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四剑客 之 凯利方格法

一、基本理论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 George Kelly)提出了个人构建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就如科学家(Every man is a scientist),科学家探索与钻研,以预测、控制所研究的事物;人之于他/她所身处的世界亦然:不断建构、检验,继而修正他/她对于周遭事物的认知方式与模型,最终也是为了可以预测、控制生活。

构建(construct)是这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构建是相对于个人的,是个人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理解事物之间如何相似又如何相异的过程。它通常是一组对立概念(如,自信VS自卑),而且是有层级的,与个人价值观更相关的视为核心构建。

基于该理论,凯利设计了一套心理咨询疗法用于抽取构建,从而帮助咨询师以及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心理问题。咨询过程中涉及到一项重要的访谈技术,即今天要介绍的——凯利方格法(Kelly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下称RGT)。


(George Kelly, 1905-1967)

RGT作为辅助心理咨询的技术已超过40年,并被广泛运用在心理学以外的领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是如何理解某个话题、某个问题域(problem domain)的,从而建立心智地图等。同时它作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能实现态度、感觉与认知的量化。

而在UX领域,RGT可以有何应用?举例而言:

1.可用于研究用户对于同类竞品的认知差异(从品牌、到功能到体验到……)
2.在设计初期阶段,可用于比较不同的概念原型方案
3.可用于研究评估体系,例如用户会从哪些细分维度来评价界面的易用性、功能……等

当然,学习了这套技术的基础,可以变化出各种研究命题。下面以一个虚拟的研究主题来展开阐述。

我们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帐号身份,比如豆瓣的、微博的、开心网的、QQ的、人人网的……那么,在这些不同网站上的“我”加上真实世界中的我,这众多的“我”之间,有什么相似与相异呢?这也将反映出“我”对于这些网站在不同方面的认知状况。


二、操作

RGT是基于访谈的技术。接下来将携上述例子,介绍建立一个凯利方格的完整过程。方格包含元素(element)构建(construct)评分(rating)三个关键概念,它们将贯穿于整个访谈。

STEP1:元素整理

元素是研究主题的具体讨论对象,需要首先确定好。至少需要4个元素,否则进行RGT的意义就不大了。

在本例,元素包括真实世界的我,豆瓣上的我,微博上的我,开心网上的我,QQ上的我,人人网的我。

STEP2:构建抽取(Construct Elicitation) 

这是RGT最核心的步骤,在访谈中将循环进行若干轮,每轮细分步骤如下——

(1)抽取、呈现元素。首先要在所有元素中抽取若干,最常用的方式是三元组法,即从所有元素中抽三个进行比对。但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二元组法会更易于抽取到两极化的构建。三元组的抽取顺序可以事先全部设定好,若无需过于严谨的话,在头一两轮可以采取随机。笔者的做法是将元素编号,并在现场准备一副扑克牌。让用户挑选三张扑克牌,然后以数字对应元素。但是进行到后面的轮次,可以改为研究员人工挑选元素,尽量使未被一同讨论过的元素得以组合在一起。

(2)循环提问。首先将抽取出来的三个元素呈现给用户在具体操作现场,可以口头描述的方式,或以屏幕、纸质卡片等形式呈现元素)。接着,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基本套话是“您认为X,Y,Z中,哪两个比较相似?哪个与其他两个不一样?”在用户确定了分类后,追问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对构建被抽取出来。


               


                      

完成一个三元组的提问、成功获取一对构建后,换一个新的三元组进行同样的提问。不一定需要穷尽所有三元组,需要考虑用户疲劳度。实际上,访谈过程中会出现饱和点,即不再有新的构建被提出,此时即可中止提问。

(3)追问与提炼。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用户的回答只是一些表面构建。比如男-女,蓝色-红色,用户人数多-少……事实上,凯利的学生亨特概括了几类可被视作无用的构建:

