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哔哩哔哩分析有感)
电影《奥本海默》音乐鉴赏
【摘要】:《奥本海默》是由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由基里安.墨菲主演。该电影讲述了奥本海默作为学生、物理学家、老师的经历以及其研究原子能的一系列心路历程和遭遇。该电影中有段对话“代数就像乐谱,重要的不是你会读乐谱,而是你能听的到吗。”而奥本海默的回答是“我能。”就是这段对话翻开了奥本海默这个故事的篇章。而映照这段对话,诺兰电影配的原声音乐《CAN YOU HEAR THE MUSIC》由此诞生。而该曲贯穿电影,不断映射着主人公的内心——在拯救和毁灭之间的抉择、迷惘。“音乐是数学在灵魂中的无意识的运算”,这句话于《奥本海默》的主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整部电影的音乐伴随着画面,用比较压抑紧张恐怖的一种音乐表现将奥本海默的情绪带给我们。
【关键词】:音乐映射情感、微观世界的震撼、蓄势待发的力量、快节奏、非线性
- 配乐特色:音乐映射情感
影片一开始从奥本海默脑中所想的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出发,再到其被询问、回忆自己的学生时光——过的不如意,被针对,以及差点用氰化钾苹果杀死自己的老师。而主题曲《CAN YOU HEAR THE MUSIC》在开头就穿插其中。该曲选择了小提琴作为主要演奏乐曲,从作曲家ludwig的采访中可知,他选用小提琴是因为它可以从浪漫优美的旋律即刻变成带有狂躁颤音的恐怖声音。这种极具特色、矛盾的声音,正是他想在《奥本海默》中展现的主人公复杂的人物性格。首先是小提琴的一段上扬的音乐,代表着主人公对于研究原子能的锲而不舍和该研究的快速发展,感觉犹如链式反应在我们眼前不断进行着,越来越快;接下来是一段下去的音乐,并且越来越快,体现了乐曲中的“不稳定”,也是奥本海默心理的不稳定,他希望拯救人类,却发现自己的研究正在杀死数以万计的生命,他懊恼、纠结、疑惑,而反复的上下音调让这段音乐更加扑朔迷离,似各式各样的情感交杂在一起。而这首音乐却又有一定的规律,它不断的上升、下降,直至曲末,合成器的声音越来越大,给人越来越危险紧张的心理暗示,也是奥本海默最终研究的原子弹的爆炸时的场景,火焰迸射,疯狂燃烧、爆炸。
- 微观世界的震撼和蓄势待发的力量
作曲家在《GROUND ZERO》中采取用于检测电离辐射的盖格计数器的声音,将它溶于曲中。随着微观世界里粒子不断碰撞、反应,链式反应的整个过程在画面中不断显示出来,粒子虽然很小,人类肉眼都无法看见,但是它们却拥有着巨大的、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起先节奏营造出的不安中还带有兴奋感,打击乐一步一步稳定坚决,不断向前,这里对应着物理学家们誓要研究出原子弹的信念。但是之后有一种阴郁的氛围弥漫开来,逐渐笼罩了整个影片,此刻打击乐越发沉重有力,有着冰冷的金属质感。这样的音乐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也对应着故事的发展。原子弹的发明虽然是众多物理学家与数学家的期望,但是它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也像黑云压城般悄然降临。
而此时盖格计数器不断“嘀嘀嘀”的声音融入了画面,随着爆炸前夕不断增强,频率增快,让观众怀拽着巨大不安,如同一只恐怖的怪物一步步靠近观众,来掠夺人们的生命,也想死亡的丧钟般一下一下敲击着所有人的心灵。这样诡异、压抑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窒息感,即于所有看着核弹准备时期的科学家一样,内心焦躁不安,非常紧张,不由得屏气凝神。
在引爆阶段,《TRINITY》则运用很多段重复的、快速演奏的小提琴声音去构建整部曲子。并不断有其它的弦乐加入,不同弦乐声音汇聚在一起,给人一种急切、密集的混乱感受,且合成器、竖琴、打击乐的加入更让影片氛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黑暗与绝望。小提琴同合成器并奏,似尖刀般希望在绝望的黑暗中寻求一丝光明。这样的描述方式正是为了与电影画面中绚丽、剧烈、复杂的物理及化学变化。而在乐曲后期铜管的加入让这支曲子有了明确的主旋律,它似乎对应着奥本海默和之前所有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却在闪耀之后逐渐被人忘记,或是映照着奥本海默研究创造的一切造成了世界的毁灭。