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发出“大学生无用”的声音,那么,有志青年如何脱颖而出?本文天清地宁老师从怎么学、怎么思考、怎么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讲述了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提高个人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更上一层楼。
很多学生学了四年,抓不到学习的要领,当今有太多的学生虚度光阴,太多的大学老师尸位素餐,这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抱着满腔的学习热情来到大学,被无聊的校园文化磨掉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变得沉沦颓废。那么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该怎样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呢?
第一个是怎么学,第二个是怎么思考,第三个是实践应用。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的逻辑关系,学习是简单吞进去吸收,思考是把学到的知识学问吞进来后怎么咀嚼,把老师、朋友、师长与书的学问转换成自己的精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也有自己独特的长项和的短处,一定要探索一个合适自己的一个路,这个路对不同的人来说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先谈谈共性,等下会涉及到如何把学到的东西真正转换成自己的丰富营养。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你才会有自信,大家好好琢磨这句诗,一个人他有东西积累,自然品味、谈吐、言辞就不一样。而这些内涵与学问积累,最后怎么落实到实践中去应用呢?
谈到实践应用,很多人说你经历多了也就会了,其实不能这么说。很多人经历了十年、二十年才参悟一、两句话,而高手他只需要很少的一些经历、实践,他就能迅速参悟很多的实践应用方法和途径、技巧。因此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回到实际的应用,否则的话就没有意义了,最后就变成了简单的思想。所以一定要清楚,到大学读书,或者作为成年人,他要在人生的长河中提高自己的学问和品味,更好的把握人生,一定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具体话来说,怎么学、怎么思考、怎么应用。
怎么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先把第一个问题一步步来分析。怎么学?大家一定要清楚学习是包括三个层次的,第一个是收集信息,第二个是系统的吸收,知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是参悟智慧。大家有没有发现三个层面都是可以概括为泛泛的学习,但是其具体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你们刚才讲的,学了四年,现在大脑空空的,是为什么?因为你们考完试后什么都忘记了,老师讲的知识,你基本上是停留在收集信息的第一个阶段。表面上,不同的专业有很多的专业概念、知识点,其实这些都是属于信息层面的知识,而信息层面的东西每天都会更新,而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更新的信息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事物的运作规律?没有人跟你讲,或者说老师也没有搞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到这个层面,导致了学生第一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有些学习兴趣高的,学习完了也没有做到把知识沉淀为自己的东西,浮华在外,更别提应用了。比如营销,上课列举了4p,swot,这些所谓的专业工具,如果你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你就要会反问:这些所谓的专业概念,专业方法和工具,产生背景是什么?这些概念和方法产生的条件、前提是什么?因为任何东西的存在都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事物存在的环境,这句话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这些年读书往往是在第三层面参悟智慧,在提炼哲学思维方面下了功夫,所以我概括出来的知识都是时空条件的产物。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就不要陷进所谓的知识概念里,更不要把你主要的精力放在收集信息的层面,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既定的时间、精力条件下,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成为很重要的问题。要提高效率,就先得明白,我们学习吸收进来的东西是分层次的。有些是糟粕多精华少,如果你自己学习的时候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就会导致时间、精力的浪费,也就导致了在同等学习时间下你的学习效果不那么好。明白学什么,怎么分配时间、精力,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吸收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你就比别人跑得快。
