1. 掌握数据存储单位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换
  2. 掌握ASCII码的基本概念及运算
  3. 掌握汉字编码的基本知识
  4. 了解汉字编码的工作过程

考点1 数据存储单位及形式

  1. 数据存储单位

计算机中数据的常用单位有位、字节和字。

  • 位:又称比特,指二进制数的一位,单位是bit,用小写的b表示,位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
  • 字节:8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单位是byte,用大写的B表示,字节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常用的存储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GB(吉字节)、TB(太字节)、PB(拍字节)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PB=1024TB    1TB=1024GB  1GB=1024MB    1MB=1024KB   1KB=1024B
  • 字: 指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一次能够存取、运算和传递二进制数据,单位是Word,用大写的W表示,字长是指字的长度,是指计算机处理数据时,一次能够存取、运算和传递二进制数的长度。字长是衡量计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

2、数据存储形式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编码,只有1和0两个数,相对其他进制而言,采用二进制表示不但运算简单、易于实现(容易找到两个不同状态的电子元器件),而且占用的空间和消耗的能量较小。

考点2 字符编码

1、西文字符编码

  • ASCII:美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码,是一种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1个字符的字符编码,共可以表示27=128个不同字符。由32个通用控制字符,10个十进制数码,52个大小写英文字母,34个专用符号组成。字符在计算机内实际用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表示,正常情况下,最高位为0。
  1. ASCII码值通常是指ASCII码编码转化成十进制数得到数值。
  2. 常用的ASCII码值:1的ASCII码值为49;A的ASCII码值为65;a的ASCII码值为97;
  3. ASCII码的大小规律:空格<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 EBCDIC码:一般用8位二进制表示一个十进制数。共28=256种状态
  • BCD码:一般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十进制数。

2、汉字编码

  1. 汉字信息交换码:简称交换码,也叫国标码,是一个四位十六制数,用于汉字外码与内码的交换,交换码是双字节编码,每字节的最高位都是0。我国的汉字编码使用的国家标准为GB2312-80,规定了7445个字符编码,有682个非汉字图形符和6763个汉字的代码。有一级常用字3755个,二级常用字3008个。
  2. 汉字输入码:也称为外码,都是由键盘上的字符和数字组成。目前流行的编码方案:五笔字型输入法、搜狗输入法、QQ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等等。

区位码是一个四位十进制数,用一个94行94列的二维代码来表示汉字,两个字节分别用两位十进制数编码,前字节的编码称为区码,后字节的编码称为位码。

汉字国标码=汉字输入法区位码(区、位要转换为十六进制)+2020H

例:汉字“大”的区位码为2083,则区号为20,位号为83,区号20的十六进制为14H,位号83的十六进制53H,得到国标码为3473H。

  1. 汉字内部码:也称为机内码,是计算机内部对汉字进行存储、处理的汉字代码,它能满足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要求。一个汉字输入计算机后就转换为机内码。机内码是双个字节编码,每个字节的最高位都是1。汉字机内码=汉字国标码+8080H。例如:已知一个汉字的国标码是5E48H,由其机内码=5E48H+8080H=DEC8H
  2. 汉字字形码:也叫字模或汉字输出码。字形码是表示汉字字型信息的编码,用来实现计算机对汉字的输出。由于汉字是方块字,因此,字形码最常用的表示方式是点阵形式。

点阵:用点表示汉字的一种方法,一个点用一个二进制位表示。一个16*16点阵的字形码需要16*16/8=32字节存储空间。

模块六 多媒体技术及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考纲解读:

  1. 了解常用文件扩展名的意义及其打开方式
  2. 了解媒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3. 了解常见音频、图像、视频多媒体文件的类型及特点
  4. 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及相关术语

考点1:常用文件及其扩展名的意义

文件类型

扩展名及打开方式

文档文件

txt(记事本的扩展名,所有文字处理软件或编辑器都可打开)

Docx(WORD及WPS等软件可打开)

wps(WPS软件可打开)

rtf(写字板的扩展名,WORD及WPS等软件可打开)

压缩文件

rar(WinRAR可打开)

zip(WinZip可打开)

图形文件

bmp、gif、jpg、pic、png、tif(这些文件类型用常用图像处理软件可打开)

声音文件

wav(媒体播放器可打开)

aif(常用声音处理软件可打开)

au(常用声音处理软件可打开)

mp3(由Winamp播放)

ram(由RealPlayer播放)

动画文件

avi(常用动画处理软件可播放)

mpg(由Vmpeg播放)

mov(由Activemovie播放)

swf(用Flash自带的Players程序可播放)

系统文件

int、sys、dll、adt

可执行文件

exe、com

备份文件

bak(被自动或通过命令创建的辅助文件,它包含某个文件的最近一个版本)

模板文件

dotx(通过WORD模板可以简化一些常用格式文档的创建工作)

考点2 :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同时对多种媒体进行采集、操作、编辑、存储等综合处理的技术。它包含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图像压缩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技术。

2、媒体

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媒体的类型有:

媒体类型

媒体特点

媒体形式

媒体实现方式

感觉媒体

人类感知客观环境的信息

视觉、听觉、触觉

文字、图形、声音、图像、音频、视频

表示媒体

信息的处理方式

计算机数据格式

ASCII编码、图像编码、音频编码、视频编码

显示媒体

信息的表达方式

输入、输出信息

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数码相机

存储媒体

信息的存储方式

存取信息

内存、硬盘、光盘、纸张等

传输媒体

信息的存储方式

网络传输介质

电缆、光缆、电磁波等

3、媒体元素:指多媒体应用中可以显示给用户的媒体组成元素。目前,媒体元素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图像、音频、视频等。

4、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

5、多媒体文件:分为静态多媒体文件和流式媒体文件(简称为流媒体)

  1. 静态多媒体文件:无法提供网络在线播放功能。先下载后观看;缺点:占用了有限的网络带宽,无法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利用。
  2. 流媒体:是指在因特网中采用流式传输技术的多媒体,只需要将影音文件开始部分的内容存入本地计算机内存,流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1. 音频:是通过一定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一种连续的波,在物理学学中称为声波,声音具有音调(代表的声音的高低)、音色(即特色的声音)、音强(声音的强度,也称声音的响度)三要素。

截模拟信号振幅值的过程称为采样,所得到的振幅值为采样值。采样值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称为量化编码。采样频率越高,数字化后声波就越接近于原来的波形,即声音的保真度越高,量化后声音信息量的存储量也越大。

采样频率与声音频率之间的关系:根据采样定理,只有当采样频率高于声音信号最高频率两倍时,才能把离散模拟信号表示的声音信号唯一地还原成原来的声音。

目前较流行的音频文件有WAV、MID、MP3、WMA、RM等。

  1. WAV格式:是Microsoft和IBM共同开发的PC标准音频格式,具有很高的音质,未经压缩文件存储容量非常大,一分钟CD音质的音乐大约占用10MB存储空间,不适合网络应用。
  2. CD格式:音质好,标准CD格式是44.1K的采样频率,速率为88K/秒,16位量化位数,基本忠于原声。
  3. MID格式(乐器数字接口)
  4. MP3格式:是一种符号MPEG-1音频压缩第3层标准的文件。压缩比高达1:10~1:12。是网上的主流音频格式。
  5. WMA格式:是Microsoft开发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压缩率比MP3更高,音质要强于MP3格式,生成的文件大小只有相应的MP3文件的一半,适合网络上在线播放。
  6. RA、RM、RAM:是流式音频文件格式,主要用于在低速率的网上实时传输音频信息。

(2)图像:

图像由像素点阵构成,称为位图;位图表达的图像逼真,但是文件较大,放大后会失真。

图像文件格式:BMP、JPG、TIF、GIF、PNG

  1. BMP格式:是Windows中最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有压缩和非压缩两类,结构简单,文件较大。
  2. JPG格式:JPEG(联合照片专家)于1991年提出了“多灰度静止图像的数字压缩编码(简称JPEG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彩色、单色和多灰度静止数字图像的压缩标准。支持很高的图像分辨率和量化精度。包含两部分:无损压缩,采用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的预测编码。有损压缩,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和Huffman编码,通过压缩率达到20~40倍。JPEG是一种24位的图像文件格式,应用非常广泛,是因特网上的主流图像格式。
  3. TIF格式:标记图像文件格式:是一种工业标准图像格式。支持所有图像类型,存储的图像质量非常高,占用存储空间大,主要应用于美术设计和出版行业。
  4. GIF格式:是一种采用LZW压缩方法的图像存储格式,允许设置图像背景为透明属性,是目前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文件格式,网上很多动画都是GIF格式,最大缺点是最多只能处理256种色彩,因此不能用于存储真彩色的大图像文件。
  5. PNG格式:流式网络图像:文件采用无损压缩算法,压缩比高于GIF文件,支持图像透明。是一处点阵图像文件,网页中很多图片都是这种格式。PNG文件的色彩深度可以是灰度图像的16位,彩色图像的48位,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图像格式。

图形是由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矢量线段构成的。图形使用坐标、运算关系以及颜色数据进行描述,因此把图形叫做“矢量图”

矢量图形的制作方法:计算机绘图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三维造型软件。

矢量图形能很好地转换为点阵图像,而点阵图像转换为矢量图形效果很差;

(3)视频

特点:表现能力强;数据量大;相关性;实时性

视频文件格式:AVI、SWF、MPEG、WMV、DAT、MOV、RM;

  1. AVI:微软公司采用的标准视频文件格式,主要使用有损压缩方法,压缩率较高,一般视频采集直接存储的文件为AVI格式。
  2. SWF: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文件格式,该格式的动画主要在网络上演播,特点是数据量小,动画流畅,但不能进行修改和加工。
  3. MPEG格式: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负责开发电视图像和声音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标准。MPEG是视频文件的主要格式,MPEG-1的画面分辨率很低,只有352*240像素,一秒钟30帧,采用逐行扫描方式,广泛应用于VCD视频节目以及MP3音乐节目。MPEG-2适用于光存储介质(DVD),也用于广播、通信和计算机领域,而且HDTV(高清晰度电视)也采用MPEG-2标准,MPEG-4主要用于视频通信会议。
  4. WMV:具有本地或网络回放,可扩充的媒体类型,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可以直接在网上实时观看视频节目。
  5. DAT:VCD使用的视频文件格式。
  6. MOV:是美国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视频格式,有较高的压缩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
  7. RM:是RealNet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流式视频,主要用于在低传输速率的网络上实时传输视频。

考点3平面设计基础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及相关术语

  1. 平面设计基础

平面设计也称称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由创意、构图、色彩等要素构成。常用于标识(商标和品牌),出版物(杂志、报纸和书籍),平面广告,海报,广告牌,网站图形元素和产品包装;两大热门软件:Adobe Photoshop和Dreamweaver(简称DW)。

  1. 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及相关术语
  1.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人群或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3)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4)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可以让用户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5)并行计算:或称平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来说的,它是一种一次可执行多个指令的算法,目的是提高计算速度,及通过放大问题求解规模,解决大型而复杂的计算问题。

(6)物联网:是指通过身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7)智慧地球:也称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由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

(8)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9)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级。

(10)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的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在开始播放时有一些延迟。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就是流式传输技术。

(11)智能家居:(英文:smart home, home automation)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12)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网址。

(13)对等计算的体系结构是令传统意义上作为客户机的各个计算机直接互相通讯,而这些计算机实际上同时扮演着服务器和客户机的角色,因此,对等计算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服务器的压力,使这些服务器可以更加有效的执行其专属任务。

14)多内核(multicore chips)是指在一枚处理器(chip)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内核)。通过划分任务,线程应用能够充分利用多个执行内核,并可在特定的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多核处理器是单枚芯片(也称为"硅核"),能够直接插入单一的处理器插槽中,但操作系统会利用所有相关的资源,将它的每个执行内核作为分立的逻辑处理器。通过在两个执行内核之间划分任务,多核处理器可在特定的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任务。

(15)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绎。

(16)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CI),简称集智,它是一种共享的或群体的智能。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集体智慧就一直活跃在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大众行为学等领域 。随着Web 2.0的崛起和社会性软件的普及,集体智慧这在社交网络服务、众包、分享、评论和推荐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典型案例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猪八戒网、任务中国、Threadless、InnoCentive、digg、iStockphoto、Mechanical Turk等。越来越多的传统公司和组织也开始使用各种集体智慧平台或工具,借助外部智慧以解决复杂问题 。

(17)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由机器执行。计算方法和模型使我们敢于去处理那些原本无法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就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它就是搜索、搜索、再搜索,结果是一系列的网页,一个赢得游戏的策略,或者一个反例。计算思维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权衡。

(18)计算智能是以生物进化的观点认识和模拟智能。按照这一观点,智能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以及外部环境的自然选择中产生的。在用进废退、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适应度高的(头脑)结构被保存下来,智能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说计算智能就是基于结构演化的智能。

(19)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计算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可信计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可信计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制定我国标准、提高企业、用户意识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建议来发展我国的可信计算。

(20)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将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可以说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处于思维科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是它的一个应用分支。从思维观点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的发展,数学常被认为是多种学科的基础科学,数学也进入语言、思维领域,人工智能学科也必须借用数学工具,数学不仅在标准逻辑、模糊数学等范围发挥作用,数学进入人工智能学科,它们将互相促进而更快地发展。

21)商业智能的概念于1996年最早由加特纳集团(Gartner Group)提出,加特纳集团将商业智能定义为:商业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22)数据挖掘(英语:Data mining),又译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英语: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中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自动搜索隐藏于其中的有着特殊关系性(属于Association rule learning)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23)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用户进行信息查询和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查找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狭义的信息检索仅指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即用户根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借助检索工具,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查找过程。广义的信息检索是信息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组织部存储起来,再根据信息用户特定的需要将相关信息准确的查找出来的过程。又称信息的存储于检索。一般情况下,信息检索指的就是广义的信息检索

(24)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涉及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所以它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重要的区别。自然语言处理并不是一般地研究自然语言,而在于研制能有效地实现自然语言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软件系统。因而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关注计算机和人类(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领域。

模块七 计算机软件和程序设计基本知识

考纲解读:

  1. 掌握指令、程序的基本概念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及其分类

考点1 软件的基本概念

  1. 指令:是指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数码组成。

一条指令: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操作码+地址码(操作数)

  1. 操作码:指明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的类型或性质,如取数、做加法或输出数据等。
  2. 地址码:指明操作对象的内容或所在的存储单元地址。
  3. 指令系统:指一台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它反映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1. 程序: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指令序列的集合。

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程序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1. 算法:可以看作是由有限个步骤组成的用来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主要性质是有穷性、确定性和可行性。
  2. 数据结构:是从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它代表信息的一种组织方式,用来反映一个数据的内部结构。其目的是提高算法的效率。典型的数据结构包括线性表、堆栈和队列。
  1. 软件:是指程序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的文档。软件系统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是无须用户干预的各种程序的集合,主要功能是调度、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它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系统支持和服务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等。

操作系统(OS)是系统软件的核心。

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

  1. 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机器语言运行速度快,但可读性、通用性和移植性差。
  2. 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是机器语言的符号化表示,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必须先把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标程序)才能被执行。
  3. 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源程序要先被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翻译的方法有“解释”和“编译”两种。

(1)编译程序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进行汇编及连接后才能在计算机上执行。

(2)解释程序是对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的每条语句逐句进行解释并执行,最后得出结果,边翻译边执行,不产生目标程序。

   

                        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    语言处理程序

                        系统服务程序

                        数据库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       

软件系统                               办公自动化

                                       科学计算

                         应用软件包   辅助设计/制造

                                       其他领域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   

                         用户程序

考点2 程序设计

  1. 程序设计
  1. 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就是分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步骤,然后用函数把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实现,使用时一个一个依次调用即可。(C语言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结构化编程)语言)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把构成问题事务分解成各个对象,建立对象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步骤,而是为了描述某个事物在整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中的行为。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1. 对象:是指要研究的任何事物,是类的实例。
  2. 类:是对象的模板,是对一组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对象的定义,一个类所包含的方法和数据描述一组对象的共同属性和行为。类是在对象之上的抽象,对象则是类的具体化,是类的实例。
  3. 消息和方法:对象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消息进行的,消息是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规格说明,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接收消息的对象、消息名、实际变元

(2)面向对象的主要特征: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唯一性、分类性

(3)面向对象的要素:抽象、封装、共享性、强调对象结构而不是程序结构

(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易维护、质量高、效率高、易扩展

模块八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考纲解读: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功能,了解网络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2. 了解OSI参考模型、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的基本概念
  3. 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
  4. 掌握组建局域网所需的硬件设备
  5. 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
  6. 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及工作过程
  7. 了解常用的浏览器

考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公布在不同地点的许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按照规定的网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数据通信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共享资源可以是软件、硬件、数据;把计算机网络划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大部分;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组成网络硬件包括网络服务器、网络工作站、网络连接设备、传输介质等。通信介质是网络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是网络中传输信息的载体;网络连接设备是连接网络所需要的连接部件和设备。网络服务器是为网络提供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工作站是一般用户入网的站点,供用户直接使用的入网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通信软件和通信协议。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处理。

