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关闭开启删除归档日志

运维打来电话说准生产环境的/u01磁盘空间占用达到100%,经排查是/u01/arch1和/u01/arch2目录下的数据量过大,这个目录下都是以.arc结尾的文件,这些文件是oracle的归档文件。想到最近oracle用来入库数据比较频繁,并且归档日志是开启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后我在准生产环境将oracle归档日志删除并关闭,下面整理了有关删除、开启\关闭oracle归档日志的详细步骤供大家参考,有什么问题欢迎指正,谢谢!

删除归档日志

因归档日志占用大量的磁盘空间,所以我们要对归档日志进行清理,直接rm- rf 删除的话肯定会引起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直接删除,一定要使用正确步骤去删除,否则空间显示不会被释放。

1.使用oracle用户登录服务器或su oracle 并确保能使用sqlplus 、 rman :

# ssh oracle@ip

2.登录成功后,使用cd 进入根目录,输入 ”rman“ 命令,如下:

# cd 

# rman

3.以target连接oracle ,输入 “connect  target sys/” ,并输入密码,如下:

# RMAN> connect tartget sys/ 

4.检查一些无用的archivelog,输入“crosscheck archivelog all;”,如下:

# RMAN> crosscheck archivelog all;

5.1删除过期的归档日志数据,输入“delete expired archivelog all;”,如下:

# RMAN> delete expired archivelog all;

5.2删除一周以前的归档日志数据,输入"delete archivelog all completed before 'sysdate-7';",以此类推,可以删除n天之前的数据,如下:

# RMAN> delete archivelog all completed before 'sysdate-7';

5.3删除截止到前一天的所有归档日志数据,输入“delete archivelog until time 'sysdate-1';”,以此类推,可以删除n天/n小时之前的数据,如下是删除1小时以前的数据:

# RMAN> delete archivelog until time 'sysdate-1/24';

6.查询flash recovery area 的使用情况,可以看见archivelog使用情况,输入命令"select * from V$flash_recovery_area_usage;",如下:

# RMAN> select * from V$flash_recovery_area_usage;

开启、关闭归档日志

1.使用oracle用户登录服务器或su oracle 并确保能使用sqlplus :

# ssh oracle@ip

2.停止数据库监听(在命令行直接输入不必进入sqlplus),输入“lsnrctl stop”,此处如果被忽略可能会造成数据库停止时无法全部正常停止,如下:

# lsnrctl stop

3.以管理员身份连接oracle,输入“sqlplus / as sysdba”,如下:

# sqlplus / as sysdba

4.查看当前归档模式,是开启还是关闭状态,输入"archive log list;",Automatic archival = Disabled 是关闭状态,Automatic archival = Enabled是开启状态,如下:

# SQL> archive log list;

5.关闭数据库,输入"shutdomn immediate;"(注意这里停止会很慢,可能会卡住,如果卡住会导致后续操作时出现“ORA-01012 not logged”错误),如下是正常关闭后出现的提示:

# SQL> shutdomn immediate;

Database closed.

Database dismounted.

ORACLE instance shut down.

6.启动数据库到mount状态,输入“ startup mount; ”(如果出现ORA-01012 not logged on错误,请参考下面的解决办法)如下:

# SQL> startup mount;

ORACLE instance started.

...

7.1启动归档模式,输入“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如下:

# SQL>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Database altered.

7.2关闭归档模式,输入“ alter database noarchivelog; ”,如下:

# SQL> alter database noarchivelog;

Database altered.

8.再次查看当前归档模式,是开启还是关闭状态,输入"archive log list;",Automatic archival = Disabled 是关闭状态,Automatic archival = Enabled是开启状态,如下:

# SQL> archive log list;

9.启动数据库,输入" alter database open; ",如下:

# SQL> alter database open;

Database altered.

"ORA-01012 not logged on" 错误解决看这里

因为我们在 shutdown immediate时,未完全关闭数据库导致ORA-01012:not logged on

1.在启动oracle mount服务时,会报以下错误:

# SQL> startup mount

ORA-01012: not logged on

2.解决办法,kill掉相关的oracle进程,如下查找相关的进程PID(一般的是 ora_dbw0_xxx):

# ps -ef |grep ora_dbw0

oracle 5235 1 0 11:02 ? 00:00:00 ora_dbw0_edb

3.我这里kill -9 5235,在上一步得到ora_dbw0_edb 的pid是5235:

# kill -9 5235

4.最后在使用dba登录,此处kill掉后,必须重启登录开可以生效,直接在原来的报错的命令行中输入是无效的,如下:

# sqlplus / as sysdba

...