似一颗颗划过人类历史的流行,照亮人类的天空。而随着电影愈来愈接近高潮,接近爆炸,音乐也变得越来越疯狂,它随着快速变化的爆炸前的画面播放的加快而加快,几近疯狂的小提琴的演奏似浪潮般一下下袭来,似海上一阵阵巨浪掀起,而就在巨浪步步逼近观众,直到要拍到人们脸上时,声音消失了,海浪消失了,一切都变成了虚空。“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能讲的就是爆炸的时刻。原子弹爆炸了,爆炸的一瞬间,巨大的能量如同宇宙爆炸般吞没了一切,包括声音。最后爆炸是位于画面中央的白光照亮了所有,音乐嘎然而止,静音的一瞬间让我一下子起了鸡皮疙瘩——其震撼程度让所有人都叹为观止。其中《KITTY COMES TO TESTIFY》中录入的跺脚声代替了传统电影中的鼓点和打击乐的声音,去烘托出其他声音的“强”与震撼。在审讯室中,巨大的脚步特写与该曲子中熵增般的脚步声相得益彰。
- 快节奏与非线性叙事手法
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中,导演用其熟悉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来描述整个故事。非线性叙事是指对于时间的省略、重复、倒退、闪回等。它主要出发点是由人物的心理,也就是从奥本海默的心理去描述故事,而不是现实的道理。随着奥本海默的回忆任意跳跃时空,从原子弹爆炸到他的学生时期的不得意,再到对他的无情审讯,他自己的毕生心血的研究,爆炸准备等等时空,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并且结局也有单一确定的变成了模糊的。正像影片所抛出的问题一样,奥本海默究竟是世界的拯救者还是毁灭者?就奥本海默自身而言,从他万年的采访中得知,他认为自己无疑是打开了毁灭世界的潘多拉魔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毁灭者。但是影片并未承认这一点,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去描述故事情节,并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让观众自己去定夺。
在每一个不同是时空中,《奥本海默》所运用的音乐巧妙地将不同时空的剧情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能打动观众的一个电影片段,而不同片段的叠加造就了最终《奥本海默》的完成。快节奏的小提琴演奏,向上和往下的截然相反的变速演奏让爆炸前夕以及爆炸时形成一种快节奏的推进,让影片弥漫着一股紧张、窒息的氛围。
而电影的最后一部分展现的是奥本海默由巅峰的位置跌落神坛的过程。奥本海默独自孤独地接受听证,而黑白片段中政客施特劳斯的部分也在同步进行。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两条色彩不同的线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展开。奥本海默线以小提琴为主,但是这里的小提琴演奏不像之前的演奏这么紧张刺激,给人的感觉更加沉重悲伤,表现出奥本海默在投放原子弹的实验后内心的负罪感与愧疚感;而在施特劳斯线中,却运用了动作配乐,以电钢琴为演奏主旋律的乐器,并加入了打击乐,演奏出极其快速的旋律,给人以一种身处战场或打斗戏中的感觉,有一种紧迫的张力。在这种黑白片的氛围中,奥本海默反而像是一个被政客随意摆布的棋子,在动荡的局势中被无情的当作工具消耗殆尽。体现出了政治的阴暗面和奥本海默一样的物理学家或科学家的无奈。
四、总结
在《奥本海默》电影中,作曲家运用小提琴的鲜明特色,在多变的音乐风格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衔接过渡,他以奥本海默这个人物为核心,发散出他身上很多不同的人物关系和不同时间的情节。他运用合成器、打击乐、提前录音的跺脚声,以不断加入主旋律的方式,循序渐进将伏笔显现出来,提高了音乐的整体性和音乐与影片的适配性。而影片最后一曲《DESTORYER OF WORLDS》与影片开始的片头曲形成了呼应。两首歌曲将相呼应,同样都是运用弦乐,再加上合成器的进入来描述。这种音乐的衔接,让整个电影形成了闭环,让配乐更加具有整体性。
【参考文献】:【1】澎湃号 深焦艺文志所发布的电影影评 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