  1.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通常通过网络发消息、电子邮件、浏览等均是计算机网络功能中的数据通信。
  2. 资源共享是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包括网络中软件、硬件、数据资源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
  3. 分布式处理是通过算法将大型的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同时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网络资源,就近快速地进行处理。

考点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 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 按传输介质分有线网和无线网
  3.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网、星型网、环型网、树型网、网状网、蜂窝型网、
  4. 按传输带宽分类:基带网和宽带网
  5. 按服务方式分类:客户机/服务器网和对等网
  6. 按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混合交换网
  7. 按使用范围分类:公用网和广播式网
  8. 按通信方式分类:点对点式网和广播式网

总线型以太网就是典型的广播式网络。

考点3网络传输介质

网络传输介质是指在网络中传输信息的载体,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类。

  1. 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电信号,光纤传输光信号。
  1. 双绞线:为了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电缆中的每一对双绞线一般是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双绞线既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又可用于传输数字信号。双绞线分类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00米。
  2. 同轴电缆: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内导线组成,内导线和圆柱导体及外界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按直径的不同,分为粗缆和细缆,细缆最大传输距离约为200米,粗缆最大传输距离约为500米。
  3. 光纤:由极细的石英玻璃纤维制成,具有传输数据率高,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差错率低等特点,最大传输距离大约为2000米。
  1. 无线传输介质主要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空气

考点4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通信线路和各节点之间的几何排列形式,它反映了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局域网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

  1. 总线型结构:采用一条电缆作为公共总线,入网的节点通过相应接口连接到线路上。网中的任何节点,可以把自己要发送的信息送入总线,使信息在总线上传输,供目的节点接收。网上每个节点,可接收也可发送信息,属于分布式传输控制关系。

优点:安装容易,节点的插入或拆卸非常方便,易于网络的扩充,信道的利用率高。

缺点:可靠性不高,如果总线出了问题造成整个网络瘫痪,查找故障比较困难。

  1. 星型结构: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中心节点控制全网的通信,任何两节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

优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管理,故障诊断最容易。

缺点:网络共享能力比较差,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不高,中心节点一旦出现故障造成全网瘫痪。

  1. 环型结构

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环中信息沿着一个方向逐站传送,当信息流中目的地址与环上某点地址相符时,信息被该节点的环路接口所接收,而后信息继续流向下一环路接口,直到发送该信息的环路接口节点为止。

优点:结构简单,控制简单,结构对称性好,成本低。

缺点:故障诊断困难,扩展性差,环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会造成全网瘫痪。

  1. 树型结构

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主要在上下节点交换信息,相邻及同层节点一般不进行交换信息。

优点:结构对称,容易扩展,故障隔离方便,具有一定容错能力,一个分支节点的故障不影响另一分支节点的工作。

缺点:资源共享能力差,可靠性低,若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则和该中心节点相连接的节点均不能工作。

考点5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参考模型

  1. 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彼此交换信息必须共同遵守的通信规则。它是一套关于信息传输的顺序、格式、内容等的规则、约定和标准,网络协议至少要包含语法、语义、时序三个要素。
  2. 网络参考模型:

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1. 物理层:主要是通过机械和电气的方式将各站点连接起来,组成物理通路,让数据通过。主要是传输比特流数据。
  2. 数据链路层:主要是进行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帧可靠地传输,并进行差错检测和流量控制。
  3. 网络层:主要是用来解决多节点传输时的路由选择,进行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包的传输。
  4. 传输层:主要是用来实现端点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
  5. 会话层:主要用来进行两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控制,主要在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接受会话请求,要求双方提供身份验证。
  6. 表示层:主要解决不同数据格式编码之间的转换,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使用户之间的通信尽可能简化,与设备无关。
  7. 应用层:主要是直接为端点用户提供服务,可为用户的应用程序。
  1. 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TCP协议(传送控制协议)工作于传输层,用来保证传送的正确性;IP协议(网际协议)工作于网络层,用来将信息从一个地址传送到另一个地址,但不能保证传送的正确性,是面向无连接的通信协议。

开放系统互边参考模型OSI

TCP/IP协议

应用层

应用层Telnet、SMTP、FTP、DNS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控制层 TCP、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协议

网络层

网际层、IP协议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

考点6网络硬件设备

  1. 网卡: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设备。网卡通过总线与计算机设备接口相连,另一方面又通过电缆接口与网络传输媒介相连。

计算机主要通过网卡接入网络,网卡不能进行网络互联,可进行从并行到串行的数据转换,包的装配和拆装,网络存取控制等。主要作用:接收网络中传过来的数据包,解包后,将数据通过主板上的总线传输给计算机,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打包后送入网络。

网络接口卡的基本功能:数据转换、通信服务、数据缓存

  1. 调制解调器:MODEM:完成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在使用时必须成对使用。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调制;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3、中继器:主要作用是对信号进行放大、整形,使衰减的信号得以再生,并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让其传播得更远,工作在物理层。

4、集线器: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多个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设备。集线器的一端有一个接口连接服务器,另一端有几个接口与网络工作站相连。集线器的接口多少决定网络中所连计算机的数目。集线器只是一个信号放大和中转的设备,不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所有端口共用一个共享信道的带宽,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每个节点的可用带宽减少,易形成数据堵塞;在同一时刻只为网上的一个客户提供服务。

  1. 交换机:用于将网络拆解成若干分支,可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独享带宽的网络设备。
  2. 路由器:Router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设备,它能将使用相同或不同协议的网络或网段连接起来,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扩大网络的连接范围,工作在网络层。目前,因特网就是通过无数个路由器将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的。可过某些IP地址,禁止局域网访问公网某些IP地址。

7、网关:Gateway是连接两个不同协议、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的设备。网关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将数据重新分组、包装和转换,使采用不同高层协议的主机仍然可以互相合作,从而完成各种分布式应用。

8、网桥:Bridge是网络结点设备,它能将一个较大的局域网分割成多个网段,或者将两个以上的局域网互连为一个逻辑局域网。功能就是延长网络的跨度,同时提供智能化连接服务,即根据数据包终点地址处于哪一个网段来进行转发和滤除。

考点7:常见的局域网

常见的局域网:有线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

1、有线局域网

(1)以太网:是最早的局域网,具有传输速率高、网络软件丰富、安装连接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以太网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解决通信信道竞争问题。

10Base-2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是2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30个。

10Base-5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是5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100个。适合主干网。

10Base-T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双绞线,最大网段长度是1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1024个,特点是易于维护。

10Base-F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是20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1024个,最适合在楼间使用。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网络的速度比10Base-T以太网提高了10倍。

千兆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可以提供1Gbit/s的通信宽带,传输介质有非屏蔽双绞线、多模光纤、单模光纤、同轴电缆以及1000Base-LH光纤,传输距离最长可达100KM。

万兆以太网:10Gbit/s,主要传输介质为单模光纤。一个网络可以同时传播视频、图像、3D模型、语音和多媒体信息。

(2)令牌环网:是局域网的传统组网方式之一,它具有实现简单、控制效率高的特点。令牌是一种特殊的控制帧,在一个环上只能有一个令牌。令牌在网中不断环绕,站点一旦抓住令牌便可以传输数据。令牌在物理上不是一个连续的环,而是由一段一段的点到点的线路段首尾相接而成的。

(3)令牌总线网:结合了总线网和令牌网的优点,设计的全新网络;该网络物理上采用总线结构以获得较高的可靠性,但在逻辑上采用令牌环的工作原理。

(4)FDDI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是一种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高速的、通用的环状网络。以100Mbit/s的速率跨越长达100km的距离,连接多达500个设备,既可以用于城域网,也可以用于局域网。

(5)ATM网异步传输模式:使用53个字节固定长度的传输单元进行数据交换,称为“信元交换”,其信元交换的速度非常快,可提供不同的传输速率,最多能达至10Gbit/s,从而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传输服务,非常适合音频和视频的数据传输。

(6)交换式局域网:采用以交换机为中心的拓扑结构。每一个结点都是通过交换机和其他结点联系。在进行结点和结点之间一对一通信时,数据信息并不发给其他各结点。和交换机相连的其他结点也可以并发地进行通信,各个通信互不干扰。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7)虚拟局域网VLAN:是建立在交换技术基础上的。

2、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是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

WLAN使用ISM无线电广播频段通信。WLAN的802.11a标准使用5GHz,支持的最大速度为54Mbps,而802.11b和802.11g标准使用2.4GHz频段,分别支持最大11Mbps和54Mbps的速度。

(1)Wi-Fi无线保真:是一种商业认证,具有Wi-Fi认证的产品符合IEEE802.11b无线网络规范,它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WLAN标准。IEEE802.11这个标准已被统称作Wi-Fi。

(2)蓝牙是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米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特点:功能强大、耗电量低、成本低廉。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数据速率为1Mb/s,采用时分双工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使用IEEE802.15协议。

考点8:局域网的特点及组建

局域网是一种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将计算机及各种设备互连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通常为一个部门或单位所有,易于建网、维护和扩展。

主要特点:覆盖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

对等网是一种最简单的局域网,网络中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彼此平等,没有主从之分,没有服务器,计算机之间可以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

客户/服务器网络是最常用的传统方式,网络中计算机有主从之分,客户机提出请求,服务器为之服务。

  1. 局域网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网卡、双绞线、集线器或交换机
  2. 组建局域网的操作流程:安装网卡→制作双绞线→安装网卡驱动程序→配置网络协议→共享资源

考点9:  Internet基本概述

  1. Internet的产生背景:Internet的前身是ARPANET,它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其核心技术是分组交换技术。1983年TCP/IP协议正式成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标准。
  2. Internet的定义:是通过网络设备将世界上不同地区、规模大小不一、类型不一的网络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因此也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3. 我国四大主干网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4、Internet的主要功能:有万维网(WWW),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Telnet),电子公告板(BBS),网络新闻组(Usenet),检索与信息服务

Telnet是远程登录服务协议,允许本地计算机连接到远端的计算机上去,作为这台远程主机的终端。

使用方法:

(1)在系统提示符下输入:telnet<主机地址>例:telnet center.njtu.edu.cn

  1.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telnet://主机地址 例:telnet://center.njtu.edu.cn

可以实时地使用远程计算机上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也可以查询数据库、检索资料或利用远程计算机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

  1. 电子公告板(BBS)BBS上开设了许多专题,用户可以匿名登录,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召开网络会议,进行娱乐活动
  2. 网盘:又称为网络硬盘,是由网络公司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向用户提供文件的存储、访问、备份、共享等文件管理功能,用户不需要随身携带,更不怕丢失。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管理、编辑网盘里的文件,做到随时随地读取及使用,存储等服务。
  3. 博客Blog:又称为“网络日志”,是以网络为载体,简易迅速地发布个人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4. 微博MicorBlog:是一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通常有140个字符的长度限制。
  5. 微信: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给好友发送语音、文字消息、表情、图片和视频,还可以分享照片到朋友圈。
  6. 网络电话:又称IP电话,是在Internet网上通过TCP/IP协议实时传送语音信息的应用。目前IP电话分三类:计算机到计算机、计算机到电话、电话到电话。

在数据通信领域,有三种基本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专线电话、电报、IP电话分别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考点10: IP地址和域名系统

1、IP地址

(1)IP地址的概念:接入Internet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可识别的地址,称为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用四组十进制数表示,每组的范围为0~255,每组用“.”隔开。IP地址的功能是用来标识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的位置。现在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的,IPv6协议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IP地址由网络ID和主机ID两部分组成。网络ID用来标识计算机所处的网段;主机ID用来标识计算机在网段中的位置。

IP地址是抽象的网络层地址,是逻辑地址,而不是物理地址。

  1. IP地址的分类

为了方便IP寻址,将IP地址划分为A、B、C、D、E五类,每类IP地址对各个IP地址中用来表示网络ID和主机ID的位数作了明确的规定。

分类

IP地址范围

可支持的网络数

每个网络支持的主机数

A

1.x.y.z—126.x.y.z

126

6777215(大规模)

B

128.x.y.z—191.x.y.z

16382

65534(中等规模)

C

192.x.y.z—223.x.y.z

2097150

254(小规模)

D

组播地址

E

保留地址

2、子网掩码

网络ID相同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路由器连接就能够直接通信,我们把网络ID相同的计算机组成一个网络称之为本地网络(网段);网络ID不相同的计算机之间通信必须通过路由器连接,我们把网络ID不相同的计算机称之为远程计算机。

当为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后,该计算机的IP地址哪部分表示网络ID,哪部分表示主机ID,并不是由IP地址所属的类来确定,而是由子网掩码来确定。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常用四个以“.”分隔的十进制数表示,用于从IP地址中分离出网络ID和主机ID。子网掩码中二进制数为“1”的位可分离出网络ID,而为“0”的位分离出主机ID。

判断两个网络是否属于同一子网的方法:将各网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化成二进制,然后相与,得出的就是该IP的网络地址,如果两个IP的网络地址相同,则两个网络属于同一子网。

3、域名系统

域(Domain)是指某一类Internet主机的集合,是管理一类Internet主机的一种组织形式。

域名:是标识域的自然语言名称,是IP地址的字符化表示,与IP地址一一对应。

域名系统:是管理域的命名、管理主机域名、实现主机域名与IP地址解析的系统。

域名解析:是实现Internet主机域名与IP地址映射的过程。

域名地址结构是由TCP/IP协议集的域名系统DNS定义的。

Internet主机域名的排列原则是低层的子域名在前面,高层域名在后面。

例:www.nankai.edu.cn

主机名称   南开大学   教育机构   中国

Com 商业组织  edu教育机构    gov政府部门   int国际组织    mil军事部门   net网络机构  

org非营利组织

考点11:Internet接入方式

1、ISP网络服务商:是用户接入Internet的入口点。一方面,它为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家庭或单位用户要接入互联网,可通过某种通信线路连接到ISP,由ISP提供互联网的入网连接和信息服务。

2、Internet接入方式:内网、外网是两种Internet接入方式。

内网是局域网LAN网;外网是与因特网相通的WAN广域网或MAN城域网络。内网是外网的子网,外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有一个或多个广域网IP地址,广域网IP地址不能重复;局域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有一个或多个局域网IP地址,局域网IP地址是局域网内部分配的,不同局域网的IP地址可以重复,不会相互影响。

内网接入方式:上网的计算机得到的IP地址是internet上的保留地址,保留地址有三种形式:

(1)10.x.x.x

(2)172.16.x.x至172.31.x.x

(3)192.168.x.x

内网的计算机以NAT(网络地址转换)协议,通过一个公共的网关访问Internet。内网的计算机可向Internet上的其他计算机发送连接请求,但Internet上其他的计算机无法向内网的计算机发送连接请求。

外网接入方式:上网的计算机得到的IP地址是internet上非保留地址。外网的计算机和Internet上的其他计算机可随意互相访问。

广域网(WAN、公网、外网)与局域网(LAN、私网、内网)电脑交换数据要通过路由器或网关的NAT进行。

一般来说:用户计算机接入Internet的方式主要有:

  1. 电话拨号入网:以电话线接连调制解调器上再连接到电脑,使用当地电信接入部门的公共拨号方式上网。
  2. ADSL接入:需要标准网线、网卡、ADSL调制解调器,在当地电信部门开通服务后,在PC端以专属用户名、密码进行连接。
  3. 小区宽带接入:采用FTTx光纤+局域网LAN接入和ADSL局域网接入两种方案。
  4. 无线上网:需要一台无线路由器,设置后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可以使多台有无线接入的设备同时上网。

考点12: Internet的简单应用

  1. 超文本Hypertext与超媒体hypermedia
  2. URL与信息定位: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由三部分组成:服务器类型、主机名和路径及文件名

例:http://www.zsks.net.cn/index.htm

    协议类型            主机名           路径及地址

  1. 搜索引擎的概念:

搜索引擎是一种交互式的数据库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检索网络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关键字检索分类目录式检索两种。

搜索技巧:

  1. 简单查询:
  2. 使用双引号:给要查询的关键词加上双引号,可以实现精确的查询。
  3. 使用加号(+):在关键词的前面使用加号,等于告诉搜索引擎该单词必须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网页上。
  4. 使用减号(-):在关键词的前面使用减号,等于告诉搜索引擎在查询结果中不能出现该关键词。
  5. 使用通配符:*表示匹配的数据不受限制,?表示匹配的字符数要受到限制,主要用在英文搜索引擎中。
  6. 使用布尔检索:指通过标准的布尔逻辑关系来表达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查询方法:and逻辑“与”:表示它所连接的两个关键词必须同时出现在查询结果中。例:computer and book

or 逻辑“或”:表示所连接的两个关键词中任意一个再现在查询结果中均可以。例:computer or book

Not逻辑“非”它表示所连接的两个关键词中应从第一个关键词概念中排除第二个关键词。Automobile not car

Near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词距不能超过n个单词.the near book 会找出关键词“the”“book ”之间的信息,比如可以找到“the interesting Chinese book”