# SQL> startup mount ;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录如下: 1 Oracle 结构组件 目标 1-2 基本结构概述 1-3 Oracle 服务器 1-4 Oracle 实例 1-5 建立连接和创建会话 1-6 Oracle 数据库 1-7 物理结构 1-8 内存结构 1-9 系统全局区(SGA) 1-10 共享池 1-12 库缓存 1-13 数据字典缓冲区 1-14 数据库缓冲区 1-15 重做日志缓冲区 1-18 大储存池 1-19 JAVA 池 1-20 程序全局区(PGA) 1-21 进程结构 1-22 用户进程 1-23 服务进程 1-24 后台进程 1-25 数据库写进程(DBWn) 1-26 日志写进程(LGWR) 1-27 系统监控器(SMON) 1-28 进程监控器(PMON) 1-29 检查点进程(CKPT) 1-30 归档进程(ARCn) 1-31 逻辑结构 1-32 执行一个 SQL 语句 1-33 小结 1-34 2 Oracle 服务器入门 目标 2-2 数据库管理工具 2-3 Oracle 通用安装程序 2-4 交互式安装 2-5 使用反应文件的非交互式安装 2-6 Oracle 数据库配置助手 2-8 最优灵活体系结构(OFA) 2-9 Oracle 软件和文件位置 2-10 数据库管理员用户 2-11 ii 数据管理员的验证方式 2-12 使用密码文件验证 2-13 SQL*PLUS 2-14 Oracle 企业管理器 2-15 Oracle 企业管理器结构:基于 JAVA 的控制台和应用程序 2-16 Oracle 企业管理器结构:管理节点 2-17 Oracle 企业管理器控制台 2-18 DBA 工具 2-19 小结 2-20 3 管理 Oracle 实例 目标 3-2 初始化参数文件 3-3 PFILE initSID.ora 3-5 PFILE 例子 3-6 SPFILE spfileSID.ora 3-7 创建一个 SPFILE 3-8 SPFILE 例子 3-9 Oracle 管理文件 3-10 Oracle 管理文件例子 3-11 打开一个数据库 3-12 STARTUP 命令 3-15 ALTER DATABASE 命令 3-16 以受限模式打开数据库 3-17 以只读模式打开数据库 3-18 关闭数据库 3-19 关闭选项 3-20 用检测诊断文件管理一个实例 3-22 警报日志文件 3-23 后台跟踪文件 3-24 用户跟踪文件 3-25 允许和禁止用户跟踪 3-26 小结 3-26 4 创建数据库 目标 4-2 管理和组织一个数据库 4-3 创建的前提条件 4-4 规划数据文件的位置 4-5 创建数据库的方法 4-6 操作系统环境 4-7 使用数据库配置助手 4-8 创建数据库 4-9 数据库信息 4-10 iii 典型或用户自定义安装 4-11 其它参数 4-12 完成数据库创建 4-13 手动创建数据库 4-14 准备参数文件 4-15 创建 SPFILE 4-15 启动实例 4-16 创建数据库 4-17 使用 OMF 创建数据库 4-19 差错检测 4-20 数据库创建以后 4-21 小结 4-22 5 数据字典内容和使用 目标 5-2 数据字典 5-3 数据字典内容 5-5 如何使用数据字典 5-6 数据字典视图种类 5-7 动态性能表 5-8 查询数据字典和动态性能视图 5-9 数据字典例子 5-10 小结 5-10 6 维护控制文件 目标 6-2 控制文件 6-3 控制文件的内容 6-4 使用 SPFILE 多重控制文件 6-5 使用 init.ora 多重控制文件 6-6 用 OMF 管理控制文件 6-7 获得控制文件的信息 6-8 小结 6-9 7 维护重做日志文件 目标 7-2 使用重做日志文件 7-3 重做日志文件的结构 7-4 重做日志是如何工作的 7-5 强制日志切换和检查点 7-6 增加联机重做日志组 7-7 增加联机重做日志成员 7-8 删除联机重做日志组 7-9 删除联机重做日志成员 7-10 iv 清除、重定位或重命名联机重做日志文件 7-11 联机重做日志的配置 7-12 用 OMF 管理联机重做日志 7-13 获取组和成员的信息 7-14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 7-16 小结 7-18 8 管理表空间和数据文件 目标 8-2 概述 8-3 数据库的储存层次 8-5 SYSTEM 和非 SYSTEM 表空间 8-7 创建表空间 8-8 表空间的空间管理 8-9 本地管理表空间 8-10 字典管理表空间 8-11 改变存储设置 8-12 回滚表空间 8-13 临时表空间 8-14 缺省临时表空间 8-15 缺省临时表空间的限制 8-16 脱机状态 8-17 只读表空间 8-19 删除表空间 8-20 改变表空间的大小 8-21 允许数据文件的自动增长 8-22 手工改变数据文件的大小 8-23 给表空间添加数据文件 8-24 移动数据文件:ALTER TABLESPACE 8-25 为表空间的创建设置 ORACLE 管理文件(OMF) 8-27 使用 OMF 创建表空间 8-28 获得表空间的信息 8-29 小结 8-29 9 储存结构与关系 目标 9-2 概述 9-3 段的类型 9-4 储存子句的优先次序 9-7 片的分配和重新分配 9-8 使用和释放片 9-9 数据块 9-10 数据块的内容 9-11 块空间的利用的参数 9-12 v 自动段空间管理 9-14 设置自动段空间管理 9-16 手动数块管理 9-17 块空间的用法 9-18 数据字典视图 9-19 获取储存信息 9-20 小结 9-21 10 管理回滚段 目标 10-2 回滚段管理概述 10-3 回滚段 10-4 回滚段:用途 10-5 读一致性 10-6 回滚段的类型 10-7 自动回滚管理:概念 10-8 自动回滚管理:设置 10-9 自动回滚管理:初始化参数 10-10 自动回滚管理:UNDO 表空间 10-11 自动回滚管理:改变和 UNDO 表空间 10-12 自动回滚管理:转换 UNDO 表空间 10-13 自动回滚管理:删除一个 UNDO 表空间 10-14 自动回滚管理:其它参数 10-15 回滚数据的状态 10-16 自动回滚管理:调整 UNDO 表空间大小 10-17 自动回滚管理回滚配额 10-18 获取回滚段信息 10-19 小结 10-20 11 管理表 目标 11-2 储存用户数据 11-3 Oracle 