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 使用 Google 公司推出的 Go 语言 进行开发实现,基于 Linux 内核的 cgroup,namespace,以及 AUFS 类的 Union FS 等技术,对进程进行封装隔离,属于 操作系统层面的虚拟化技术。由于隔离的进程独立于宿主和其它的隔离的进程,因此也称其为容器。
Docker 在容器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封装,从文件系统、网络互联到进程隔离等等,极大的简化了容器的创建和维护。使得 Docker 技术比虚拟机技术更为轻便、快捷。
Docker 和传统虚拟化方式的不同之处:
传统虚拟机技术是虚拟出一套硬件后,在其上运行一个完整操作系统,在该系统上再运行所需应用进程;而容器内的应用进程直接运行于宿主的内核,容器内没有自己的内核,而且也没有进行硬件虚拟。因此容器要比传统虚拟机更为轻便。
Docker 包括三个基本概念
镜像(Image)
容器(Container)
仓库(Repository)
Docker 镜像是一个特殊的文件系统,除了提供容器运行时所需的程序、库、资源、配置等文件外,还包含了一些为运行时准备的一些配置参数(如匿名卷、环境变量、用户等)。镜像不包含任何动态数据,其内容在构建之后也不会被改变。
镜像(Image)和容器(Container)的关系,就像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 类 和 实例 一样,镜像是静态的定义,容器是镜像运行时的实体。容器可以被创建、启动、停止、删除、暂停等。
镜像使用的是分层存储,容器也是如此。每一个容器运行时,是以镜像为基础层,在其上创建一个当前容器的存储层,我们可以称这个为容器运行时读写而准备的存储层为 容器存储层。
Docker Registry
镜像构建完成后,可以很容易的在当前宿主机上运行,但是,如果需要在其它服务器上使用这个镜像,我们就需要一个集中的存储、分发镜像的服务,Docker Registry 就是这样的服务。
一个 Docker Registry 中可以包含多个 仓库(Repository);每个仓库可以包含多个 标签(Tag);每个标签对应一个镜像。
通常,一个仓库会包含同一个软件不同版本的镜像,而标签就常用于对应该软件的各个版本。我们可以通过 <仓库名>:<标签> 的格式来指定具体是这个软件哪个版本的镜像。如果不给出标签,将以 latest 作为默认标签。
Docker 命令大全
容器生命周期管理
run:
-a stdin: 指定标准输入输出内容类型,可选 STDIN/STDOUT/STDERR 三项;
-d: 后台运行容器,并返回容器ID;
-i: 以交互模式运行容器,通常与 -t 同时使用;
-P: 随机端口映射,容器内部端口随机映射到主机的高端口
-p: 指定端口映射,格式为:主机(宿主)端口:容器端口
-t: 为容器重新分配一个伪输入终端,通常与 -i 同时使用;
–name=“nginx-lb”: 为容器指定一个名称;
–dns 8.8.8.8: 指定容器使用的DNS服务器,默认和宿主一致;
–dns-search example.com: 指定容器DNS搜索域名,默认和宿主一致;
-h “mars”: 指定容器的hostname;
-e username=“ritchie”: 设置环境变量;
–env-file=[]: 从指定文件读入环境变量;
–cpuset=“0-2” or --cpuset=“0,1,2”: 绑定容器到指定CPU运行;
-m :设置容器使用内存最大值;
–net=“bridge”: 指定容器的网络连接类型,支持 bridge/host/none/container: 四种类型;
–link=[]: 添加链接到另一个容器;
–expose=[]: 开放一个端口或一组端口;
–volume , -v: 绑定一个卷
start/stop/restart
kill:
-s :向容器发送一个信号
rm:
-f :通过 SIGKILL 信号强制删除一个运行中的容器。
-l :移除容器间的网络连接,而非容器本身。
-v :删除与容器关联的卷。
pause/unpause
create
exec:
-d :分离模式: 在后台运行
-i :即使没有附加也保持STDIN 打开
-t :分配一个伪终端
容器操作
ps:
-a :显示所有的容器,包括未运行的。
-f :根据条件过滤显示的内容。
–format :指定返回值的模板文件。
-l :显示最近创建的容器。
-n :列出最近创建的n个容器。
–no-trunc :不截断输出。
-q :静默模式,只显示容器编号。
-s :显示总的文件大小。
inspect:
-f:指定返回值的模板文件。
-s:显示总的文件大小。
–type:为指定类型返回JSON。
top
attach
events:
-f:根据条件过滤事件;
–since:从指定的时间戳后显示所有事件;
–until:流水时间显示到指定的时间为止;
logs:
-f:跟踪日志输出
–since:显示某个开始时间的所有日志
-t:显示时间戳
–tail:仅列出最新N条容器日志
wait
export:
-o :将输入内容写到文件。
port
容器rootfs命令
commit:
-a:提交的镜像作者;
-c:使用Dockerfile指令来创建镜像;
-m:提交时的说明文字;
-p:在commit时,将容器暂停。
cp:
-L :保持源目标中的链接
diff
镜像仓库
login
pull:
-a:拉取所有tagged镜像
–disable-content-trust:忽略镜像的校验,默认开启
push:
–disable-content-trust :忽略镜像的校验,默认开启
search:
–automated:只列出automatedbuild类型的镜像;
–no-trunc:显示完整的镜像描述;
-s:列出收藏数不小于指定值的镜像。
本地镜像管理
images:
-a:列出本地所有的镜像(含中间映像层,默认情况下,过滤掉中间映像层);
–digests:显示镜像的摘要信息;
-f:显示满足条件的镜像;
–format:指定返回值的模板文件;
–no-trunc:显示完整的镜像信息;
-q:只显示镜像ID。
rmi:
-f:强制删除;
–no-prune:不移除该镜像的过程镜像,默认移除;
tag
build:
–build-arg=[]:设置镜像创建时的变量;
–cpu-shares:设置cpu使用权重;
–cpu-period:限制CPUCFS周期;
–cpu-quota:限制CPUCFS配额;
–cpuset-cpus:指定使用的CPUid;
–cpuset-mems:指定使用的内存id;
–disable-content-trust:忽略校验,默认开启;
-f:指定要使用的Dockerfile路径;
–force-rm:设置镜像过程中删除中间容器;
–isolation:使用容器隔离技术;
–label=[]:设置镜像使用的元数据;
-m:设置内存最大值;
–memory-swap:设置Swap的最大值为内存+swap,"-1"表示不限swap;
–no-cache:创建镜像的过程不使用缓存;
–pull:尝试去更新镜像的新版本;
–quiet,-q:安静模式,成功后只输出镜像ID;
–rm:设置镜像成功后删除中间容器;
–shm-size:设置/dev/shm的大小,默认值是64M;
–ulimit:Ulimit配置。
–tag,-t:镜像的名字及标签,通常name:tag或者name格式;可以在一次构建中为一个镜像设置多个标签。
–network:默认default。在构建期间设置RUN指令的网络模式
history:
-H:以可读的格式打印镜像大小和日期,默认为true;
–no-trunc:显示完整的提交记录;
-q:仅列出提交记录ID。
save:
-o :输出到的文件
load:
–input,-i:指定导入的文件,代替STDIN。
–quiet,-q:精简输出信息。
import:
-c:应用docker指令创建镜像;
-m:提交时的说明文字;
info|version
info
version:
-f :指定返回值的模板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