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专门定义一个类负责创建其他类的实例,被创建的实例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父类或接口。
举两个例子以快速明白Java中的简单工厂模式:
女娲抟土造人
话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为人。”女娲需要用土造出一个个的人,但在女娲造出人之前,人的概念只存在于女娲的思想里面。
女娲造人,这就是简单工厂模式的应用。
首先,在这个造人的思想里面,有几个重要的角色:女娲本身、抽象的人的概念和女娲所造出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1)女娲是一个工厂类,也就是简单工厂模式的核心角色。
2)具休的一个个的人,包括张三,李四等。这些人便是简单工厂模式里面的具体产品角色
3)抽象的人是最早只存在于女娲的头脑里的一个想法,女娲按照这个想法造出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便都符合这个抽象的人的定义。换言之,这个抽象的想法规定了所有具体的人必须都有的接口(特征或者功能)
意图:提供一个类,由它负责根据一定的条件创建某一具体类的实例
简单工厂模式的UML图:
factory.png
代码:
在学习简单工厂模式的时候我用的是一个与水果有相关的例子。我们首先定义一个Fruits产品的抽象接口
interface Fruits {
//采摘水果
String get();
}
然后定义了苹果和香蕉,继承了水果的接口,实现了采摘的方法
class Apple implements Fruit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 {
System.out.println("采摘苹果");
return "采摘苹果";
}
}
class Banana implements Fruit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 {
System.out.println("采摘香蕉");
return "采摘香蕉";
}
}
最后写一个工厂类,用来创造苹果和香蕉。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逻辑判断的方式实现的。
class Factory {
public static Fruits getFruits(String name) {
if (name.equals("苹果")) {
return new Apple();
}else if (name.equals("香蕉")) {
return new Banana();
}else {
return null;
}
}
}
第二方式是使用java的放射实现的,我觉得这一类的实现方式比较好。
class Factory1 {
public static Fruits getFruits(Class c) {
Fruits fruits = null;
try {
fruits = (Fruits) Class.forName(c.getName()).newInstance();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不支持抽象类或接口");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没有足够权限,即不能访问私有对象");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类不存在");
}
return fruits;
}
}
最后是客户端的代码
public class Factory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ruits fruits = Factory.getFruits("苹果");
if (null == fruits) {
System.out.println("生产不了您想要的水果");
}else {
fruits.get();
}
}
}
简单工厂模式的优点:工厂类是整个模式的关键.包含了必要的逻辑判断,根据外界给定的信息,决定究竟应该创建哪个具体类的对象.通过使用工厂类,外界可以从直接创建具体产品对象的尴尬局面摆脱出来,仅仅需要负责“消费”对象就可以了。而不必管这些对象究竟如何创建及如何组织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利,有利于整个软件体系结构的优化。
简单工厂模式的缺点:由于工厂类集中了所有实例的创建逻辑,违反了高内聚责任分配原则,将全部创建逻辑集中到了一个工厂类中;它所能创建的类只能是事先考虑到的,如果需要添加新的类,则就需要改变工厂类了。当系统中的具体产品类不断增多时候,可能会出现要求工厂类根据不同条件创建不同实例的需求.这种对条件的判断和对具体产品类型的判断交错在一起,很难避免模块功能的蔓延,对系统的维护和扩展非常不利。
抄袭的,转载不了。开头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