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先要大家搞清楚学知识分三个层次,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包括工作了的人都浑浑噩噩,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需要下功夫学习的东西,最需要花精力去沉淀的东西。现在社会纷繁复杂,专业领域层出不穷,社会变化速度很快,有点让人茫然不知所措,每个领域都有很多知识和技巧。作出上述感叹的人,大部分都是雾里看花。《黄帝内经》有句话:“愚者差异,智者察同”,我们读书、学习与别人交流目的就是做一个智者,而智者更多的是看到世界相通的地方,而笨的人更多看到的是事物的差异性。所以现在的社会,尤其大学强调分科教育,按照我读书思考与实践的社会经验,体会最深的就是把聪明的人教笨,越教越弱智。举个例子,如搞物流专业,物流说白了就是搬运工,本就是把原材料分配然后存储在仓库里,再在从仓库里面运到工厂,再把生产的成品按不同的流向运输。这里面第一个是原材料产地,第二个就是工厂、仓库,第三个就是运输。高度抽象的角度看就是两个静态的点和一个动态的网络。物流管理,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个管理流程中去看,他只是管理的一个环节,企业运作绝对不只是物流,但你专门搞一个专业,说白了运输就算包含配送也没有什么东西,现在还搞一个物流技术,只不过是把很多的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环节标准化了,然后电脑自动分类。它没有太多所谓质的本质差别。为什么现在物流比较重要呢?那是因为现在市场竞争力度提高,需要厂商对市场的反馈速度更快、更敏捷,如果你要更快,就必须把从原材料、产品出厂之后等整个供应链的节奏要加快,而且更需要弹性,提高物流配送与整个供应链的配合,这里提高的技术无非就是电脑技术能更快帮助企业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他本身就这么多,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现在变成一门专业,花了时间去学,什么分类、托盘、查车,这些需要学吗?这些都属于信息,只要把物流仓库的实地照片或者把物流企业一天的流程拍成一个小时的片子,大家看一遍,什么都知道了,还开一门专业去讲,哎!
还有国际运输也成了一门课,这些都没有必要在大学里开,最多开一个知识讲座,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过程。很简单就是去企业拍一个流程,怎么做、做什么的,就可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你要干什么啊,你需要培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现在的学生很多盯着这些知识点的概念,但是根本就不会观察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观察现象的能力不够,那么就不能准确提出问题,更别说解决问题。所以为什么说大学生能力差,很重要的是他因为不能找到问题,错了也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我上次讲,你学会了提问题,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而现在大学生太多是把不是问题的当问题,而把重要的不当一回事,那这教育是不是在给社会培养蠢才、庸才,培养一大堆的出来不会随时间、空间而变动的人。培养的学生抱着一大堆死的概念、知识,出来怎么会解决问题?如营销专业,现在还有专门的广告专业。广告这门课告诉你有什么广告分类,专门有几章讲什么报纸广告啊、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咋咋的,那以后再出一个公共汽车广告,那不是又要作一个分类?很多教科书都在非常无聊的告诉你专业概念的知识信息。广告新兴媒体不断出现,肯定就会有新的载体,你不需要告诉学生这些东西,你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广告的功能如何实现,如何走进广告受众的内心世界,如何读懂广告受众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掌握艺术感染力,理性分析广告的目标,准确把握受众的心。专门搞一个广告专业,四年学啥?这个专业人只能做广告?一个人把大智慧搞通了,做一件事,他不需要我们现在那么多的信息概念,他也能最有效的把握事情的关键点,用最有效的方法找到答案,而这个能力恰恰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或者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的。
如何学会思考,从而更好的转化所吸取的知识