- 过于宽泛的构建:如,人-动物;男-女。
- 地理构建:如,粤ICP-京ICP的;甲坊-乙坊。
- 表面构建:如,黄头发-黑头发;蓝色系-绿色系
- 模糊构建:如,好-不好,不错-不怎么样。

个人态度、行为、感知相关的内容,才是核心构建,以上几类构建则无法提供这些信息。因此,研究员需要进一步深挖追问,使用下一篇文章将要讲述的攀梯访谈术从表面探寻更有意义的构建。

在经历完以上步骤后,应能形成如下图所示的方格,要注意正向和反向需要各自成一列。


注:以上构建纯属虚构,每行为一对。

STEP3:评分* 

这一步骤是要请用户为所有元素在每一对构建上进行评分。笔者为该步骤标上星标,是认为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这部分设为可选。因为在前面的抽取过程中已经能提炼到大量有用信息,评分这一步的主要价值在于有利于量化分析。

评分有两种常用方式:量表法与序列法。

量表法就是将两级赋分,中间过度。例如使用5分量表,那么5分代表最接近左级,1分代表最接近右级的描述。序列法相对更简单,即在所有元素中,选出最接近某级的元素为1,其次是2,依次排序。量表法是更常用的方法,后续数据分析能做更多挖掘。

以上分数纯属乱填。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需要考虑到一种很可能的情况:在对某对构建评分时,某个元素可能不适用。比如,“新浪微博”可能同时很文艺也很世俗,而“既不也不”的情况也很可能存在,这时候有三种处理方式:

1. 丢弃这对构建
2. 让用户置空不打分,但在后续统计时折成半分(如5分量表则为2.5分)
3. 鼓励用户尽可能思考最具代表性的情况

至此,一个方格建设完毕。

STEP4: 数据分析 

正常情况下方格是基于一个个体用户的,所以完成调研后,首先需要通过内容分析整理好所有构建。进一步的计算主要针对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似性,方法包括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集簇分析等,即可对单个方格也可对全体用户的方格进行汇总分析。对于上述例子而言,通过统计可得到哪两个网站在哪些维度(构建)上比较相似等结论。数据分析这部分过于庞杂,不做过多探讨,详细的使用SPSS分析的方法请参考墨尔本大学心理系提供的手册


三、实践应用

以上介绍了RGT的基本理论及完整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可取其精华加以变通。广告学与营销学对于RGT的应用繁多,例如进行品牌或具体产品的消费者认知对比、购买关键因素分析等,但往往只进行到抽取构念这一步而不评分。在工业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包括了解员工如何评价不同的领导人,厘清模糊的工作岗位的确切定义等。信息系统领域有不少文献利用RGT探讨用户对于检索系统的评价维度。人机交互领域在网站对比、字体对比、原型对比等方面都有文献。

总而言之,只要了解基本的定义与操作,RGT的应用范畴还是很广的。当然,它与下篇文章即将介绍的攀梯访谈术结合,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RGT的利与弊

RGT是一种既发散又良好收敛的技术,它的优点包括——
(1)操作结构化,减少不同研究员导致的结果参差。但对于用户是非结构化的访谈,避免了事先提供一个框架给用户,完全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诱导用户说出自己的想法,继而从用户的视角构建出关于主题的心智地图。
(2)结果清晰简单,后期数据处理相对轻松,降低时间成本

当然,RGT也有它的缺陷。比如:至少需要四个元素才能发生作用;很可能抽取到大量无用的构建;一般需要8~10人(取决于具体研究主题),而一对一的形式耗时长(当然,也可以尝试在焦点小组用这种方法)。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凯利方格法这种访谈技术,希望对于您挑房挑车、挑老公老婆等人生大事有所帮助!其实,把元素换成现在的我,1年后的我,1年前的我,10年前的我,10年后的我,您也可以给自己做个心理咨询玩玩哟!发挥你的想象力吧!感谢收看,下文将介绍手段目的链以及超好玩的攀梯访谈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