数据类型 11-5 ROWID 格式 11-8 行的结构 11-10 创建一张表 11-11 创建临时表 11-13 创建表:指南 11-14 修改储存参数 11-15 手工分配片 11-16 重构非分区表 11-17 截断一张表 11-18 删除一张表 11-19 删除一列 11-20 vi 使用 UNUSED 选项 11-21 获取表的信息 11-23 小结 11-25 12 管理索引 目标 12-2 索引的分类 12-3 B 树索引 12-4 位图索引 12-6 B 树索引和位图索引的比较 12-7 创建普通 B 树索引 12-8 创建索引:指导 12-10 创建位图索引 12-11 修改索引的储存参数 12-12 分配和回收索引空间 12-13 重构索引 12-14 联机重构索引 12-16 合并索引 12-17 检查索引的有效性 12-18 删除索引 12-19 确认不使用的索引 12-20 获取索引信息 12-21 小结 12-21 13 维护数据的完整性 目标 13-2 数据的完整性 13-3 约束的类型 13-4 约束的状态 13-5 约束的检测 13-7 定义即时约束或延迟约束 13-8 强制主键和唯一键 13-9 外部关键字的考虑 13-10 在建表时定义完整性约束 13-11 定义约束的指导原则 13-13 允许约束 13-14 使用 EXCEPTIONS 表 13-16 获取约束信息 13-18 小结 13-20 14 管理密码安全和资源 目标 14-2 配置文件 14-3 密码管理 14-4 vii 允许密码管理 14-5 帐号密码锁定 14-6 密码寿命和过期 14-7 密码历史 14-8 密码验证 14-9 用户自定义密码函数 14-10 密码验证函数 VERIFY_FUNCTION 14-11 创建配置文件:密码设置 14-12 修改配置文件:密码设置 14-14 删除配置文件:密码设置 14-15 资源管理 14-16 允许资源限制 14-17 在会话级别设置资源限制 14-18 在调用级别设置资源限制 14-19 创建配置文件:资源限制 14-20 使用数据库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的使用 14-22 资源计划指示 14-24 获取密码和资源限制的信息 14-25 小结 14-26 15 管理用户 目标 15-2 用户和安全 15-3 数据库方案 15-4 检查创建用户 15-5 创建新用户:数据库验证 15-6 创建新用户:操作系统验证 15-8 改变用户的表空间限额 15-9 删除用户 15-10 获取用户的信息 15-11 小结 15-12 16 管理权限 目标 16-2 管理权限 16-3 系统权限 16-4 系统权限:例子 16-5 授予系统权限 16-6 SYSDBA 和 SYSOPER 权限 16-7 系统权限限制 16-8 回收系统权限 16-9 使用 WITH ADMIN OPTION 选项时回收系统权限 16-10 对象权限 16-11 授予对象权限 16-12 viii 回收对象权限 16-13 使用 WITH GRANT OPTION 选项时回收对象权限 16-14 获取权限信息 16-15 审计 16-16 审计指南 16-17 审计种类 16-19 数据库审计 16-20 审计选项 16-21 查看审计选项 16-23 获取审计记录 16-24 小结 16-25 17 管理角色 目标 17-2 角色 17-3 角色的优点 17-4 创建角色 17-5 预定义的角色 17-6 修改角色 17-7 分配角色 17-8 建立默认角色 17-9 应用程序角色 17-10 允许和禁止角色 17-11 撤销用户角色 17-13 删除角色 17-14 创建角色指南 17-15 使用密码和默认角色指导原则 17-16 显示角色信息 17-17 小结 17-18 18 使用全球支持 目标 18-2 全球支持特性 18-3 不同类型的方案编码 18-4 数据库的字符集和国家字符集 18-6 选择 Oracle 数据库字符集的指导原则 18-7 选择 Oracle 数据库国家字符集的指导原则 18-8 为双字节字符数据库选择一种统一代码方案 18-9 为双字节字符数据类型选择一种统一代码方案 18-10 指定语言相关行为 18-11 为服务器指定语言相关行为 18-12 语言和地区相关的缺省值 18-13 为会话指定语言相关的行为 18-14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中的字符集 18-15 ix 为会话指定语言相关的行为 18-16 语言排序 18-17 NLS 排序 18-18 在 SQL 函数中使用 NLS 参数 18-20 语言索引支持 18-23 使用 NLS 导入和装载数据 18-24 获取字符集相关的信息 18-25 获取 NLS 相关的设置信息 18-26 全球支持实用工具 18-30 小结 18-31
贺辞 序 前言 第1章 建立和配置数据库 1.1 数据库创建规划 1.1.1 规划以及提出正确的问题 1.1.2 怎样确定恰当的数据块尺寸 1.2 组织文件系统 1.2.1 怎样命名数据库文件 1.2.2 使用最佳灵活结构 1.2.3 怎样配置符合 OFA 的 Oracle 文件 系统 1.3 规划数据库文件布局 1.3.1 最大化可用性的规划 1.3.2 最小化磁盘争用的规划 1.4 建立参数文件 1.4.1 配置参数的一些注意事项 1.4.2 建立参数文件的连接 1.4.3 优化数据字典存储 1.5 理解 CREATE DATABASE 命令 1.6 创建数据库的技术 1.6.1 利用 Oracle 安装程序创建数据库 1.6.2 使用安装程序创建数据库的注意 事项 1.6.3 怎样建立自己的定制数据库创建 脚本 1.6.4 如何从已有数据库克隆数据库 1.6.5 怎样利用 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 创建数据库 1.7 完成数据库配置 1.7.1 创建表空间 1.7.2 执行数据字典配置脚本 1.7.3 建立另外的回退段 1.7.4 修改 SYSTEM 用户的缺省和临时 表空间 1.7.5 更改 SYS 和 SYSTEM 的缺省 口令 1.7.6 建立其他用户和模式对象 1.7.7 启用归档日志方式 1.7.8 进行数据库完全备份 1.7.9 配置数据库自动启动和关闭 1.7.10 在数据库投入使用之后对其进行 监控 1.7.11 怎样列出和描述初始化参数 1.7.12 