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详解(一)策略模式

本文详细介绍了设计模式中的策略模式,包括模式动机、定义、结构、时序图、案例分析、优缺点以及适用环境。策略模式允许在运行时选择不同的算法或策略,提供了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增强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欢迎大家转载!

但是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t000818/article/details/83959521 ,本文出自:【唐宏宇的博客】


1.1. 模式动机

  • 建立一种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将自动通知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将相应做出反应。在此,发生改变的对象称为观察目标,而被通知的对象称为观察者,一个观察目标可以对应多个观察者,而且这些观察者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观察者,使得系统更易于扩展,这就是观察者模式的模式动机。

1.2. 模式定义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相关依赖对象皆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观察者模式又叫做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模型-视图(Model/View)模式、源-监听器(Source/Listener)模式或从属者(Dependents)模式。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1.3. 模式结构

策略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 Context: 环境类
  • Strategy: 抽象策略类
  • ConcreteStrategy: 具体策略类

1.4. 时序图

 

1.5. 案例与代码分析

public class StimulateDuc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uck mGreenHeadDuck = new GreenHeadDuck();
		Duck mRedHeadDuck = new RedHeadDuck();

		mGreenHeadDuck.display();
		mGreenHeadDuck.Fly();
		mGreenHeadDuck.Quack();
		mGreenHeadDuck.swim();

		mRedHeadDuck.display();
		mRedHeadDuck.Fly();
		mRedHeadDuck.Quack();
		mRedHeadDuck.swim();
		mRedHeadDuck.display();
		mRedHeadDuck.SetFlyBehavoir(new NoFlyBehavior());
		mRedHeadDuck.Fly();
		mRedHeadDuck.SetQuackBehavoir(new NoQuackBehavior());
		mRedHeadDuck.Quack();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Duck {

	FlyBehavior mFlyBehavior;
	QuackBehavior mQuackBehavior;

	public Duck() {

	}

	public void Fly() {
		mFlyBehavior.fly();
	}

	public void Quack() {
		mQuackBehavior.quack();
	}

	public abstract void display();

	public void SetQuackBehavoir(QuackBehavior qb) {
		mQuackBehavior = qb;
	}

	public void SetFlyBehavoir(FlyBehavior fb) {
		mFlyBehavior = fb;
	}

	public void swim() {
		System.out.println("~~im swim~~");
	}
}



public class GreenHeadDuck extends Duck {

	public GreenHeadDuck() {
		mFlyBehavior = new GoodFlyBehavior();
		mQuackBehavior = new GaGaQuack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GreenHead**");
	}

}



public class RedHeadDuck extends Duck {

	public RedHeadDuck() {
		mFlyBehavior = new BadFlyBehavior();
		mQuackBehavior = new GeGeQuack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RedHead**");
	}

}
public interface FlyBehavior {
	void fly();
}


public class	BadFlyBehavior implements Fly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y()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BadFly--");
	}
}


public class	GoodFlyBehavior implements Fly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y()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GoodFly--");
	}
	
}


public class	NoFlyBehavior implements Fly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y()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NoFly--");
	}
}
public	interface QuackBehavior {
	void quack();
}


public	class NoQuackBehavior implements Quack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quack()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__NoQuack__");
	}
	
}


public	class GeGeQuackBehavior implements Quack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quack()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__GeGe__");
	}
	
}


public	class GaGaQuackBehavior implements QuackBehavi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quack()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__GaGa__");
	}
	
}

 

1.6. 模式分析

  • 策略模式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设计模式,策略模式是对算法的封装,它把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策略模式通常把一个系列的算法封装到一系列的策略类里面,作为一个抽象策略类的子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准备一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得它们可以互换”。
  • 在策略模式中,应当由客户端自己决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具体策略角色。
  • 策略模式仅仅封装算法,提供新算法插入到已有系统中,以及老算法从系统中“退休”的方便,策略模式并不决定在何时使用何种算法,算法的选择由客户端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但是客户端需要理解所有具体策略类之间的区别,以便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是策略模式的缺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难度。

1.7. 优点

策略模式的优点

  • 策略模式提供了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用户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选择算法或行为,也可以灵活地增加新的算法或行为。
  • 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
  • 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
  •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1.8.模式缺点

策略模式的缺点

  •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 策略模式将造成产生很多策略类,可以通过使用享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象的数量。

1.9. 使用环境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策略模式:

  • 如果在一个系统里面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那么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 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
  • 如果一个对象有很多的行为,如果不用恰当的模式,这些行为就只好使用多重的条件选择语句来实现。
  • 不希望客户端知道复杂的、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在具体策略类中封装算法和相关的数据结构,提高算法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1.10. 模式拓展

策略模式与状态模式

  • 可以通过环境类状态的个数来决定是使用策略模式还是状态模式。
  • 策略模式的环境类自己选择一个具体策略类,具体策略类无须关心环境类;而状态模式的环境类由于外在因素需要放进一个具体状态中,以便通过其方法实现状态的切换,因此环境类和状态类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关联关系。
  • 使用策略模式时,客户端需要知道所选的具体策略是哪一个,而使用状态模式时,客户端无须关心具体状态,环境类的状态会根据用户的操作自动转换。
  • 如果系统中某个类的对象存在多种状态,不同状态下行为有差异,而且这些状态之间可以发生转换时使用状态模式;如果系统中某个类的某一行为存在多种实现方式,而且这些实现方式可以互换时使用策略模式。

1.11. 总结

  • 在策略模式中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让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也称为政策模式。策略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 策略模式包含三个角色:环境类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在环境类中维护一个对抽象策略类的引用实例;抽象策略类为所支持的算法声明了抽象方法,是所有策略类的父类;具体策略类实现了在抽象策略类中定义的算法。
  • 策略模式是对算法的封装,它把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策略模式通常把一个系列的算法封装到一系列的策略类里面,作为一个抽象策略类的子类。
  • 策略模式主要优点在于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在不修改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可以更换算法或者增加新的算法,它很好地管理算法族,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是一种替换继承,避免多重条件转移语句的实现方式;其缺点在于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理解其区别,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中类的个数,可能会存在很多策略类。
  • 策略模式适用情况包括:在一个系统里面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避免使用难以维护的多重条件选择语句;希望在具体策略类中封装算法和与相关的数据结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