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3

 1薛公为魏谓魏冉


客观为他人,主观还得为自己打算。

2秦客卿造谓穰侯

什么是圣人?圣人并不是创造了机遇,而是把握住了机遇。想现今也是如此,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想现今现世,成败的关键往往也是瞬间所定,真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魏谓魏冉

如同人在市面上,知己虽然难求,但酒肉朋友总要有上几个,否则孤家寡人,只怕成事就难了。

那个年月,没有科举,更没有学历,要想腾达,全凭一张嘴,走游说路线,因此,那时候的谋士,多的不说论堆儿撮,也差不太多。
 
有名气的也就那么几个,因此说,要想青史留名,比混个功名富贵可要难上太多,如同,有些诗词流传了下来,作者署名—-无名氏
 
 您只要坐稳了,就不怕他们不动起来求您,因为您是关键的所在。

您便转被动为主动,再平衡各方的利益,地位的提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仔细想想,在现实中,还真是这么个理儿。


以静制动不失为变被动为主动的好办法。


4谓魏冉曰和不成

能议和就议,不能议就打,打完了再议,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分子学中,总要有个动态平衡不是。

战败情况下的议和不是好谈的,整不好就是历史的罪人,如同清朝的李鸿章。

实际上大家都应该清楚,哪里是李鸿章想平等就能平等的,他只不过正好站在了风口浪尖上罢了。


谋士最后说,您呀,还是别一心二用啦,专心致志做好议和的事儿,有了功绩,封地不是不请自来吗?

      这最后的话,我喜欢,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拿着张文凭,就以为自己是个人物,多么了不起,在薪酬上,讨价还价。实际上,自己值几多银两,哪里是嘴上讨要来的,还不都是做事儿做出来的,踏踏实实做好份内的工作,给老板赚了银子,老板自然会分你一杯羹,即便退一步说,老板不识英才,总有识货的。

      就说那千里马,不也是跑起来才能见分晓嘛。

5谓穰侯

 想很多销售,大多走的也是这条路线,主张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个人利益高于企业,或者国家利益。

    因此,也有了数不胜数的行贿受贿者。

    看来求同存异,不仅在政治上可行,经济上一样是畅通无阻。

    但也想奉劝违法者,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一旦事情败露,可就是牢狱之灾,是否划算,自己掂量。

求同存异!
常常被用的成语,可道理却不平常
同跟异,没有同,就都是异,异也没有了价值;反之,亦然。
所以呢
相对是原理,博弈是过程,得失是结果。
舍得——舍的多?还是得的多?个人有千秋
蹬腿闭眼一咽气,我们能带走什么呢


6谓魏冉曰楚破

此人是从秦国的存亡利益来游说的,切入点自然比把儿子压上来的管用,你家儿子,自己当宝,人家还真未必这么看。

    所以营销的关键点,首先是存亡,其次是利益,多讲对方,少讲自己,这世界上有怜悯之心的人总是不多。还是寻求利益共存才是上策。

    谋士说,楚国如果被攻破了,那秦国也就不能与齐国抗衡了,这一点不知道在说客来之前,魏冉是否想到,敌方的壮大就是我方的削弱。所以很多新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老人对新人,尤其是有能力的信任充满敌意。

应该懂得救人有时就是就已。不要太顾及自己眼前利益的得失。

7五国罢成皋
人家落魄的时候,也没见你雪中送炭,今儿到想着锦上添花啦,这样做,能拢住他的心吗?
所以说,有眼光的人,在人家落魄的时候,帮衬一把,人家会感激一辈子,如胡雪岩资助王有龄,但那也如赌局,就看自家的本事了。

       若不算计投入与产出的利润,就说善心,在不伤害自家的前提下,雪中送炭的事儿还是应该多做一些。

       锦上添花的事儿,不过应景儿罢了,指望着人家领情,那就是奢望过高了,现今日,人家说不定还会想,收你的礼金,是给你脸。最多指望一下,人家不要记恨上你,就可以了。

       秦王当然不怕他是否记恨,但指着这时候收买人心,只怕也是不能够。

不利己也不利人。不要做了。

说做人做事儿,那有点儿大,但说话办事儿,不能不学。
   说话办事儿的最高境界,就是双赢。前半夜想着自己,后半夜想着点儿别人,该得十分的拿八分,一定没有坏处。


8范子因王稽入秦

 
可范雎做等右等,也不见秦王的召见。

    于是范雎就给秦王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臣听说,一个贤明的君王,一定会让有功的人得到赏赐,有能力的人得到职位,功劳大的人要有丰厚的俸禄,能力大的人要居高位。没有能力的人,不能得到举荐,有能力的人不能被埋没。

    范雎这番话虽然是对君王说的,实际上也应该是对各级领导说的,当然,这是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但现今国企也罢,政府部门也罢,里面的规则太微妙,这点不一定管用。

    但如果是自己的企业,一定要注意。用好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回过头来,范雎说,如果大王认为我说的对,那就希望你这么做,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我也就没有必要久留了。

    我想范雎此番话的重点,应该是最后一句,有能力的人不会被埋没,前面的都是铺垫,言外之意就是说,我这么个有能力的人,被你谅在这儿,合适吗?

    范雎又从另一个方面刺激秦王,他说:我听说,有些君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实施赏罚的,赏赐喜欢的人,惩罚厌恶的人。可明智的君王是不会这样的,一定是赏赐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而我这么个凡胎肉身,不可能扛住大王的刑惩,因此,怎么敢在大王面前胡言乱语以欺骗君王呢?