  1. 使用括号:当两个关键词用另外一种操作符连在一起,但又想把它们列为一组时,就可以将这两个词加上圆括号。

常用的搜索引擎:

  1. 百度(http://www.baidu.com)
  2. google(http://www.google.com.hk)
  3. 中文雅虎(http://www.yahoo.com)
  4. 网易(http://so.166.com)
  5. 21CN(http://search.21cn.com/)
  6. 新浪(http://search.sina.com.cn)
  7. 搜狐(http://dir.sogou.com/)
  8. 一搜(http://www.yisou.com)
  9. 中国电信黄页(http://search.yellowpage.com.cn/)

4、文件传输(FTP)

FTP即文件传输协议,其任务是从一台计算机将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通过FTP从远程计算机上获取文件称为下载,将本地计算机文件拷贝到远程计算机上称为上传。

5、远程登录

Telnet是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Internet应用之一,即远程登录(Remote Login)用户使用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

6、电子邮件:简称E-mail是一种通过因特网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考点13:常用浏览器介绍

考点9:  Internet基本概述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4、Internet的主要功能:有万维网(WWW),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Telnet),电子公告板(BBS),网络新闻组(Usenet),检索与信息服务

Telnet是远程登录服务协议,允许本地计算机连接到远端的计算机上去,作为这台远程主机的终端。

使用方法:

(1)在系统提示符下输入:telnet<主机地址>例:telnet center.njtu.edu.cn

可以实时地使用远程计算机上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也可以查询数据库、检索资料或利用远程计算机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

在数据通信领域,有三种基本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专线电话、电报、IP电话分别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考点10: IP地址和域名系统

1、IP地址

(1)IP地址的概念:接入Internet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可识别的地址,称为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用四组十进制数表示,每组的范围为0~255,每组用“.”隔开。IP地址的功能是用来标识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的位置。现在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的,IPv6协议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IP地址由网络ID和主机ID两部分组成。网络ID用来标识计算机所处的网段;主机ID用来标识计算机在网段中的位置。

IP地址是抽象的网络层地址,是逻辑地址,而不是物理地址。

为了方便IP寻址,将IP地址划分为A、B、C、D、E五类,每类IP地址对各个IP地址中用来表示网络ID和主机ID的位数作了明确的规定。

分类

IP地址范围

可支持的网络数

每个网络支持的主机数

A

1.x.y.z—126.x.y.z

126

6777215(大规模)

B

128.x.y.z—191.x.y.z

16382

65534(中等规模)

C

192.x.y.z—223.x.y.z

2097150

254(小规模)

D

组播地址

E

保留地址

2、子网掩码

网络ID相同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路由器连接就能够直接通信,我们把网络ID相同的计算机组成一个网络称之为本地网络(网段);网络ID不相同的计算机之间通信必须通过路由器连接,我们把网络ID不相同的计算机称之为远程计算机。

当为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后,该计算机的IP地址哪部分表示网络ID,哪部分表示主机ID,并不是由IP地址所属的类来确定,而是由子网掩码来确定。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常用四个以“.”分隔的十进制数表示,用于从IP地址中分离出网络ID和主机ID。子网掩码中二进制数为“1”的位可分离出网络ID,而为“0”的位分离出主机ID。

判断两个网络是否属于同一子网的方法:将各网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化成二进制,然后相与,得出的就是该IP的网络地址,如果两个IP的网络地址相同,则两个网络属于同一子网。

3、域名系统

域(Domain)是指某一类Internet主机的集合,是管理一类Internet主机的一种组织形式。

域名:是标识域的自然语言名称,是IP地址的字符化表示,与IP地址一一对应。

域名系统:是管理域的命名、管理主机域名、实现主机域名与IP地址解析的系统。

域名解析:是实现Internet主机域名与IP地址映射的过程。

域名地址结构是由TCP/IP协议集的域名系统DNS定义的。

Internet主机域名的排列原则是低层的子域名在前面,高层域名在后面。

例:www.nankai.edu.cn

主机名称   南开大学   教育机构   中国

Com 商业组织  edu教育机构    gov政府部门   int国际组织    mil军事部门   net网络机构  

org非营利组织

考点11:Internet接入方式

1、ISP网络服务商:是用户接入Internet的入口点。一方面,它为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家庭或单位用户要接入互联网,可通过某种通信线路连接到ISP,由ISP提供互联网的入网连接和信息服务。

2、Internet接入方式:内网、外网是两种Internet接入方式。

内网是局域网LAN网;外网是与因特网相通的WAN广域网或MAN城域网络。内网是外网的子网,外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有一个或多个广域网IP地址,广域网IP地址不能重复;局域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有一个或多个局域网IP地址,局域网IP地址是局域网内部分配的,不同局域网的IP地址可以重复,不会相互影响。

内网接入方式:上网的计算机得到的IP地址是internet上的保留地址,保留地址有三种形式:

(1)10.x.x.x

(2)172.16.x.x至172.31.x.x

(3)192.168.x.x

内网的计算机以NAT(网络地址转换)协议,通过一个公共的网关访问Internet。内网的计算机可向Internet上的其他计算机发送连接请求,但Internet上其他的计算机无法向内网的计算机发送连接请求。

外网接入方式:上网的计算机得到的IP地址是internet上非保留地址。外网的计算机和Internet上的其他计算机可随意互相访问。

广域网(WAN、公网、外网)与局域网(LAN、私网、内网)电脑交换数据要通过路由器或网关的NAT进行。

一般来说:用户计算机接入Internet的方式主要有:

考点12: Internet的简单应用

例:http://www.zsks.net.cn/index.htm

    协议类型            主机名           路径及地址

搜索引擎是一种交互式的数据库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检索网络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关键字检索分类目录式检索两种。

搜索技巧:

or 逻辑“或”:表示所连接的两个关键词中任意一个再现在查询结果中均可以。例:computer or book

Not逻辑“非”它表示所连接的两个关键词中应从第一个关键词概念中排除第二个关键词。Automobile not car

Near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词距不能超过n个单词.the near book 会找出关键词“the”“book ”之间的信息,比如可以找到“the interesting Chinese book”

常用的搜索引擎:

4、文件传输(FTP)

FTP即文件传输协议,其任务是从一台计算机将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通过FTP从远程计算机上获取文件称为下载,将本地计算机文件拷贝到远程计算机上称为上传。

5、远程登录

Telnet是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Internet应用之一,即远程登录(Remote Login)用户使用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

6、电子邮件:简称E-mail是一种通过因特网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考点13:常用浏览器介绍

  1. 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Windows操作系统默认浏览器。IE是使用最广泛的网页浏览器,界面简洁,但因插件太少,使用不太方便。
  2. Mozilla Firefox火狐浏览器:缩写Fx,由Mozilla基金会(谋智网络)与开源团体共同开发的网页浏览器,该浏览器小巧、方便、快捷,具有正常使用所需的插件,市场占有率较高。
  3. Google Chrome谷歌浏览器:是一款由Google(谷歌)公司开发的开放原始码网页浏览器,该浏览器目标是提升稳定性、速度和安全性,并创造出简单且有效率的使用者界面,具有各种各样的插件  

    模块一 信息、数据及通信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分类  

    考纲解读:

    1. 掌握信息、数据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 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及主要技术指标,信道的通信方式及信号的传输方式,数据的交换技术及特点。
    3.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分类,计算机的应用、发展方向以及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考点摘要

    考点1 信息、数据的基本概念

    1. 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相互联系特性的表现,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或运动状态,通常是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创建一切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万能单位是信息。

    (1)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2)信息的特点

    • 客观性:信息是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客观反映。由于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等。“老皇看不得”
    • 普遍性(无限性):人类生活所接触到的一切空间,都不断产生着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又在无限地发展,客观世界也是无限的,因而信息也是无限的;信息无处不在。
    • 可传递性: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传递信息;“飞鸽传书”
    • 可处理性: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再传递出去;例如:“玉不琢,不成器”
    • 真伪性:信息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分;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烽火戏诸侯”,“空城计”。
    • 共享性:可供多人同时分享;例如:“交通信号灯”“从网上下载资料”“QQ群”等。
    •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靠载体记录、表达和传递;例如:甲骨文记载在骨片上,电话传递声音,红绿灯、光盘等

    此外,还有无限性、转化性、价值性、可压缩性等特征。

    1. 信息革命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

    第三次信息革命:“纸”和“印刷术”的产生;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话、电脑、电视及其他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五次信息革命:“信息化技术(IT)”;

    (4)信息技术(IT技术)

    IT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其中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合称为3C技术,3C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体。微电子技术扩展人们对信息的控制与使用能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更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2、数据: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这里符号是指文字、字母、数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同一信息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

    考点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 信号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具体物理表示形式,具有确定的物理描述。

    1.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

    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长度、电流、电压等,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有无限多个不同的取值。在表现形式上一般用正弦波型来描述。

    (2)数字信号(离散信号)

    是人为抽象出来的时间上的不连续信号,一般情况下,数字信号是以二进制数来表示的,量化精度以比特(bits)来衡量。在表现形式上一般用脉冲方波来描述。数字信号相对模拟信号来讲,抗干扰强,可靠性高,差错离低,易加密,容易存储、处理和传输。

    1. 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三个步骤:
    • 采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连续的模拟信号离散化。现在一般以模拟信号频率的两倍以上的频率来定时采样。
    • 量化:是用有限个幅度值近似原来连续变化的幅度值,把模拟信号的连续幅度变为有限数量的有一定间隔的离散值。
    • 编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量化后的值用二进制数字表示,然后转换成二值或多值的数字信号流。

    通过这三个步骤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电缆、微波干线、卫星通道等数字线路传输。在接收端则与上述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相反,再经过后置滤波又恢复成原来的模拟信号。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称为调制;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称为解调。

    1. 信号的传输方式
    1. 基带传输:又称为数字传输,从计算机到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的信号传输属于基带传输
    2. 频带传输:又称为模拟传输,模拟电视信号传输属于频带传输。
    3. 宽带传输:利用宽带进行的数据传输称为宽带传输。
    1. 数据通信
    1. 通信:是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在数字通信中,一般使用比特率和误码率来分别描述数据信息传输速率的大小和传输质量的好坏。在模拟通信中,常使用带宽和波特率来描述通信信道传输能力和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实现,通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信源、通信信道和信宿。

    ·信源:是产生各类信息的实体,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

    ·信道:即传递信息带的通道,是信源和信宿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将信号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载体。

    ·信宿:是传输信息的归宿,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

    1.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信道带宽:带宽即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模拟信道的带宽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也越高。

    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是指信道每秒钟所能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bps即为比特率,一位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宽度越小,则传输速率越高。

    信道容量:信道传输数据的速率的上限即为信道容量,一般表示单位时间内最多可传输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波特率:是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风载波调制状态改变次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波特(Baud)比特率=波特率*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

    信道延迟:信号沿信道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信道延迟。

    误码率:是指在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数字信号误码率低于10-6

    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数据传输方式是指数据在信道上传送所采取的方式。根据组成字符的各个二进制位是否能同时传输,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分为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1. 串行传输:指使用一条数据线,将数字信号一位一位地依次传输,每一位数据占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即将组成字符的各位串行地发往线路。

    特点:

    1. 传输速度低:一次一位。
    2. 通信成本较低:只须一个信道。
    3. 适合远距离传输:只须一条物理通道,易于实现。

    根据实现字符同步方式不同,数据传输可分为同步传输(同步通信)和异步传输(异步通信)。

    同步通信:是一种比特同步通信技术,要求通信的收发双方具有同频同相的同步时钟信号,只须在传送报文的最前面附加特定的同步字符,使收发双方建立同步,此后便在同步时钟的控制下逐位发送/接收。一次通信只传输一帧信息。

    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传输的单位是帧,缺点是要求发送时钟和接收时钟保持严格的同步。

    异步通信ATM:在发送字符时,通常以字符或字节为单位组成字符帧传送。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时钟彼此独立,互不同步。异步通信是面向字符的传输,传输的单位是字符,缺点:降低了有效数据的传输速率。

    串行数据若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来划分,可将信道的通信方式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三种。

    1. 单工通信: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信号的传输方向。电视、广播、遥控、无线寻呼信号的传输为单工通信。
    2. 半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传输,必须交替进行,在任一时刻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对讲机、收发报机为半双工通信。
    3. 全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输数据,效率高,适合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普通电话、手机、网络设备为全双工通信。
    1. 并行传输:指字符编码的各位(比特)同时传输。

    特点:

    1. 传输速度快:一位(比特)时间内可传输一个字符。
    2. 通信成本高:每位传输要求一个单独的信道支持,一个字符包含8个二进制位,则并行传输要求8个独立的信道支持。
    3. 适合近距离传输:由于信道之间的电容感应,远距离传输时,可靠性较低。

    5、通信频段的划分

    在通信领域中,频段指的是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单位为Hz,按照频率的大小,可分为:

    长波(低频):传播主要是靠地面波和经电离层折回的天空波来进行的,传播距离由发射机的功能和地面情况所决定,一般不超过3000公里,主要用于无线电导航、电力通信等。

    中波(中频):靠地面波和天空波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传输距离一般为几百公里,用于广播、海事通信等。

    短波(高频):主要靠天空波来进行的,能以很小的功率借助天空波传输很远的距离,用于远程广播、电报、电话、传真等。

    超短波:又叫米波或甚高频无线电波,主要传播方式是直射波传播,传播距离不远,一般为几十公里,主要用于调频广播、电视、导航等。

    6、多路复用技术:多路复用是指两个或多个用户共享公用信道的一种机制。通过多路复用技术,多个终端能共享一条高速信道,从而达到节省信道资源的目的,多路复用分为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码分多路复用(CDM)四种。

    7、数据交换技术:是在两个或多个数据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数据通信的暂时互连通路的各种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1)电路交换:主要用于电话通信网中,完成电话交换。

    (2)报文交换: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电子邮件适合采用报文交换方式。

    (3)分组交换:适用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

    8、差错控制技术:奇偶校验是一种校验代码,用于检验传输的正确性。一般在同步传输中常采用奇校验,异步传输方式中常采用偶校验。

    9、目前国内使用的通信网络

    (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

    (2)CDMA码分多址: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

    (3)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存在三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3G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

    (4)4G: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4G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载。

    1.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的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

    考点3 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应用

    1、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X(埃尼阿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主要元件是电子管,它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年代

    时间段

    电子元件

    特点

    软件

    应用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8

    电子管

    体积大、造价贵、速度慢、存储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军事应用、科学研究

    第二代计算机

    1959—1964

    晶体管

    相对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开关速度快、工作温度低

    高级语言、操作系统

    数据处理、事务管理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小

    高级语言、完善的操作系统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

    第四代计算机

    1971—至今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速度最高可达每秒几十万亿次

    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数据通信、社会各领域

    计算机发展方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1. 巨型化:是指计算机运算速度极高、存储容量大、功能更强大和完善。
    2. 微型化:是指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能更强、价格更低。
    3. 网络化:是指计算机网络将不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立功能的不同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互连起来。
    4. 智能化:是指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如感知、学习、推理等能力。例: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家居、智慧校园、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

    目前,新型计算机有以下四种:

    1.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新型计算机。光子代替电子。
    2. 生物计算机:又称仿生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来替代半导体硅片,利用有机化合物存储数据。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
    3. 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
    4.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2、计算机的分类

    (1)计算机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巨型机(超级计算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

    (2)计算机按用途可分为通用机和专用机:通用机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功能齐全,通用性好的计算机;专用机是为解决某种特定问题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如工业控制机、银行专用机、超市收银机POS等。

    (3)计算机按处理数据形态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

    1. 速度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能执行指令的条数,一般以每秒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描述。MIPS
    2. 精度高: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取决于采用机器码的字长(二进制码),字长越长,有效位数就越多,精度就越高。
    3. 存储容量大
    4. 能进行逻辑判断
    5. 支持人机交互
    6. 可靠性高

    4、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数值计算):卫星轨道计算、气象资料分析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售票系统管理、银行业务、户籍管理、办公自动化
    3. 实时控制:
    4. 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5. 人工智能:简称AI,通过计算机来辨别人的声音、识别各类图像等,机器人、专家系统、智能搜索
    6.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创作、流媒体
    7. 网络与通信: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1.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II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的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II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II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运算速度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排第一。

    1997年,银河—III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市场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能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13年,我国第一台采用自主设计的龙芯3B八核处理器计算机,主机只有微波炉大小,理论峰值运算速度能达到每秒1万亿次。

    模块二 进制的概念及换算

    考纲解读:

    1. 掌握进制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进位规则及特点。
    2. 理解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3. 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考点1 进制的概念

