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HashMap原理分析

参考文章:【Java集合源码剖析】LinkedHashmap源码剖析

LinkedHashMap概述

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子类,与HashMap有着同样的存储结构,同样允许key和value为null,但它加入了一个双向链表的头结点,将所有put到LinkedHashmap的节点串成了一个双向循环链表,因此它保留了节点插入的顺序,可以使节点的输出顺序与输入顺序相同。

LinkedHashMap的数据结构

图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实际上就是HashMap和LinkedList两个集合类的存储结构的结合。在LinkedHashMapMap中,所有put进来的Entry都保存在如第一个图所示的哈希表中,但它又额外定义了一个以head为头结点的空的双向循环链表,每次put进来Entry,除了将其保存到对哈希表中对应的位置上外,还要将其插入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LinkedHashMap的源码分析

LinkedHashMap并没有覆写HashMap中的put方法,而是覆写了put方法中调用的addEntry方法和recordAccess方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下HashMap的put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  
   // 当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当key不为null,计算key的hash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搜索指定hash值在对应table中的索引。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不为 null,通过循环不断遍历 e 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如果发现 i 索引处的链表的某个Entry的hash和新Entry的hash相等且两者的key相同,则新Entry覆盖旧Entry,返回。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如果i索引处的Entry为null,表明此处还没有Entry。  
   modCount++;  
   // 将key、value添加到i索引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我们先来看recordAccess方法: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LinkedHashMap<K,V> lm = (LinkedHashMap<K,V>)m;  
    //如果链表中元素按照访问顺序排序,则将当前访问的Entry移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如果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序,则不做任何事情。  
          if (lm.accessOrder) {  
              lm.modCount++;  
        //移除当前访问的Entry  
              remove();  
        //将当前访问的Entry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addBefore(lm.header);  
          }  
      } 

当要put进来的Entry的key在哈希表中已经在存在时,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当该key不存在时,则会调用addEntry方法将新的Entry插入到对应槽的单链表的头部。
再来看addEntry方法: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创建新的Entry,并插入到LinkedHashMap中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双向链表的第一个有效节点(header后的那个节点)为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  
       Entry<K,V> eldest = header.after;  
    //如果有必要,则删除掉该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  
    //这要看对removeEldestEntry的覆写,由于默认为false,因此默认是不做任何处理的。  
       if (removeEldestEntry(eldest)) {  
           removeEntryForKey(eldest.key);  
       } else {  
        //扩容到原来的2倍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创建新的Entry,并将其插入到数组对应槽的单链表的头结点处,这点与HashMap中相同  
       HashMap.Entry<K,V> old = table[bucketIndex];  
       Entry<K,V> e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old);  
       table[bucketIndex] = e;  
    //每次插入Entry时,都将其移到双向链表的尾部,  
    //这便会按照Entry插入LinkedHashMap的先后顺序来迭代元素,  
    //同时,新put进来的Entry是最近访问的Entry,把其放在链表末尾 ,符合LRU算法的实现  
       e.addBefore(header);  
       size++;  
   }  

同样是将新的Entry插入到table中对应槽所对应单链表的头结点中,但可以看出,在createEntry中,同样把新put进来的Entry插入到了双向链表的尾部,从插入顺序的层面来说,新的Entry插入到双向链表的尾部,可以实现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来迭代Entry,而从访问顺序的层面来说,新put进来的Entry又是最近访问的Entry,也应该将其放在双向链表的尾部。
LinkedHashMap覆写了HashMap的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Entry<K,V> e = (Entry<K,V>)getEntry(key);  
       if (e == null)  
           return null;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e.value;  
   }  

先取得Entry,如果不为null,一样调用recordAccess方法,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在多解释了。
我们还注意源码中的accessOrder标志位:

    private final boolean accessOrder;  

当它false时,表示双向链表中的元素按照Entry插入LinkedHashMap到中的先后顺序排序,即每次put到LinkedHashMap中的Entry都放在双向链表的尾部,这样遍历双向链表时,Entry的输出顺序便和插入的顺序一致,这也是默认的双向链表的存储顺序。
当它为true时,表示双向链表中的元素按照访问的先后顺序排列,可以看到,虽然Entry插入链表的顺序依然是按照其put到LinkedHashMap中的顺序,但put和get方法均有调用recordAccess方法(put方法在key相同,覆盖原有的Entry的情况下调用recordAccess方法),该方法判断accessOrder是否为true,如果是,则将当前访问的Entry(put进来的Entry或get出来的Entry)移到双向链表的尾部(key不相同时,put新Entry时,会调用addEntry,它会调用createEntry,该方法同样将新插入的元素放入到双向链表的尾部,既符合插入的先后顺序,又符合访问的先后顺序,因为这时该Entry也被访问了),否则,什么也不做。

最后总结一下LinkedHashMap是如何实现LRU的。首先,当accessOrder为true时,才会开启按访问顺序排序的模式,才能用来实现LRU算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put方法还是get方法,都会导致目标Entry成为最近访问的Entry,因此便把该Entry加入到了双向链表的末尾(get方法通过调用recordAccess方法来实现,put方法在覆盖已有key的情况下,也是通过调用recordAccess方法来实现,在插入新的Entry时,则是通过createEntry中的addBefore方法来实现),这样便把最近使用了的Entry放入到了双向链表的后面,多次操作后,双向链表前面的Entry便是最近没有使用的,这样当节点个数满的时候,删除的最前面的Entry(head后面的那个Entry)便是最近最少使用的Entry。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