    范雎把昏君和明主的定义说的这么清楚,秦王即使有心要收拾他,只怕因不想担昏君的骂名而收手。这就是范雎说这段话的用意所在吧。

    范雎说,你要是觉着我人贱言轻,难道还不相信你的人吗?“你的人”应指王稽,言外之意是,你不相信我,还不相信自己提拔的人吗?有一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秦王连自己的人都不相信,这样的君王便叫人无言啦。

    我想,如果秦王看了此书,如果还不召见王稽,自己都会觉着自己是个昏聩的君王。

    范雎大道理讲完了,有开始比喻,他说,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氏,和氏璧是大家都知道的,砥厄,结绿,悬黎,便是与之类同的宝物。

    他说,这四种宝物,都是一般工匠所没有认识的,但却是国宝。那么大王您舍弃的东西,难道就真的对国家没有好处吗?

    范雎这么说是间接的把自己比喻为国宝,如果秦王不识货,那就是一般的工匠。

    范雎上面没有说一句秦王的不好,但句句都直指秦王的不足。

    下面的一席话,应该是针对秦国现状的。

    他言:我听说,诸侯要想扩大自己的实力,一定是挖国家的墙角,而君王要想国家富足,就一定要让诸侯足额上缴。

    这有点像现今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有些地方,为了获得财政补贴,甚至弄虚作假,戴顶贫困的帽子。这就是挖国家的墙角,而国家要想充裕,就一定要强制各地方财政上缴利税。

    他说,如果是圣明的君主,诸侯是不敢谋取私利的,而诸侯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君主所用的人,都昏聩无能,说白了,就是好骗。

    范雎的进言非常有意思,就是说到了秦国的现状,也没有对秦王说三道四,也就是说,即把问题阐述清楚了,又没有伤及秦王的自尊。

    如果他说,秦国之所以到了今天这地步,都是因为你的软弱无能所致。那我想秦王,非但不会重用他,只怕也会如魏齐一样,把他乱棍打死。

    所以说,说话的学问大着呢?而且,这还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得靠个人的悟性。但在社会中,一个人会说话办事儿,可能比一个人有学历,更吃的开。不能不重视。

    就说范跑跑,能上北大,智商肯定不低,但一张破嘴实在不会说话,实际上,每个人的脑子里,可能都会有一些龌龊的想法,但人家没有说,你说出来了,那就是众失之地。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点儿错都没有。

    范雎接着说,好的医生,能够知道病人的生死,圣明的君王应该知道事情的成败,有利的事一定要做,有害的一定制止,有所疑问的,先尝试一下。

    治国之道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尧、舜、禹、汤也不会出其外。

    范雎最后的话,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他说,有些话是不能写在纸上的,而这些大道理也不是你想听的。这话,我想只有秦王能懂,因为,秦王最大的肘制是宣太后,自己的母亲。

    范雎当然不会把对宣太后的褒贬落在纸上。

    有句话: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个道理吧。

    范雎最后收尾道,我在想,是不是我这个人很愚笨,大王看不上,或者,是举荐我的人,地位不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希望,大王在游玩的间隙,抽空能召见我一下。

    秦王看了范雎的书信,很高兴,说明秦王能懂范雎得意思,这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伯乐与千里马吧。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老板不懂自己,如果换一种思维,你为什么不找寻能懂你的老板呢?

    最后,秦王谢了王稽,召见了范雎。

    范雎的辉煌人生从此开始。


9范雎至秦王庭

 上一篇最后说,秦王召见范雎。

    这篇便是范雎来到了秦宫,秦王出门相迎,对他说,我早就应该聆听您的教诲,但最近,义渠君的事儿比较急,每天都到太后那儿请示,今儿终于把义渠君的事儿办完了,我也能抽出时间来了。我这个人,不是很聪明,你不要把我当君王,咱们就是君主吧。

    秦王对范雎的礼遇规格算是够隆重的了,之所以这样,我想是范雎在上述中所说的,有些话是不能写在纸面上的,这点,是秦王最头疼,最焦虑,最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才会对范雎如此。

    范雎在上一篇中还说道,希望秦王在游玩的闲暇,能够召见他。而秦王开场却说,最近一直在忙,忙什么呢?忙义渠君的事儿。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曾经介绍过,义渠君是秦王他妈的情人,而且是十几年的情人。

    虽然有国家的责任在里面,但要说十几年,一点儿情分都没有,我也不太相信,而这次,秦王敢于对范雎说,在料理义渠君的事儿,一方面是说,自己并没有游玩,不是范雎所想像的不谙世事的君王,另一方面想说,自己敢于戳母亲的痛处,是侧面的告诉他,自己的想改变秦国的决心。

    秦王说,义渠君的事儿已经料理清楚了。话说得轻松,做起来肯定不容易,当时,毕竟还是宣太后的天下。

    实际上,宣太后也是了得,为了儿子的利益,把义渠君出卖了,这事儿,往好里说,是血浓于水,往坏里说,就是最毒莫过妇人心。

    但我还是比较欣赏宣太后的,现在很多的女人,一有了感情就失了理性,别说孩子,连自己的后路都不想,到最后,落为怨妇,还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说,女人与男人在社会中竞争,从来没有败在智商上,而是败在理性上,别看男人朝三暮四的,那些,二、三、四、五的,开辆车子,住套房子,就以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似的,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付出的是时间,生命的时间,这世界上,没有不可以从头再来的,只有生命,还有真么比这更宝贵的吗?

