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写论文——Day3关于idea产生的思考

读论文的时候我的内心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论文里的idea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看了周志华老师关于《做研究和写论文》的PPT,里面说

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写”的时间其实最多只占10%

所以我也开始想,自己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只想着写出论文来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写论文不是写小说,尤其是CS专业的,更是不能瞎编胡造。我仅有的为数不多的论文经历,其实“灌水”很多。 

可是,怎么搞科研呢?我现在才走到第一步:有一个方向,拿到了一些文献。

关于这个问题,周志华老师说:

研究活动的大致过程- TPIC: Topic -> Problem -> Idea -> Concrete work (theore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s, etc.) -> Paper writing -> Submit

从Topic开始!通常情况:导师给你一个topic

然后,阅读关于该话题的重要文献,了解该话题的研究历程、研究现状

请导师或该领域资深学者推荐读物 –基于导师推荐的读物,顺藤摸瓜(例如从参考文献)找到尽可能多的重要文献

读不懂的先跳过去,多读几遍

每个topic发展的历程都是无数聪明人智慧和汗水 铺就的,这里面会有一条前后衔接的线索 某一天当你突然把头脑中杂乱的东西串成一线,你会觉 得顿时豁然开朗:“啊,原来是这样!”,这时你就开始尝到研究带来的乐趣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了“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这个问题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科研要求的不是“智商”,而是“心智”做科研,最需要的是一个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自制力+抗压力+能动性。

自制力是科研最基本的要求。那种看半小时书就忍不住刷微信、朋友一叫就忍不住出去玩、想减肥却忍不住狂吃垃圾食品、想锻炼又懒得去健身房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那种被退两次稿就心灰意冷的,被同行批评几句就怀疑人生的,不适合读博。或者说,玻璃心不适合做学术。

因此,遇到难题就当伸手党,等着别人来救的;不到deadline不行动,不被导师催不行动的;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慢、理解困难的;缺乏规划性,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的;简而言之,缺乏能动性的,不适合做学术。

 这个回答看得我心惊胆战,深以为然。

唉,还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硕士之路,不仅要搞学术,还要修炼心性。双管齐下,一个也不能少。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