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2日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Intel和AMD同时发布了针对笔记本的产品Athlon XP-M和Intel的迅驰平台[26]。迅驰平台一经推出立刻得到认可,第一代迅驰平台由Pentium M处理器、基于Intel 855的Mobile Chipset和基于Intel PRO/Wireless 2X00的无线网卡芯片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在Pentium M之前,笔记本使用的处理器是基于台式机处理器的简化版本,而Pentium M是一个专门为笔记本重新设计的。Pentium M主要基于Pentium III Tualatin,并作出了许多改动。指令流水线从Pentium IV的20/31级缩短为12级,或者说从Pentium III的10级提高到12级;第一次提出了超线程的概念;增加了μop Fusion功能以提高流水线的效率,在之前的处理器一个μop只能使用两个操作数,而Pentium M中的μop可以使用三个操作数。
Pentium M系列处理器是P6系列处理器的终结者,在此之前的Pentium Pro,Pentium II和Pentium III都是基于P6的,Pentium M处理器只使用了Pentium IV的前端总线。从这个角度上看,Pentium M处理器主要基于P6核心。但是Pentium M处理器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在那个年代64位处理器和双核才是真正的焦点。
当时许多用户还经常将Pentium M处理器和迅驰平台混为一谈,Intel花费了3亿美元的广告费进行澄清。大家非常不解为什么Pentium M处理器加上别的Chipset或者无线网卡芯片都不能称为迅驰。在多数人眼中处理器才是最重要的,太多的人认为迅驰不过是一个广告的嘘头。Intel却将这个嘘头发扬光大,除了迅驰一代(Carmel 平台)外陆续推出一系列笔记本平台,2005年推出Sonoma平台,2006年推出Napa平台,2007年推出Santa Rosa平台,还要在2008年和2009年陆续推出Montevina平台和Calpella 平台。这些平台产品除了处理器芯片之外,还包含了Chipset和无线网卡芯片。这些平台的推出使Intel在笔记本领域几乎一统天下。
AMD在2005年4月发布旨在针对Pentium M处理器的Turion 64时[26],居然找不到实质的对手,Pentium M系列处理器都隐藏在各自的平台里,而偏偏AMD当时并没有平台的概念。当时Turion 64处理器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Acer发布的一系列“法拉利笔记本”。这些笔记本从设计到造型都令人耳目一新。跳跃的火焰伴着宁谧的夜晚,骏马如闪电越过长空。炫红的法拉利F2004赛车模型使围观这款笔记本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但即便是这款法拉利笔记本的推出也远改变不了Intel在笔记本市场的领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AMD做出购买ATI的决定。
ATI与nVidia在图像处理领域上并称双雄,Intel和AMD都是ATI的大客户。Intel除了购买ATI和nVidia的图像处理芯片外,自己也掌握图像处理的技术并将显卡集成在自己的Chipset中,而AMD则必须要依赖ATI和nVidia,这也是AMD急于收购ATI的原因,AMD需要具有和Intel进行平台竞争的能力。2006年7月24日,AMD以54亿美金收购ATI。之后Intel突然成为AMD最大的客户,这也意味着AMD强行参加平台之争的许多不合理。
平台之争是Intel和AMD之间的一场全方位较量,这种可以给客户提供“Turn-key Solution”战争的背后,是两个公司底蕴的抗衡。这是一个由若干战役组成的一场大的会战,是两个正规军拉开阵势的正面之争。
“飞机终将被击落,战舰最终也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Intel的十万之众,携“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半导体厂商都不曾拥有”的财富所等待的不过是AMD的加入,结果是无需预料的。
一场战争中,强者总是希望战必胜之战,总是希望与对手打一场必胜的决战,弱者的参与或者被捕捉,一般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资治通鉴中列举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故事,弱者大多采取了一个普遍的方法,“及时的示弱,适当的逞强”迷惑对手,避免和对手发生任何决战,用最大的努力使对手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在漫长的岁月中寻觅战机,积小胜而为大胜,等待战争天平的倾斜。《贞观长歌》中虚构的范兴留给李世民平胡十策,前九道都是个忍字,应该时刻活在每个想战胜强者的弱者心中。
平台之争使AMD率先陷入泥潭,ATI著名的“Paper Launch”文化估计和AMD的文化无法共处,而ATI的这种文化已根深蒂固,如果一个文化很容易被改变,这本不应是文化。AMD对这个文化的改变,即便成功也是惨胜若败。也许正如太多的批评家所指出的,AMD收购ATI的直接受益者并非Intel,而是nVidia。这个专注于GPU的公司,目前的市值是AMD的两倍。
Intel发布Pentium M处理器后又陆续推出Core,Core 2处理器。此时Intel不仅在平台上压倒AMD,也重新确立了处理器性能的王者地位。
2006年1月5日,Intel发布Core Duo处理器Yonah,这是Intel第一款将两个处理器内核放到一个Die中的处理器,这也是Apple第一款正式发布的基于x86构架的处理器(Apple在开发机中还使用过Pentium IV)[27]。Core Duo的发布使x86在PC领域中一统江湖,PowerPC处理器彻底退出了PC领域的历史舞台。
Core构架有两个分支,一个是Core Duo双核和Core Solo单核处理器,这个构架基于Pentium M,实际上有些早期使用Yonah处理器的笔记本还打着Pentium M的商标。Core构架支持双核结构,在降低功耗和SIMD指令上做一些改进,但是仅支持32位构架。Core构架还有一个被称为“Smart Cache”的技术,这是一种共享L2 Cache的机制而已,许多高性能体系结构的教科书都讲述过一些类似的技术,所谓“Smart”一定是针对Pentium EE的。
Core构架的生命周期非常短,2006年7月27日,Intel正式发布基于Core 2架构的处理器Conroe和Merom,其中Conroe针对桌面机,而Merom针对笔记本。接着Intel令人眼花缭乱地推出许多基于Core 2构架的处理器,如Allendale、Wolfdale、Kentsfield(Intel第一个4核处理器),Yorkfield,Conroe XE,Kentsfield XE,Yorkfield XE和Merom XE[28]。
在这段时间里,AMD陆续推出基于Opteron的Barcelona处理器和基于K10内核的所谓“真四核”的Phenom处理器,也再没有邀请Intel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