    而一旦她们想得永久占有权的时候,没有几个男人会给予。这就是男人的理性。

    如果女人能如宣太后一样,床上是床下,分得清爽,男人不死才怪。

    不说了,再说,该被男人用板儿砖砸死了,呵呵,咱言归正传。

    秦王召见范雎的时候,左右的人都是颜容大变,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都以为范雎已经死了,突然见着一大活人,定然以为遇见鬼了。

    秦王摒弃左右闲杂人等,当宫中再无一人的时候,秦王突然跪下说,我该怎么做?范雎,哦、哦。两声。冷了一会儿,秦王又说,我该怎么办。范雎还是哦、哦两声。

    秦王说,难道你不愿意教诲我吗?

    范雎忙着谢罪说,怎么敢、怎么敢。

    要我说,范雎这话确实不好说,毕竟是说人家娘亲的不是,再者,与秦王也是第一次见面,并不了解话说得不好,拉出去杀掉,也不是不可能的,一次死里逃生,两次,怎么可能?

    范雎静了静,兜了个大圈子说:我听说,周文王遇见姜子牙的时候,姜子牙就是个渔夫,在渭水附近垂钓,他们之间没什么交情。

    后来他们闲聊,聊来聊去,聊出了火花,便封了姜子牙为太师,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姜太公当时用的是直钩,文王好奇,上前询问,才有了由浅入深的交谈。

    这个比喻是否是想说,秦王您上来就让我说,您该怎么办?我可怎么说。

    范雎说,姜尚果然也没有辜负文王,为大周奠定了几百年的江山。

    如果,文王因为不了解姜尚,而不信他的话,那就是文王没有做天子的德行。

    而你我的关系,还比不上文王与姜尚,他们之间是路人,关系平等,而我现在是客居在秦,白话就是,我有求与你。

    我们之间并不了解,而我要说的话,不仅涉及国事,还涉及到您的家事,你的骨肉之情,虽然我非常想把我的心里话,对你毫无保留的献上,但说实话,我对您并不了解,这就是为什么刚才您问了我三遍,而我没有回答的原因。

    但我并不是因为怕死而不敢说,我今天说完了,明天可能就被你正法,我也不怕。

    如果大王能信我的话,死不足以怕,亡不足以忧,疯不足以为耻。

    看到这儿,我真是佩服范雎,简直是太会说话了,太有才了,明明是怕秦王杀掉他,却换一种说法,如果秦王能够欣赏他的言辞,还怎么可能杀他。

     范雎说,无论是圣人也罢,贤人也罢,霸主也罢,勇士也罢,最终都难免一死,死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死,可以有利于大秦,那将是我最大的愿望,我怎么会怕死呢?

     假如我能像伍子胥那样,虽然历尽万苦,但最终帮助阖庐振兴吴国,打败楚国,使得抱负得以施展,冤仇得以申报,我就是被终身囚禁,也是在所不辞。

     假如我的想法能被大王接受些许,我就是浑身被涂上漆胶,成为癞痢,也是我莫大的荣幸。

     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之后,别人见我对你这么忠诚,还被你所杀,那就没有人再愿意为大王献言啦。

     范雎说了这么多,才言归正题。

     他说,大王现在,上被太后压制,下被众臣欺骗,再被眼线监视,您将终身迷惑,难辨忠奸。往大里说,秦国将遭覆灭,往小里说,只怕自身难保,这是我所担心的。

     秦国现在处在危亡的关口,对于荣辱与死亡,都不是我要考虑的,如果能为大秦进一把力而死,要好于旁观而生。

     此番话,虽然有技巧的成分,但却是掏心掏肺,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秦王被感动的,双膝跪地说,先生前往不要这样说,秦国很偏远,我也很愚钝,能见到先生,是上天对我的赏赐,让我能保住祖宗的基业。

     我能聆听先生的教诲,是上天不舍弃我,您千万不可再这样说。

     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至臣子,我都希望能听到您详尽的分析,不要再怀疑我了。

     这正是范雎所想要的承诺,于是范雎深深下拜,秦王还礼,两人开始了促膝长谈。

     范雎说,秦国无论是地势上,还是实力上,都应该成就一番霸业的,而您现在却是闭关锁国,不敢出兵,这是因为魏冉不为国家尽忠,而大王的计谋偏差所造成的失误。

     秦王说,那请您告诉我,失误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您越过韩、魏,去攻打强齐,这是个坏主意。

     因为少出兵,就损伤不了齐国;多出兵,又有损秦国。我想,大王的意思是,自己少出兵,好让韩、魏全力以赴对付齐国,这样是不可能的。

     因为盟国本身就不可信赖,再让他去攻打敌国,可能吗?

     想当初,齐国越国攻打楚国,虽然获胜,一时占土地千里,但结果却是,寸土无收。难道是齐国不想要那些土地吗?不是的。

     这是因为诸侯看到齐国疲弱,于是趁机攻伐,齐国自然回兵自救。结果可想而知。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都没有明白,怎么不被诸侯取笑呢?

     把自己没有防范的后院,摆在敌人面前,不就等于‘把武器借给贼寇,把粮食送给强盗’吗?这是损己利人的笨办法。

     大王应该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这样,得了一寸是一寸土,得一尺土是一尺。

     这还不是大错吗?

