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http://blog.csdn.net/liuzhengkang/article/details/2914567
大家都知道,在Java里对对象的操作是基于引用的。而当我们需要对一组对象操作的时候,就需要有接收这一组引用的容器。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数组。在Java里可以定义一个对象数组来完成许多操作。可是,数组长度是固定的,如果我们需要更加灵活的解决方案该怎么办呢?
Java提供了container classes来解决这一问题。container classes包括两个部分:Collection和Map。
本文重点介绍HashMap。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Map。在数组中我们是通过数组下标来对其内容索引的,而在Map中我们通过对象来对对象进行索引,用来索引的对象叫做key,其对应的对象叫做value。在下文中会有例子具体说明。
再来看看HashMap和TreeMap有什么区别。HashMap通过hashcode对其内容进行快速查找,而TreeMap中所有的元素都保持着某种固定的顺序,如果你需要得到一个有序的结果你就应该使用TreeMap(HashMap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是不固定的)。
下面就要进入本文的主题了。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怎样使用HashMap: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Exp1 { class Ctime{ |
在HashMap中通过get()来获取value,通过put()来插入value,ContainsKey()则用来检验对象是否已经存在。可以看出,和ArrayList的操作相比,HashMap除了通过key索引其内容之外,别的方面差异并不大。
前面介绍了,HashMap是基于HashCode的,在所有对象的超类Object中有一个HashCode()方法,但是它和equals方法一样,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这样我们就需要重写自己的HashCode()方法。下面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Exp2 { class Element{ class Figureout{ |
在这个例子中,Element用来索引对象Figureout,也即Element为key,Figureout为value。在Figureout中随机生成一个浮点数,如果它比0.5大,打印“OK!”,否则打印“Impossible!”。之后查看Element(3)对应的Figureout结果如何。
结果却发现,无论你运行多少次,得到的结果都是“Not found”。也就是说索引Element(3)并不在HashMap中。这怎么可能呢?
原因得慢慢来说:Element的HashCode方法继承自Object,而Object中的HashCode方法返回的HashCode对应于当前的地址,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对象,即使它们的内容完全相同,用HashCode()返回的值也会不同。这样实际上违背了我们的意图。因为我们在使用HashMap时,希望利用相同内容的对象索引得到相同的目标对象,这就需要HashCode()在此时能够返回相同的值。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期望new Element(i) (i=5)与 Element test=new Element(5)是相同的,而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尽管它们的内容相同,但它们在内存中的地址不同。因此很自然的,上面的程序得不到我们设想的结果。下面对Element类更改如下:
class Element{ int number; public Element(int n){ number=n; } public int hashCode(){ return number; }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return (o instanceof Element) && (number==((Element)o).number); } } |
在这里Element覆盖了Object中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覆盖hashCode()使其以number的值作为hashcode返回,这样对于相同内容的对象来说它们的hashcode也就相同了。而覆盖equals()是为了在HashMap判断两个key是否相等时使结果有意义(有关重写equals()的内容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重新编写Object类中的方法 》)。修改后的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h2:
Get the result for Element:
Impossible!
请记住:如果你想有效的使用HashMap,你就必须重写在其的HashCode()。
还有两条重写HashCode()的原则:
- 不必对每个不同的对象都产生一个唯一的hashcode,只要你的HashCode方法使get()能够得到put()放进去的内容就可以了。即“不为一原则”。
- 生成hashcode的算法尽量使hashcode的值分散一些,不要很多hashcode都集中在一个范围内,这样有利于提高HashMap的性能。即“分散原则”。
至于第二条原则的具体原因,有兴趣者可以参考Bruce Eckel的《Thinking in Java》,在那里有对HashMap内部实现原理的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掌握了这两条原则,你就能够用好HashMap编写自己的程序了。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java.lang.Object中提供的三个方法:clone(),equals()和hashCode()虽然很典型,但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够适用,它们只是简单的由对象的地址得出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程序中重写它们,其实java类库中也重写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方法。利用面向对象的多态性——覆盖,Java的设计者很优雅的构建了Java的结构,也更加体现了Java是一门纯OOP语言的特性。
Java提供的Collection和Map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它们能够使你的程序实现方式更为灵活,执行效率更高。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更好的使用HashMap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