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TP引入背景
STP协议虽然能够解决环路问题,但是由于网络拓扑收敛较慢,影响了用户通信质量,而且如果网络中的拓扑结构频繁变化,网络也会随之频繁失去连通性,从而导致用户通信频繁中断,这也是用户无法忍受的。由于STP的不足,IEEE于2001年发布的802.1w标准定义了RSTP。RSTP在STP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进优化,使得协议更加清晰、规范,同时也实现了二层网络拓扑的快速收敛。
STP所存在的问题
- 收敛时间长:STP有五个状态,从启动到开始进行转发要足足30s,博尔特跑100米才用10s,删除浏览记录也只要几秒,可以看出30s其实已经非常非常的长了。
- 故障恢复时间长:假设现在你已经忍受过了30s,交换机要试探你的底线,突然故障了一个BP或者RP端口,好(直连故障,可以直接感知)则30s可以恢复,坏(非直连故障,还要等20s的BPDU老化)则足足还要50s进行恢复,是不是决定扔掉交换机了。
- 终端接入交换机延迟时间:现在你满心欢喜,交换机的STP协议已经可以进行转发了,然后你把自己的电脑接入交换机,由于笨蛋交换机不知道你电脑连接的端口是边缘端口,所以又要等待30s,然后确认端口状态,才能进行转发。
- 拓扑变更:如果STP的网络拓扑发生变化,TCN,TCA,TC报文都会进行发送,如果这个交换机的深度有5层,那这个效率要有多低下。
- 端口状态:Disabled,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