     从前赵国实行这一策略,一举消灭了中山国,诸侯都无机可趁,因此成就了功业

     现在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

     大王如果想成就霸业,必须与韩、魏联盟,掌握天下的中枢,再威胁楚、赵。他们因此而争相亲秦,再威胁齐国。齐国也只能讨好秦国。

     把他们掌握于股掌之间,反过来,吞并韩、魏,就易如反掌。

     秦王说:“我曾想与魏国联盟,可他反复无常,我没有办法,请问您有什么妙计?”

     范雎说:“很简单,咱先说好话,再用钱财收买;不行,割地给它;再不行,就出兵打它。”范雎的办法,确实没什么奇妙,但肯定管用,他的奇妙之处,在于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并不宏大,跳跳脚就能够得着。

     所以说,一个计划的制定,首先在它的可行性,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吧。

     秦王听了他的话,出兵攻打魏国的邢丘,拿下之后,魏国便归顺了。

     范雎说,秦、韩的国界不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天下有变,韩国是最大的祸害。必须让他臣服。

     秦王又说了,人家不愿臣服,怎么是好?

     范雎说:“那就出兵打它的荥阳,阻断逃亡成皋的道路;北面再切断太行通道,截留上党的援兵。这样,韩国被分隔为三段,相互不能照应。还能不臣服”

     秦王由衷的称赞。

     范雎说完了外部,再说内部。

     他说,我在山东的时候,总听见人们说齐国的田单,而没有人说齐王,而人们说起秦国的时候,总说太后、魏冉、泾阳、华阳。没有人说秦王。

     可我认为,能主宰国家的大事儿,能掌控生杀大权的人,才能称做王。言外之意就是说,您不过担个虚名。但不可明说哦,这是说话的技巧。

     范雎说,现今太后擅自主张,而不与大王商量,魏冉出兵派使,而不通报大王,泾阳、华阳为所欲为,而不避讳大王。

     一个国家的权利,被这样四个人掌控,而不危亡,那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四个人,哪里还有大王的位置,权利自然会移位,政令自然不畅通。

     我听说,一个有能力的君王,在朝廷之内一定要有威严,在外的臣子才能重视他的权力。

     现在,魏冉把持朝权,生杀诸侯,赏罚天下,攻城掠地,没有人敢不听从的。打胜了,利益归他自己,国家因此疲弊,则说诸侯不够尽心,战败,则言百姓不够尽力。但最后真正遭殃的,还是秦国的社稷。

     诗经中说,果实太多就会伤树枝,树枝被折断就会伤树木,诸侯的领地太大,就会危害国家,臣子太受尊重,就会使君王被轻视。

     历史上,齐相淖齿因为控制了权力而杀了齐湣王,李兑也因为权力太大而杀了赵王。

     现今秦国,太后,魏冉主事儿,泾阳、华阳把持,哪里还有秦王,他们不就是齐国的淖齿,赵国的赵兑吗?

     您现在虽然立于庙堂之上,但将来秦国的君王,只怕不会是您的子孙啦。

     秦王听了非常的害怕,终于下决心废止了太后的听政,放逐了魏冉,泾阳、华阳。这里再次说明一下,太后不用说是秦王的母亲,魏冉是秦王的舅舅,泾阳与华阳是秦王的弟弟。

     涉及到自身生存的时候,亲情也只有割舍了。

     整篇文章,范雎的分析确实透彻,但让我折服的还是他说话的方式。

     说话好像很简单,上嘴唇碰下嘴唇,但成功与失败却往往因了这张嘴。

     所以,说话中确实有很深的学问,不可不慎。

10应侯谓昭王

上一篇还是直呼范雎其名,本篇就称呼应侯了。

   这说明了两点,其一,秦王还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要说论功行赏,也没见范雎做什么具体的事儿,可昭王,一下子就将其封为侯爵,可见,有些功绩是不能以常规来度量的,这也正说明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有些人,整个仨俩文凭,就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劳心者,实际上不过是个脑力劳力者,可能很多人还不服气,实际上与人家范雎的脑袋比比,不服气也得服气。

   其二,人的地位变了,称谓也得随着变,有些人当初是兄弟,是哥们儿。哥们儿升迁了,还拿着自己不当外人,那就不对了。想当初朱元璋做了皇上,觉着高处不胜寒,便寻来发小儿解闷儿,那些老粗拿朱元璋当初的嗅事儿取乐,没几天,朱元璋便觉着不好玩了。所以说,即使是哥们儿,在人前,还是尊称的好,礼多人不怪吧。

   上一篇,范雎虽然对内部也做了一些分析。但秦王朝当时的状况,可不是一个乱字了得。此篇,范雎还得接着说。

   他做了个比喻,说从前有一个人,拥有一件神器,一个少年对他说,我和你赌一把,如果我胜了,把神器借给我三天,如果你胜了,我随你发落。

   少年见拥有神器的这个人有点儿缺心眼儿,便糊弄他说,左手代表我,右手代表你,掷出点儿大的为胜。

   三岁的小孩儿,用大脚趾头都能猜出来结果,当然是少年赢了。于是便拿走了他的神器。三天之后,找少年来要,少年不给。

   这个人,本就是凭借着神器支撑着那点儿精气神儿。过了几日,便死了。

   很多人可能会想,哪里会有这么傻的人,但实际上仔细想想,自己还真未必没做过这样的傻事儿,最后,还抱怨一句,谁想到他是那样的人呀。

   联想的老总柳传志,曾经说过,没想到就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我想范雎这里,也是在暗喻秦王,但又不好说,你个呆鹅。只有做个比喻,也是说话的艺术吧。

   他说,您是秦王,权利就是你的神器,把神器借给了别人,还能不危险吗?

