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脑-机接口(BCI):从历史到未来
1. 背景与起源
脑-机接口(BCI)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研究假设了将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放电模式与特定肌肉反应相关联的算法。这一假设开启了BCI研究的新纪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组件微型化、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提升以及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深入了解,加速了BCI系统的开发。
BCI系统的目标是帮助那些因截肢、创伤或疾病导致神经通路受损的人们更好地进行功能活动和控制环境。通过重新激活瘫痪肢体或控制机器人设备,BCI系统为这些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BCI技术还扩展到了神经仿生学和复杂的混合神经生物系统领域,预计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BCI系统分类
今天的BCI系统可以根据电极放置的位置大致分为两类:
2.1 侵入式系统
在侵入式系统中,电极直接插入脑组织。这类系统通常用于需要高精度记录神经元活动的研究和应用。侵入式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活动,从而获得更精确的数据。然而,侵入式系统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和脑组织损伤等。
2.2 非侵入式系统
在非侵入式系统中,电极放置在头皮上,使用脑电图(EEG)或皮层脑电图(ECoG)来检测神经元活动。非侵入式系统的优势在于安全性较高,适用于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虽然其记录的信号分辨率较低,但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已经大大提高了非侵入式系统的性能。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传感方法,如磁脑图(MEG)、热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解释和近红外光谱(NIRS)活动分析。这些方法为BCI系统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