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是解决新能源消纳、增强电网稳定性、提高配电系统利用效率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整个电力价值链上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涉及发、输、配、用各个环节。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以及动力锂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电化学储能在峰谷电价套利、新能源并网以及电力系统辅助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正不断被开发并推广。
储能电站的安全问题
火灾
储能电站的火灾是最常见的安全问题之一。火灾可以分为两类:
- 电气引发的火灾:如常规电站可能发生的变压器火灾、电缆火灾等,这类火灾可以通过传统的火警系统和灭火器(如七氟丙烷灭火器)有效扑灭。
- 电池引发的火灾:这类火灾危害更大,一旦起火难以控制。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因过压、过流、外部撞击、雷电短路、过充或过放等因素引发火灾。电池火灾通常需要自动灭火系统,如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气溶胶等。在带电状态下,电气火灾和电池火灾都属于E类火灾,不适合用水或泡沫扑灭。
爆炸
储能电站的爆炸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氢气积聚: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长期运行电解水,产生微量氢气。如果室内通风不畅或排出管道堵塞,氢气在室内或局部封闭空间聚集,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能因明火、撞击、雷电、静电放电等引发爆炸。
- 变压器故障:箱式变压器装置若为带油设备,内部故障时会引起电弧加温,有燃烧和爆炸的可能。
系统异常
- 测量误差:电池系统测量温度、液面等数据的传输线受电磁干扰等影响可能产生测量误差,导致储能系统工作不正常。
- 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如模拟量测量功能失效、电池管理系统报警功能失效、电池管理系统保护功能失效、本地运行状态显示功能失效等,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事故。
人员伤害
- 触电:储能系统带有危险的直流和交流电压,即使在未接通电源或系统关闭时,部分部件可能仍然带电。在打开或接触系统时,如果没有穿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可能发生触电危险。
- 中毒:电池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如六氟磷酸锂可能产生有剧毒和腐蚀性的氟化氢(HF)气体,对皮肤、眼睛、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炎症、肺水肿。
- 窒息:储能装置室可能采用制氮机对室内产生氢气进行吹扫,如果通风不良,吸入氮气可能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应对措施
政策与标准完善
-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我国仍欠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亟需设计储能安全准则和标准体系。国家有关部门与项目涉及的企业应尽快针对此类项目的火灾危险性以及其他风险指标开展评估,通过实验取得真实数据,进而分析、论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相关标准。
- 国际标准参考: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标准,如澳大利亚的AS/NZS 5139安全标准,禁止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装在室内和车库内,并要求其安装在独立的建筑中。美国也有很多组织机构为储能技术应用出台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涵盖安装、认证、消防等方面。
系统改进设计
- 箱体设计:设计时应减少尖端器件,避免尖锐物体对电池造成损伤。同时,应加强箱体的隔热和防火设计,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有效隔离火源。
- 冷却系统:优化冷却系统设计,确保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温度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过热
安全管理
- 风险评估:在储能电站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合理确定储能电站的选址、布局和安全设施建设。
- 设计审查: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设计工作,并组织开展设计审查。设计文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安全设施的配置应满足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安全需求。
设备选型
- 严格设备把关:选用的设备及系统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并通过具备储能专业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检验合格。优选安全、可靠、环保的产品。
- 到货抽检: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等到货抽检,应委托具备储能专业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抽检结果应当满足国家(行业)标准安全性能技术要求。
施工与验收
- 施工管理: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应当依法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加强监控,定期组织开展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检查。
- 施工验收:电化学储能电站投产前,应组织开展工程竣工验收,确保电站通过消防验收。
运行维护
- 日常管理:将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运行维护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电站运行检修和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开展主要设备设施及系统的检查,开展电池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估和检查。
-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电化学储能电站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业务技能,确保熟悉电站电池热失控、火灾特性,掌握消防设施及器材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消防
- 消防责任:明确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定期进行防火检查、防火巡查和消防设备维护保养,确保消防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应急演练:结合电化学储能电站事故特点,组织编制应急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配备专业应急处置人员和满足电站事故处置需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定期组织开展电解液泄漏处置、电池热失控、火灾等应急演练。
- 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调,主动向本地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报备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与本地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消防救援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