   范雎接着比喻,他说,我从来没见过手指头比胳膊还粗,胳膊比腿还壮的,如果有,那也一定是不正常。就好比现今,儿子的地位比老子高,孙子的地位比爷爷长,婆婆反过来要伺候儿媳,这都是社会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有人肯下功夫,一定能写出《目睹二十世纪中国只怪现象》

   折转回来接着说范雎的比喻,他说如果一百个人抬着一个瓢走,还真不如一个人拿着稳妥。假若真的有一百个人抬着一个瓢,最后这瓢不四分五裂才怪。

   看到这儿,我觉着,这个范雎要是活在现世,做个小说家,做个老师也一定是一流的,比喻形象生动,道理浅显易懂。

   他说,当今的秦国,华阳是主子,魏冉是主子,太后是主子,大王您也是主子。如果秦国是个大瓢的话,这只大瓢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还听说,果实太多了将伤及枝丫,枝丫破损了将伤及树干。诸侯的领地广袤将伤及国家,做臣子的太有能力将伤及君王。

   开国头件事儿,杀功臣,总见说,君王的凶残与暴虐,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功高震主,不杀便是祸害。能够杯酒释兵权的,又有几人?

   范雎接着说,看看秦国上下,有几个不是相国的人,国家没有事儿便罢,如果有事,您一定是孤家寡人,我实在是非常担心,将来拥有秦国的,真不一定是您的子孙了。

   我听说一个好的为政者,只有规矩于内,才能施政于外。

   可现今,攻伐所得,全都归了相国,境内的利税,全都归了太后,再有华阳的豪夺,这还不是亡国的征兆吗?

   退一万步说,即使都相安无事,又有多少政令是从大王这儿发出的呢?往多里说,有三分之一吗?

   看完这篇,不由得想起,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老百姓总是在呼吁民主、民主、再民主。确忽略了当权者对集中的掌控,能走上政坛的,都是人精,民主不过是戏子脸上的胭脂,集中才是本色。

   如果是明白人,就不要奢求绝对的民主了,抱怨来去,荒废的是自己的人生。还是适者生存吧。

   人生没什么复杂,生存才是硬道理,自杀绝非想像的那么简单,到头来,没有死成,活着也不痛快,何苦来哉。


11秦攻韩围陉

秦昭王任用范雎之后,对外便开始近攻远交的策略,韩国自然是首当其冲。

       话说,秦国围住了韩国的陉城,多日没有拿下。

       范雎便给昭王出主意,他说,征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智取,一种是豪夺。想当初,魏冉攻伐魏国十余次,一无所得,为什么?那是因为魏冉的私欲太重,大张旗鼓的以掠地为目的。

       土地,是君王的天下,是臣子爵位,是百姓的衣食。在说白了,那就是人家的饭碗,被你抢了,人家就得饿死,这是你死我活的事儿。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魏冉与不要命的人打,怎么可能取胜呢?

       范雎说,大王现在围攻陉城,不要只想着强取,而应以智取为上。

       他接着说了,智取的方法。

       他的主意是,要一刀一刀的割,每一刀韩国都会感到痛,但还能承受。一刀过去了,痛感消失了,咱再来一刀。

       范雎的说法,让我想到“蚕食”两个字,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直至消灭对方。

       这种方法,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也非常管用,这是否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反面应用呢?

       人性总是懒惰、得过且过的,但危机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显现。

       所以,“防微杜渐”怎么可以不重视呢?

       范雎接着说了他用人的观点。

       他说,这件事儿,得找一个中间人,这个中间人得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为我所用。其二,要有调停得能力。

       范雎首选了张仪,张仪这个人在前面介绍过,能力自然没得说,但范雎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张仪不尽力,那就踢了他,换一个,能力不如他,但尽心尽力为我所用的人。

       这段话,让我想起,人才与奴才得辩证关系。

一等:即是奴才又是人才。

二等:是奴才不是人才。

三等:是人才而不是奴才。

四等:既不是人才也不是奴才。

       有些人自认为有点儿本事,便托大,有事儿没事儿要挟老板一把,那便是不清楚不明白,咱只要是打工的,离了舞台便转不起来。可人家得舞台只要戳在哪儿,找个仨俩角色,应该不是太难。

       况且说,有能力的人,若不能为我所用,破坏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列为三等,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范雎说,咱打他一下,索赔一点儿,再打它一下,再索赔一点儿,还怕韩国不被我所灭吗?

       高,实在是高。

12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有一天,一个周国人怀里揣了个死老鼠,见着一个郑国人,便问,您要“朴”吗?郑国人听音,以为是“璞”,便说,要呀。周人便掏出那只死老鼠。郑国人一看,便说了声,对不起,这不是我想要的。


可这段话,让我与现世的骗子联系起来,他们往往找个炫目的背景,在这个人人都想攀高枝、搭人脉、利欲熏心的社会,骗子得逞也就不奇怪了。

可最后,不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怕是倾家荡产,身陷牢狱也是有的。

还是那英那首歌唱的好: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楚明白。


13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您别看这些谋士聚在一起,不过都是借事儿,谋自己的私立罢了,就好比您后院的那些狗,平日里相安无事的,可一旦扔进一块儿骨头,他们立时会争执起来。


失去监督的权利,走向腐败是必然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14谓应侯曰

不知道范睢是否接受了苏代的劝说,但到了这个阶段,守住自己的位置,应该是重中之重。不然怎么会有,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呢。这里的“天下”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职场中,一路向前的时候,防范左右,也是必须的,这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吧


15应侯失韩之汝南

 话说秦军攻克韩国得汝南之后,便把此地封给了范睢,后来韩军反攻,又将汝南夺了回去。

       范睢得而复失之,按常理,心情自然不好。

       这时候,昭王问他,您丢了封地,心情不好吧。

       范睢出乎昭王意料回答了一句:没有。

       这下昭王就纳闷了问:为什么?

