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接口协议录像回放接口介绍
B.10 录像回放
B.10.1 接口描述
录像回放包括信令接口和媒体流接口。 信令接口包含会话建立(SIP INVITE+SDP,SIP ACK) , 会话断 开(SIP BYE),播放控制(SIP MESSAGE),媒体流接口使用RTP/RTCP。SDP仅携带视频描述信息 。前端 设备收到平台的INVITE请求后根据SDP描述进行媒体协商,协商通过后打开前端系统摄像机设备将获得的 录像媒体流通过媒体通道发送到平台。会话建立成功后,前端系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主动结束当前呼 叫。
注 1 :播放控制信令使用SIP MESSAGE ,MESSAGE 消 息头,Content-Type 设置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rtsp,控制内容参见附录G。
注2:SIP协议传输要求支持UDP和TCP。
注3:RTP/RTCP协议传输需要支持UDP和TCP,TCP传输RTP/RTCP遵循IETF RFC 4571。当TCP传输时,前 端设备先发送一个RTCP SR 包,再开始发送RTP流,服务端通过用SR包中的SSRC来确认身份,再接收RTP流; 播放端先发一个RTCP RR 包,再开始接收RTP流,服务端通过用RR包中的SSRC来确认身份,再发送RTP流。
B.10.2 接口流程
录像回放的接口流程见图B.11。
主要功能流程如下:
a) F1:系统 1 内的用户对系统 2 中指定的摄像机发起实时视频调阅请求,系统 1 发送 INVITE 消息,
携带 SDP 内容到系统 2;
b) F2:按照 SIP 要求,系统 2 在 0.5 s 内未能处理该请求,则先发送 1xx 临时响应给系统 1; c) F3:系统 2 的前端设备接受了调阅请求的操作,则发送携带 SDP 的 200 OK 响应到系统 1; d) F4:系统 1 发送 ACK 给系统 2,确认会话建立;
e) 前端设备通过 RTP/RTCP 封装 TCP 发送媒体数据,先发 RTCP SR 包,再发媒体数据 RTP 包; f) F5: 播放控制,控制暂停,控制播放位置,控制倍速。通过 SIP MESSAGE 传递视频回放控制协议
内容(见附录 F 视频回放控制协议);
g) F6: 播放控制返回;
h) F7:用户结束会话,系统 1 发送 BYE 消息到系统 2;
i) F8:系统 2 发送确认,将媒体通道拆线,会话结束。
B.10.3 接口参数
B.10.3.1 SIP头字段
重要的SIP头字段见表B.34。
B.10.3.2 SIP响应码
SIP响应码见表B.35。
B.10.3.3 SDP参数定义
SDP参数定义见附录F SDP协议参数表。
B.10.3.4 RTP动态Payload定义
RTP动态Payload定义见表B.36。
B.10.4 消息示例A
信令SIP使用TCP传输,媒体使用RTP/RTCP封装TCP传输。
B.10.4.1 录像回放请求
INVITE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SIP/2.0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Contact: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Call-ID: c47k42
Via: SIP/2.0/TCP 用户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INVIT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v=0
o=- 0 0 IN IP4 媒体服务IP地址描述
s=Playback
u=rtsp://ip:port/fileid
c=IN IP4 媒体服务IP地址描述
m=video 10000 RTP/AVP/TCP 100
y=123456
a=rtpmap:100 H264/90000
a=fmtp:100 CIF=1;4CIF=1;F=1;K=1
a=setup:passive
a=connection:new
a=recvonly
B.10.4.2 录像回放请求响应
SIP/2.0 200 OK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1 Contact: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2 Call-ID: c47k42
Via: SIP/2.0/TCP 前端设备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INVIT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v=0
o=- 0 0 IN IP4 前端设备会话IP地址描述
s=Playback
u=
c=IN IP4 前端设备媒体IP地址描述
a=range:ntp=0.000000-3600.000000
m=video 0 RTP/AVP/TCP 100
y=1234456
a=rtpmap:100 H264/90000
a=fmtp:100 profile-level-id=420028;sprop-parameter-sets=Z0IAKOkBQHsg,aM44gA== a=setup:active
a=connection:new
B.10.4.3 录像回放控制-播放
MESSAGE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SIP/2.0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1
Contact: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2
Call-ID: c47k42
Via: SIP/2.0/TCP 用户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MESSAG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rts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PLAY RTSP/1.0
Session: 123456
CSeq: 2
Range: ntp=10-28
B.10.4.4 录像回放控制-播放返回
SIP/2.0 200 OK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1 Contact: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2 Call-ID: c47k42
Via: SIP/2.0/TCP 前端设备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MESSAG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rts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RTSP/1.0 200 OK
Session: 123456
CSeq: 2
Range: ntp=10-28
B.10.5 消息示例B
信令SIP使用UDP传输,媒体使用RTP/RTCP封装UDP传输。