一个人你需要学会思考,学会怎么样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所以如何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要要搞清楚。你学的很多东西都是把你引向误区的,而不是提升你的能力的。我给大家开的书目单,这些书都是给你拓宽视野的,告诉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然后多层次分析,从表层、深层的看,从静态、动态的看。书目单的书很杂,有建筑的、风水、中医、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物理的书,这些书都是让你换个角度去看,能得到不同的结论。你看了这些书的话,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习惯思维肤浅性和局限性,从而促进自己不断的去升级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升智慧。提升智慧我只用两个字就是“参悟”二字,参者,三也,举一反三,来来回回,把一些你看似懂的东西换个角度再来回推一推,最后豁然开朗,一通百通,所以要“悟”,你通达各种学问,最后还是要靠你的心。靠你的心就要找到你的心在哪里?为什么叫开悟、开窍。窍不开就不能悟,开悟、开窍靠什么呢?靠一个人的灵气,一讲灵我们就知道要变动,要有敏感性。但现在大学学的东西越学越死板,越学学标准化、流程化,把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悟性、灵气给扼杀了,导致一大堆学生都没有灵气,不会变通,不会分析问题。所以我觉得参悟智慧,很重要的第一个,要更好地认识这个事,要多维度、全方位认识这个事。
第二个是要搞清楚人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因为我们认识世界回过头来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从容自在的人。而现在的教育很少在这个层面下功夫,教了一大堆高分低能的人,高学历、心里很脆弱的人,动不动就有自杀倾向,精神抑郁、郁闷等等。因为现在教育没有把人的学问与智慧在教学中灌输、启发。包括很多工作的人,他说我遇到了突破不了的坎,能否通过我自己的学习跳出来?结果他没跳出来,因为他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如一个人得病了,我们惯性是找医生,把病痛的感觉给消失掉,这绝对是一个单向思维,如果一个人擅长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多元化思维,他就不会着急,我病了、难受,这就是身体给我发出的信号,比如四肢乏力,没劲,就要想这身体发出的信号想告诉我什么呢?如果你起来发现眼睛红肿难受,一般就会说是不是发炎了,要去找医生,这就是常人思维。要是你有学习能力,肯定会想眼睛痛或者喉咙疼这种信号,肯定要让我放下生活中的事情去聆听它的声音,读懂这个信号的意义。一层一层过滤,最近几天干我什么了?这段时间或者是长期积累了什么习惯导致了我现在这种不舒服,这症状是近期影响还是长期积累?我们能否读懂信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否很好的恢复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可以看现在的人都病急乱投医,病急乱投医还不如先不忙着投,先看清楚在投。如果被不良医生骗了,就怨人,但你反过来看自己,作为病人,也是事矛盾的一方,为什么不睁大眼睛看清这个医生?为什么不读懂了你身体的信号再去投医?所以要学会多角度、多维度思维,还有就是逆向思维。现代人多是单向、静态思维、顺方向思维,现代人看似聪明实际很笨,因为都机械化、模式化、程序化了等固化了。
如何学习,学习的内容分三个层次,把这个问题理解清楚了,你就知道学习的内容、分类以及时间的精力安排,本身就是如何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我以前在给本科生毕业论文评论中,讲过现在作为成年人,学习的内容无非是两类,一个是专业知识的内容,第二个是学科领域的知识,大家可以看,信息跟知识不一样。知识是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是一些散点,知识是系统框架的东西。比如关于营销,最近中国的山寨手机出来冲击传统市场,这个就这叫信息,但是怎么分析信息?这个信息出来后透视了中国企业营销的什么特征和规律?这就需要用专业眼光去看。山寨和正规品牌手机,怎么去看这个问题?站在参悟智慧的角度,不需要那么多的专业营销理论去看,有真就有假,事物就是相生相克的,正反相互存在,你为什么被山寨手机超越,被控制市场份额,埋怨人家侵犯技术专利等等,可是否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读书时间、精力的合理分配
大家看,从三个不同层面看同一个现象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层次的人看同一个现象,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真正要提升自己能力,最要的是提高分析的层次和角度。所以我在讲如何对分类学习内容、精力安排方面,讲到专业知识是一类,学科领域知识是一类,第三类是智慧经书。现在大学生很多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盯着专业知识,不知道智慧经书的价值,大家可以发现专业在不断更新换代,学科方面也强调很多跨学科。我自己读书这些年来的体会,一个会学习会读书的人,他应该在专业知识花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学科领域所花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5%,读智慧经书不应该少于75%。有没有发现,假定是一百单位的时间,如果你把75%甚至90%的时间用来读经书,花在看具体专业知识绝对不要超过10%,但是这个比例有个重大的前提,就是学生是上等根器,至少是中上等根器的学生。如果是中等根器的学生,建议专业知识得看20%的时间,学科领域看40%左右,智慧经书看40%的时间,这是中等根器的人,比例当然不用百分百精确。因为中等根器的学生,你不能期待他做社会精英人士,因为他的先天能力、气魄有限,但是作为上等根器的人你会不会学习,能否在年轻时抓紧时间,督促自己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人生道路是否顺畅。所以我看到很多中上根器的学生,因为不知道怎么学,虚度了很多光阴。上等根器的学生,最好专业知识花2%的时间,学科领域的知识花5%的时间,剩下93%的时间好好看经书。