       范睢回答说,从前魏国有个人,儿子死了也不忧愁,管家很纳闷,就问他,当初你对儿子的那份儿心思,可是天下少有,儿子死了怎么会不忧不愁呢?

       这个人说,没有儿子的时候,我也没为这事儿犯过愁,现在他死了,和我从前没有过的时候是一样的,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范睢讲完了故事,转回到自己说,我当初也不过就是魏国平民百姓一个,活命已是不易,哪里敢奢望封地呢?而现今,汝南丢了,我就当自己还是那个普通的百姓,不就结了,有什么可值得忧愁呢?

       范睢的话,我想没人能够反驳,但要说,从心里头认同,只怕是也不可能。

       为啥?因为咱是人,不是仙儿。人就得有人的心思,人的感受。想得到,做不来的事儿实在是太多太多。

       把话说的这么满,只怕是以后无法回转。

       秦王也是一样,一时语塞,但心里头也是不太相信。

       于是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蒙傲,他对蒙傲说:我就是城池被围困了,尚且食不甘,寝不寐,而今,范睢的封地都没了,还说他没什么想法,我有点儿不太相信。

       蒙傲说,我替您打探打探。

       于是,蒙傲去见范睢说,我不想活了?

       劈头就来这么一句,范睢页蒙了,忙问:为什么事儿呀?

       蒙傲说,秦王尊敬您,像尊敬老师一样,这是天下皆知的,更别说秦国的百姓了,而现在,一个小小得韩国,竟然敢抢夺秦王老师得封地,那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吗?

       您咽得下这口气,我都咽不下。

       我现在就请命秦王,给我一只兵马,我拼死夺回汝南。

       蒙傲马屁拍得这么响,范睢便也忘了当初对秦王说的大话了。

       一揖到地说,这件事儿,就拜托您了。

       蒙傲转身便把自己试探得结果上报了秦王。

       秦王一定暗自冷笑。

       从那之后,每当范睢再提韩国的事儿,秦王都会认为他是为了自己得封地,而不予采纳。

       范睢得下坡路应该从此开始了。

16秦攻邯郸

话说秦国攻打邯郸,王稽挂帅,围困了十七个月都没有拿下。

    这时候,有人就对王稽说,时间这么久了,还没有拿下邯郸,难道您就不怕秦王怪罪?要我说,您应该赏赐军吏,使他们拼死上前,拿下邯郸。

    王稽一笑说,我与大王,那是什么关系?他怎么会怪罪我,不用你多言。

    那个人笑说,别说君王,就是儿子对父亲,有些话可以折扣,有些话是一定要执行的。

    比如:父亲对儿子说,把你的妻子休掉,把你的爱妾卖了。这样的话,儿子是必须执行的。

    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话,一定会说,简直是胡说八道,这样的话,谁会听。

    可要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中,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刚性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老子叫儿子死,儿子都得服从,何况让他休妻卖妾呢。

    陆游在当时也算是知名人士了吧,用现在的话说,也可谓功成名就。可他妈让他把唐婉休掉,虽说心理万般不忍,也还是修了。因此也才有了著名得《钗头凤》

    这种三纲五常的规矩是否合理,要我说,有它的不好,但也有他的好。

    但现今是想也别想了,咱也就不多说了。

    那人说,什么样的话可以折扣呢?比如,老子对儿子说,你想都不要想她。

    说来也是,想谁不想谁,别说老子管不住,就是自己也未必能管得了。

    由此,我想到现今的一些女人,不仅要管住男人的行为,还要管住男人的心思,甚至还振振有词的要求,你的心里只能有我一个,这不是痴人梦话又是什么,最后,管是一定没管住,还整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

    男人好色,不过是物种繁衍,优胜劣汰的需求,女人又有几个不好色。

    拿着爱情忠贞来要求男人的女人,大多不过是自己懒惰,想着依赖男人生存罢了。

    最后落得,委曲求全,苟延残喘,日子过得也未必舒坦。

    言归正传,再说那个人的故事,他说,这个儿子把老婆修了,美妾也卖了,一个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可解决不了生理上的那点儿需求,于是,便摘了那出墙得红杏。

    虽然孔夫子说,食色性也。

    可人毕竟不是动物,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干那苟且之事。

    于是这个儿子,便在夜半三更之时,领着小寡妇回了自家。

    可是偏巧,让一街坊老太太给撞见了,老人嘛,自然看不惯这伤风败俗的事情,全忘了自己年轻时得那点儿事儿。便跌跌撞撞的想着告他通奸。

    故事讲完了,此人反问王稽说,您与大王的关系,难道比父子之间还要亲密,只怕不会吧。那么,做儿子的尚且要听从父亲的,您做臣子的,怎么能不听从君王的。

    大王限期让您拿下邯郸,而您至今没有进展,该怎么交代?

    您依仗大王的宠信,从来不拿属下当回事儿,可这些人再卑微,也不会低于那街坊老妪吧,就这么个老太太,想着告发谁,不能说她没有这个权利吧。

    在大王不满意您得情况下,如果有属下告你,你会怎么样?

