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真的等于24小时吗?

本文探讨了在产品研发中,需求文档中"锁定一天"和"锁定24小时"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的功能实现差异。指出文字表述的歧义可能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误解。同时,引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系统理论,说明快速判断与深思熟虑在理解和执行任务中的角色。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andyqian》,期待你的关注!

  一天等于24小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从更严谨的角度来看,其实一天也并不等于24小时,或大或小。但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首先阐述这个背景,其实是与今天要说的主题是有关的。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说:一天不等于24小时!

  大家都知道,研发工程师与产品是有紧密联系的。产品作为需求方,制定需求文档输出给研发,研发则将需求文档以代码的形式转换为用户可使用的软件。这中间需求文档就成了沟通的枢纽,需求文档作为需求的集合,以文字为载体。恰恰文字又是非常有趣的(特别是中文)不同的文字,语境不同,符号不同,表达的意思都相差甚远!我想,这大概就是产品验收时,时而发现研发交付的功能与预期不符的缘故吧!就比如:产品提的需求是:用户登录输入密码错误超过三次则锁定一天?

当你接收到这个需求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嗯,这里提供两种方案的解读:

方案一:锁定用户1天(自然日)  

用户锁定的时间以自然日为单位。例如:用户在23:59分时被锁定,1分钟后则会解锁。已经可以再次尝试登录!

方案二:锁定用户24小时  

用户锁定时间以24小时为单位。即:假设用户在23:59分时被锁定,则需要过24小时后解锁。才可以再次尝试登录!

上面两种方案,在实现方式上可能区别不大的,但呈现形式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许产品需要的是第二种,研发人员可能按照第一种理解实现。也许产品需要的是第一种,研发人员可能按照第二种方式实现,甚至都不是。在这里并不是责怪产品或研发的种种不是,但想表达的是:文字的多样性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的

  当然了,从换算单位上来理解:1天=24小时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它们又是不对等。现在想想来,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如: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的快与慢》中描述的一样,我们大脑中有两套系统,称之为系统1,系统2。

系统1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例如: 1年有12个月,1天有24小时。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给出答案。

系统2则是:需要花费更多脑力来思考。例如: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运算等等。当然,系统1与系统2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使用系统2解决了多次相同的问题,下次可能就直接通过系统1给出答案了。


 

相关阅读:

《 张小龙先生与微信 》

《 说说MySQL权限 》

『不就是』先生 》

《 重构 》


                                                                                     扫码关注,一起进步

                                                                     个人博客: http://www.andyqian.com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