    1.1数制

    • 用一组固定的数字或字母和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目的方法称为数制。
    • 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表示方法有:二进制(B)、八进制(O)、十进制(D)、十六进制(H)
    • 在计算机内部用来传送、存储、加工处理的数据或指令都是以二进制码形式进行的。
    •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的主要原因是:
    1. 易于实现
    2. 运算简单
    3. 通用性强
    4. 可靠性高

    1.2进位计数制

    按照进位方式计数的数制叫作进位计数制,简称进制。

    1.3进制的三要素

    • 数位:数码在一个数中所处的位置。
    • 基数: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能使用的数码的个数称为该种进制的基数。例:二进制的基数是2,八进制的基数是8,十进制的基数是10,十六进制的基数是16
    • 位权: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数码所代表的数值的实际大小,等于在这个数位上数码乘上一个固定的值,这个固定的值就是这种进位计数制中该数位上的位权。

    1.4数制的表示方法

    • (N)r方式:如(115)10、(10101)2、(756)8、(3FF)16
    • 在数字后加字母:如D(十进制):115D;B(二进制):10101B;O(八进制):756O;H(十六进制)3FFH
    • 进位规则

    N进制采用“逢N进一”的进位规则

    计数制

    基数

    有效数码

    进位规则

    表示方法

    二进制

    2

    0 1

    逢二进一

    借一当二

    (1011.1)2或1011.1B

    八进制

    8

    0 1 2 3 4 5 6 7

    逢八进一

    借一当八

    (756)8或756O

    十进制

    10

    0 1 2 3 4 5 6 7 8 9

    逢十进一

    借一当十

    (115)10或115D

    十六进制

    16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逢十六进一

    借一当十六

    (3FF)16或3FFH

    考点2:进制的转换

    2.1数制的转换

    1、基数为R的数字,将R进制数用按权展求和法转换成十进制数

    例:

    • 1010.101B=1*23+0*22+1*21+0*20+1*2-1+0*2-2+1*2-3=(10.625)10
    • 236O=2*82+3*81+6*80=158D
    • B7EH=11*162+7*161+14*160=2942D
    1. 十进制数转换成R进制数:整数部分除以R取余,逆序排列;小数部分乘以R取整
    2. 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转换(三位归一法)421
    3.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转换(四位归一法)8421

    模块三 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病毒及防治基本知识、

    社会信息道德及版权与知识产权的知识

    考纲解读:

    1.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病毒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预防措施
    3. 了解社会信息道德的基本知识及特点
    4. 了解版权与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

    考点1: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1.1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也就是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和密钥技术,保证在各种系统和网络中传输、交换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信息安全的特点: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

    2、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可能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1. 实体安全(物理安全):是指因为主机、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各种通信线路和信息存储设备等物理介质造成的信息泄漏、丢失或服务中断等不安全因素。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电磁辐射与搭线窃听、盗用、偷窃、硬件故障、超负荷、火灾及自然灾害等。
    2. 系统安全:是指主机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如系统中用户帐号和口令设置、文件和目录存取权限设置、系统安全管理设置、服务程序使用管理等保障安全的措施。
    3. 信息安全:是指保障信息不会被非法阅读、修改和泄露。

    3、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授权访问
    2. 假冒合法用户
    3. 数据完整性受破坏
    4. 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服务拒绝)
    5. 病毒与恶意攻击
    6. 通信线路被窃听:窃取、截取、篡改或伪造、行为否认

    4、计算机安全工作的目的:

    是为了在安全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采用合适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完成以下任务。

    1. 用访问控制机制,阻止非授权用户进入网络即“进不来”,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2. 使用授权机制,实现对用户的权限控制,即不该拿走的“拿不走”。
    3. 使用加密机制,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即“看不懂”。
    4. 使用数据完整性鉴别机制,保证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而其他人“改不了”。
    5. 使用审计、监控、防抵赖等安全机制,使得攻击者、破坏者、抵赖者“走不脱”

    安全级别:绝密、机密、秘密、非密但敏感和无密级

    1.2计算机安全涉及的主要技术

    1. 主机安全技术:其核心内容包括安全应用交付系统、应用监管系统、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系统和运维安全管控系统。具体功能是指保证主机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它包括硬件、固件、系统软件的自身安全,以及一系列附加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主机安全保护环境。
    2. 身份认证技术: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是验证一个最终用户或设备声明身份的过程。
    • 消息认证:
    • 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有:
    1. 静态密码方式:
    2. 动态口令认证:
    3. 生物识别认证:
    4. CA认证:
    • 数字签名:又称公钥数字签名或电子签章,是以电子形式存储于信息中或以附件或逻辑上与之有联系的数据,用于辨识数据签署人的身份发,并表明签署人对数据中所包信息的认可。
    1. 公钥密码:包括普通数字签名和特殊数字签名两种。
    2. 数字签名的功能: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发送者的身份认证、防止交易中的抵赖行为发生。
    3. 数字签名是将摘要信息用发送者的私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递给接收者。
    4. 最终目的是实现六种安全保障功能:必须可信、无法抵赖、不可伪造、不能重用、不许变更、处理快应用广。
    1.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手段包括用户识别代码、口令、登录控制、资源授权、授权核查、日志审计。

    访问控制有两个重要过程:

    1. 通过“鉴别”来检验主体的合法身份
    2. 通过“授权”来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级别

    访问控制安全策略原则集中在主体、客体和安全控制规则集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的原则是:

    1. 最小特权原则
    2. 最小泄露原则
    3. 多级安全策略
    1. 数据加密技术

    采用密码技术可以隐蔽和保护指定的信息不被未授权者使用。

    1. 明文:指需要隐蔽的原始信息,明文可以被人们直接阅读,一般用P表示。
    2. 密文:指加密后的报文,一般用C表示。将“明文”经过变换后变成一种难懂的,不能被人直接识别的信息称为“密文”。
    3. 加密和解密:将“明文”的可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密码或“密文”的代码形式称为加密;加密的逆过程,即将“密文”或密码恢复成“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
    4. 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对“明文”进行加密过程中使用的一组规则称为“加密算法”一般用EK表示;对密文进行解密过程中使用的一组规则称为“解密算法”一般用DK表示。
    5. 密钥: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通常是在一组密钥控制下进行的。密钥一般用K表示。加密算法所使用的密钥称为“加密密钥”,解密算法所使用的密钥称为“解密密钥”。

    目前流行的加密方法主要有:

    1. 对称加密又称为共享密钥加密或机密密钥加密。发件人用于加密和收件人用于解密的密钥是一样的,或者很容易相互推出。对称加密方法主要的安全问题就是保持密钥的保密性。
    2. 非对称加密又称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一把公开密钥或加密密钥和一把专用密钥或解密密钥)。加密密钥称为公开密钥;解密密钥称为秘密密钥或私有密钥;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3. 单向散列函数加密又称为单向Hash函数、杂凑函数,就是把任意长的输入消息串变化成固定长的输出串且由输出串难以得到输入串的一种函数。这个输出串称为该消息的散列值,一般用于产生消息摘要,密钥加密等。
    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它使互联网与内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分类:

    1. 基本型防火墙:包括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型防火墙(代理型)
    2. 复合型防火墙:将两种基本型防火墙结合使用,主要包括主机屏蔽防火墙和子网屏蔽防火墙。
    • 包过滤防火墙用路由器来实现,但无法有效地区分同一IP地址的不同用户,因此安全性较差。
    • 应用型防火墙:又称双宿主机网关防火墙,采用协议代理服务来实现,特点易于建立和维护,造价较低,比包过滤防火墙安全,但缺少透明性。
    • 主机屏蔽防火墙:是由一个应用型防火墙和一个包过滤路由器混合而成,优点有两道防线,安全性好,但对路由器的路由设置要求较高。
    • 子网屏蔽防火墙:由两个包过滤防火墙和一个应用型防火墙共同组成,是最安全的一种防火墙体系结构。实现的代价高,且不易配置,网络的访问速度也要减慢,费用高于其他方式。
    1. 安全审计技术

    是指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利用记录、系统活动和用户活动等信息,检查、审查和检验操作事件的环境及活动,发现系统漏洞、入侵行为或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也是审查评估系统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一个过程。

    • 主要作用和目的:
    1. 对潜在攻击者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
    2. 测试系统的控制情况,及时调整
    3. 对已出现的破坏事件,做出评估并提供依据
    4. 对系统控制、安全策略与规程中的变更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修订决策和部署
    5. 协助发现入侵或潜在的系统漏洞及隐患
    • 从审计级别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系统级审计:主要针对系统的登入情况、用户识别号、登入尝试的日期和具体时间、退出的日期和时间、所使用的设备、登入后运行程序等事件信息进行审查。
    2. 应用级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应用程序的活动信息。
    3. 用户级审计:主要是审计用户的操作活动信息。
    1. 安全管理技术

    常用的安全防护措施: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
    • 漏洞扫描
    • 抗拒绝服务
    • 防病毒
    • 系统安全加固
    • 补丁集中管理

    1.3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1. 主动攻击:指攻击者采用删除、增加、重放、伪造等主动手段向密码通信系统注入假消息的攻击。
    • 中断: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攻击,如破坏计算机硬件、网络或文件管理系统。
    • 篡改:对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攻击,如修改数据、替换程序、修改消息内容。
    • 伪造:对系统的真实性进行攻击,在网络中插入伪造的消息或记录。
    1. 被动攻击:对一个密码通信系统采取截获密文进行分析的攻击。
    • 获取消息内容:
    • 进行业务流分析:

    被动攻击因不对消息做任何修改,因而难以检测,所以抗击这种攻击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检测。

    1.4计算机病毒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特殊程序。

    1.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隐蔽性、潜伏性、激发性、传染性、破坏性。其中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破坏性是病毒的根本目的。

    1.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 专机专用
    • 打好安全补丁
    • 固定启动方式
    • 慎用网上下载的软件
    • 分类管理数据
    • 建立备份
    • 采用防病毒卡或病毒预警软件
    • 定期检查
    • 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位于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过滤软件或硬件,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数据均要经过此防火墙,可以滤掉一些不安全的数据,能控制网络内部环境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相互访问者。
    1.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 引导型病毒:感染磁盘引导区或主引导区,这类病毒在启动操作系统之前进入内存,获得控制权。有大麻病毒、小球病毒、2708病毒等。
    • 文件型病毒:以可执行文件和命令文件为感染对象,寄生在这些文件的首部或尾部,如黑色星期五病毒、CIH病毒等
    • 网络型病毒:常驻在某台计算机中,一有机会就将自身复制到计算机网络中未被占用的计算机内,造成整个网络瘫痪。
    • 复合型病毒:将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结合在一起,这种病毒既感染文件,也感染引导区。
    • 宏病毒:是一种寄存在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一旦打开带有宏病毒的文档,其中的宏就会被执行,宏病毒就会被激活。
    1.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
    • 引导模块: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
    • 传染模块: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
    • 表现或破坏模块:是计算机病毒的主体模块。负责实施病毒的破坏动作。
    1.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 磁盘:软盘、U盘、硬盘、移动硬盘、磁带机、光盘等,U盘是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
    • 网络
    • 电子邮件

    1.5木马

    木马程序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者电脑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者的电脑。

    木马是指通过一段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它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木马在建立连接时,必定是服务端已安装了木马、服务端与控制端在线。

    1.6黑客

    “黑客”用于指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电脑入侵者。黑客通过网络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的数据,危害网络安全。

    1. 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
    1. 后门程序
    2. 拒绝服务
    3. 网络监听
    4. 利用扫描器
    5. 口令攻击
    1. 黑客的防范
    1. 屏蔽可疑IP地址
    2. 经常升级系统版本
    3. 修改系统协议
    4. 对重要数据及时备份
    5. 使用加密机制传输数据
    6. 使用防火墙过滤信息
    7. 安装反间谍软件

    考点2:信息道德及版权与知识产权

    2.1信息道德

    1. 定义: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
    2. 信息道德三个层次: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
    3. 信息道德的特点:无特定的制订主体、执行手段独特、作用范围最广泛

    2.2版权

    1. 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种专有权利。软件开发者拥有软件版权,除以下规定的情况及使用方式以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开发者的版权:
    • 允许购买者为了安装软件从光盘复制到计算机的硬盘上。
    • 允许购买者为防止软件被删除或损坏而制作的用于备份的副本。
    • 允许购买者出于教学目的而复制或分发软件的部分内容。

    2、软件许可证:指软件权利人与软件使用人之间通过订立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是合用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本条例不再保护。

    1. 软件版权的保护级别
    • 原版软件(普通保护)
    • 共享软件:是一种免费分发的定期限试用软件,在使用一定时间或次数后,共享软件是需要付费的,在共享软件的介绍文件或菜单中通常会注明该软件是共享软件、付款说明。
    1. 通过展销会分发。
    2. 通过公告牌网页分发。
    3. 从一个试用者传给另一试用者。

    共享软件的保护规定:

    1. 定期限免费试用
    2. 试用到期后购买使用权或停用
    3. 仅限试用
    4. 禁止牟利分发
    • 免费软件

    是一种免费分发、免费使用的弱保护软件。

    免费软件的保护规定:

    1. 用户的任何源于免费软件的开发应用也必须作为免费软件
    2. 非版权人不得通过复制、分发免费软件进行牟利
    • 公有领域软件(自由软件)

    公有领域软件又称自由软件,是一种被版权所有者明确放弃作品财产权的,可以被任何人自由使用的软件。

    1. 允许通过复制、分发自由软件牟取经济利益
    2. 对自由软件的二次开发成果的产权归二次开发者所有
    3. 基于自由软件而进行的应用开发,开发者拥有应用成果的所有权。
    • 绿色软件

    是一类小型软件,多数为免费软件,最大特点是软件无须安装便可使用,可存放于闪存中(因此称为可携式软体)移除后也不会将任何纪录(注册表信息)留在本机计算机上。(即下载直接可以使用的软件)

    1. 软件著作权人

    是指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单位和公民。

    • 合作开发:开发者共同享有(合同、协议的除外)
    • 委托开发:双方合同约定,没有限定合同的,权利归开发者(受委托者)所有;软件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单位。

    2.3知识产权

    1. 定义: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按照智力活动成果的不同,知识产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发明权、发现权等。

    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之日起计算,有效期满之前六个月可以进行续展并缴纳续展费用,每次续展有效期仍为10年;自然人的作品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以及电影、电视、录像、摄影作品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50年,但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1. 知识产权的特点: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
    2. 知识产权战略:

    在创新战略上,政府管理机关要注意避免因知识产权而妨碍竞争,要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激励创新的制度。现在,知识产权已成为跨国公司阻碍他人进入市场和自己竞争的工具,中国要防止知识产权被滥用。

    在应用战略上,一些短期看来没什么应用价值量关系长期发展的项目,国家应该支持,要鼓励研究部门在研究的第一阶段就和应用单位联系在一起。

    在保护战略上,我们的司法保护要给国内权利人更多的途径,降低成本。中国大多数公司不敢出来维权,不知道能不能赢,赢了执行也难,赔了本连吆喝也赚不到。国外企业则有这个财力维权,起码能赚吆喝。大家都不维权,缺口就被打开。

    在人才战略上,应该是利益保护为主,评奖等措施为辅。成果产生了经济效益,一定要把该得的利益部分返还给发明人。

    模块四 计算机硬件、基本维护与故障诊断及维修

    考纲解读:

    1. 掌握计算机硬件主机板的构成、CPU的组成及性能参数
    2. 掌握存储器的分类、区别及作用
    3. 了解常见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4. 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5. 了解系统总线的作用及分类
    6. 了解计算机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
    7. 掌握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基本维护与常见的计算机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

    考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 主板

    主板又叫主机板、系统板或母板。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板一般为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是微处理器与其他部件连接的桥梁。主板主要有CPU插座、CM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高速缓冲存储(Cache)、内存插槽、外部设备接口插座、串行和并行端口等。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其中ATX电源与早期的AT电源不一样,ATX电源关机时电源本身并没有彻底断电,而是维持了一个比较微弱的电流,同时它利用这一电流增加了一个电源管理功能,称为Stand-By。它可以让操作系统直接对电源进行管理。通过此功能,用户就可以直接通过操作系统实现软关机,还可以实现网络化的电源管理。如在电脑关闭时,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号到电脑的Modem上,然后监控电路就会发出一个ATX电源所特有的+5V SB激活电压,来打开电源启动电脑,从而实现远程开机。

    (1)CPU插槽

    CPU插座是主板上最显眼的东西,其颜色一般为白色,上面布满了一个个的“针孔”而且边上还有一个拉杆。

    (2)芯片组

    主板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与核心,芯片组性能的优劣,决定了主板性能的好坏与级别的高低。在硬件系统中,如果CPU相当于人的大脑,芯片组则相当于心脏,充当传送血液管道的作用。

    目前,主板芯片组一般由两块芯片组成,一块位于CPU插槽的附近,称之为“北桥”,是主机板上最重要的芯片,负责连接CPU、存储器和显示卡,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PCI/AGP总线插槽等支持,它是CPU与其他外部设备连接的桥梁,与CPU的外频协调,两者才能正常工作。由于北桥的工作量很大,发热量也大,需加装散热控制器、USB、高级能源管理ACPI及数据传输方式等支持。