    可能你要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而现实中真的是这样的吗?要知道众口铄金的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我劝您,应该赏赐军吏,并礼遇他们,而后拿下邯郸,才是正路。

    这个人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可王稽一点儿都没听进去。

    军吏们是要钱没钱,要礼遇没礼遇,还要送上性命,怎么肯干。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告王稽谋反。

    秦王本来就因为,十七个月没有拿下邯郸而对王稽上火,正好有人告他,于是就此拿下。

    王稽与范睢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王稽举荐了范睢,范睢回过头来,又提携了王稽。

    上一篇说过,秦王因为封地汝南的事儿,对范睢得信任已经打了一个大折扣。

    此事一发,便要迁怒于范睢,想着杀了他。

    范睢一听心里发慌,但还是满镇定的回答:我本身不过是一介草民,在魏国犯了事儿,被人追杀,逃到了秦国,我一没有诸侯撑腰,二没有朋友提携,是大王您抬举我,让我管事儿,天下都知道我是您最信任的臣子。

    现在有人陷害我与王稽合谋,大王要公开杀我。

    对于我而言,死不足惜,但就怕有人会说大王当初用错了人,对大王不利。

    不若这样,我服毒自尽,而您以相国之礼厚葬我,人们就不会说您当初用错人了。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秦王又一次被范睢所感动,放了他一把。

    这节让我反思两点:

    其一,是不可以持宠而骄,一个好的职场人,应该是上下两方面都抹得水光溜滑,万万不可因为和老总的关系好,便拿着下属不当人看,虽说,人在下,要懂得顺从,但顺从有表面的,有发自内心的。还是让下属心悦诚服的好。

    否则,出工不出力,自己得业绩也不好交待,多好的关系,也得以做事儿为基础。用句通俗的话说,别拿自己不当外人。

    其二,还是佩服范睢得临危不乱。如果,他不是沉稳有加,应对的当,只怕是脑袋也要搬家,看来伴君如伴虎,还是时时小心为好。


17蔡泽见逐于赵

 好比现世,有些人自己不成气,还总是抱怨,人家的运气多么好呀,从来不认真琢磨,人家是怎么抓住机遇的。

    蔡泽得到这个信息后,立马改变了主意,不去韩、魏了,折转向西,奔秦国去了。

    到了秦国,找了几个闲杂好事之人,施了点儿散碎银两,让他们四处传播:来了一个燕国人,姓蔡名泽,那可是一等一的谋士,天下大事了然于胸,且能言善辩。他要是见了秦王,秦王一定会把相国的位置给他。

    这话,不是直接向范睢挑战吗?

    那段日子,正是范睢郁闷的时候,虽说从秦王的剑戟下侥幸逃生,但霸气的秦王还是让他体会了一把,什么叫“伴君如伴虎”。而且,这只虎还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因此,听了街头巷尾得留言,心情无异于雪上加霜。

    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见一见蔡泽,看看他是何方神圣,有多大的本领,自己也好防患于未然吧。

    大家注意,见范睢,正是蔡泽的目的所在哦。

    这蔡泽见了范睢,并没有施大礼,仅仅是拱手一揖,范睢见他态度如此倨傲,心中的不快有增加了几分。

    便直言道来:是你扬言要取代我做相国吗?

    要一般的百姓听了范睢的话,还不得腿肚子转筋,人家再郁闷,那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索你蔡泽的小命,还不如碾死一只蚂蚁。

    可蔡泽沉着应对,是的,我说过这样的话。

    范睢没有想到蔡泽竟然如此直言,一时到难以应对,便说,说说你的道理。

    蔡泽很惊讶的说,怎么,你没认识到?这个道理很简单呀,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交替而至的。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蔡泽见范睢没有明白,便继续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智力聪慧;都希望自己具有仁心,坚持正义;都希望自己被人爱戴、受人尊崇;都希望自己既富且贵,显赫荣耀;都希望自己能治理万事,颐养天年。都希望能建千秋伟业,与天地共存。

    是这样的吗?

    范睢说,当然。

    蔡泽马上说:那么,秦国得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得文仲,他们这样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对话到这儿,范睢才发现蔡泽挖了个坑,让自己跳。因为大家都知道,商鞅、吴起与文仲的下场都不是太好。

    马上反驳道:怎么能说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呢?

    商鞅事孝公,公而忘私,赏罚分明,大破魏军,扩充疆土达一千里之多。

    吴起事悼王,使君王成就霸业,国家富足强大。

    文种事勾践,忠心爱主,竭诚尽智。

    这三个人,可以说是仁义和忠贞的典范。

    做为君子,本就应该把理想看得比性命重要,只要大义在,牺牲生命也不会懊悔。

    看到这儿,我感觉高手之间的对弈就是有意思,

    起初,范睢还顺着蔡泽的思路,一旦发现陷阱,马上一个反弹,变守为攻,语言的组织,不可谓不神速。

    武者之间的博弈,追求的是肢体的快慢,文者之间,就是思维了。

    且看蔡泽怎样应对。

    他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是苍天之福;君主英明,臣子忠贞,是国家之福;父慈子孝,夫信妇贞是家庭之福。但这需要双方共存。

    没有人能说比干不忠,可大殷照样灭亡;没有人能说伍子胥不贤,但吴国依然不保;没有人能说申太子不孝,但晋国还是被分裂。

    为什么?因为,没有明君,没有贤父采纳他们的建议。

    这里,我还是想说,是英雄书写了历史,所谓人民创造了历史,那不过是让百姓虚荣心得以满足的说法而已。

    集中永远比民主来的更实在,权利,归根结底,有权才有利,权是什么?是称坨,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标准,谁是制定标准的人,谁就是主宰。

