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和产品优化的几个反直觉现象

本文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业务和形态,没有公开任何数据和需要保护的技术。

互联网产品和算法的优化,是广大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但想准确衡量线上实验效果,从来都不简单。笔者将这些反直觉现象,总结成三个典型案例予以讨论。然而它们的隐秘性一个比一个更大。

太长不看的,可以直接看精简版:

左手倒右手:多个入口挨个优化,此消彼长,一年到头大盘没变

只看点击率:用户完成功能需要更多的操作,页面越来越复杂,却不自知

系统耦合:模型变差,但点击率效率是涨的。最后发现是系统间耦合破坏实验分层假设,流量分布发生了改变, 曝光PV比点击PV跌得更多

大部分人只对delta(增量)有感知。第一版从0开始,很难做AB实验,第一版做的太好了反而给后续的迭代拦路了,一定要做的足够快(cha),然后快速迭代,这样才能符合“互联网思维”。

下面是正文。

1. 左手倒右手

通常,一个功能有多个入口。流量如同沙漏,一层层地从上往下漏:

3a52ca5b8fa5df77b6f84f906ef0360c.png

例如有四个入口, 当D入口的样式或算法改变,而用户对新样式很感兴趣,就会到新入口D尝试。于是A,B, C 的流量转到了D,D点击率置信提升。但是实验挂载的指标常常只有D入口,总量无置信变化,却又很难检测出其他入口流量的下降。

随着用户对新入口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实验变得不置信了,不过没关系,实验报告早就写好了,推全了。 那下一次就是优化A了...最后结果是,忙活了一整年,发现整个大盘原地不动。此消彼长,彼消此涨。左手倒右手,乐此不疲。 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在游泳池里来回扑腾。

指标下钻也是一样,全局无变化,那么下钻到某个特定口径,就置信提升了。但原因可能只是流量从其他地方,流到了这个特定口径中。  

其根本原因是,用户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比如买鞋,只要经济形势没有明显变化,总量就是一亿双。每个用户不论点了多少下,最终也只会成交比较确定的数目。 

悲观地来说,可能80%的实验都是左手倒右手; 乐观地说,对全局大盘没有影响的实验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原先的体验短板被补齐了,这也是贡献。 但从实验测量的角度,怎么来判断用户是因为新鲜,还是真正的用户体验的提升呢?以笔者拙见:

  • 增加流量系统的完整监控:即使是单入口实验,也要去分析其他入口的流量和用户流转,并观察足够长的时间以确定用户的对新样式的接受度。

  • 全局留白和长期实验: 以年的单位,对所有实验进行汇总,整体统筹的来看全年效果。

以上都提出要长期观察,但是长期实验是很难实施的,它极大地增加了实验门槛和观察时长,违背了互联网“快即是好”的教义,你让大家等三个月再给老板汇报吗? 

另外,长期实验可能从根本上不可行: 物理实验假设了系统的参数是确定和稳态的,但用户实验不是,用户有记忆性,显著地会受整体大盘,前期实验和用户习惯的影响:今天喜欢,明天就疲劳; 不仅如此,实验分层的流量很可能会在收集和训练时泄露,进而使得所有实验效果在长期看会趋于平均。   这就导致了实验在分桶和时间上耦合, 短期看有效果的实验,长期看就未必有效果。

2. 点击越多,产品越好? 

如果说在老板那里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那应该是对指标口径的严格要求了。 

一切优化都是需要指标的,而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并不简单,极大地影响了优化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 指标是一切问题的开始。定义好的指标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否则方案可以不用看了。

实际情况中,实验测量天生受到了度量手段的限制,除了上面的长期性, 用户需求不一定非要通过点击来实现。可是大部分情况下,只有点击和转化才有埋点。这就造成了实验指标度量不准的问题。我们举三个例子:

一个音乐播放器,如果其团队的KPI是应用打开次数。 那么在锁屏界面的小banner播放器上,按钮越少越好。 如果把“上一首”按钮去掉,那么用户就不得不进入APP再去点击上一首,应用打开次数直线上涨。可是这样的优化,除了增加用户的操作步骤,有什么意义呢? 

9090914a861eb01b70feaa9c804f112e.png

一个列表展示页,如果因为某些标签展示,导致关键信息如标题展示不全,用户为了看清标题,就不得不点击进入详情页,进而导致点击率飙升,可是这是反用户的。产品连最关键的信息都没展示全,还谈什么体验?反过来说,很多产品优化,越是把丰富信息在列表页展示出来,用户在列表页已经获得了足够信息,点击就越少,最后线上点击率爆降,那该实验该推全吗? 

再一个大家熟知且可怕的例子,一个APP的广告安装引流: 直接最大化装机量和展示量,只要能提升装机量,那么其他问题就不是问题。那么各种五迷三道的事情就出现了:部分厂商的牛皮癣广告,弹窗,自动安装等,无所不用其极。

这本质是指标的设定和评价问题。以笔者拙见, 商业和战略目标,业务目标, 产品目标,技术目标, 四者应该是有不同的推导逻辑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但现实情况是,技术背产品目标,产品背业务目标,最终全部坍缩到了某个特定的指标如点击率上。 而一旦这个指标并不能完整地刻画整个系统时,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 

因为要最大化点击率,所以页面自然而然地进化地越来越复杂,入口越来越多。点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后的转化成交和用户口碑和留存才是,我们却常常搞混了目的和手段。 用户迷失在信息的迷宫中,用大量无效的点击换得了团队的KPI。 反之,你要花大量的功夫给老板解释,为什么点击率降了还要推全?