从不同视角看问题
而且读书、学习还有很重的问题,读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不一样。这个涉及到后面的思考和运用。为什么说上等根器的人读书时间在专业知识方面不超过2%,因为专业知识都钻到牛角尖去了,什么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广告管理、仓储管理,还有农业管理等等,分这么多干啥呢。经济与管理,本来就是一个连贯的系统,而现在的经济与管理分开,如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宏观的东西少了很多,如货币战争、金融格局与国际经济的格局完全离不开外交、军事、政治,可是现在即使经贸学院,也很少开国际政治和国际外交等课程,因此知识体系就不完备,那么看问题就不全面,动不动就ISLM模型、货币均衡,谁跟你均衡啊?这些理论知识全部咋误导学生,把看问题看偏差,把一个整体复杂的经济现象跟其他的社会现象、军事、外交、人文等割裂开来,割裂开来看世界那么就有问题了,所谓为什么强调看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要多于学科的。而现在我们把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分开来了,一个学管理学经济的人,不懂历史、政治、军事、外交,没有政治眼光,没有我们讲的历史人文的修养,他就很难做出大学问。所以大家知道,在学科里面,不同学科思维角度有差异,如历史学科,他看现实世界,跟纯经济学科或政治学科看世界是有差异的。历史学科他更多地从动态角度,大尺度角度去看现象。如现在的国际格局就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现,合纵联盟,从历史动态去看。如果研究经济、研究政治的人,做国际企业管理、跨国公司的人,要是没有这个思维,肯定做不好高层次的精英。这些的学问,眼光需要人们长时间的积累,不仅仅是慢慢从基层做起就会有的,没错,高层次是要从低层次做起,但是不是每个从低层次的做起的人到了那个时间他就有高层次的思维?未必!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肯定是不能那么功利,现在学的东西就能马上就要用得着,现在很多学的东西是储备的,如果很多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学,做到那个份上的时候,就会发觉驾驭不了那个船。如果你学过中医,从中医视角看企业国家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市场经济周期的变化,就会豁然开朗,这就是另一个视角。如用再用看风水的思维去看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的安排,这个是大尺度学科的跨度。用看风水的思维来观察社会的各个阶层,这种动态的变化也很有意思。那我想这些要是知识储备不够,你根本连概念都没有,中国的风水、命学、中医的根都是易经,但在具体应用,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是否发现,命学、中医、风水的语言体系源头都是易经的思维。所以你把易经的思维和这三套思维融汇在一起,你肯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在做学问的时候,这些东西你都没有接触过,那么看问题层次就比较低,有局限,更不要说一通百通了。
经书对于大学生的价值
所以为什么重视经书?任何本书成为一个学科的经典,肯定有它的东西,而中国人对经典的定义理解与西方人完全是不一样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中国人强调智者察同。
《黄帝内经》这些经书,就算你不从医也要看看《黄帝内经》,看看人体跟天地的同步性,悟性更高一点的,从人体生理、心理的生灭跟宇宙的生灭联系起来,可以总结出什么?我们思考问题要把小系统和大系统的规律、同步性把握好。《黄帝内经》提出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心理的传变机制,要是有智慧的人,马上把这种思维应用在企业管理、宏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我们为什么说要读经书,经书提供给你的东西不是知识点的问题,也不是某个领域的问题,他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有重要贡献。所以为什么要化75-90%的时间的比例看智慧经书。如我要大家花时间看《天堂游记》,姑且先不讨论是否有天堂、地狱、三清、五老等等,但从方法论去看,包括五老怎么跟现代人使用的东西匹配的关系,如金母流行金属制品。你要是读懂了这段文字包含的思维方法,再把这个思维方法拿来应用看现在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与现象,你就会有一个更高的视野。然后再看无极-三清-五老-天地人万物的宇宙演变的思维模式,抽象出来去分析一个市场的孕育、形成与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能够成为经书,肯定不是中下等根器人可以理解的。高层次的东西是用通俗的的语言还是抽象的语言去写?高手用通俗的语言去写,能使不同根器的人各取所需,而用抽象的语言,只能针对有限的一部分人。如《天堂游记》很多学佛、学道的人不认为是一本经书,但是我看完那么多经典,《天堂游记》从方法论上就很值得学习,很多人学易经学了很多年不得开窍,但要是认真看看《天堂游记》论述的三清、五老、到人类世界万物,你就清楚了易经的卦抽象思维怎么演变出来的。所以看书分配时间精力,本身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就很重要,如果你连学的重要内容都比别人少了很多,怎么谈你有层次,你有内涵呢?