怎样列出无记载参数 1.8 回顾 第2章 管理数据存储、对象和容量 2.1 配置数据存储 2.1.1 管理可用空间碎片 2.1.2 聚集可用空间的技术 2.1.3 管理区的碎片 2.1.4 查找接近 MAXEXTENTS 值的 对象 2.1.5 避免数据字典的碎片 2.1.6 本地管理区 2.1.7 进行全数据库重组 2.1.8 定义区大小和防止碎片的11个 技巧 2.1.9 避免区出超错误 2.1.10 避免空间出超错误 2.1.11 使行链接和行迁移最小化 2.1.12 怎样检测行链接/行迁移 2.1.13 利用脚本检查模式中的链接行 2.1.14 消除行链接 2.1.15 消除行迁移 2.1.16 行链接/行迁移的技巧 2.1.17 怎样定义表的大小 2.1.18 怎样确定 PCTFREE 的最佳值 2.1.19 怎样决定 PCTUSED 的最佳值 2.1.20 怎样查找每个数据块的可用数据 区域 2.2 管理程序对象 2.2.1 怎样检查无效对象 2.2.2 怎样重新编译无效对象 2.2.3 在不同表空间之间移动索引 2.2.4 怎样查找最高点 2.2.5 怎样释放未用空间 2.3 DBMS_SPACE 程序包 2.3.1 使用 DBMS_SPACE.UNUSED _SPACE 2.3.2 使用 DBMS_SPACE.FREE _BLOCK 2.4 管理锁争用 2.4.1 怎样查找产生锁的 SQL 语句 2.4.2 怎样释放锁 2.4.3 怎样删除用户会话 2.4.4 怎样从数据字典中提取视图创建 命令 2.4.5 怎样从数据字典中提取索引定义 2.5 回顾 第3章 导出和导入技术 3.1 导出/导入特性概述 3.1.1 使用导出和导入 3.1.2 导出/导入的一般使用 3.1.3 导出方式 3.1.4 导入方式 3.1.5 创建必需的数据字典视图 3.1.6 指定导出/导入参数 3.1.7 在磁带上直接导出和导入数据 3.1.8 估计导出文件的大小 3.1.9 直接导出压缩文件 3.1.10 从压缩导出文件中直接导入 3.1.11 创建一致的导出文件 3.1.12 检查导出/导入错误 3.1.13 用导出和导入管理区 3.1.14 组织和命名导出/导入文件 3.1.15 显示导出文件的内容 3.1.16 不能对恢复同时使用导出和归档 重做日志 3.1.17 增量、累积和完全的导出和导入 3.2 怎样优化导出性能 3.2.1 使用 DIRECT 路径导出 3.2.2 对传统的路径导出使用大的 BUFFER 值 3.2.3 对直接路径导出使用 RECORDL- ENGHT 参数 3.3 怎样优化导入参数 3.3.1 使用大的回退段 3.3.2 创建几个大的联机重做日志文件 3.3.3 导入过程中关闭归档方式 3.3.4 分开导出转储文件、数据表空间、 回退段和联机重做日志文件 3.3.5 最小化检查点 3.3.6 单独创建索引 3.3.7 设置大的初始化参数 SORT_AREA _SIZE 3.3.8 使用大的导入缓冲区 3.3.9 最小化数据库提交次数 3.4 Oracle8i 的新特性 3.4.1 子分区的导出和导入 3.4.2 导出/导入多个转储文件 3.4.3 为卸载表的导出过程的选择语句 指定一个查询 3.4.4 导出/导入预计算优化程序统计 数据 3.4.5 可移动表空间 3.5 回顾 第4章 设计高可用性数据库 4.1 如何发现和保护“致命的弱点” 4.2 复用数据库控制文件 4.3 在硬件级上镜像控制文件 4.4 镜像和复用的区别 4.5 为高可用性选择磁盘类型 4.6 常规的 RAID 技巧 4.7 给控制文件增长的空间 4.8 如何配置日志组 4.9 保护 SYSTEM 表空间的三种简单 方法 4.10 为什么必须保护 ORACLE_HOME 4.11 保护操作系统 4.12 如何保护回退段 4.13 分类和划分数据 4.14 划分表空间的优先次序 4.15 如何配置高可用性的 TEMP 表空间 4.16 确保在归档日志目标位置有足够的 可用空间 4.17 如何调整联机重做日志 4.18 通过优化归档速度避免 LGWR 等待 4.19 将联机重做日志归档重做日志文件 分开 4.20 如何加速实例的恢复 4.21 回顾 第5章 使用热备用数据库 5.1 什么是失败切换 5.2 热备用数据库 5.2.1 热备用数据库的优点 5.2.2 热备用数据库的缺点 5.2.3 建立和配置热备用数据库 5.2.4 创建备用数据库作为主数据库的 一个子集 5.2.5 选择备用站点 5.2.6 选择备用节点 5.2.7 进行热备用的失败切换 5.2.8 关于备用激活要记住的三个要点 5.2.9 备用激活后的四项工作 5.2.10 将归档重做日志自动传送到备用 数据库 5.2.11 启动管理恢复 5.2.12 只读打开备用数据库 5.2.13 热备用数据库的维护 5.3 回顾 第6章 高级的失败切换方法 6.1 将 Oracle 并行服务器用于失败切换 6.2 并行服务器失败切换的优点 6.3 并行服务器失败切换的缺点 6.4 性能考虑 6.5 降低并行服务器失败切换的时间 6.6 透明的应用程序失败切换 6.7 客户机失败切换的说明 6.8 将客户机失败切换用于负载平衡 6.9 为预定的节点停机使用客户机失败 切换 6.10 用 Oracle 复制实现失败切换 6.10.1 基本复制 6.10.2 基本复制失败切换的优点 6.10.3 基本复制失败切换的缺点 6.11 将高级复制用于失败切换 6.11.1 高级复制失败切换的优点 6.11.2 高级复制失败切换的缺点 6.12 利用 Oracle Fail Safe 6.12.1 选择节点配置 6.12.2 Oracle Fail Safe 的优点 6.12.3 Oracle Fail Safe 的缺点 6.13 其他高可用性的选项 6.13.1 鞋带状预算的高可用性:传送备份 磁带 6.13.2 采用远程镜像 6.13.3 应用程序镜像 6.14 利用混合配置技术 6.14.1 利用并行服务器与远程热备用 数据库 6.14.2 利用 Oracle Fail Safe 与远程热 备用数据库(仅 Windows NT 平台有效) 6.14.3 利用热备用数据库与远程镜像 6.15 回顾 第7章 备份和恢复技术 7.1 备份选项 7.2 操作系统备份 7.2.1 冷备份 7.2.2 OFA 和备份 7.2.3 热备份 7.2.4 使备份方式的持续时间最小化 7.2.5 为什么不应备份联机重做日志 7.2.6 ARCHIVELOG 和 NOARCHIV- ELOG方式 7.2.7 为什么应使用 ARCHIVELOG 方式 7.2.8 