    蔡泽说,要是正义都必须用性命做代价,才能得以伸张。那么,孔子就不是圣人,微子就不是贤人,管子也不是能人。

    说到这儿,范睢终于有所感触,因为到了他这个境界,看重的已经不是一时的输赢,而是自己的长远利益。

    蔡泽见范睢终于能以不敌对得态度对他,马上调动他所有的脑细胞,开始他的游说。

    他说:商鞅、吴起、文仲辅佐君王竭心尽力是一种模式,姜尚辅佐文王,周公辅佐成王也是一种模式。

    大家注意,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就是下场不同。

    蔡泽反问,那您说,商鞅、吴起与文仲,和姜尚与周公比较,那一种更好呢?

    范睢无奈的说,当然是后者。

    到了这一步,蔡泽直奔主题,他说,昭王与孝公、勾践、楚悼王相比,哪个更仁慈,更守信义呢?

    这样的问话,范睢自然不好回答,便直言,不好说。

    范睢不好回答,蔡泽却一定要说。

    他说,我看昭王不会比孝公、勾践、楚悼王更仁慈,更守信义了。而您为昭王所做的事儿,也不会超过商鞅、吴起与文仲。可您现在得到的名利,应该是他们三个的总和了。

    这个时候,您还不退,我都替您担心。

    上面这些话,才是蔡泽此番的目的所在。

    他接着劝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沉,月亮满了,就要亏损。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所应该遵从的。

    想当初,齐桓公号令诸侯,振臂一呼而天下云集,这时候,如果能退而固守,富民强国,那将成就怎样得功业。可他却以为自己的霸主地位固若金汤,一牢永固,心生兹曼之情,傲居天下。最后导致离心离德,九国寻衅。

    吴王夫差,曾经所向披靡,欺齐凌晋,但最后却是杀身亡国的结局。

    古代的勇士夏育与太史启,曾经是威震三军的人物,可却死于凡夫俗子之手。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自然法则,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越是呼风唤雨,踌躇满志的时候,越是应该放低身段儿,谨小慎微,只有懂得伸缩自如,才能保全。

    再说商鞅为孝公统一度量,调整赋税,破除井田,使疆土得以扩大,国家得以富强。那时秦国无敌于天下。可功成,不知身退,最后车裂而死。

    白起为昭王,南吞蜀、汉,北擒赵括,攻城七十有余。功成不知身退,被昭王赐死于杜邮。

    吴起为悼王,整顿内务,攻打杨越,并吞陈、蔡,破除连横,解散合纵,功成不知身退,被肢解而死。

    文仲为越王,垦荒建邑,开辟田地,携八方人士,集上下之力,降服强吴,功成而不知身退,被勾践所杀。

    这就是知进不知退的后果。

    范蠡明白这个道理,功成身退,做他的陶朱公,富甲天下。

    蔡泽对范睢又说:您应该赌博,赌客贪念太重,无休止尽,最后总是,一无所有,被扫地出门。

    赌家并不下注,仅抽取红利,虽不暴富,却能长久。

    相国您现今,控制诸侯,利达三川,排除了羊肠险阻,堵塞了太行入口,断绝了三晋要路,修筑了蜀、汉栈道。

    您的功绩已经登达巅峰。这时候还不急流勇退,是想步商鞅、吴起、文种的后尘?

    这时候,为什么不奉上相印,授予贤者,人们会认为您像伯夷一样清廉,而您能永做您的应候,世袭往替,延年益寿。

    相较而言,那一种更好呢?

    范睢是彻底被蔡泽说服了,敬为上宾。

    几天以后,范睢上朝,对秦王说,有一个山东来的蔡泽,能言善辩,见识不凡,我阅人无数,没见过比他强的,就是我也不及。

    秦王便召见了蔡泽,两下相谈,甚是投机,就拜为上卿。

    范睢见水到渠成,便因病请辞,昭王是一再的挽留,范睢一再的说,痼疾复发,请大王恩准。

    秦王本已对范睢有所不满,再有了蔡泽,哪里还会真的在乎范睢的去留,不过是做样子给人看罢了,于是恩准,使范睢得以圆满。

    再说,昭王对蔡泽正感兴趣,拜他为相便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目的达到了,自然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昭王依照蔡泽的计谋,成功的收并了周室。

    前面说过,周室存在一天,别管人家有多小,辈份儿在哪儿,就是挂名的天子。

    因此说,蔡泽的功绩应该是有历史意义的。

    可话又说回来,利弊总是相辅而生,闹了这么大的动静,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便成了人们得眼中钉,肉中刺。上他坏话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这蔡泽当初劝说范睢,自己当然不会不明白。

    于是乎,也称病求归,把相印双手奉上。

    这昭王对他的热乎劲儿还没过,虽准辞,赏赐便也不低,封为刚成君。

    这蔡泽,史记中都单篇记载的人物,自然不是等闲,人家虽然交了相印,可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时不时的还经常为君王出个小主意。

    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做赌客,开赌场了,不做相国,做高参,虽不会暴富,却也细水长流。

    就这样,蔡泽在秦国一呆就是十几年,历经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一直到了秦始皇。

    曾经做为秦国的大使,出访燕国,楞是把人家的太子弄到秦国来做了人质。

    总说,功成、身退。但在高速路上飚得正欢,突然一个急刹车,走田间小路,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够适应。

    所以说,高人就是高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