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算法 - 技术人创业的认知升级》

《创业算法 - 技术人创业的认知升级》

 

在最近热门的关于人工智能之父,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的认知一书中讲到,人类的思维认知过程可以借鉴计算机的运算过程。这种跨学科的做法诞生了改变世界的重大成就。

那我们在想,创业和计算机之间除了联系之外,程序员和创业者都处在同一个角色的身份上时,其大脑的思维认知模型是否有想通之处,任何一个技术创业者都是优秀的程序员,而优秀程序员的诞生就需要对计算机各种算法非常精通,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他们的处理策略是什么?他们的认知模型有过那些升级和跃迁。

认知模型就是大脑的算法。而技术人从做技术跨越到创业的过程中,哪些认知是他们之前不具有的,通过别人或者自己的经验产生的认知,这个就是他们积累的“创业算法”。

不同的人都可以创业成功,但技术人创业的时候,他们认可的成功逻辑,他们获得的创业认知提升应该与其他角色的人颇不相同。比如你问马云如何创业成功,他所讲出来的,应该和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很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同,对创业的要素认知绝不相同。

技术人是互联网创业的主流,程序员是CSDN的主要用户,其中一批人会走向创业这条路。如何给这一批人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跨越创业中技术人容易犯的错误,这就需要学习各种认知,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技术人最需要的“创业算法”。

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就是输入,处理这些问题并且输出判断的过程就是算法和程序。技术人创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能不能借鉴其他技术人的“创业算法”,尽量保证正确的输出。这对于提升认知,进而创业成功率应该是大有帮助的。

所以,我希望和众多技术创业者交流的时候,大家谈到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我们在接下来的案例中,也尽量用计算机的处理方式来展示和分享创业中的案例。

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就是借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和智能行为。

 

 

前言

从2000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加入到CSDN这家公司的时候,那时恰逢互联网泡沫的破灭,CSDN也不可免俗得加入到寻找各种盈利模式的路途中。

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很多盈利模式,倒是平面杂志活的还很不错。于是《程序员》杂志诞生了。

我很有幸的成为了当时《程序员》杂志的记者,并且一做就是四年。当时,这本杂志在技术群体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出版纸质,但电子版的内容一直都有。

而我就负责前面采访和报道的部分。作为记者中最懂技术,和技术中最懂采访的一位,我采访过当时IT领域很多技术背景的CEO,包括李彦宏、雷军、周鸿祎、李开复等等大牛。只是在采访的时候,基本上他们谈的都是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他们对公司运营的认知。而这也是我的希望,因为觉得将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挖掘他们之间的关联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后来,我在CSDN负责了CTO俱乐部的运营,这时我认识了更多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其中很多技术总监和CTO,但也有为数众多的CEO。线下也曾经组织过上百场的各种活动,探讨过各种技术趋势和商业方面的问题。

时间到2013年,我从CSDN出来创业,创办了缘创派,一个互联网创业者找合伙人的社区。后来,我又有过一次同样不算成功的创业。这让我觉得还是要回归自己熟悉的技术人群的内容领域。

我认为,技术人的成长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是他们技术本身的成长,另外一个就是软技能的成长。技术本身的成长,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产品,比如Gitchat、CSDN学院等。但在软技能方面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于是,在CSDN创始人蒋涛的支持下,我开始启动一个从技术人到CEO的内容建设。这么多年积累的资源让我很容易的约到很多老朋友。他们都是在运营一家公司,不同行业,不同的规模。

我希望能够听到他们是如何从技术人成长为CEO的,他们的经验是什么,有哪些教训,这些知识对于后来希望自己创业的技术人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几十个技术背景的CEO采访进行,我越来越感觉开心。因为,我从这些创始人的口中听到了他们真诚的分享。

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大家谈到了各个层面的问题。从需求到产品,从运营到营销,从人才到投资,所有公司运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和面对的。

而我在这其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这些CEO在讲述各个方面问题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使用了技术人熟悉的事物,可能是几个词汇,可能是开发流程或者管理方法,甚至是程序的逻辑。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种习惯,后来随着采访的CEO越来越多,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

我发现,所有CEO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他们对商业规律的认知,放在了他们最初熟知技术思维框架中。换个方式表述,他们在将商业的知识重新编译为自己更加熟悉的语言和技术思维模式。

之所以是编译,而不是翻译,是因为商业的内容非常复杂,他需要这些CEO整体性的理解商业的规则和逻辑,然后转化为新的表达方式。

在程序语言中,编译器和翻译器的定义是有区别。编译更加复杂,不是一句句的翻译,他输出的目标是整体性的。

这可能与人的大脑的信息处理模式有关,人们在接触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习惯性的将这个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进行关联,便于理解和记忆。在上学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而各种快速记忆法等也是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大脑的这个能力。

同时,这可能也与技术人群的特殊思维模式有关。技术人在写程序时,需要缜密的逻辑。当一个知识是基于逻辑的时候,这个人群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当一个知识逻辑性不强的时候,技术人会感觉很难受。所以,他们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强迫自己接受非逻辑,一种就将知识经过消化,变成一套逻辑性的信息。

这个过程就很像编译。只不过,他们把商业编译成为自己熟悉的知识结构。

我们都知道,知识只有被消化,变成了体系中的一环才算真的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然而,商业的成功是不可控和很难被复制的。

成功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公司的主导类型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公司是产品主导;有些公司是运营主导,有些公司是销售主导,还有一些可能是靠某些独特的资源而生存。

不同类型是因为公司CEO出身不同,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论来做事,而其中看到商业的角度肯定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告知公司成功的奥秘。

很多朋友看管理类或者商业类的书籍,读起来感觉很枯燥,或者没有感觉。或者觉得对方说的太虚。比如,我们经常感觉马云谈的很虚,很大。其实不是对方没有掏心肝,而是因为你和他的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面临的阶段不同,而没有办法产生同理心,产生共鸣。

但是,我们可以只针对技术人这一个特定的群体,给他们讲述最容易理解的商业。因为,我们采访的都是技术出身的CEO,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和他们一样的人员学习的。而且,是用他们这么多年对商业的理解,变成一套技术人最能产生共鸣的语言。

虽然其中有些只是一些词语的类比。但这样也是能够让技术出身的你会心一笑。

容易被同样是同样技术背景的技术人所学习和理解。

同时,这些人的知识更容易被传播和复制。因为技术背景的CEO对知识的总结往往是强逻辑驱动,他们写程序养成的习惯让他们更愿意把每个知识都变成可以可以复用的函数或者库。

这本书的目的其实不是让每个技术人都成为CEO,而是更快拥有理解商业的能力。那怕是不完整甚至有些偏颇的角度,都对技术人是有价值的。

没有人可以教会你创业,也没有人可以教会你如何成为CEO。这些都需要亲身去做,从实践中去体会。但从技术人到CEO,尽量早的理解商业可以做到,而这些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就能得到巨大的好处,你可以拥有更高的视角,就有机会走向更高的管理岗位,更容易理解公司的业务和商业的变化;如果以后要创业或者做公司,也可以少走弯路,少掉几个坑。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闫辉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