为什么应该复用归档重做日志 7.3 服务器管理备份 7.4 逻辑备份 7.4.1 文本文件备份 7.4.2 逻辑控制文件备份 7.4.3 使用导出和导入 7.4.4 导入方式 7.4.5 增量、累积和完全的导出和导入 7.4.6 创建一致的导出文件 7.4.7 不能同时使用导出和归档重做日志 进行恢复 7.5 开发备份和恢复计划 7.5.1 常规的备份技巧 7.5.2 快速备份的技巧 7.6 恢复策略和情况 7.6.1 数据库恢复和涉及的数据库结构 组织 7.7 各种需要恢复的情形 7.8 恢复丢失的数据文件 7.8.1 SYSTEM 数据文件的丢失 7.8.2 包含活动回退段的数据文件的丢失 7.8.3 其他数据文件的丢失 7.8.4 执行表空间恢复 7.8.5 执行数据文件恢复 7.8.6 在没有数据文件备份时怎样进行 恢复 7.8.7 恢复丢失的临时表空间 7.8.8 只读表空间丢失 7.8.9 索引表空间丢失 7.9 恢复联机重做日志 7.9.1 联机重做日志组某个成员丢失 7.9.2 非活动的重做日志组丢失 7.9.3 活动重做日志组丢失 7.10 恢复丢失的控制文件 7.10.1 被复用的控制文件成员丢失 7.10.2 控制文件完全丢失 7.11 回顾 第8章 性能优化 8.1 优化系统全局区域的技术 8.1.1 怎样优化数据缓冲区高速缓存 8.1.2 度量和优化库高速缓存的性能 8.1.3 度量和优化字典高速缓存的性能 8.1.4 怎样估计应用程序的效能 8.2 固定应用程序代码 8.2.1 怎样确定应该固定的对象 8.2.2 怎样确定当前固定的程序对象 8.2.3 怎样固定应用程序代码 8.2.4 使用 DBMS_SHARED_POOL.KEEP 的技巧 8.2.5 怎样生成进行固定操作的脚本 8.2.6 使用 DBMS_SHARED_POOL .UNKEEP 的技巧 8.3 优化数据排序的技术 8.3.1 在内存中进行全部或大部分排序 8.3.2 最小化排序时的空间管理开销 8.3.3 使用多个 TEMP 表空间分布排序 8.4 优化数据存储的技术 8.4.1 使行链接和行迁移最小化 8.4.2 检测行链接/迁移 8.4.3 确定模式中的链接行 8.4.4 防止和纠正行链接/迁移 8.4.5 行链接/迁移的技巧 8.4.6 使可用空间碎片最小化 8.4.7 使区增长最小化 8.4.8 怎样确定代价最高的查询 8.5 跟踪 SQL 8.5.1 设置用户会话内的跟踪 8.5.2 使用 DBMS_SYSTEM 设置用户 会话外的跟踪 8.5.3 生成系统跟踪 8.5.4 使用 tkprof 解释跟踪文件 8.5.5 使用 AUTOTRACE 获得 SQL 语句 执行计划和统计数据 8.6 优化回退段 8.6.1 最小化回退段争用 8.6.2 使动态扩充最小化 8.6.3 分布回退段的 I/O 8.7 优化索引 8.7.1 怎样确定和重建产生碎片的索引 8.7.2 怎样确定表的索引 8.8 优化磁盘 I/O 8.8.1 怎样查找和避免 I/O 热点 8.8.2 使用原始文件系统 8.9 生成优化程序统计数据 8.9.1 使用 DBMS_UTILITY.ANALYZE _SCHEMA收集统计数据 8.9.2 使用 DBMS_UTILITY.ANALYZE _DATABASE 收集统计数据 8.9.3 使用 DBMS_STATS 收集性能统计 数据 8.10 优化环境 8.10.1 怎样优化 Net8/SQL*Net 8.10.2 监控并优化系统资源 8.11 回顾 第9章 Oracle8i 的新特性 9.1 新的性能优化特性 9.1.1 设计的稳定性和存储概要 9.1.2 排序改进 9.1.3 实体化视图 9.1.4 利用 DBMS_STATS 收集性能统计 数据 9.2 新索引类型 9.2.1 基于函数的索引 9.2.2 反向键索引 9.2.3 降序索引 9.2.4 索引编排表 9.2.5 管理索引的新特性 9.3 新备份和恢复特性 9.3.1 多目标归档 9.3.2 多归档日志进程 9.3.3 使用 LogMiner 9.3.4 快速启动恢复 9.4 新导出/导入特性 9.4.1 使用多个导出/导入转储文件 9.4.2 选择性的查询导出 9.4.3 预先计算优化程序统计数据的导出 /导入 9.4.4 可移动表空间 9.4.5 混合导出/导入特性 9.5 新备用数据库特性 9.5.1 归档重做日志的自动传送 9.5.2 启用管理恢复 9.5.3 以只读方式打开备用数据库 9.6 管理作业队列的新特性 9.7 管理存储和对象的新功能 9.7.1 重新定位和组织表 9.7.2 删除表中的列 9.7.3 将表列标记为不可用 9.7.4 本地管理的表空间 9.8 回顾 第10章 Internet DBA 10.1 Oracle8i — Internet 数据库 10.2 Oracle 与 Java 10.3 Oracle8i Java 虚拟机 10.4 Java VM 与 Oracle8i 服务器怎样通讯 10.5 Java 与 Oracle 应用程序服务器 10.6 Oracle Jdeveloper 10.7 与 Java 有关的初始化参数 10.8 Oracle Internet 文件系统 10.9 Oracle 应用服务器概览 10.10 OAS 组件 10.11 调整 OAS 内存请求 10.12 检查建议的最小硬件 10.13 设计 Oracle 应用服务器配置 10.14 Oracle 应用服务器的安装 10.15 使用 OAS 管理程序 10.16 怎样启动和停止 OAS 组件 10.17 OAS 怎样利用负载平衡 10.18 监控 CPU 的消耗情况 10.19 监控内存消耗 10.20 回顾 第11章 使用 Oracle 提供的程序包 11.1.1 程序包:它们是什么? 