    (3)内存插槽

    目前主流内存有三种:SDRAM、DDR-SDRAMC 以及RDRAM

    (4)扩展槽

    1. PCI插槽:PCI总线是一种高性能局部总线,是为了满足外设与主机间高速数据传输而提出来的。主板上一般有几个PCI插槽,颜色为白色,中间有隔断。PCI为声卡、网卡、Modem等设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连接接口,它的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32MB/s,并且可同时支持多组外部设备。
    2. AGP(加速图像处理端口)插槽:AGP接口是Intel公司开发的一个视频接口技术标准,是为了解决PCI总线的低带宽而开发的接口技术。一般位于CPU插座与PCI插座之间,通常为褐色,AGP插槽直接与北桥相连,它能使显卡上的图形芯片直接与系统内存连接,并增加了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目前已经被PCI-E接口取代。
    3. PCI-Express插槽:PCI-Express总线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比PCI总线速度更高。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独立数据传输通道的数量)不同而不同,包括X1、X4、X6、X16、X32等。其中,PCI-Express X1表示此设备连接可以占用总线的带宽为1根连接线,数据传输带度为253MB/s,而在X32规格下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0GB/s。

    (5)BIOS ROM芯片

    主板上的BIOS ROM芯片是固化了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程序的只读存储器,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系统软硬件接口。

    (6)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高速缓冲存储器用于解决CPU与RAM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其中,片内Cache是集成在CPU芯片中,称为一级缓存,片外Cache是安插在主板上,称为二级缓存。

    1. 接口

    IDE接口和SATA接口、PS/2接口、串行接口COM1和COM2、并行接口LPT和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等。

    1. CPU

    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可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处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CPU的发展阶段经历了Intel8008微处理器、Intel8080、Intel80286、Intel80386/Intel80486、奔腾(Pentium)系统微处理器、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此外,CPU还包括若干个寄存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地址总线。

    (1)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形成信息的加工厂,主要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它由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译码的结果,按指令先后顺序,负责向其他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

    控制器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1. 程序计数器: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
    2. 指令寄存器:保存现在正在执行的指令。
    3. 指令译码器:用来识别指令的功能,分析指令的操作要求。
    4. 时序部件:产生计算机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定时控制信号,对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进行定时控制,以协调各部件的工作顺序。
    5. 微操作控制电路:一条指令的执行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可再分的微操作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

    计算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CPU的性能指标所决定,CPU的参数指标有:

    1. 主频:也称为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2.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即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
    3.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4. CPU的位和字长:字长是指CPU在单位时间内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5. 缓存: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通常分为L1 Cache(一级缓存)和L2 Cache(二级缓存)。
    6. 多核心:

    超线程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CPU的计算和运行效率。如CPU执行指令时一次只能执行一条指令,而采用超线程技术就可以通过硬件指令让CPU同时执行两条甚至多条指令。

    多核心是指将多个计算机内核集成到一个处理器芯片中,即集成多个单核CPU。由于组建双CPU系统的高成本和复杂性,而采用“双核”技术,使之基本达到两个个独立CPU的性能。目前,CPU已从双核向4核、8核和多核方向发展。

    3、存储器

    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在主机中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储器(简称主存),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程序所用的数据,属于临时存储器;另一类是属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存储器,叫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外存中存放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属于永久性存储器,当需要时应先调入内存。目前PC机采用缓存、内存(ROM、RAM)、外存(硬盘、光盘、U盘等)的三级存储结构。

    (1)内部存储器

    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一个二进制位bit是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通常将每8位二进制位组成的一个存储单元称为一个字节Byte,并给每个字节编一上个号码,称为地址dress。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可访问内存单元的数量。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一次可以传送的数据的位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CPU执行的效率,计算的精度。如果线性地址是一个32位的无符号整数,就表示地址总线的位数可以高达232(4G)的地址,通常用十六进制表示线性地址,其取值范围为0x00000000-0xffffffff。

    1. 存取时间:是指从启动一次存储操作,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
    2. 内存储器的分类:

    内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类。

    随机存储器RAM:存储的信息既可以读出,又可以写入,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随机存储器又分为动态RAM和静态RAM两种。

    内存类型

    动态RAM和静态RAM之间的区别

    RAM和ROM的区别

    区别点

    动态RAM

    静态RAM

    随机存储器RAM

    1

    集成度高

    集成度低

    信息可读可写。写入时,原数据被覆盖。断电后信息消失

    2

    价格低

    价格高

    3

    存取速度慢

    存取速度快

    4

    需要刷新

    不需要刷新

    只读存储器ROM

    分类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的可编程只读擦除器EPROM、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ROM

    断电后信息不消失

    1. 外部存储器

    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断电后也可以长期保存信息,又称为永久性存储器。

    1. 硬盘

    硬盘一般有多片磁盘,是一种磁性存储介质并密封于硬盘驱动器中,存储容量大,可达到几百吉字节。硬盘工作时要注意防震、防磁。

    现在硬盘常见的类型有IDE(ATA)、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

    IDE是并行接口,SATA是串行接口,其中SATA成为硬盘主流接口,SCSI的含义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其特点是对CPU的占用率低,转速快,可达15000rpm,成本高,主要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采取串行传输方式,数据传输率可达到6GB/s。光纤通道硬盘是为了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以满足高端工作或服务器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表: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容量、转速、平均访问时间、传输速率和数据缓存等。

    1. 转速: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是转/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常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
    2. 平均访问时间: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小于或等于8ms。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3. 传输速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内部传输率也称为持续传输率,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外部传输率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或接口传输率,它表示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

    使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可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SATA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SATA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所能达到的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ATA2.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1. 数据缓存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界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

    硬盘在使用前要经过分区和格式化。分区是将硬盘空间划分成若干个逻辑磁盘,每个逻辑磁盘可以单独管理。在操作系统下经常地到的C:D:E:F:等盘符,实际上是在一个物理硬盘上分区的结果,这样便于管理数据。一个逻辑磁盘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他逻辑磁盘。硬盘分区有FAT16、FAT32、NTFS等格式,不同的分区格式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

    格式化又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其中,低级格式化主要是对一个新硬盘划分磁道和扇区,硬盘在出厂前已经低级格式化;高级格式化主要是对指定的硬盘分区进行初始化,建立文件分配表以便系统按指定格式存储文件。格式化时将删除硬盘上原有的所有信息,并可在硬盘上划分磁道、扇区,并建立存储文件的根目录。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心圆称为磁道。磁盘的盘片包含若干磁道,磁道由外向内分别称为0磁道,1磁道……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构成一个圆柱,称为柱面。将每个磁道分成若干个弧段,每个弧段称为一个扇区。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物理单位,每个扇区的容量均为512B。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是磁盘读写的基本单位,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

    硬盘的存储容量计算公式硬盘容量=磁头数*柱面数*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移动硬盘:外置式移动存储器,其内部结构与内置硬盘几乎相同。具有存储容量大、数据安全性好、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只要通过专用线缆与主机连接即可。

    固态硬盘SSD:内部是由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其接口与使用方法同普通硬盘相似。

    固态硬盘的特点:

    1. 读写速度快:由于采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读取速度相对机械硬盘更快。固态硬盘不用磁头,寻道时间几乎为0(普通硬盘通过磁头进行读盘,对于不是存放在一起的文件,在读的时候就需要寻道)。固态硬盘持续读写速度超过了500MB/s,远大于普通硬盘的100MB/s。
    2. 抗震,无噪音:由于内部没有磁头及盘片,所以固态硬盘更加抗震,无噪音且工作温度范围大。固态硬盘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
    3. 有寿命限制:现在的固态硬盘有固定的读写次数。

    目前固态硬盘技术还不够成熟,价格偏高,存储容量相对于普通硬盘偏小,有固定的读写次数。

    1. 光盘

    光盘是一种光介质,可分为只读型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和可擦写型光盘CD-RW。

    CD-ROM即只读光盘,是一种在电脑上使用的光碟,运用光盘盘面的凸凹不平,表示“0”和“1”的信息,光驱利用激光头产生激光扫描光盘盘面,读取“0”和“1”的信息,具有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大,数据保存时间长等特点。这种光碟只能写入数据一次,信息将永久保存在光碟上,使用时通过光碟驱动器读出信息。

    CD光盘的容量一般为650MB,单面DVD光盘容量大约为4.7GB,双面DVD光盘容量大约为8.5GB。

    光驱倍数是指光盘的数据传输率(150KB/s为单倍,以此类推)。

    光盘刻录机是指可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包括CD和DVD两种刻录机。

    1. U盘

    U盘也称闪存盘,是一种半导体芯片,采用USB接口,支持热插拔,具有外形小巧,稳定性好,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等优点,是数据传递和备份的最佳媒介。

    1. 存储卡

    存储卡(SD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存储介质,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装置,通常以卡片的形态嵌于手机、便携式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产品中。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特点,便于在不同的数码产品之间交换数据。

    虚拟存储器:在具有层次结构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中,自动实现部分装入和部分替换功能,能从逻辑上为用户提供一个比物理存储容量大得多,可寻址的主存储器,即通常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

        虚拟内存又称为虚拟存储器Virtual Memory,电脑中所运行的程序均需经由内存执行,若执行的程序占用内存很大,则会导致内存消耗殆尽。为解决该问题,Windows中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即匀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耗尽时,电脑就会自动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若计算机运行程序或操作所需的随机存储器不足时,则Windows会用虚拟存储器进行补偿。它将计算机的RAM和硬盘上的临时空间组合。当RAM运行速率缓慢时,它便将数据从RAM移动到称为“分页文件”的空间中。将数据移入分页文件可释放RAM,以便完成工作。一般而言,计算机的RAM容量越大,程序运行得越快。若计算机的速率由于RAM可用空间匮乏而减缓,则可尝试通过增加虚拟内存来进行补偿。但是,计算机从RAM读取数据的速率要比从硬盘读取数据的速率快,因而扩增RAM容量(可加内存条)是最佳选择。

    虚拟内存是Windows中作为内存使用的一部分硬盘空间。虚拟内存在硬盘上其实就是为一个硕大无比的文件,文件名是PageFile.Sys通常状态下是看不到的,必须关闭资源管理器对系统文件的保护功能才能看到这个文件。

    4、输入设备

    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

    (1)键盘keyboard是最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设备,通过一根电缆线与主机相连。它广泛应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上,计算机操作者可以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各种指令、数据,指挥计算机的工作。常规的键盘有机械式按键和电容式按键两种在工控机键盘中还有一种轻触薄膜按键的键盘。

    (2)鼠标mouse是一种很常用的计算机输入设备,分有线和无线两种,也是计算机显示系统纵横坐标定位的指示器。常用的有两键鼠标、三键鼠标。鼠标按接口类型可分为串行鼠标、PS/2鼠标、USB鼠标、无线鼠标四种。按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光电式和光学式三大类。

    此外,手写板、扫描仪、话筒、数码照相机、触摸屏也是较常见的输入设备。其中扫描仪是一种图文资料扫描输入设备;触摸屏可以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摸,系统会根据手指触摸的图标或菜单位置来定位选择信息输入,应用于电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业务查询等。

    5、输出设备

    (1)显示器

    显示器display通常能称为监视器。显示器是属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它可以分为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级管显示器(LED)、等离子显示器(PD)等多种。目前市场上流行LED显示器,它是一种将一定的电子文件通过特定传输设备显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显示工具。根据显示器的显示颜色可将其分为单色显示器和彩色显示器两种。

    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 屏幕尺寸:用屏幕对角线尺寸来度量,以英寸为单位。
    2. 点距:屏幕上相邻两个像素点之间的距离,点距越小,图像越清晰。
    3. 分辨率:是显示器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指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所能显示的像素点数,用“横向点数*纵向点数”表示,如1024*768,分辨率越高,图像也越清晰。
    4. 灰度级:指每个像素点的亮暗层次级别,或者指可以显示的颜色数目,其值越高,图像越清晰,若用8位表示一个像素,则可有256级灰度或颜色。
    5. 刷新率:以赫兹Hz为单位,CRT显示器的刷新率一般为75Hz,若刷新率过低,显示器会出现闪烁现象。由于设计的不同,LCD显示器实际上并不会像CRT显示器因为刷新率的高低而产生闪烁的状况。

    对于液晶显示器还要注意响应时间、亮度和对比度性能指标。其中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的特有指标,是指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速度,单位为ms,响应时间越短越好。如果响应时间过长,在显示动态影像(特别是在看DVD、玩游戏)时,就会产生罗严重的“拖尾”现象。

    LCD显示器一般都使用了两种信号输入方式:传统模拟VGA的15针状D型接口(15 pin D-sub模拟视频接口)和DVI输入接口(数字视频接口)为了适合主流的带模拟接口的显示卡,大多数的LCD显示器均提供模拟接口,然后在显示器内部将来自显示卡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于在信号进行数模转换的过程中,会有若干信息损失,因而显示出来的画面字体可能有模糊、抖动、色偏等现象发生。

    LCD显示器最怕的就是坏点。所谓坏点,就是不管显示器所显示出来的图像为何,LCD显示屏上的某一点永远显示同一种颜色(一般坏点以绿色及蓝色为多)。检查坏点的方式:将LCD显示器的亮度与对比度调到最大(让显示器全白的画面)或调成最小(让显示器成全黑画面),就可以轻易找出无法显示颜色的坏点。

    显示器必须配置正确的适配器(显卡)才能构成完整的显示系统。

    显卡全称显示接口卡,又称为显示适配器,一般由显示芯片、显示内存(显存)、RAMDAC(随机存储数/模转换器)、显示BIOS、显卡接口等部件构成。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显示。显示芯片是决定显示卡性能的最主要部件。常见的显卡有VGA卡、SVGA卡和TVGA卡。

    (2)声卡Sound Card:

    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

    量化是把像素的灰度(浓淡)变换成离散的整数值的操作,即是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它反映了采样的质量。量化位数越大,表示图像可以拥有更多的颜色,自然可以产生更为细致的图像效果,但是会占用更大的存储空间。

    在量化时所确定的离散取值个数称为量化级数。为表示量化的色彩值(或亮度值)所需的二进制位数称为量化字长,一般可用8位,16位,24位或更高的量化字长来表示图像的颜色。8位声卡的声音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只有256个级别(量化级数),16位声卡有65536个高低音级别。量化位数越多,声音的质量越高。

    采样是把空域上或时域上连续的图像(模拟图像)转换成离散采样点(像素)集合(数字图像)的操作。采样越细,像素越小,越能精细地表现图像。

    量化级越大、采样频率越高,记录下的声音信息就越详细,声音的质量就超高。

    (3)打印机

    打印机Printer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之一,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相关介质上。衡量打印机好坏的指标有三项:打印分辨率、打印速度和噪声。

    打印机按击打方式分为击打式打印机与非击打式打印机。

    打印机按一行字在纸上形成的方式分为串式打印机与行式打印机。

    打印机按工作方式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式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通过打印头的钢针击打色带和纸张的物理接触来打印字符图形,目前主要用于票据的打印,打印质量差、速度慢、噪声大,但成本低;而后两种打印机是通过喷射墨粉来印刷字符图形的,是非击打式打印机。对于打印效果来说,激光最好,喷墨其次,而针式相对较差。

    (4)绘图仪

    绘图仪是一种可绘制图形的输出设备,主要可绘制各种管理图表和统计图、大地测量图、建筑设计图、电路布线图、各种机械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图。

    6、计算机系统组成

    中央处理器  运算器ALU

    主机              控制器CU

    内存储器  ROM

    硬件系统                    RAM

                                      外部存储器

                            外部设备  输入设备

    计算机系统                        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

                                     程序语言处理系统

                          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件系统             服务程序

                          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

                                    专用应用软件

    考点2  “存储程序控制”工作原理

    1944年8月,著名美籍匈牙利数字家冯·诺依曼提出了EDVAC计算机方案,他在方案中提出了三条思想:

    1. 计算机的基础结构。计算机硬件应具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五大基本部件。
    2. 计算机内信息的表示采用二进制。
    3.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自动运行,是因为计算机采用了“存储程序控制”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各部件之间是通过系统总线连接起来的。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总线分为: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控制总线CB,分别用来传输数据信号、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送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

    系统总线标准大致可分为ISA总线、PCI总线、PCI Express(PCI-E)三个阶段。

    1. ISA总线:最早的8位系统总线,后来扩展到16位。ISA是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
    2. PCI总线:主要特点是传输速度高,广泛应用于现代微机中。
    3. AGP总线:专为系统中一块图形显示卡设计的总线。
    4. PCI Express(PCI-E):是新一代的总线接口,采用目前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PCI Express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分为:PCI Express X1、PCI Express X4、PCI Express X8以及PCI Express X16

    考点3 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

    性能价格比是评价计算机性能的综合指标。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有:

