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个文章是我个人的学习笔记,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果有什么误导的地方,请指正,谢谢
前提
- 对常用的集合进行复习分析,如,ArrayList、LinkedList、Vector
LinkedList
- UML图,LinkedList没有实现RandomAccess接口,说明它不能实现快速随机访问
- 基础属性
transient int size = 0;
// 是双向链表的头节点,它的前一个节点是 null。
transient Node<E> first;
// 是双向链表的尾节点,它的后一个节点是 null
transient Node<E> last;
- LinkedList是基于双向链表数据结构实现的。
- LinkedList存储数据的内存地址是不连续的,是通过指针来定位不连续地址
- LinkedList没有实现RandomAccess接口,说明它不能实现快速随机访问
- 链表中每个节点Node,它有prev属性,代表前一个节点的位置,next属性,代表后一个节点的位置
Node结构分析
- item元素内容
- next指向下一个节点
- prev指向上一个节点
- 初始化参数顺序分别是:前一个节点、本身节点值、后一个节点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下面来看看各个方法的解析
add()方法,新增元素,默认是将元素添加到队尾
- 把尾节点赋值临时变量l
- 新增一个节点e,前一个节点指向l,就是之前的最后一个节点,下一个节点为空
- 把last节点改成当前节点
- 如果链表为空,这次新增的为第一个节点
- 否则把前尾节点的的下一个节点指向当前新增节点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
return true;
}
void linkLast(E e) {
// 把尾节点赋值临时变量l
final Node<E> l = last;
// 新增一个节点e,前一个节点指向l,就是之前的最后一个节点,下一个节点为空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 把last节点设为这次新增的节点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 如果链表为空,这次新增的为第一个节点
first = newNode;
else
// 否则把前尾节点的的下一个节点指向当前新增节点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add(int index, E element)方法,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 如果是最后一位,直接在列表最后追加
- 否则先找到当前index所在的节点(使用二分法查找)
- 在原来index节点前添加一个节点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 如果是最后一位,直接在列表最后追加
if (index == size)
linkLast(element);
else
// 否则在原来index节点前添加一个节点,就是当前新增的节点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这里得先看看node方法,查找节点,这里并没有从头到尾循环查找,而是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二分法的方式查找,根据index是在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Node<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1)) {
// 查找前半部分,直到循环到index的前一个node停止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 查找后半部分,直到循环到index的后一个node停止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 assert succ != null;
// 由于 succ 一定不为空,所以可以直接获取 prev 节点为新增节点的上一个节点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 新节点 prev 节点为 pred,next 节点为 succ(经过node方法返回的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 原节点的prev指向新的节点
succ.prev = newNode;
// 如果 pred 为空即头节点出插入了一个节点,则将新的节点赋值给 first 索引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否则 pred 的下一个节点改为新节点
size++;
modCount++;
}
删除元素
- 删除首位元素
private E unlinkFirst(Node<E> f) {
// assert f == first && f != null;
// 用作返回
final E element = f.item;
// 头节点的下一节点
final Node<E> next = f.next;
// 释放节点内容和next ,等待GC
f.item = null;
f.next = null; // help GC
// 下一个节点作为新的首节点
first = next;
if (next == null)
// 如果next为空,说明链表只有一个节点,last 指向 null
last = null;
else
//否则 next 的 prev 指针指向 null,因为首节点prev为空
next.prev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删除末尾元素
private E unlinkLast(Node<E> l) {
// assert l == last && l != null;
final E element = l.item;
// 尾节点的上一节点
final Node<E> prev = l.prev;
// 释放节点内容和prev ,等待GC
l.item = null;
l.prev = null; // help GC
// 上一个节点为新的尾节点
last = prev;
if (prev == null)
// 链表只有一个节点的时候,first 指向 null
first = null;
else
prev.next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删除指定节点,就是重新绑定原来前节点的后节点,原来后节点的前节点
E unlink(Node<E> x) {
// assert x != null;
final E element = x.item;
// 临时变量,index节点原来的前后节点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if (prev == null) {
// 如果节点为头节点 则first节点设为index的下一个节点
first = next;
} else {
// 将index上一个节点的next直接指向index下一个节点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if (next == null) {
// 如果节点为尾节点 则last节点设为index的上一个节点
last = prev;
} else {
// 否则将index后一个节点的prev直接指向index上一个节点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查询节点get,就是上述上的根据node方法返回的节点
- 修改节点,这个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就是修改节点里面的item元素就行了
总结
- 集合底层实现的数据结构为双向链表
-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为null和重复元素
- 非线程安全
- 因为查找元素需要遍历集合,所以查找元素效率会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