11.1 DBMS_JOB 和 DBMS_IJOB 程序包 11.1.1 Oracle 作业队列的概念 11.1.2 配置 SNP 进程的技巧 11.1.3 利用 DBMS_JOB 和 DBMS_IJOB 11.1.4 调度作业 11.1.5 更改作业 11.1.6 停止作业 11.1.7 其他作业队列过程 11.1.8 监控作业队列 11.1.9 管理属于其他用户的作业 11.1.10 利用作业队列定期分析模式 对象 11.2 DBMS_SYSTEM 程序包 11.2.1 使用 DBMS_SYSTEM.SET_SQL _TRACE_IN_SESSION 11.2.2 使用 DBMS_SYSTEM.SET_EV 11.2.3 使用 DBMS_SYSTEM.READ_EV 11.2.4 确定当前会话中设置的事件级别 11.2.5 其他 DBMS_SYSTEM 程序 11.3 DBMS_SPACE 程序包 11.3.1 使用 DBMS_SPACE.UNUSED _SPACE 11.3.2 使用 DBMS_SPACE.FREE _BLOCKS 11.4 DBMS_SHARED_POOL 程序包 11.4.1 使用 DBMS_SHARED_POOL.SIZES 过程 11.4.2 使用 DBMS_SHARED_POOL.SIZES 的技巧 11.4.3 使用 DBMS_SHARED_POOL.KEEP 过程 11.4.4 使用 DBMS_SHARED_POOL.KEEP 的技巧 11.4.5 使用 DBMS_SHARED_POOL.UNKEEP 过程 11.4.6 使用 DBMS_SHARED_POOL.UNKEEP 的技巧 11.4.7 使用 DBMS_SHARED_POOL .ABORTED_REQUEST_THRESHOLD 过程 11.4.8 使用 DBMS_SHARED_POOL .ABORTED_REQUEST_THRESHOLD 的技巧 11.5 DBMS_UTILITY 11.5.1 使用 DBMS_UTILITY.COMPILE _SCHEMA过程 11.5.2 使用 DBMS_UTILITY.COMPILE _SCHEMA 的技巧 11.5.3 使用 DBMS_UTILITY.ANALYZE _SCHEMA 11.5.4 使用 DBMS_UTILITY.ANALYZE _DATABASE 11.5.5 使用 DBMS_UTILITY.GET _PARAMETER_VALUE 11.5.6 使用 DBMS_UTILITY.PORT _STRING 11.5.7 使用 DBMS_UTILITY.DB _VERSION 11.5.8 使用 DBMS_UTILITY.MAKE_DATA _BLOCK_ADDRESS 11.5.9 使用 DBMS_UTILITY.DATA_BLOCK _ADDRESS_FILE 11.5.10 使用 DBMS_UTILITY.DATA_BLOCK _ADDRESS_BLOCK 11.5.11 使用 DBMS_UTILITY.IS_PARALLEL _SERVER 11.5.12 使用 DBMS_UTILITY.CURRENT _INSTANCE 11.5.13 使用 DBMS_UTILITY.ACTIVE _INSTANCES 11.6 DBMS_ROWID 11.6.1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BLOCK_NUMBER 11.6.2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CREATE 11.6.3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OBJECT 11.6.4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RELATIVE_FNO 11.6.5 使用 DBMS_ROWID.ROWID_ROW _NUMBER 11.6.6 使用 DBMS_ROWID.ROWID_TO _ABSOLUTE_FNO 11.6.7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TO_EXTENDED 11.6.8 使用 DBMS_ROWID.ROWID_TO _RESTRICTED 11.6.9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TYPE 11.6.10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VERIFY 11.6.11 使用 DBMS_ROWID.ROWID _INFO 11.7 回顾 第12章 Oracle 安装和升级 12.1 Oracle 软件 12.2 Oracle 数据库 12.3 配置 Oracle 文件系统 12.3.1 最佳灵活结构 12.3.2 怎样配置一个符合 OFA 的 Oracle 文件系统 12.3.3 怎样命名数据库文件 12.3.4 为什么应对参数文件使用链接 12.4 安装 Oracle 服务器软件 12.5 安装前阶段 12.5.1 规则1:确保软件产品版本的兼 容性 12.5.2 规则2:为 Oracle 配置操作系统 12.5.3 规则3:分配足够的磁盘空间 12.5.4 规则4:配置安装环境 12.6 安装阶段 12.6.1 步骤1:配置安装环境 12.6.2 步骤2:启动 Oracle 安装 12.6.3 步骤3:选择和安装软件产品 12.7 安装后阶段:坚持五点 12.7.1 步骤1:检查错误 12.7.2 步骤2:运行 root.sh 脚本 12.7.3 步骤3:验证文件的许可权 12.7.4 步骤4:测试 Oracle 安装 12.7.5 步骤5:配置环境 12.7.6 其他安装后的任务 12.8 快速进行 Oracle 安装的五个技巧 12.8.1 从硬盘的准备区域进行安装 12.8.2 不安装文档 12.8.3 不安装产品的文档 12.8.4 不选择重新连接可执行文件 12.8.5 设置环境变量 DEF_INSTALL = TRUE 和 NO_README = TRUE 12.9 在 Windows NT 上安装 Oracle 12.9.1 安装前阶段 12.9.2 安装阶段 12.9.3 安装后阶段 12.10 修补、升级和移植 Oracle 12.10.1 始终将 Oracle 软件安装到新 的 ORACLE_HOME 目录中 12.10.2 数据库升级前进行数据库冷备份 12.10.3 移植 Oracle 12.10.4 使用 Migration Utility 移植到 Oracle 8.0.x 12.10.5 用导出和导入移植 12.11 安装 UNIX 上的 Oracle 8 12.11.1 安装前阶段 12.11.2 安装阶段 12.11.3 安装后阶段 12.12 回顾 附录 A Oracle 服务器介绍 附录 B 动态性能(V$)视图