 以笔者拙见, 有以下可能解法:

  1. 更完整和清晰的指标体系:  区分上述四个目标(商业/业务/产品/技术),完善推导思考, 并引入其他体验指标。 搜索有满意度评测,推荐有不感兴趣的负反馈按钮,以及用户体验评测和原声反馈。当然期间遇到不少问题:虽然大部分体验指标很难作为算法优化的目标;算法导致的个性化也使得评测变成了难题。 

  2. 提升测量的准确性: 例如尽可能地简化反馈,将反馈行为和用户必然使用路径绑定在一起:如抖音的上下滑,婚恋匹配程序的左右滑。 喜欢即点击,不喜欢即滑动,反馈越简单,收集越准确。 不过很多产品的设计未必能如此极简。  另外,似乎也没有团队或模型,专门研究用户在“干什么”或“怎么想”。  排除隐私考虑,如果眼动甚至脑电能引入,优化便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3. 引入带约束的目标。 如最小化用户成交所需的点击和停留时长,可能真没人这么使用。 工具属性的产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让用户在尽可能方便简单地使用,“用完即走”。  问题是,没人甘心只做工具,所有的APP都想做平台,总想让用户留下来,先看文章再点广告。 负责工具的和负责商业化的,在企业里通常是两个并行部门。 商业化部门看了这个指标直摇头:你这老同志坏得很呢!用户不点击了,我们的饭碗怎么办?



3. 指标耦合逆优化

这个问题相比前面两个更难以察觉。实验系统通过分层实验和参数正交保证各系统的解耦。但当两个算法模块之间有内生的耦合性时,分层实验的假设就被破坏了。

介绍一种典型情况:移动端搜索的分卡片feeds流。由于单个query会触发多种类型的结果。因此会设计不同的卡片,卡片间通过效率预估进行“组间排序”,例如搜美团,对外卖感兴趣的用户美团外卖在前面,而对股票感兴趣的则股票卡片在前面。 卡片在内部进行商品的“组内排序”。它们通常由不同团队负责。

当上线新模型时,如果组内新模型效果发生变化,如将冷门商品排到前面,组间排序模型会预估卡片效率下降,进而使得整个卡片排名相对靠后,导致卡片曝光下降, 但本卡片点击PV的下降程度反而比曝光量要小。分子分母都变小,而分母小的更多。

这就是耦合导致“指标逆优化”:组内模型效果变差,反而本卡片的点击率提升! 

这种现象也很难观察, 你说卡片的曝光PV降了呀? 但因为搜索是分query的,以上现象可能只在一部分query上出现。卡片间的效率越相似的query,组间排序的震荡反而会更大。 不下钻根本发现不了。

算法优化,还得去摸清上下游系统的脾气。系统间耦合使得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实验效果真的能反映真实的模型性能吗?对此恐怕难有通用的解决方案。笔者拙见,先解耦,再优化。参考EM算法,先固定住一个优化另外一个。当然,首先是要发现问题,并说服上下游一起优化。



4. 算法的未来

现在,回到文章最前面的那张图,应该就一目了然了。三个维度的耦合都可能存在,而现实中,多个维度的耦合甚至会同时发生,进而大大增加问题的复杂性。

5ac29cf90f053cbdadf5a4c92a376929.png

产品和算法迭代还有其他问题,如:

  • 大部分人只对delta(增量)有感知。第一版从0开始,很难做AB实验,那么不论基线做得多好,都很难量化地作为迭代贡献。第一版做的太好了反而给后续的迭代拦路了,一定要做的足够快(cha),然后快速迭代,这样才能符合“互联网思维”。 

  • 找软柿子捏: 很多活动类的基线都是随机,可是跟随机比获得100%提升,有意思吗?  这也是对第一点的延伸。

  • 拿着锤子找钉子:搞出一个技术,然后往所有的业务上硬套。配合上多个优化点,最后起作用的很可能不是这个技术,而是特征或样本优化

  • 产品和算法脱节: 产品看绝对, 算法看相对。不论绝对指标跌得如何洪水滔天,算法依然可以讲自己的故事,分享transformer可以堆叠多少层。 反过来,产品也不理解算法逻辑,认为算法就是没有业务sense的“配置生成器”。 

  • 实验次数多了,指标关注多了,实验系统总会发生第一类错误,总能找到置信上涨的实验。只要实验够勤奋,就能通过反复的震荡,来获得N次实验推全,而对大盘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

这涉及到非常复杂的问题,一篇文章必然无法讲完。但是,我们能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是花时间去思考和揣摩更加科学、严谨和长期的指标体系。长期有耐心。对复杂系统心存敏感和敬畏。其次, 做产品和做算法不能纯靠AB实验;由于测量能力和准确性的限制, 过分依赖指标优化,会导致恶劣的产品和算法。深度学习和实验系统的复杂性虽高,但不能成为懒惰的借口。只看指标,不做深入分析,就是鸵鸟心态。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现有的算法还不够好, 在与亿万用户的交互过程当中,我们的算法还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小红书的种草心智,大概率也不是由算法来获得的。 算法只能follow和猜测,却不能拿捏用户的想法,更不能智能地影响它。 算法流量机制依然需要专家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算法优化的公平性也逐渐提上日程, 其他例如算法歧视,和信息茧房,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解法。

推而广之,绩效考核也是如此。人都是很聪明的,只要给他制定一个规则,他就能通过各种方式来破解这套规则,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虽然数据是金标准,可是数据也是人定出来和测算出来的。 我还是比较认可“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的理念。 目标要做牵引,而不是绝对要求:太过绝对的只关注指标的好坏,会让动作变形。一个不好的过程获得的好的指标,比好的过程获得一般的指标,带来的副作用更大。

1a541bd36d9c835d0c6dc5604e32e62f.jpe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