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们总是会吓唬我们:“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只能进厂了。” 那时候,进厂仿佛是最后的无奈选择,是那些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人的归宿。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工厂已经大不一样了。
现在走进工厂,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机器人的身影。就像小鹏发布的 AI 机器人 Iron 一样,它们已经开始在厂里承担各种工作了。这些机器人可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它们有着相当高的智能水平。
以 Iron 为例,它有着 1:1 的拟人形态。身高、体重都接近真人,还拥有 62 个自由度。这意味着它在动作上能够更加灵活地模拟人类。它的手更是一大亮点,15 个可动自由度,支持触觉反馈,还有新一代的执行器和关节,比上一代扭矩密度提升 20%。这双手能够做很多精细的工作,比如拧螺丝之类的。
而且,Iron 还配备了小鹏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和天玑 AIOS。芯片能让算力 100% 利用,这为机器人的智能运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AIOS 则像一个智慧大脑,驱动着机器人的行动。再加上 AI 鹰眼视觉系统,就像给机器人安上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让它能 360 度查看周边,甚至 720 度看到立体空间,在工厂里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并开展工作。
这些机器人进厂,给工厂带来了很多变化。首先是效率的提升,它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不需要休息,也不会像人类工人那样出现疲劳导致的失误。其次是成本的降低,虽然机器人的研发和购置需要投入资金,但是从长远来看,相比雇佣大量工人,成本是逐渐降低的。
这对于我们的就业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小时候以为进厂就是靠人力干活,现在却是机器人的天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过去那种简单的体力劳动技能,而是要向操控机器人、维护机器人、研发机器人等方向发展。
同时,机器人在工厂的大量应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何小鹏说的,机器人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尤其是在 AI 方面。但是,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机器人进入工厂的不同岗位。也许有一天,工厂里几乎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全部由机器人来运作。这既是科技发展的成果,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而我们,也要顺应这个潮流,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能力,去适应这个机器人逐渐占据工厂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