oracle 常用语句 --逻辑备份 --导出ORACLE参数 参数 说明 USERID 确定执行导出实用程序的用户名和口令 BUFFER 确定导出数据时所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其大小用字节表示 FILE 指定导出的二进制文件名称,默认的扩展名是.dmp FULL 指定是否以全部数据库方式导出,只有授权用户才可使用此参数 OWNER 要导出的数据库用户列表 HELP 指定是否显示帮助消息和参数说明 ROWS 确定是否要导出表中的数据 TABLES 按表方式导出时,指定需导出的表和分区的名称 PARFILE 指定传递给导出实用程序的参数文件名 TABLESPACES 按表空间方式导出时,指定要导出的表空间名 --导出 --全库导出 exp system/accp@accp --在后面的参数中选择E --按用户方式导出 exp system/accp@newer file=d:\exp.dmp owner=scott,system --按表方式导出 exp scott/tiger@accp tables=(emp, dept) file=scott_back_tab --按表分区方式导出 exp scott/tiger@accp tables=(emp:p3) file=scott_back_tab --按表空间方式导出 exp system/aptech@accp tablespaces=(users) file=tbs_users --按参数文件方式导出,将要导出的命令写在文本文件中 exp system/aptech parfile='C:\parameters.txt' --导入ORACLE参数 参数 说明 USERID 指定执行导入的用户名和密码 BUFFER 指定用来读取数据的缓冲区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COMMIT 指定是否在每个数组(其大小由BUFFER参数设置)插入后进行提交 FILE 指定要导入的二进制文件名 FROMUSER 指定要从导出转储文件中导入的用户模式 TOUSER 指定要将对象导入的用户名。FROMUSER与TOUSER可以不同 FULL 指定是否要导入整个导出转储文件 TABLES 指定要导入的表的列表 ROWS 指定是否要导入表中的行 PARFILE 指定传递给导入实用程序的参数文件名,此文件可以包含这里列出的所有参数 IGNORE 导入时是否忽略遇到的错误,默认为N TABLESPACES 按表空间方式导入,列出要导入的表空间名 --导入 --整个文件导入 imp accp/accp@accp file=d:\item_back.dmp ignore=y full=y --特定用户的表导入到指定的用户下面 imp system/aptech@accp file=d:\item_back.dmp fromuser=scott touser=martin tables=(emp,dept) --参数文件方式导入,将要导入的命令文本写在文件中 imp system/oracle parfile='C:\parameters.txt' --物理备份 冷备份 1. connect sys/sys@newer as sysdba 2. shutdown immediate 3. 复制 oracle目录中的oradata\oradb的子目录中的所有文件 到备份的目录中 冷恢复 1.将数据文件还原回所在位置 ,然后启动数据库 2.starup 进行热备份必须处于“归档日志模式下” 1.启动sqlplus ,并以sysdba方式链接到数据库系统,输入下列命令看看是否处于归档模式 SQL> archive log list 数据库日志模式 非存档模式 自动存档 禁用 存档终点 d:\oracle\ora92\RDBMS 最早的概要日志序列 1 当前日志序列 3 2. 启动归档日志模式 SQL> shutdown immediate 数据库已经关闭。 已经卸载数据库。 ORACLE 例程已经关闭。 SQL> startup mount ORACLE 例程已经启动。 Total System Global Area 143727516 bytes Fixed Size 453532 bytes Variable Size 109051904 bytes Database Buffers 33554432 bytes Redo Buffers 667648 bytes 数据库装载完毕。 SQL>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数据库已更改。 SQL> archive log list 数据库日志模式 存档模式 自动存档 禁用 存档终点 d:\oracle\ora92\RDBMS 最早的概要日志序列 1 下一个存档日志序列 3 当前日志序列 3 3.关闭存档模式, alter data base noarchivelog --查看归档日志方式,在SQL_PLUS中,不能在PL/SQL中 conn sys/accp@accp as sysdba; archive log list; --查看归档日志信息 SELECT DEST_ID,DEST_NAME,STATUS,DESTINATION FROM V$ARCHIVE_DEST WHERE STATUS='VALID'; --查看归档日志日志 SELECT DEST_ID,NAME,ARCHIVED FROM V$ARCHIVED_LOG; --在命令行中操作数据库 --登录 sqlplus sys/accp@newer as sysdba --关闭数据库 shutdown immediate --启动数据库 startup restrict startup mount --修改归档日志模式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ARCHIVELOG模式的优点: ·有可能进行完全恢复。由于对数据库所做的全部改动就保存在日志文件中,如果因为包括介质失效在内的某种失效而导致数据库文件丢失的话,可以利用物理备份和归档日志完全恢复数据库,不会丢失任何数据。所有已经提交的事务都可以查到。 ·有可能进行联机备份。允许用户在进行数据备份的同时使用数据库。 ·表空间可以立即脱机。 ·如果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所有节点都运行在ARCHIVELOG模式下,可以进行分布式恢复。 ·提供更多的恢复选择。 ·通过使用一个备用数据库,能够提供最大限度的灾难保护手段。 ARCHIVELOG模式的缺点: ·保存归档日志文件需要更多的磁盘空间。 ·DBA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管理数据库。 