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学前沿】大脑的 “垃圾清运系统”—— 类淋巴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机制,放射科医生必看!

【放射学前沿】大脑的 “垃圾清运系统”—— 类淋巴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机制,放射科医生必看!

引言:为什么放射科医生要关注 “类淋巴系统”?

在神经影像学中,我们常遇到一些 “模糊” 的征象 —— 比如扩大的 Virchow-Robin 间隙、脑内间质水肿的分布规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异常代谢灶…… 这些征象背后,可能都与一个近十年才被明确的核心系统相关 ——胶质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 “间质液 - 脑脊液交换网络”,类淋巴系统解决了 “大脑无淋巴管却能高效清除废物” 的百年难题。它的功能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卒中、衰老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对于放射科医生而言,掌握类淋巴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机制,是解读神经影像、识别早期病理改变的关键。

本文将基于《Current Concepts in Intracranial Interstitial Fluid Transport and the Glymphatic System: Part I-Anatomy and Physiology》这篇权威综述,从基础机制到影像关联,全面梳理类淋巴系统的核心要点。

一、基础认知:ISF 与 CSF 的 “双向对话”—— 类淋巴系统的 “原料” 与 “通道”

类淋巴系统的核心功能是介导间质液(ISF)脑脊液(CSF) 的交换,而这两种液体的特性、产生与周转,是理解其功能的前提。

1. ISF 与 CSF:成分、体积与功能的 “本质差异”

颅内细胞外液分为血浆、ISF 和 CSF 三类,其中 ISF 与 CSF 的平衡是脑内稳态的核心。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 1):

指标间质液(ISF)脑脊液(CSF)
体积(成人)280-300 mL(约为 CSF 的 2 倍)140-150 mL
核心功能直接与神经元 / 胶质细胞接触,递送氧气、营养,清除 CO₂及代谢废物提供浮力保护、缓冲颅内压,辅助溶质运输
蛋白浓度远低于血浆(约为血浆的 1/270)远低于血浆(与 ISF 接近)
离子浓度K⁺、Ca²⁺浓度为血浆的 1/2K⁺、Ca²⁺浓度为血浆的 1/2

这种成分差异并非 “自然形成”,而是由血脑屏障(BBB)血 - 脑脊液屏障严格调控的结果:

  • BBB: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富含线粒体(占细胞体积 10%)和离子 / 分子转运体,可产生渗透梯度,驱动 ISF 形成;
  • 血 - 脑脊液屏障:由室管膜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与脉络丛协同调控 CSF 的成分。

2. CSF 的 “产生 - 流出” 闭环:类淋巴系统的 “动力源”

CSF 的产生与流出是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基础,其核心特征如下:

  • 产生部位与速率:90% 由脉络丛产生,成人每日生成 450-500 mL(约为 CSF 总容积的 3-4 倍),呈昼夜节律性(激素调控);

  • 流出途径:分为 “经硬膜途径” 和 “经静脉途径”(图 1):

    • 经硬膜途径:通过脑膜淋巴管、鼻淋巴管、颅神经 / 脊神经的硬膜鞘流出;
    • 经静脉途径:通过蛛网膜颗粒(类似 “单向阀”)流入静脉窦,其中脊髓蛛网膜颗粒 / 绒毛贡献 15%-25% 的流出量。
      值得注意的是,CSF 的流动并非 “被动扩散”,而是由心搏和呼吸驱动的颅内压力波动主导 —— 心脏搏动(0.8-1.2 Hz)驱动近血管区 CSF 流动,呼吸波动(0.15-0.35 Hz)则影响脑干及皮层的 CSF 分布,而血管舒缩运动(0.01-0.073 Hz)可能调控间质区的溶质运输。

二、核心结构:血管周围间隙(PVS)—— 类淋巴系统的 “物理通道”

如果说 ISF 与 CSF 是类淋巴系统的 “原料”,那么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 PVS) 就是其 “运输管道”。它并非 “无结构的间隙”,而是脑内血管固有的、与功能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

1. PVS 的解剖定义:“三层结构” 与 “双向通道”

PVS 是围绕脑内动脉、微动脉、静脉的特殊空间,其结构随血管分级而变化,核心定义为内皮基底膜与胶质界膜之间的真实空间,具体包括:

  • 动脉周围 PVS:最具功能活性的部分,由软脑膜鞘包裹动脉形成,内含 CSF;电镜显示其软脑膜鞘上存在直径约 1 μm 的孔,可允许 CSF 从蛛网膜下腔进入 PVS;
  • 毛细血管周围 PVS:连接动脉 PVS 与间质区,为 “潜在空间”(基底膜区),由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形成的胶质界膜包裹;
  • 静脉周围 PVS:功能较弱,结构松散,目前研究较少。
    2018 年 Mestre 等通过在体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发现,小鼠脑内动脉 PVS 并非 “同心圆结构”,而是双侧三角形通道(图 2),宽度约 40 μm,横截面积为相邻动脉的 1.4 倍 —— 这一形态特征解释了其高效的 CSF 流动能力。