    1. 字长:字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处理单位,也称计算机字,是CPU通过数据总线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一组二进制数据,这组二进制数的位数即是计算机的字长。字长通常是8的整数倍,如16、32、64位等。
    2. 主频:也称为时钟频率,是指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目,其单位是兆赫兹(MHz)。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越快。
    3. 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平均运算速度,是指每秒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来描述。
    4. 存储容量:存储容量包括主存容量和辅存容量,主要指内存所能存储信息的字节数。
    5. 存储周期:存储器进行一次完整的存取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考点4  BIOS系统设置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一组固化到计算机主板上一块ROM芯片上的程序,它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它可从CMOS中读写系统设置的具体信息,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最直接的硬件设备和控制。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主板上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是用业保存BIOS设置计算机硬件参数的配置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定(如日期、时间、启动设置等)。该芯片仅仅是用来存放数据的,CMOS RAM中的信息靠主板上3V的纽扣电池来维持(开机时处于充电状态)。

    BIOS设置程序一般都被厂商整合在芯片中,在开机中通过特定的按键就可进行入BIOS设置程序,方便地对系统进行设置。

    BIOS程序由两个部分组成:POST和SETUP。当打开计算机时,系统将启动一个例行检测所有内部设备的自检程序,这一自检程序称为POST。在计算机刚开机时,看到的检测信息就是运行POST程序的结果,它对计算机内部设备进行自检,检测的设备有CPU、RAM、主板、CMOS存储器、显示卡等;而SETUP程序是BIOS提供给用户的一个硬件管理和设置程序,每当计算机启动时就可以被调出。用户可以通过SETUP程序设定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中的相关硬件类型及参数。

    BIOS程序保存在ROM只读存储器中,关机后BIOS程序也不会丢失;而BIOS程序设置的参数则是在存储在CMOS RAM中,所以有时BIOS设置又称为CMOS设置。

    考点5 分区表及类型

    1. 分区表:是用来记录磁盘文件的地址,要访问某一文件,首先访问分区表,如果分区表里有该文件名称,就可以根据其地址来访问,否则无法访问;如果删除文件,则只是在分区表里做删除标记,并不是删除文件本身,所以,文件删除后还是可以恢复的。
    2. 分区表类型
    1. 分区表类型:有MBR分区表和GUID分区表两种。
    1. MBR分区表类型:主引导记录MBR,又称为主引导扇区,包含一个64个字节的硬盘分区表。由于每个分区信息需要16个字节,最多只能识别4个主要分区,或者三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该方案用4个字节存储分区的总扇区数,最大能表示2的32次方的扇区个数,按每扇区512个字节计算,每个分区最大不能超过2TB。
    2. GUID分区表类型:使用该方案的磁盘通常称为GPT磁盘,是则一种基于Itanium计算机(专门用在高端企业级64位计算机)中的可扩展接口使用的磁盘分区架构。允许每个磁盘有多达128个主分区,支持2TB以上的大硬盘,最大支持容量为18EB。(1EB=1024PB=1024*1024TB=1024*1024*1024GB)。

    GUID类型启动速度较快,主要针对Windows8以上系统和UIFI引导模式(简称为“统一的可扩展固件接口”,是一种接口标准)

    根据主板支持的硬盘类型、容量及操作系统来选择分区表类型,通常选择MBR分区表类型。

    1. 查看分区表类型:

    右击桌面上“计算机”图标——“管理”——选择“存储”中的“磁盘管理”——右键单击“磁盘0”,选择“属性”——在“卷”选项卡,可以查看“磁盘分区形式”

    考点6 硬盘分区

    在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之前,首先需要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然后才能使用硬盘保存各种信息。

    1. 硬盘分区格式:

    目前常用分区格式有:FAT16分区、FAT32分区和NTFS分区。

    (1)FAT16分区:采用16位的文件分配表,能支持的最大分区为2GB,是曾经应用最为广泛和获得操作系统支持最多的一种磁盘分区格式。最大缺点是硬盘的实际利用效率低。在DOS和WINDOWS系统中,磁盘文件的分配是以簇为单位,一个簇只分配给一个文件使用,不管这个文件占用整个簇容量的多少,而且每簇的大小由硬盘分区的大小来决定,分区越大,簇就越大。即使一个文件只有1字节长,存储时也要占32KB的硬盘空间,剩余的空间便全部闲置在那里,导致了磁盘空间的极大浪费。

    (2)FAT32分区: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大大地减少硬盘空间的浪费,提高硬盘利用效率,但是FAT32的单个文件不能超过4G,支持此分区格式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97/98/2000/XP/Vista/7/8等,由于文件分配表的扩大,运行速度比采用FAT16格式分区的硬盘要慢。DOS和早其的应用技术不支持该分区格式。

    (3)NTFS分区:是一种新兴的磁盘格式,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只能使用NTFS格式作为系统分区格式,优点:安全性和稳定性极其出色,使用中不易产生文件碎片,对硬盘的空间利用及软件的运行速度都有好处,而且单个文件可以超过4G。它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通过对用户权限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使每个用户只能按照系统赋予的权限进行操作,充分保护了网络系统与数据的安全。

    1. 硬盘分区:

    C盘一般用来安装操作系统,通常有FAT32和NTFS两种磁盘文件系统格式选择。

    一般硬盘分区为一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由扩展分区分出多个逻辑分区,即平时所称的D、E、F就是逻辑分区。主分区是直接在硬盘上划分的,逻辑分区则必须建立在扩展分区中,扩展分区是对逻辑分区的总称。主分区是硬盘的启动分区,是独立的,也是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即C盘,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只有将硬盘的主分区设定为活动分区,才能够通过硬盘启动系统。

    通常一个硬盘主分区至少有1个,最多4个,扩展分区可以没有,最多1个。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总共不能超过4个。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分成若干逻辑分区,所有逻辑分区都是扩展分区的一份。

    (1)硬盘的容量=主分区的容量+扩展分区的容量

    (2)扩展分区的容量=各个逻辑分区的容量之和

    3、硬盘分区操作:

    (1)WINDOWS 7系统对硬盘分区:

    右击“计算机”——“管理”——“存储”中“磁盘管理”——右击要压缩的磁盘(D盘),选择“压缩卷”——在输入压缩空间量(MB)里输入要压缩出的空间量(例如要压缩出50G,就填写50*1024MB)单击压缩——压缩后会发现多出一块未分区的磁盘(绿色分区)——右键单击——新建简单卷——填写要新建磁盘的大小,单击下一步——选择驱动器磁盘号,单击下一步——文件系统格式,钩选“执行快速格式化”下一步——完成

    (2)硬盘分区软件Disk Genius:是一款磁盘分区及数据恢复软件。支持对GPT磁盘(使用GUID分区表)的分区操作。除具备基本的分区建立、删除、格式化等磁盘管理功能外,还提供了强大的已丢失分区搜索功能、误删除文件恢复、误码格式化及分区被破坏后的文件恢复功能、分区镜像备份与还原功能、分区复制、硬盘复制功能、快速分区功能、整数分区功能、分区表错误检查与修复功能、坏道检测与修复功能。

    考点7 计算机日常使用及维护

    1. 计算机维护的概念

    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进行硬件功能的完善、测试、调整、优化及硬件设备的保养等,这就是所谓的计算机维护。

    计算机维护分为定期维护和非定期维护。

    (1)定期维护:对计算机文件进行整理、杀毒,删除不需要的文件等。

    (2)非定期维护:当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清洁、保养、测试、调整、优化及故障排除等。

    2、计算机维护的常用工具及软件

    (1)常用工具:螺丝刀、镊子、尖嘴钳、橡皮擦、毛刷、抹布、万用表、小型吸尘工具、CPU散热硅脂、缝纫机油等。

    (2)常用工具软件:Windows自带的系统工具软件、鲁大师、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Ghost软件等。

    3、维护计算机的注意事项

    (1)“三包”期内的计算机,由厂家提供售后服务。

    (2)硬件维护时须断电,拆卸时记录元件位置以便还原。

    (3)先对维部件(如主板、扩展卡、硬盘、光驱)位置,再上紧螺丝。

    (4)维护前要释放人体静电,最好使用静电台。

    1. 计算机的工作环境

    (1)洁净度:干净、少尘。

    (2)温度:15~30度为佳

    (3)湿度:45%~65%为佳,过低易产生静电损坏元器件,过高易造成元件漏电、生锈、霉变、短路等,

    (4)电源环境:电压185~245V,电压稳定。最好使用UPS(不间断、稳压)电源。

    5、计算机硬件维护

    (1)主机的维护

    除尘:主板、机箱、主机电源的除尘,可选用软毛刷、电吹风、吸尘器、抹布、吹气球等除尘工具。

    连接线坚固:清洁、重新拔插并紧固

    (2)显示器的维护

    1. 清洁除尘:表面用抹布擦试,用毛刷刷除灰尘。
    2. 温度、湿度适宜:长时间不用显示器,须经常开窗通风,夏天温度过高时须开空调降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元件受潮。
    3. 消磁:很多电器会对显示器产生电磁干扰,导致显示器出现抖动、偏色等磁化现象,因此,要定期对显示器进行消磁。

    (3)硬盘的维护

    1. 防震:使用过程中不宜搬动机箱
    2. 防磁:远离磁场
    3. 防数据丢失: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杀毒。
    4. 整理碎片:使用系统自带磁盘碎片整理程序进行整理。

    此外,硬盘出现故障时不能私自拆卸,因为硬盘的内部元件维护时洁净度要达到超净100级,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导致盘片划伤或磁头受损。

    (4)光驱的维护

    注意清理灰尘、不使用劣质光盘、光盘不宜长期放置在光驱中

    1. 键盘、鼠标等外设的维护

    防尘、除尘:用抹布除尘,键盘在除尘时还须将键面朝下轻敲,以便将键盘表面缝隙的灰尘清除。

    考点8 计算机常见故障检测及处理

    1、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计算机故障总体上来说可分为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病毒破坏故障和人为故障。

    1. 硬件故障:指计算机内部电子元件损坏或外部设备的电子元件损坏而引起的故障。
    1. 器件故障:主要是元器件、接插件、印刷电路板等的故障。
    2. 机械故障:主要指软驱、硬盘、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等外设产生的机械性故障。
    3. 介质故障:主要指硬盘等盘片发生物理损伤而产生的坏道,致使硬盘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报废。

    (2)软件故障

    1. 系统故障:通常由系统软件被破坏、硬件驱动程序安装不当或软件安装中有关文件丢失造成的。
    2. 程序故障:一般由程序本身有误、程序安装方法有误、计算机的配置与程序不匹配或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3)病毒破坏故障:计算机感染病毒之后,不但影响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软件,还会影响硬件的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预防和杀毒。

    (4)人为故障:由于用户缺乏专业性的知识而进行的错误操作引起的故障。

    1. 计算机故障检修的一般流程

    故障计算机→观察分析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类型→根据系统结构,判断故障所在的大致范围→相关的检测诊断→确定故障所在的部位→相应零、部件更换或替换处理→故障检修完毕

    3、计算机故障查找的基本原则

    (1)先判断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当启动计算机后系统能进行自检,并能显示自检后的系统配置情况,可以判断主机硬件基本上没问题,故障可能是软件故障。

    (2)进一步确定软件故障的原因:如果是软件故障,则需要进一步确定是操作系统故障还是应用软件故障或者病毒造成的故障。可以先进行查毒杀毒;也可以先将应用软件删除,然后重新安装,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判断是操作系统的故障,这时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3)硬件故障的诊断步骤及方法:

    排除了软件故障后,须确定具体的硬件故障,具体方法如下:

    1. 由表及里:检测硬件故障时,应先从表面查起,先检查电脑的外部部件(开关、插头、插座、引线等)是否没连接或松动;外部故障排除后,再检查内部,先观察灰尘量,有无烧焦现象等,从而判断内部元件的具体故障。
    2. 先电源后负载:硬件故障中电源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很高,检查时应从供电系统到稳压系统再到电脑内部的电源。检查电压的稳定性、保险丝等部分,如果电源都没有问题,可以检查电脑系统本身即电脑系统的各部件及外设部分。
    3. 先外设再主机:在检测故障时,可以先去掉所有可去掉的外设,再进行检查,如果电脑运行没问题,则说明故障出现在外设上;反之,则说明故障出在主机上。
    4. 先静态后动态:若故障确定出现在主机上,可进一步打开机箱进行检查。这时须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即静态)直接观察或用电笔等工具进行测试,然后再通电让电脑系统工作进行检查。
    5. 先共性后局部:电脑中某些部件如果出现故障,会影响其他部件的工作,例,若主板出现故障,则其他板卡都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应先诊断是否为主板故障,再排除其他板卡的局部性故障。

    4、计算机主要部件故障及处理方法

    (1)CPU和CPU插座常见故障及处理

    1. 散热不良:

    现象:工作一段时间死机,休息一会又可以工作一段时间;随气温升高,出现死机的频率增高;运行大型程序死机;死机后,系统不能再重启,过几分钟后能启动;死机并黑屏,主机内的CPU部位有异常响声或散发焦糊味。

    处理方法:关机,取下CPU风扇修理或更换风扇并正确使用导热硅脂。

    1. 引脚接触不良:

    现象:开机出现无法启动的现象,检查风扇运转正常,CPU温度也不高,更换内存条也不能解决问题。

    处理方法:细心清除积附的脏污、灰尘、锈蚀。

    1. 工作条件设置不当:

    现象:开机后,CPU工作混乱,进入死循环,不能启动。

    处理方法:检查主板BIOS设置和跳线设置

    1. 超频:

    现象:启动系统,打开访问注册表出错的对话框,重启多次故障依然存在

    处理方法:在BIOS设置程序中重新设置回正常的工作频率

    1. 不兼容硬件:

    现象:安装操作系统时,在复制文件过程中出错,提示找不到对应的安装文件

    处理方法:更换主板或CPU

    (2)内存条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1. 接触不良

    现象:电脑启动时没有显示,并且自检时发出蜂鸣声

    处理方法:采用拔插网重新接好。

    1. 内存选取不当或工作条件设置不当

    现象:系统运行慢,不稳定,死机

    处理方法:选择匹配的内存或设置匹配的工作频率。

    1. 内存质量差、老化:

    现象:常出现“非法操作”“异常中断”“系统内存出错”等提示。

    处理方法:更换优质内存

    1. 内存散热不良:

    现象:开机自检出错,运行死机

    处理方法:清理内存周边障碍物,对内存发热芯片加贴金属散热板

    1. 内存兼容性差:

    现象:死机、无法启动、随机出错

    处理方法:选用匹配内存条,在使用多根内存条时尽量选择相同型号的内存条

    (3)硬盘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现象:系统检测不到硬盘,无法安装操作系统,无法进入系统。

    处理方法:检查电源线和数据是否接好,或者更换硬盘,一般不做硬件维修

    (4)显示子系统故障及处理方法

    1. 显卡接触不良

    现象:系统不能启动,黑屏

    处理方法:用橡皮擦金手指部分,重新插好。

    1. 驱动程序故障:

    现象:显示不清晰,花屏,一些程序无法运行

    处理方法:更换操作系统或升级显卡驱动程序

    (5)显示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1. 接触不良

    现象:黑屏,偏色,画面不同步等

    处理方法:重新插好

    1. 调节不当

    现象:黑屏无光,水平或垂直幅度过大、过灰,过亮等。

    处理方法:通过显示器调节菜单调节正确

    1. 设置不当:

    现象:闪烁抖动,图像重叠、黑屏等。

    处理方法:通过显示面板设置到正确值

    (6)主板常见故障

    主板是整个计算机的关键部件,在计算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板产生故障将会影响到整个PC机系统的工作。

    1. 电源插座故障:

    现象: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启现象,有时刚刚进入系统桌面,系统便重新启动,并且此时显示器信号也同时中断。

    处理方法:更换插座

    1. 扩展插槽、接口接触不良或损坏

    现象:电脑在自检过程中出现异常鸣叫声,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处理方法:清除扩展插槽、接口之间的灰尘或更换主板。

    1. 电压转换器故障;

    现象:电脑启动时,重复短响或既无声音又无显示。

    处理方法:用万能表测试电压转换器转换后的电压是否为3V

    1. CMOS故障:

    现象:计算机在启动过程中出现“Bios Rom checksum error-System halted”“CMOS check sum error-Defaults loaded ”“Press F1 to Continue,del to set up”“key 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等错误提示信息。

    处理方法:进入BIOS设置程序进行相关设置

    1. 主板电路与元器件故障:

    现象:电源供电正常,计算机启动无反应

    处理方法:更换主板

    5、常见的电脑报警声与对应的故障

    当用户在开机的时候,如果电脑发出报警声,这个报警声是从BIOS中发出的,说明电脑运行不正常,对于不同的报警声来说所对应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1. 1短:系统正常启动
    2. 2短:常规错误,须重设BIOS
    3. 1长1短:RAM或主板出错
    4. 1长2短:显示器或显示卡错误
    5. 1长3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6. 1长9短:主板Flash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
    7. 不断地响(长声)内存条未插紧或损坏。
    8. 不停地响:电源、显示器未和显卡未连接好
    9. 重复短响:电源有问题
    10. 无声音无显示:电源有问题

