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清朝
清朝在乾隆时期彰显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多个领域均有卓越表现。
一、军事方面
乾隆时期,清朝版图得以进一步拓展,充分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彼时,新疆地区的准噶尔部陷入内乱,乾隆皇帝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果断出兵,彻底平定准噶尔,成功收复新疆。
与此同时,西藏遭到外敌入侵,向乾隆皇帝求救。乾隆迅速派出福康安率军出击,成功击退敌人,并借此机会全面控制了西藏。
随后,乾隆皇帝颁布钦定二十一条,以此作为管理西藏的制度。
二、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
乾隆时期外销瓷
乾隆皇帝即位之时,雍正帝为他留下了丰厚的财富。然而,乾隆皇帝并不愿安于父辈的功绩,而是积极大力发展经济。初期,他着力发展对外经济,即对外贸易,贸易范围广泛,遍及亚洲,甚至延伸至欧洲。随后,又大力发展一系列垄断经济,增加税收。在乾隆皇帝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国库迅速充盈起来。
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
乾隆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为有效缩小这一差距,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大力进行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西的晋商借此机遇得以发展壮大。其次,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转移人口,吸引南方人前往北方,从而带动北方经济发展。此外,乾隆皇帝还下令国库每年向北方拨款。同时,规定了南北方科举录取的比例,让未被录取的南方考生到北方任官,为北方地区带去人才。
三、文化方面
乾隆皇帝命令纪晓岚等多位学者编撰《四库全书》,历时十余年。虽然乾隆皇帝修书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文化传承,而更多的是出于炫耀,但不可否认此书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四库全书》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最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完整地呈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几乎所有学科,都能在此书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乾隆时期的世界格局
【欧美国家的巨变】
英国完成产业革命,自飞梭发明至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机器大工业渐次出现。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王朝推行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彼时的英国,在乾隆即位前两年即 1733 年,凯伊发明飞梭,由此拉开产业革命的帷幕。
自 18 世纪 60 年代起,英国棉纺织业发生革命性转变。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织工哈格利夫发明新式纺车。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阿克莱发明新式织机,纺织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因工作机的普遍运用,动力供应变得紧张。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瓦特发明蒸汽机,成为适用于各类机器的 “万能动力机”,使人类摆脱对自然能源的依赖。此后,机械制造业取得重大进展,18 世纪末,机器大工业开始崭露头角。
欧洲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在数学、物理、化学、电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成果斐然。
18 世纪,在数学领域,概率论、微积分、数论、投影几何等方面均有进展。物理和化学方面,人们已能够分辨各种气体,并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氢、氧、二氧化碳等。
电力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 年,美国富兰克林进行了著名的风筝试验,证实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天文学方面,【乾隆二十年】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以星云说阐释太阳系的起源。
化学方面【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法国拉瓦锡证明燃烧现象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化合的结果,解开了自然界燃烧之谜。
天文方面【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他在观测天空时发现了天王星。地质学、生物学方面,成果丰硕,学派众多,争论不断。
【乾隆禅位后的第一年】1796 年,拉普拉斯对星云说作了更为完善的论证。此外,德国学者赫歇尔长期观测恒星,提出了银河系构成的假设。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代表人物的思想对封建制度产生巨大冲击。
发生于 18 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先导,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人。
伏尔泰毕生不懈地反对教会、僧侣和专制主义;
孟德斯鸠的名著《论法的精神》于 1748 【乾隆十三年】年发表,提出三权分立思想;
卢梭的名著《论不平等之起源》和《民约论》分别于 1754 年【乾隆十九年】和 1762【乾隆二十七年】 年发表,批判封建等级制度,倡导尊重 “天赋民权”。
18 世纪中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向封建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北美洲原本分属英、法殖民地,殖民主义者的压迫引发反抗,起初在波士顿一带出现连续的抗英斗争。
1774 年【乾隆三十九年】,美国独立战争拉开序幕。
1781 年【乾隆四十六年】 9 月,英军统帅康华理率部千余人向华盛顿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788 年【乾隆五十三年】,美国在纽约召开第一届国会。
1789 年【乾隆五十四年】,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总统。
【其他国家情况】
德国和意大利此时仅是地理名词,处于割据状态。北方邻国俄罗斯一如既往地扩张领土。日本处于江户时代,政权掌握在军方手中。南美、非洲、中东地区多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广阔的南美地区皆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非洲自不必说,包括中东地区也被欧洲列强侵占。韩国和越南仍是中国忠诚的藩属国。
清朝与世界的对比
1. 经济对比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在乾隆年间,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以英国为例:
1764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8 年阿克莱发明新式织机,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生产能力,随后机械制造业取得重大进展,18 世纪末,机器大工业开始出现。
英国资产阶级经过早期海外贸易、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又通过 “圈地运动” 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而此时的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虽然江南地区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乾隆时期,清朝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和垄断经济,增加税收,国库充盈。然而,这种经济模式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以机器生产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中国的小农经济则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
2. 社会对比
西方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乾隆年间,西方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议会制、内阁制纷纷诞生。
法国在 1789 年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发布了《人权宣言》,专制制度开始动摇,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美国在 1776 年签署《独立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
而中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乾隆皇帝高踞官僚之上,牢牢地控制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母后、外戚、宦官、宰相专政或藩镇、朋党的争夺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政治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
社会各个部分在皇帝的谕旨传达下运转,官僚机构庞大复杂,缺乏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3. 文化对比
西方国家追求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固守保守传统思想。
在乾隆年间,西方国家追求自然科学知识。欧洲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在数学、物理、化学、电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成果累累。
例如:
1752 年,美国富兰克林做了有名的风筝试验,证明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用星云说解释太阳系的起源;
1781 年,德国学者赫歇尔发现天王星。
而中国在乾隆时期固守保守传统思想,乾隆皇帝命令纪晓岚等多位学者编撰《四库全书》,虽然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但修书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为了炫耀。
中国文化在此时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追求相对较少。
4. 科技对比
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解放生产力,手工业、工业大大发展;
中国清朝末期科技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
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解放生产力,手工业、工业大大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不仅是一次技术变革,更是社会变革,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制作,自耕农阶级消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壮大。
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工业摆脱了水力条件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铁路运输兴起,加强了洲际之间联系。
而中国清朝末期科技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乾隆皇帝在忙着平定叛乱、数次南巡和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仍然以传统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为主,缺乏创新和发展。同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也阻碍了西方科技的传入,使得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