文章配图

图一 PVS结构

2. PVS 的发育:PDGF-B 介导的 “成熟开关”

PVS 的发育与神经血管单元的成熟同步,核心调控因子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PDGF-B),其发育历程如下(小鼠模型):

  • 胚胎期(E17.5):CSF 示踪剂仅在 Willis 环周围聚集,无法进入脑实质 PVS;
  • 出生后 1 天(P1):示踪剂开始进入海马穿通动脉的 PVS;
  • 出生后 14 天(P14):PVS 网络覆盖全皮层,形成成年模式。
    关键机制在于:内皮细胞分泌的 PDGF-B 会招募周细胞,周细胞进一步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终足表达水通道蛋白 4(AQP4) 并形成 “极化分布”——AQP4 在终足膜上的表达量是其他部位的 10 倍,这是 PVS 实现水运输的核心分子基础。

这一过程也解释了 “为何 PVS 是健康脑血管的固有成分”:当周细胞缺失时,不仅 PVS 发育障碍,还会导致毛细血管血流减少、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不足,最终引发神经元丢失(Nikolakopoulou 等,2019)。

文章配图

图二 PVS发育过程

三、功能机制:从 “对流模型” 到 “扩散主导”—— 类淋巴系统的 “工作原理”

2012 年 Iliff 等首次提出类淋巴系统的 “对流模型”,但后续研究不断修正这一认知,形成了当前更完善的机制框架。

1. 最初的 “对流模型”:动脉搏动驱动的 “单向流动”

早期假说认为,类淋巴系统的功能遵循 “三步法”:

  1. CSF 入路:动脉搏动推动蛛网膜下腔 CSF 通过 PVS 进入脑实质,途径包括:①星形胶质细胞终足间 40 nm 的缝隙(大小选择性滤过);②AQP4 水通道;
  2. 间质清除:CSF 与 ISF 混合后,通过 “对流” 将可溶性废物(如 β 淀粉样蛋白寡聚体)转运至静脉 PVS;
  3. 废物流出:静脉 PVS 内的废物随 CSF 通过蛛网膜颗粒或脑膜淋巴管排出。
    这一模型得到了动物实验的支持:结扎小鼠颈动脉后,脑实质示踪剂聚集减少 20%;输注多巴酚丁胺增强搏动后,示踪剂聚集增加 10%-40%。

2. 争议与修正:扩散主导,而非对流

2017 年后的研究对 “对流模型” 提出挑战,核心证据来自计算模拟在体实验

  • Peclet 数分析:Peclet 数(Pe = 对流速率 / 扩散速率)是判断运输方式的关键指标 ——Pe<1 时扩散主导。对脑间质的模拟显示,即使在生理压力梯度下(1 mmHg/mm),不同大小分子(从 Na⁺到 β 淀粉样蛋白)的 Pe 均 < 1,证明扩散是主要运输方式;
  • 荧光漂白恢复实验:Smith 等在小鼠皮层进行在体光漂白实验,发现漂白区域的荧光恢复呈 “各向同性”(无方向偏好),若存在对流,应呈 “各向异性”(沿流动方向恢复更快);
  • 液压阻力限制:胶质界膜的液压阻力比 PVS 高 3-4 个数量级,动脉搏动无法产生足够的压力梯度驱动对流。
    当前观点认为,类淋巴系统的运输是 “扩散主导 + 分散增强” 的结合:血管搏动产生的 “振荡流” 虽不直接驱动对流,但可增强 CSF 与 ISF 的混合(分散效应),加速溶质沿浓度梯度扩散。

3. 关键分子:AQP4 的 “多重角色”

AQP4 并非单纯的 “水通道”,其核心功能包括:

  • 调控 iECS 体积:AQP4 缺失小鼠的间质区(iECS)体积增加 25%,但 tortuosity(弯曲度)不变,影响溶质扩散效率;
  • 维持 PVS 结构:AQP4 极化分布是 PVS 成熟的标志,其缺失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终足肿胀,破坏 PVS 的完整性;
  • 争议性的废物清除:早期研究认为 AQP4 缺失会使 β 淀粉样蛋白清除减少 55%,但后续研究未重复这一结果,提示其清除作用可能依赖于 iECS 结构而非直接运输。

四、生理与病理:类淋巴系统的 “状态切换”—— 临床影像的 “潜在标志物”

类淋巴系统的功能状态与疾病密切相关,其异常可通过影像征象间接反映,是未来神经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靶点。

1. 健康状态:睡眠是 “最佳清除期”