所谓高手,就是他要简单就可以简单,他要复杂就可以复杂,他能把复杂变简单,把简单变复杂,这就叫来去自如。书应该是先越读越厚,然后是愈读愈薄,最后变成无字经书,可薄可厚,有形无形都能通达。你要达到由厚变薄,由有形变无形。你就经历下面两个阶段:即如何思考和如何应用,就不是简单的学了。
学是吸收,吸收完了怎么思考、应用提升是另外一个方面。
刚才在讨论书的知识的分类,书籍的不同分类也涉及到思考应用的问题。接着谈怎么思考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读书越读越呆,变成书呆子,他学了这么多,走入了思辨,相当一部分人把读书积累学问变成炫耀的资本,变成增强自信、去与别人竞争的筹码,而不是把这些学问变成提升自己生命智慧的途径。说白了,读书不是为自己生命而读,而是为了渴求外面的一些东西而读,也就是说读书的发心错误,动机有问题,真正会读书的人,首先会搞清为何而读书。我个人的理解,一个会读书的人是越读越想读、喜欢读、享受读书。但现在很多人,包括商场、官场、红尘里的很多人读书太功利了,没有真正消化作为自己获得快乐人生的途径。我从小学读到博士,现在好多年都不读书了,很多年不读,那是因为我差不多读完了,这是什么概念?这么多年那么多的问题都是通过读书,自己来寻找答案,而自己的路是越走越宽,越来越自信、明亮,所以我觉得有形的书我不需要再读了,因为再多的书也跳不出我以前积累的知识体系。高手读书怎么读?先把一本书拿过来,先看书名和目录,再加上内容摘要。一看书名和目录,完全是以前没有接触的学科或完全不同的领域,你就得关注了,很可能这是个全新的视角,但也可能包装一下忽悠人的,搞新概念吹大牛的书。所以说为什么要让大家读智慧经书呢?读圣贤的经书,这些知识骗子肯定会原形毕露,他根本忽悠不了你。
全息概念、系统论等借用西方的等等概念,你要是读了中国的经书,现在西方所有学科的新概念,都离不开佛、道、儒三教经典,所以你读经书就抓住了根本,任何时髦的变化都出不了根本,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很多书呆子买了一大堆书,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新概念,什么管理的、经济的、人文的、后现代的,这些人把知识概念当成炫耀,越读越傻,他不会融会贯通。什么叫融,什么叫贯?融就是融合,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融合,融合的能力就从智慧来,而智慧是靠参悟的,不是学的。参悟的过程就是要把一边读的东西一边实践,再回来思考。举个例子,我接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之前,我对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对教学的方法我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我理解的东西,我用最通俗的语言教给你,你就会容易理解,你的心理有什么郁闷或迷惑的问题,我是怎么看,我把我的看法说出了,那应该也解决了。但是我我读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我推翻了这个观点,为什么推翻呢,因为回过来看儒家的经典,“己所不Yu,勿施于人”,看孔子与不同弟子谈“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佛陀在讲什么叫“智慧”、什么叫“佛”在不同的经书的解释演绎也是不一样的,再看《道德经》的“善言不辨,辩言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看这些经文结合荣格的去看,东西方圣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圣人的观点与我们一般俗人的观点不大一致的。我对于教学以及给人家解惑的时候就是一般俗人的观点,我的看法是什么,我就告诉你,但实际上这个效果不理想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首先你得理解对方的角度,对方理解的层次高低直接决定了沟通效果与效率;第二沟通方法和沟通过程的节奏把握也决定了沟通效果,光有理性,没有感性,没有让对方在交流沟通中感觉到你的真情,那么这样效果不理想,反过来光有热情、真诚,而没有理性去操控沟通过程的节奏,那么沟通的效率也不高,交流的效果不好,实际最后我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昨天跟**沟通,我再次醒悟,我过去花了那么多时间,试图帮她走出那种沉重的心理,运用的方法不对,效果不理想,效率很低,因为没有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而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的,属于强塞型,塞不进去,但我以为塞进了。我们要知道,学了一大堆知识,你不会用,或者用得不理想,就是你思考得不成熟,就很可能是单方向在用,没有多方向随机应变的能力。检验学习能力,检验娴熟,是要通过实践运用的。像昨天入静让她回到过去调阅心理的印记,重新看自己的过去的烦恼,这样一种方法比前几天的效率要高得多,这就是在于对知识学问的掌握的娴熟以及运用的能力如何。