NOARCHIVELOG模式的特点: ·由于数据文件的丢失,如果需要恢复,只能恢复到最后一个完全脱机数据库备份。在最后一个完全脱机备份后的数据改动都将丢失。因此,需要进行非常频繁的脱机备份。 ·必须进行完整的数据库备份,不能仅备份部分数据库。 ·不能进行联机备份,脱机备份过程中不能使用数据库。 ·表空间不能立即脱机。 ·DBA的管理的工作减少 采用Oracle ArchiveLog模式和非ArchiveLog模式对备份恢复的影响 备份的目的在于,当系统或数据库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将数据库进行恢复。对于Oracle数据库,一般有两种备份方式:“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物理备份”指的是以copy数据文件方式进行备份;“逻辑备份”指的是用export等方式将数据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物理备份又可以分为冷备份和热备份。以下是各种备份的说明及前提条件。 - Cold Backup(冷备份) 主要指在关闭数据库的状态下进行的数据库完全备份,备份内容包括所有数据文件、控制文件、联机日志文件、ini文件。 - Hot Backup(热备份) 指在数据库处于运行状态下,对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进行备份,要使用热备份必须将数据库运行在(Archive Log)归档方式下。 - Export(逻辑备份)这是最简单的备份方法,可按数据库中某个表、某个用户或整个数据库来导出,并且支持全部、累计、增量三种方式。使用这种方法,数据库必须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如果数据库不是在restrict状态将不能保证导出数据的一致性。 “物理备份”方式以相当于copy数据文件的方式进行备份,恢复时可以快速以相当于copy的方式将备份的数据copy回来,所以备份速度特别是恢复速度非常快。 如果不采用Archive Log模式运行Oracle数据库,只有两种可用的备份方法:冷备份或export逻辑备份。根据关键业务服务器的特点,停下数据库进行冷备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不采用Archive Log,只能进行逻辑备份。 如果仅采用“逻辑备份”方式,恢复时会有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无法恢复到最近时间点的数据。只能恢复到上一次export时的数据状态,当天的数据将丢失。Archive Log模式下的物理备份可以用数据文件备份及Archive Log备份,将数据库恢复到数据库失败前的时间点,不会丢失数据。 2. 完成恢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恢复只能用import方法进行,所以需要的时间包括: a. create database及所有的tablespace: 以每2分钟初始化一个2G的数据文件来计算,建立一个400G的Oracle数据库需要约6.7个小时。 b. import。时间较难确定,但保守估计应在10个小时以上(如果import过程中出现问题,恢复时间将延长) 3. 恢复时步骤较多,易出现人为故障。 由于 这些原因,一般备份/恢复时都把export/import的方式做为辅助备份/恢复方式,对一些重要的表进行二级保护。这种备份方式也称为“逻辑备份”方式,当某些重要的表被意外删除时可进行逻辑import恢复。 而对于整个数据库的日常备份/恢复,需要采用“物理备份”方式,即以相当于copy数据文件的方式进行备份,恢复时可以快速以相当于copy的方式将备份的数据copy回来。一般物理备份/恢复都采用Oracle RMAN工具来进行。 下面是“逻辑备份”与“物理备份”在数据库故障时的恢复比较: 1. Oracle逻辑错误造成无法启动 逻辑恢复: 重新create database及各tablespace,import。可恢复到上次export的数据 物理恢复: 将所有datafile copy回来,并利用archivelog将数据库recover到故障前的状态 2. 某一个datafile故障或丢失 逻辑恢复: 重新create database及各tablespace,import。可恢复到上次export的数据 物理恢复: 将该datafile copy回来 3. 某一个tablespace故障 逻辑恢复: 重新create database及各tablespace,import。可恢复到上次export的数据 物理恢复: 将该tablespace copy回来 4. 意外drop table 逻辑恢复: Import 该table 物理恢复: 将备份恢复到另一服务器上,export该table,在原数据库中import 5. 意外drop user 逻辑恢复: Import 该user 物理恢复: 将备份恢复到另一服务器上,export该user,在原数据库中import 6. 意外drop tablespace 逻辑恢复: 情况较复杂,恢复易造成数据库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被破坏。在此不做分析 物理恢复: 情况较复杂,恢复易造成数据库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被破坏。在此不做分析 在进行数据库的恢复时,一定要了解Oracle数据库的原理,分析故障的原因,然后针对故障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恢复。例如以下情况: - Oracle程序文件损坏? - control file损坏? - Online redo log损坏? - datafile损坏? - archive log损坏? - table或其中数据被意外删除? 不同情况下需要采用的恢复手段都是不尽相同的,需根据损坏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恢复步骤。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