  • 睡眠的核心作用:慢波睡眠时,类淋巴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 小鼠实验显示,慢波睡眠期的 β 淀粉样蛋白清除率是清醒期的 2 倍,核心机制是iECS 体积从 14% 增至 23%,为溶质扩散提供更大空间;人体研究也证实,慢波睡眠时 CSF 流动与神经电活动、血流动力学存在耦合;
  • 体位的影响:MRI 研究显示,小鼠右侧卧位时类淋巴清除效率最高,而俯卧位(头高于心脏)时显著降低 —— 这可能与颅内静脉压力及 PVS 通畅性相关;
  • 可控增强因素:有氧运动、ω-3 脂肪酸摄入、低剂量酒精可改善类淋巴功能;右美托咪定(一种 α2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通过抑制蓝斑核活动,模拟睡眠状态,使鞘内药物递送效率提高 96%。

2. 病理状态:功能下降是 “共性特征”

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均伴随类淋巴功能障碍,其机制与影像关联如下:

  • 阿尔茨海默病(AD):类淋巴功能下降导致 β 淀粉样蛋白在间质区沉积,形成斑块;而 PVS 内沉积则引发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影像上可表现为皮层下扩大的 Virchow-Robin 间隙、FLAIR 高信号灶;
  • 衰老:老年小鼠的类淋巴功能下降 80%-90%,人体研究显示脑膜淋巴管引流至颈深淋巴结的效率降低,机制包括:动脉硬化导致搏动减弱、CSF 产生减少、AQP4 极化消失;
  • 高血压:药物诱导高血压可使小鼠 PVS 内示踪剂流动方向逆转,形成 “往返流”,促进 AD 相关斑块形成;
  • 其他疾病:2 型糖尿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脑外伤均会通过破坏 BBB、压缩 PVS 或抑制 AQP4 功能,导致类淋巴清除障碍。

3. 修订的 Monro-Kellie doctrine:加入 PVS 的 “新框架”

传统 Monro-Kellie 原理认为颅内压由 “脑血容量、CSF 容量、脑实质容量” 决定,但类淋巴系统的发现提示需加入PVS 容量这一变量:

  • 直立位时,颅颈区 CSF 压力降至 - 5 cmH₂O,颈内静脉塌陷,静脉压高于 CSF 压,导致 PVS 受压、通畅性下降 —— 类淋巴清除减弱;
  • 仰卧位时,CSF 压力升至 15 mmHg,静脉受压,CSF 压高于静脉压,蛛网膜颗粒开放,PVS 通畅性恢复 —— 类淋巴清除增强。
    这一修订为解释 “体位性头痛”“直立性认知下降” 提供了新机制。

五、放射学意义:从 “基础” 到 “影像转化”—— 未来的诊断工具

类淋巴系统的研究已推动多种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将成为未来评估脑内稳态的核心工具(表 2):

评估目标推荐影像技术技术原理
CSF bulk flowMR 相位对比成像(PC-MRI)基于血流 / 液流的相位偏移,量化 CSF 流动速率与方向
脑搏动特征超快速 MR 脑造影(MREG)100 ms 内采集全脑 BOLD 信号,分离 cardiac/respiratory/LF/VLF 频率成分
PVS 结构与通畅性高分辨率 T2WI、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扩大的 Virchow-Robin 间隙,通过 FA 值评估 PVS 内扩散受限程度
间质液运输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通过 ADC 值、D * 值反映 iECS 体积与扩散效率
脑膜淋巴管引流MR 淋巴成像(MRL)注射钆剂后,显示脑膜淋巴管与颈深淋巴结的连接
溶质交换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检测 CSF 与 ISF 之间的质子交换,反映类淋巴功能

对于放射科医生而言,需关注以下 “影像 - 病理” 关联:

  • 皮层下扩大的 PVS 可能提示类淋巴清除障碍(如衰老、AD 早期);
  • MREG 显示的 cardiac 频率成分减弱,可能提示动脉搏动不足导致的类淋巴功能下降;
  • IVIM 的 D * 值降低,可能反映 iECS 体积缩小,与睡眠剥夺、AD 相关。
    文章配图
图三 PVS相关的MRI影像技术

结语:类淋巴系统 —— 神经放射学的 “新前沿”

类淋巴系统的发现重构了我们对脑内稳态的认知,也为神经放射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从基础解剖来看,PVS 是脑血管的固有成分,AQP4 极化是其功能成熟的标志;从功能机制来看,扩散主导的运输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对流模型;从临床转化来看,类淋巴功能异常是多种疾病的 “共性上游机制”,而基于 MR 的多模态成像将成为评估其功能的核心工具。

对于放射科医生而言,掌握类淋巴系统的原理,不仅能更好地解读临床影像中的 “模糊征象”,还能参与到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中。未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迭代与临床研究的深入,类淋巴系统将成为连接基础神经科学与临床放射学的 “关键桥梁”。

参考文献

Klostranec JM, Vucevic D, Bhatia KD, et al. Current Concepts in Intracranial Interstitial Fluid Transport and the Glymphatic System: Part I-Anatomy and Physiology. Radiology. 2021;301(3):502-514. https://doi.org/10.1148/radiol.2021202043

欢迎关注

微信:Chushanzhishi2022
微信公众号:NMR凯米小屋
作者B站:楚山之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