突破学习最大的敌人是突破自己的惯性
我反复强调掌握是一回事,运用起来效果如何,取决于自己的理性与自控能力,越是你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越容易带着情绪化,这样容易事与愿违,投入大产出小。这如何学习、思考、应用三个问题是三位一体的,如能掌握荣格的这一套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的语言晦涩。如果你掌握了荣格这一套,再把《论语》、《大学》、《道德经》与佛经的东西对比,就更难了,这需要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你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去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那时更难了。
这个由学习再到思考再到运用的过程中,往往是一个从书呆子到学以致用的精英人才的质的突破。这个质的突破一定要大家在学的过程中要有恰当的方法,就是要善于不断总结,总结的过程很大程度就是要学会质疑和否定自己。因为我们学的知识越多,以前成功的案例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我们解决新问题获得更高层次智慧的障碍与瓶颈。所以说人生的修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永远谦虚,对于生活工作的每一次体验都不要那么肯定,你错了不是全盘的失败,顺利成功了就不一定没有缺陷,这就是我们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的重要原则。
昨天谈到,通过心理的回放,让她看到过去的经历画面,这种方法和思路我总结过的,但我不知不觉的惯性,又用上了强塞的方法,我再次感觉到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我们的定向思维、定向习惯。而定向思维、定向习惯往往又是自信的基础,因为你擅长这板斧。我的这种强塞式方法或者理性观点抛给对方,会让一些人受益,而且受益人还不少,但是只要有一个失败的案例,就足以让你去反思警醒,你的不是完美的,我们所谓的完美是强塞型、教学型、交流性、顾问型等等方法你都能运用娴熟,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都能手到擒来,这才是完美。就像体操比赛的单项冠军和全能冠军,全能冠军的份量肯定比单项份量强,我们要做全能冠军相当难,但是你可以说我为什么要全能,我做单项就好了。没错,但是往往作为单向冠军的你遇到特殊的问题时可能就卡壳了,而我们人生不断的经历往往不断会有起伏,起的时候往往会把问题看的简单,跌到低谷的时候往往又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生命的规律往往是通过人生的起伏教育你,暗示你,你要从起伏的暗示中从单向走向全能,就不会有烦恼,有智者从容自在的那种大智慧。我觉得人最大挑战来自自己情绪与固有的思维习惯,所以要善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看到自己的弱项。而否定自己,质疑自己你是需要读书的,需要冷静的。读书不仅要读有形的书,更要读无形的书,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读懂别人的反馈,这里就是实践应用了。很多人说你应该去多勤工俭学,多参加社会实习、活动等等,从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在于你参与活动的多与寡,而是在于你是什么心态和方法去实践。实践无处不在,并不是一定要到公司上班才叫实践。为什么说有些人一上班人家上手快,有些人上手慢,也就是说人家实践能力强,因为他在上班前就有很好的实践潜质,人家观察别人怎么做就会了,为什么你不会,让别人手把手教,摔了跟斗才能恢复过来?这就是因为思考有限,实际应用能力有限,不能知一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