    模块五 数据存储基本单位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考纲解读:

    1. 掌握数据存储单位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换
    2. 掌握ASCII码的基本概念及运算
    3. 掌握汉字编码的基本知识
    4. 了解汉字编码的工作过程

    考点1 数据存储单位及形式

    1. 数据存储单位

    计算机中数据的常用单位有位、字节和字。

    • 位:又称比特,指二进制数的一位,单位是bit,用小写的b表示,位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
    • 字节:8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单位是byte,用大写的B表示,字节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常用的存储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GB(吉字节)、TB(太字节)、PB(拍字节)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PB=1024TB    1TB=1024GB  1GB=1024MB    1MB=1024KB   1KB=1024B
    • 字: 指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一次能够存取、运算和传递二进制数据,单位是Word,用大写的W表示,字长是指字的长度,是指计算机处理数据时,一次能够存取、运算和传递二进制数的长度。字长是衡量计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

    2、数据存储形式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编码,只有1和0两个数,相对其他进制而言,采用二进制表示不但运算简单、易于实现(容易找到两个不同状态的电子元器件),而且占用的空间和消耗的能量较小。

    考点2 字符编码

    1、西文字符编码

    • ASCII:美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码,是一种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1个字符的字符编码,共可以表示27=128个不同字符。由32个通用控制字符,10个十进制数码,52个大小写英文字母,34个专用符号组成。字符在计算机内实际用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表示,正常情况下,最高位为0。
    1. ASCII码值通常是指ASCII码编码转化成十进制数得到数值。
    2. 常用的ASCII码值:1的ASCII码值为49;A的ASCII码值为65;a的ASCII码值为97;
    3. ASCII码的大小规律:空格<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 EBCDIC码:一般用8位二进制表示一个十进制数。共28=256种状态
    • BCD码:一般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十进制数。

    2、汉字编码

    1. 汉字信息交换码:简称交换码,也叫国标码,是一个四位十六制数,用于汉字外码与内码的交换,交换码是双字节编码,每字节的最高位都是0。我国的汉字编码使用的国家标准为GB2312-80,规定了7445个字符编码,有682个非汉字图形符和6763个汉字的代码。有一级常用字3755个,二级常用字3008个。
    2. 汉字输入码:也称为外码,都是由键盘上的字符和数字组成。目前流行的编码方案:五笔字型输入法、搜狗输入法、QQ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等等。

    区位码是一个四位十进制数,用一个94行94列的二维代码来表示汉字,两个字节分别用两位十进制数编码,前字节的编码称为区码,后字节的编码称为位码。

    汉字国标码=汉字输入法区位码(区、位要转换为十六进制)+2020H

    例:汉字“大”的区位码为2083,则区号为20,位号为83,区号20的十六进制为14H,位号83的十六进制53H,得到国标码为3473H。

    1. 汉字内部码:也称为机内码,是计算机内部对汉字进行存储、处理的汉字代码,它能满足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要求。一个汉字输入计算机后就转换为机内码。机内码是双个字节编码,每个字节的最高位都是1。汉字机内码=汉字国标码+8080H。例如:已知一个汉字的国标码是5E48H,由其机内码=5E48H+8080H=DEC8H
    2. 汉字字形码:也叫字模或汉字输出码。字形码是表示汉字字型信息的编码,用来实现计算机对汉字的输出。由于汉字是方块字,因此,字形码最常用的表示方式是点阵形式。

    点阵:用点表示汉字的一种方法,一个点用一个二进制位表示。一个16*16点阵的字形码需要16*16/8=32字节存储空间。

    模块六 多媒体技术及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考纲解读:

    1. 了解常用文件扩展名的意义及其打开方式
    2. 了解媒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3. 了解常见音频、图像、视频多媒体文件的类型及特点
    4. 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及相关术语

    考点1:常用文件及其扩展名的意义

    文件类型

    扩展名及打开方式

    文档文件

    txt(记事本的扩展名,所有文字处理软件或编辑器都可打开)

    Docx(WORD及WPS等软件可打开)

    wps(WPS软件可打开)

    rtf(写字板的扩展名,WORD及WPS等软件可打开)

    压缩文件

    rar(WinRAR可打开)

    zip(WinZip可打开)

    图形文件

    bmp、gif、jpg、pic、png、tif(这些文件类型用常用图像处理软件可打开)

    声音文件

    wav(媒体播放器可打开)

    aif(常用声音处理软件可打开)

    au(常用声音处理软件可打开)

    mp3(由Winamp播放)

    ram(由RealPlayer播放)

    动画文件

    avi(常用动画处理软件可播放)

    mpg(由Vmpeg播放)

    mov(由Activemovie播放)

    swf(用Flash自带的Players程序可播放)

    系统文件

    int、sys、dll、adt

    可执行文件

    exe、com

    备份文件

    bak(被自动或通过命令创建的辅助文件,它包含某个文件的最近一个版本)

    模板文件

    dotx(通过WORD模板可以简化一些常用格式文档的创建工作)

    考点2 :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同时对多种媒体进行采集、操作、编辑、存储等综合处理的技术。它包含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图像压缩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技术。

    2、媒体

    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媒体的类型有:

    媒体类型

    媒体特点

    媒体形式

    媒体实现方式

    感觉媒体

    人类感知客观环境的信息

    视觉、听觉、触觉

    文字、图形、声音、图像、音频、视频

    表示媒体

    信息的处理方式

    计算机数据格式

    ASCII编码、图像编码、音频编码、视频编码

    显示媒体

    信息的表达方式

    输入、输出信息

    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数码相机

    存储媒体

    信息的存储方式

    存取信息

    内存、硬盘、光盘、纸张等

    传输媒体

    信息的存储方式

    网络传输介质

    电缆、光缆、电磁波等

    3、媒体元素:指多媒体应用中可以显示给用户的媒体组成元素。目前,媒体元素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图像、音频、视频等。

    4、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

    5、多媒体文件:分为静态多媒体文件和流式媒体文件(简称为流媒体)

    1. 静态多媒体文件:无法提供网络在线播放功能。先下载后观看;缺点:占用了有限的网络带宽,无法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利用。
    2. 流媒体:是指在因特网中采用流式传输技术的多媒体,只需要将影音文件开始部分的内容存入本地计算机内存,流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1. 音频:是通过一定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一种连续的波,在物理学学中称为声波,声音具有音调(代表的声音的高低)、音色(即特色的声音)、音强(声音的强度,也称声音的响度)三要素。

    截模拟信号振幅值的过程称为采样,所得到的振幅值为采样值。采样值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称为量化编码。采样频率越高,数字化后声波就越接近于原来的波形,即声音的保真度越高,量化后声音信息量的存储量也越大。

    采样频率与声音频率之间的关系:根据采样定理,只有当采样频率高于声音信号最高频率两倍时,才能把离散模拟信号表示的声音信号唯一地还原成原来的声音。

    目前较流行的音频文件有WAV、MID、MP3、WMA、RM等。

    1. WAV格式:是Microsoft和IBM共同开发的PC标准音频格式,具有很高的音质,未经压缩文件存储容量非常大,一分钟CD音质的音乐大约占用10MB存储空间,不适合网络应用。
    2. CD格式:音质好,标准CD格式是44.1K的采样频率,速率为88K/秒,16位量化位数,基本忠于原声。
    3. MID格式(乐器数字接口)
    4. MP3格式:是一种符号MPEG-1音频压缩第3层标准的文件。压缩比高达1:10~1:12。是网上的主流音频格式。
    5. WMA格式:是Microsoft开发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压缩率比MP3更高,音质要强于MP3格式,生成的文件大小只有相应的MP3文件的一半,适合网络上在线播放。
    6. RA、RM、RAM:是流式音频文件格式,主要用于在低速率的网上实时传输音频信息。

    (2)图像:

    图像由像素点阵构成,称为位图;位图表达的图像逼真,但是文件较大,放大后会失真。

    图像文件格式:BMP、JPG、TIF、GIF、PNG

    1. BMP格式:是Windows中最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有压缩和非压缩两类,结构简单,文件较大。
    2. JPG格式:JPEG(联合照片专家)于1991年提出了“多灰度静止图像的数字压缩编码(简称JPEG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彩色、单色和多灰度静止数字图像的压缩标准。支持很高的图像分辨率和量化精度。包含两部分:无损压缩,采用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的预测编码。有损压缩,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和Huffman编码,通过压缩率达到20~40倍。JPEG是一种24位的图像文件格式,应用非常广泛,是因特网上的主流图像格式。
    3. TIF格式:标记图像文件格式:是一种工业标准图像格式。支持所有图像类型,存储的图像质量非常高,占用存储空间大,主要应用于美术设计和出版行业。
    4. GIF格式:是一种采用LZW压缩方法的图像存储格式,允许设置图像背景为透明属性,是目前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文件格式,网上很多动画都是GIF格式,最大缺点是最多只能处理256种色彩,因此不能用于存储真彩色的大图像文件。
    5. PNG格式:流式网络图像:文件采用无损压缩算法,压缩比高于GIF文件,支持图像透明。是一处点阵图像文件,网页中很多图片都是这种格式。PNG文件的色彩深度可以是灰度图像的16位,彩色图像的48位,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图像格式。

    图形是由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矢量线段构成的。图形使用坐标、运算关系以及颜色数据进行描述,因此把图形叫做“矢量图”

    矢量图形的制作方法:计算机绘图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三维造型软件。

    矢量图形能很好地转换为点阵图像,而点阵图像转换为矢量图形效果很差;

    (3)视频

    特点:表现能力强;数据量大;相关性;实时性

    视频文件格式:AVI、SWF、MPEG、WMV、DAT、MOV、RM;

    1. AVI:微软公司采用的标准视频文件格式,主要使用有损压缩方法,压缩率较高,一般视频采集直接存储的文件为AVI格式。
    2. SWF: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文件格式,该格式的动画主要在网络上演播,特点是数据量小,动画流畅,但不能进行修改和加工。
    3. MPEG格式: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负责开发电视图像和声音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标准。MPEG是视频文件的主要格式,MPEG-1的画面分辨率很低,只有352*240像素,一秒钟30帧,采用逐行扫描方式,广泛应用于VCD视频节目以及MP3音乐节目。MPEG-2适用于光存储介质(DVD),也用于广播、通信和计算机领域,而且HDTV(高清晰度电视)也采用MPEG-2标准,MPEG-4主要用于视频通信会议。
    4. WMV:具有本地或网络回放,可扩充的媒体类型,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可以直接在网上实时观看视频节目。
    5. DAT:VCD使用的视频文件格式。
    6. MOV:是美国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视频格式,有较高的压缩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
    7. RM:是RealNet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流式视频,主要用于在低传输速率的网络上实时传输视频。

    考点3平面设计基础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及相关术语

    1. 平面设计基础

    平面设计也称称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由创意、构图、色彩等要素构成。常用于标识(商标和品牌),出版物(杂志、报纸和书籍),平面广告,海报,广告牌,网站图形元素和产品包装;两大热门软件:Adobe Photoshop和Dreamweaver(简称DW)。

    1. 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及相关术语
    1.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人群或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3)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4)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可以让用户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5)并行计算:或称平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来说的,它是一种一次可执行多个指令的算法,目的是提高计算速度,及通过放大问题求解规模,解决大型而复杂的计算问题。

    (6)物联网:是指通过身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7)智慧地球:也称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由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

    (8)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9)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级。

    (10)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的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在开始播放时有一些延迟。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就是流式传输技术。

    (11)智能家居:(英文:smart home, home automation)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12)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网址。

    (13)对等计算的体系结构是令传统意义上作为客户机的各个计算机直接互相通讯,而这些计算机实际上同时扮演着服务器和客户机的角色,因此,对等计算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服务器的压力,使这些服务器可以更加有效的执行其专属任务。

    14)多内核(multicore chips)是指在一枚处理器(chip)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内核)。通过划分任务,线程应用能够充分利用多个执行内核,并可在特定的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多核处理器是单枚芯片(也称为"硅核"),能够直接插入单一的处理器插槽中,但操作系统会利用所有相关的资源,将它的每个执行内核作为分立的逻辑处理器。通过在两个执行内核之间划分任务,多核处理器可在特定的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任务。

    (15)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绎。

    (16)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CI),简称集智,它是一种共享的或群体的智能。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集体智慧就一直活跃在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大众行为学等领域 。随着Web 2.0的崛起和社会性软件的普及,集体智慧这在社交网络服务、众包、分享、评论和推荐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典型案例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猪八戒网、任务中国、Threadless、InnoCentive、digg、iStockphoto、Mechanical Turk等。越来越多的传统公司和组织也开始使用各种集体智慧平台或工具,借助外部智慧以解决复杂问题 。

    (17)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由机器执行。计算方法和模型使我们敢于去处理那些原本无法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就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它就是搜索、搜索、再搜索,结果是一系列的网页,一个赢得游戏的策略,或者一个反例。计算思维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权衡。

    (18)计算智能是以生物进化的观点认识和模拟智能。按照这一观点,智能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以及外部环境的自然选择中产生的。在用进废退、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适应度高的(头脑)结构被保存下来,智能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说计算智能就是基于结构演化的智能。

    (19)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计算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可信计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可信计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制定我国标准、提高企业、用户意识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建议来发展我国的可信计算。

    (20)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将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可以说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处于思维科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是它的一个应用分支。从思维观点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的发展,数学常被认为是多种学科的基础科学,数学也进入语言、思维领域,人工智能学科也必须借用数学工具,数学不仅在标准逻辑、模糊数学等范围发挥作用,数学进入人工智能学科,它们将互相促进而更快地发展。

    21)商业智能的概念于1996年最早由加特纳集团(Gartner Group)提出,加特纳集团将商业智能定义为:商业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22)数据挖掘(英语:Data mining),又译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英语: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中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自动搜索隐藏于其中的有着特殊关系性(属于Association rule learning)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23)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用户进行信息查询和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查找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狭义的信息检索仅指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即用户根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借助检索工具,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查找过程。广义的信息检索是信息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组织部存储起来,再根据信息用户特定的需要将相关信息准确的查找出来的过程。又称信息的存储于检索。一般情况下,信息检索指的就是广义的信息检索

    (24)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涉及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所以它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重要的区别。自然语言处理并不是一般地研究自然语言,而在于研制能有效地实现自然语言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软件系统。因而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关注计算机和人类(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领域。

    模块七 计算机软件和程序设计基本知识

    考纲解读:

    1. 掌握指令、程序的基本概念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及其分类

    考点1 软件的基本概念

    1. 指令:是指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数码组成。

    一条指令: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操作码+地址码(操作数)

    1. 操作码:指明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的类型或性质,如取数、做加法或输出数据等。
    2. 地址码:指明操作对象的内容或所在的存储单元地址。
    3. 指令系统:指一台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它反映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1. 程序: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指令序列的集合。

    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程序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1. 算法:可以看作是由有限个步骤组成的用来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主要性质是有穷性、确定性和可行性。
    2. 数据结构:是从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它代表信息的一种组织方式,用来反映一个数据的内部结构。其目的是提高算法的效率。典型的数据结构包括线性表、堆栈和队列。
    1. 软件:是指程序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的文档。软件系统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是无须用户干预的各种程序的集合,主要功能是调度、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它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系统支持和服务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等。

    操作系统(OS)是系统软件的核心。

    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

    1. 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机器语言运行速度快,但可读性、通用性和移植性差。
    2. 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是机器语言的符号化表示,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必须先把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标程序)才能被执行。
    3. 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源程序要先被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翻译的方法有“解释”和“编译”两种。

    (1)编译程序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进行汇编及连接后才能在计算机上执行。

    (2)解释程序是对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的每条语句逐句进行解释并执行,最后得出结果,边翻译边执行,不产生目标程序。

       

                            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    语言处理程序

                            系统服务程序

                            数据库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       

    软件系统                               办公自动化

                                           科学计算

                             应用软件包   辅助设计/制造

                                           其他领域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   

                             用户程序

    考点2 程序设计

    1. 程序设计
    1. 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就是分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步骤,然后用函数把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实现,使用时一个一个依次调用即可。(C语言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结构化编程)语言)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把构成问题事务分解成各个对象,建立对象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步骤,而是为了描述某个事物在整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中的行为。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1. 对象:是指要研究的任何事物,是类的实例。
    2. 类:是对象的模板,是对一组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对象的定义,一个类所包含的方法和数据描述一组对象的共同属性和行为。类是在对象之上的抽象,对象则是类的具体化,是类的实例。
    3. 消息和方法:对象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消息进行的,消息是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规格说明,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接收消息的对象、消息名、实际变元