B.10.5.1 录像回放请求
INVITE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SIP/2.0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Contact: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Call-ID: c47k42
Via: SIP/2.0/UDP 用户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INVIT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v=0
o=- 0 0 IN IP4 媒体服务IP地址描述
s=Playback
u=rtsp://ip:port/fileid
c=IN IP4 媒体服务IP地址描述
m=video 10000 RTP/AVP 100
y=1234456
a=rtpmap:100 H264/90000
a=fmtp:100 CIF=1;4CIF=1;F=1;K=1
a=recvonly
B.10.5.2 录像回放请求响应
SIP/2.0 200 OK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1 Contact: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2 Call-ID: c47k42
Via: SIP/2.0/TCP 前端设备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INVIT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v=0
o=- 0 0 IN IP4 前端设备会话IP地址描述
s=Playback
u=
c=IN IP4 前端设备媒体IP地址描述
a=range:ntp=0.000000-3600.000000
m=video 7000 RTP/AVP/TCP 100
a=rtpmap:100 H264/90000
a=fmtp:100 profile-level-id=420028;sprop-parameter-sets=Z0IAKOkBQHsg,aM44gA==
B.10.5.3 录像回放控制-播放
MESSAGE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 SIP/2.0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1
Contact: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2
Call-ID: c47k42
Via: SIP/2.0/UDP 用户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MESSAG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rts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PLAY RTSP/1.0
Session: 123456
CSeq: 2
Range: ntp=10-28
B.10.5.4 录像回放控制-播放返回
SIP/2.0 200 OK
From: <sip: 用户地址编码@用户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0
To :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1 Contact: <sip: 前端设备地址编码@前端设备所属系统域名或IP地址>;tag=3101152 Call-ID: c47k42
Via: SIP/2.0/UDP 前端设备所属系统IP地址;branch=z9hG4bK
CSeq: 1 MESSAG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rtsp
Content-Length: 消息体的长度
RTSP/1.0 200 OK
Session: 123456
CSeq: 2
Range: ntp=10-28
二、B接口录像回放失败常见问题
(一)、基础配置问题
- 时间参数错误
请求的起止时间超出录像存储周期(建议检查NVR存储策略)
时间格式不符合ISO8601标准(示例:2025-04-14T16:48:00+08:00)
时区设置不一致(特别是跨区域系统对接时) - 资源标识错误
设备ID/通道ID不存在或已离线(需先通过设备目录接口确认状态)
录像类型不匹配(定时录像/报警录像/手动录像的type参数错误)
(二)、媒体传输问题
- 码流协商失败
不支持的视频编码格式(H.265需协议扩展支持)
分辨率/帧率超出设备能力(常见于4K高清回放场景)
带宽不足导致TCP/UDP传输中断(建议测试网络吞吐量) - 端口冲突
媒体端口(默认37777)被防火墙拦截
同一端口被多路回放请求占用(需配置端口范围策略)
(三)、存储系统问题
- 录像文件异常
存储设备故障导致文件损坏(建议检查RAID状态)
录像片段索引丢失(需重建录像索引库)
存储空间满导致新录像覆盖旧数据 - 权限问题
用户角色未分配录像回放权限(需检查RBAC配置)
数字证书过期导致鉴权失败(特别是国密算法场景)
(四)、协议交互问题
- 信令交互超时
SIP信令交互超过默认3秒限制(复杂查询建议分页处理)
心跳包丢失导致会话断开(需检查KeepAlive机制) - 版本兼容性
新旧版本录像锁定机制冲突(V2.0+要求显式文件解锁)
加密录像的密钥交换协议不匹配(国密与非国密混用场景)
三、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介绍
-
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通过GB/T28181-2011/2016/2022、国网B接口、RTSP、RTMP、ONVIF、GB/T35114、GA1400、海康大华SDK/API等方式,接入海康、大华、宇视等各个厂家的摄像机、录像机,接入直播手机,接入下级平台,提供web客户端进行视频预览、录像回放、配置管理和智慧运维。
-
提供标准RESTful格式的HTTP API,提供web播放器demo,满足二次开发需求。同时支持将音视频数据等转发成各种通用标准的流媒体协议,方便第三方客户端调用展示。
-
支持按照GB/T28181-2011/2016/2022、国网B接口、GB/T35114、GA1400等协议对接到上级平台,包括智联视频云平台和第三方平台。支持普通级联,多级级联,混合级联等多种级联方式。
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目前已经在电力、公安、交通、教育、医疗、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智联视频超融合平台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区二十多个地市部署,在上百个变电站和集控中心接入了十多个厂家的摄像机、无人机、录像机和平台,视频接入总数接近十万路,持续为电力行业贡献力量。在公安行业,已经参与过多个二十万路以上视频的项目,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