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大神史玉柱说:“一个名字如果不上口,不容易记,往往就要花上几十倍的广告力度才能达到让别人记得住的效果”。
品牌命名的底层逻辑就两个关键词:底层逻辑 + 现代表达
命名的底层逻辑:
01.区隔性:名字的底层逻辑一定是“简化认知,识别他人”的一个工具;
02.口语化:从“名字”到“名声” 要大范围传播,名字应该要能喊出来做到“口口相处”,才能出名。
命名的现代表达:
品牌命名,与时代相形而动:
01.民族品牌,以大为美
02.国际品牌,舶来为美
03.互联网品牌,流量为美
04.新消费品牌,以精为美
我们要搞清楚名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有个符号称号,而是为了低成本高效的被消费者记住、信任和传播。
所以我们还需要记住4大原则:
01.好记,听完能够记住,降低传播成本
02.好懂,一听就知道是干啥的,降低识别成本
03.好传播,激发消费者分享欲,降低裂变成本
04.好辨别,有明显的差异化,降低竞争成本
知道了底层逻辑和4大原则后,我们可以用以下6个方法来给品牌命名:
一、品类命名
消费者买产品优先考虑的不是品牌,而是品类。比如想买洗发水,他第一考虑的是买去屑的、柔顺的还是滋养的,之后才会考虑买海飞丝、霸王、清扬还是其他的。
比如:可口可乐,露露杏仁露、拉面说、周黑鸭、绝味鸭脖、农夫山泉、涨芝士啦、自嗨锅……
二、卖点命名化
用户停留在一个品牌上的时间可能只有一两秒,品牌就可以将卖点命名化,快速、高效的告诉用户“你是干嘛的”,比如:
1)效果,如:飘柔、舒肤佳、立白、暴肌独角兽、好记星
2)成分,如:六个核桃、全棉时代、鲜橙多、一整根、太二酸菜鱼
3)品质,如:上好佳、金典牛奶、踢不烂
4)工艺,如:牛栏山二锅头、75℃牧场鲜奶
三、体验命名
用户购买的动因也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属性上,而是更关注个人体验。不同场景下、不同情绪下的不同体验。
1)消费场景,如:卡士的餐后一小时、三顿半、一人食、小罐茶、开小灶、到饭点
2)情绪价值,如:幸福西饼、步步高、旺旺、喜茶、甜啦啦、好望水、气味图书馆、半日闲
3)圈定人群,如:爸爸糖、亲爱男友、太太口服液、好孩子、娃哈哈、妈咪乐
四、关联命名
人们大多喜欢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取安全感信赖感。能快速获取好感,还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1)关联熟悉事物,如:阿里巴巴、小米、苹果 、快狗打车、天猫、小牛电动车、三只松鼠、一只酸奶牛、喜马拉雅
2)关联口头禅,如:交个朋友、饿了么、去哪儿、花呗
3)关联人时间地方,如:小泉剪刀、王致和腐乳、杏花村、云南白药
五、具象词或简易词命名
人都怕麻烦、怕复杂,晦涩难懂的命名就像天书一样不知所云
1)不要用晦涩抽象的词,要用非常具象易理解的词。
比如:意式轻奢沙发VS云朵沙发;汽车,速腾VS甲壳虫, 普拉多VS牧马人,你说你对哪款感知性更强?
2)慎用纯英文词且有很长的词,大部分人是真真的看不懂。
如果想拔高品牌调性,冲向国际化,可以英文+中文,或者是英文缩写。
比如AMIRO觅光、HFP、PMPM
六、反常识命名
人看到出乎意料或打破常规的品牌可能会激起他们尝鲜的欲望。
比如蓝月亮,飞猪,红牛、闲鱼……
最后再分享4个好名字的检测方法:
01.听完能不能马上正确的写出来
02.输入名字时,是否需要切换键盘
03.用户能不能秒懂你是干什么的
04.品牌名字是否有负面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