    (2)面向对象的主要特征: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唯一性、分类性

    (3)面向对象的要素:抽象、封装、共享性、强调对象结构而不是程序结构

    (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易维护、质量高、效率高、易扩展

    模块八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考纲解读: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功能,了解网络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2. 了解OSI参考模型、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的基本概念
    3. 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
    4. 掌握组建局域网所需的硬件设备
    5. 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
    6. 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及工作过程
    7. 了解常用的浏览器

    考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公布在不同地点的许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按照规定的网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数据通信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共享资源可以是软件、硬件、数据;把计算机网络划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大部分;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组成网络硬件包括网络服务器、网络工作站、网络连接设备、传输介质等。通信介质是网络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是网络中传输信息的载体;网络连接设备是连接网络所需要的连接部件和设备。网络服务器是为网络提供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工作站是一般用户入网的站点,供用户直接使用的入网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通信软件和通信协议。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处理。

    1.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通常通过网络发消息、电子邮件、浏览等均是计算机网络功能中的数据通信。
    2. 资源共享是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包括网络中软件、硬件、数据资源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
    3. 分布式处理是通过算法将大型的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同时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网络资源,就近快速地进行处理。

    考点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 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 按传输介质分有线网和无线网
    3.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网、星型网、环型网、树型网、网状网、蜂窝型网、
    4. 按传输带宽分类:基带网和宽带网
    5. 按服务方式分类:客户机/服务器网和对等网
    6. 按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混合交换网
    7. 按使用范围分类:公用网和广播式网
    8. 按通信方式分类:点对点式网和广播式网

    总线型以太网就是典型的广播式网络。

    考点3网络传输介质

    网络传输介质是指在网络中传输信息的载体,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类。

    1. 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电信号,光纤传输光信号。
    1. 双绞线:为了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电缆中的每一对双绞线一般是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双绞线既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又可用于传输数字信号。双绞线分类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00米。
    2. 同轴电缆: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内导线组成,内导线和圆柱导体及外界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按直径的不同,分为粗缆和细缆,细缆最大传输距离约为200米,粗缆最大传输距离约为500米。
    3. 光纤:由极细的石英玻璃纤维制成,具有传输数据率高,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差错率低等特点,最大传输距离大约为2000米。
    1. 无线传输介质主要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空气

    考点4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通信线路和各节点之间的几何排列形式,它反映了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局域网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

    1. 总线型结构:采用一条电缆作为公共总线,入网的节点通过相应接口连接到线路上。网中的任何节点,可以把自己要发送的信息送入总线,使信息在总线上传输,供目的节点接收。网上每个节点,可接收也可发送信息,属于分布式传输控制关系。

    优点:安装容易,节点的插入或拆卸非常方便,易于网络的扩充,信道的利用率高。

    缺点:可靠性不高,如果总线出了问题造成整个网络瘫痪,查找故障比较困难。

    1. 星型结构: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中心节点控制全网的通信,任何两节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

    优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管理,故障诊断最容易。

    缺点:网络共享能力比较差,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不高,中心节点一旦出现故障造成全网瘫痪。

    1. 环型结构

    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环中信息沿着一个方向逐站传送,当信息流中目的地址与环上某点地址相符时,信息被该节点的环路接口所接收,而后信息继续流向下一环路接口,直到发送该信息的环路接口节点为止。

    优点:结构简单,控制简单,结构对称性好,成本低。

    缺点:故障诊断困难,扩展性差,环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会造成全网瘫痪。

    1. 树型结构

    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主要在上下节点交换信息,相邻及同层节点一般不进行交换信息。

    优点:结构对称,容易扩展,故障隔离方便,具有一定容错能力,一个分支节点的故障不影响另一分支节点的工作。

    缺点:资源共享能力差,可靠性低,若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则和该中心节点相连接的节点均不能工作。

    考点5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参考模型

    1. 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彼此交换信息必须共同遵守的通信规则。它是一套关于信息传输的顺序、格式、内容等的规则、约定和标准,网络协议至少要包含语法、语义、时序三个要素。
    2. 网络参考模型:

    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1. 物理层:主要是通过机械和电气的方式将各站点连接起来,组成物理通路,让数据通过。主要是传输比特流数据。
    2. 数据链路层:主要是进行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帧可靠地传输,并进行差错检测和流量控制。
    3. 网络层:主要是用来解决多节点传输时的路由选择,进行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包的传输。
    4. 传输层:主要是用来实现端点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
    5. 会话层:主要用来进行两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控制,主要在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接受会话请求,要求双方提供身份验证。
    6. 表示层:主要解决不同数据格式编码之间的转换,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使用户之间的通信尽可能简化,与设备无关。
    7. 应用层:主要是直接为端点用户提供服务,可为用户的应用程序。
    1. 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TCP协议(传送控制协议)工作于传输层,用来保证传送的正确性;IP协议(网际协议)工作于网络层,用来将信息从一个地址传送到另一个地址,但不能保证传送的正确性,是面向无连接的通信协议。

    开放系统互边参考模型OSI

    TCP/IP协议

    应用层

    应用层Telnet、SMTP、FTP、DNS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控制层 TCP、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协议

    网络层

    网际层、IP协议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

    考点6网络硬件设备

    1. 网卡: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设备。网卡通过总线与计算机设备接口相连,另一方面又通过电缆接口与网络传输媒介相连。

    计算机主要通过网卡接入网络,网卡不能进行网络互联,可进行从并行到串行的数据转换,包的装配和拆装,网络存取控制等。主要作用:接收网络中传过来的数据包,解包后,将数据通过主板上的总线传输给计算机,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打包后送入网络。

    网络接口卡的基本功能:数据转换、通信服务、数据缓存

    1. 调制解调器:MODEM:完成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在使用时必须成对使用。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调制;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3、中继器:主要作用是对信号进行放大、整形,使衰减的信号得以再生,并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让其传播得更远,工作在物理层。

    4、集线器: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多个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设备。集线器的一端有一个接口连接服务器,另一端有几个接口与网络工作站相连。集线器的接口多少决定网络中所连计算机的数目。集线器只是一个信号放大和中转的设备,不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所有端口共用一个共享信道的带宽,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每个节点的可用带宽减少,易形成数据堵塞;在同一时刻只为网上的一个客户提供服务。

    1. 交换机:用于将网络拆解成若干分支,可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独享带宽的网络设备。
    2. 路由器:Router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设备,它能将使用相同或不同协议的网络或网段连接起来,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扩大网络的连接范围,工作在网络层。目前,因特网就是通过无数个路由器将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的。可过某些IP地址,禁止局域网访问公网某些IP地址。

    7、网关:Gateway是连接两个不同协议、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的设备。网关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将数据重新分组、包装和转换,使采用不同高层协议的主机仍然可以互相合作,从而完成各种分布式应用。

    8、网桥:Bridge是网络结点设备,它能将一个较大的局域网分割成多个网段,或者将两个以上的局域网互连为一个逻辑局域网。功能就是延长网络的跨度,同时提供智能化连接服务,即根据数据包终点地址处于哪一个网段来进行转发和滤除。

     

    考点7:常见的局域网

    常见的局域网:有线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

    1、有线局域网

    (1)以太网:是最早的局域网,具有传输速率高、网络软件丰富、安装连接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以太网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解决通信信道竞争问题。

    10Base-2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是2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30个。

    10Base-5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是5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100个。适合主干网。

    10Base-T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双绞线,最大网段长度是1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1024个,特点是易于维护。

    10Base-F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是2000米,每个网段的结点数是1024个,最适合在楼间使用。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网络的速度比10Base-T以太网提高了10倍。

    千兆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可以提供1Gbit/s的通信宽带,传输介质有非屏蔽双绞线、多模光纤、单模光纤、同轴电缆以及1000Base-LH光纤,传输距离最长可达100KM。

    万兆以太网:10Gbit/s,主要传输介质为单模光纤。一个网络可以同时传播视频、图像、3D模型、语音和多媒体信息。

    (2)令牌环网:是局域网的传统组网方式之一,它具有实现简单、控制效率高的特点。令牌是一种特殊的控制帧,在一个环上只能有一个令牌。令牌在网中不断环绕,站点一旦抓住令牌便可以传输数据。令牌在物理上不是一个连续的环,而是由一段一段的点到点的线路段首尾相接而成的。

    (3)令牌总线网:结合了总线网和令牌网的优点,设计的全新网络;该网络物理上采用总线结构以获得较高的可靠性,但在逻辑上采用令牌环的工作原理。

    (4)FDDI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是一种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高速的、通用的环状网络。以100Mbit/s的速率跨越长达100km的距离,连接多达500个设备,既可以用于城域网,也可以用于局域网。

    (5)ATM网异步传输模式:使用53个字节固定长度的传输单元进行数据交换,称为“信元交换”,其信元交换的速度非常快,可提供不同的传输速率,最多能达至10Gbit/s,从而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传输服务,非常适合音频和视频的数据传输。

    (6)交换式局域网:采用以交换机为中心的拓扑结构。每一个结点都是通过交换机和其他结点联系。在进行结点和结点之间一对一通信时,数据信息并不发给其他各结点。和交换机相连的其他结点也可以并发地进行通信,各个通信互不干扰。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7)虚拟局域网VLAN:是建立在交换技术基础上的。

    2、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是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

    WLAN使用ISM无线电广播频段通信。WLAN的802.11a标准使用5GHz,支持的最大速度为54Mbps,而802.11b和802.11g标准使用2.4GHz频段,分别支持最大11Mbps和54Mbps的速度。

    (1)Wi-Fi无线保真:是一种商业认证,具有Wi-Fi认证的产品符合IEEE802.11b无线网络规范,它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WLAN标准。IEEE802.11这个标准已被统称作Wi-Fi。

    (2)蓝牙是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米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特点:功能强大、耗电量低、成本低廉。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数据速率为1Mb/s,采用时分双工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使用IEEE802.15协议。

     

    考点8:局域网的特点及组建

    局域网是一种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将计算机及各种设备互连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通常为一个部门或单位所有,易于建网、维护和扩展。

    主要特点:覆盖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

    对等网是一种最简单的局域网,网络中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彼此平等,没有主从之分,没有服务器,计算机之间可以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

    客户/服务器网络是最常用的传统方式,网络中计算机有主从之分,客户机提出请求,服务器为之服务。

  4. 局域网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网卡、双绞线、集线器或交换机
  5. 组建局域网的操作流程:安装网卡→制作双绞线→安装网卡驱动程序→配置网络协议→共享资源
  6. Internet的产生背景:Internet的前身是ARPANET,它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其核心技术是分组交换技术。1983年TCP/IP协议正式成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标准。
  7. Internet的定义:是通过网络设备将世界上不同地区、规模大小不一、类型不一的网络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因此也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8. 我国四大主干网
  9.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telnet://主机地址 例:telnet://center.njtu.edu.cn
  10. 电子公告板(BBS)BBS上开设了许多专题,用户可以匿名登录,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召开网络会议,进行娱乐活动
  11. 网盘:又称为网络硬盘,是由网络公司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向用户提供文件的存储、访问、备份、共享等文件管理功能,用户不需要随身携带,更不怕丢失。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管理、编辑网盘里的文件,做到随时随地读取及使用,存储等服务。
  12. 博客Blog:又称为“网络日志”,是以网络为载体,简易迅速地发布个人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13. 微博MicorBlog:是一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通常有140个字符的长度限制。
  14. 微信: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给好友发送语音、文字消息、表情、图片和视频,还可以分享照片到朋友圈。
  15. 网络电话:又称IP电话,是在Internet网上通过TCP/IP协议实时传送语音信息的应用。目前IP电话分三类:计算机到计算机、计算机到电话、电话到电话。
  16. IP地址的分类
  17. 电话拨号入网:以电话线接连调制解调器上再连接到电脑,使用当地电信接入部门的公共拨号方式上网。
  18. ADSL接入:需要标准网线、网卡、ADSL调制解调器,在当地电信部门开通服务后,在PC端以专属用户名、密码进行连接。
  19. 小区宽带接入:采用FTTx光纤+局域网LAN接入和ADSL局域网接入两种方案。
  20. 无线上网:需要一台无线路由器,设置后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可以使多台有无线接入的设备同时上网。
  21. 超文本Hypertext与超媒体hypermedia
  22. URL与信息定位: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由三部分组成:服务器类型、主机名和路径及文件名
  23. 搜索引擎的概念:
  24. 简单查询:
  25. 使用双引号:给要查询的关键词加上双引号,可以实现精确的查询。
  26. 使用加号(+):在关键词的前面使用加号,等于告诉搜索引擎该单词必须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网页上。
  27. 使用减号(-):在关键词的前面使用减号,等于告诉搜索引擎在查询结果中不能出现该关键词。
  28. 使用通配符:*表示匹配的数据不受限制,?表示匹配的字符数要受到限制,主要用在英文搜索引擎中。
  29. 使用布尔检索:指通过标准的布尔逻辑关系来表达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查询方法:and逻辑“与”:表示它所连接的两个关键词必须同时出现在查询结果中。例:computer and book
  30. 使用括号:当两个关键词用另外一种操作符连在一起,但又想把它们列为一组时,就可以将这两个词加上圆括号。
  31. 百度(http://www.baidu.com)
  32. google(http://www.google.com.hk)
  33. 中文雅虎(http://www.yahoo.com)
  34. 网易(http://so.166.com)
  35. 21CN(http://search.21cn.com/)
  36. 新浪(http://search.sina.com.cn)
  37. 搜狐(http://dir.sogou.com/)
  38. 一搜(http://www.yisou.com)
  39. 中国电信黄页(http://search.yellowpage.com.cn/)
  40. 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Windows操作系统默认浏览器。IE是使用最广泛的网页浏览器,界面简洁,但因插件太少,使用不太方便。
  41. Mozilla Firefox火狐浏览器:缩写Fx,由Mozilla基金会(谋智网络)与开源团体共同开发的网页浏览器,该浏览器小巧、方便、快捷,具有正常使用所需的插件,市场占有率较高。
  42. Google Chrome谷歌浏览器:是一款由Google(谷歌)公司开发的开放原始码网页浏览器,该浏览器目标是提升稳定性、速度和安全性,并创造出简单且有效率的使用者界面,具有各种各样的插件,缺点:占用内存较大。
  43. 搜狗浏览器:是首款给网络加速的浏览器,可明显提升公网教育网互访速度,通过业界首创的防假死技术,使浏览器运行快捷、流畅且不卡不死,具有自动网络收藏夹、独立播放网页视频、flash游戏提取操作等多项特色功能,并且兼容大部分用户使用习惯,支持多标签浏览、鼠标手势、隐私保护、广告过滤等主流功能。
  44. 360浏览器:是360安全中心推出的一款基于IE和Chrome双内核的浏览器,该浏览器和360安全卫士、360杀毒等产品一同成为360安全中心的系列产品,其拥有全国最大的恶意网址库,采用恶意网址拦截技术,可自动拦截木马、欺诈、网银仿冒等恶意网址。独创沙箱技术,在隔离模式下即使访问木马也不会感染。
  45. 腾讯TT浏览器:QQ浏览器:是一款集多线程、黑白名单、智能屏蔽、鼠标手势等功能于一体的多页面浏览器,具有快速、稳定、安全、网络化的优质浏览器。
  46. 百度浏览器:是百度公司开发的一款简洁轻快的浏览器。针对性强,依靠百度强大的搜索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具有百度特色的上网新体验。
  47. 遨游浏览器Mathom:是一款基于IE内核的,多功能、个性化多标签浏览器。支持各种外挂工具及插件,能有效减少浏览器对系统资源的占用率,提高网上效率。
  48. ,缺点:占用内存较大。
  49. 搜狗浏览器:是首款给网络加速的浏览器,可明显提升公网教育网互访速度,通过业界首创的防假死技术,使浏览器运行快捷、流畅且不卡不死,具有自动网络收藏夹、独立播放网页视频、flash游戏提取操作等多项特色功能,并且兼容大部分用户使用习惯,支持多标签浏览、鼠标手势、隐私保护、广告过滤等主流功能。
  50. 360浏览器:是360安全中心推出的一款基于IE和Chrome双内核的浏览器,该浏览器和360安全卫士、360杀毒等产品一同成为360安全中心的系列产品,其拥有全国最大的恶意网址库,采用恶意网址拦截技术,可自动拦截木马、欺诈、网银仿冒等恶意网址。独创沙箱技术,在隔离模式下即使访问木马也不会感染。
  51. 腾讯TT浏览器:QQ浏览器:是一款集多线程、黑白名单、智能屏蔽、鼠标手势等功能于一体的多页面浏览器,具有快速、稳定、安全、网络化的优质浏览器。
  52. 百度浏览器:是百度公司开发的一款简洁轻快的浏览器。针对性强,依靠百度强大的搜索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具有百度特色的上网新体验。
  53. 遨游浏览器Mathom:是一款基于IE内核的,多功能、个性化多标签浏览器。支持各种外挂工具及插件,能有效减少浏览器对系统资源的占用率,提高网上效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