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A/CD协议最小帧长的思考

本文深入探讨了CSMA/CD协议的工作流程,重点解析了最小帧长的重要性。通过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为何以太网的最小帧长是64B,即在2倍传播时延(争用期)内发送的数据长度,以确保冲突检测和正确重传。同时,文章指出CSMA/CD协议无法实现全双工通信的原因。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回顾CSMA

CSMA协议的三种坚持:

  1. 1-坚持
  2. 非坚持
  3. p-坚持
    概念理解,过程弄清楚就不是问题了,这是概念,计算基本无从谈起。
    但是CSMA/CD协议,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最小帧长,争用期,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的应用是有一些困惑的。也因此,这是出数字计算的出题点。

本篇便是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CSMA/CD的流程

首先,需要建立的认识是:采用此协议的网络,无法进行全双工通信。
具体的工作流程简称为十六字真言:

先听后发 边听边发
冲突停发 随机重发

详细说来,过程如下:
1)适配器侦听到信道空闲,开始传输帧。如果侦听到信号忙,则持续等待,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2)传输过程中,检测来自其他适配器的能量,如果这个适配器传输完了整个帧,且未检测到来自其他适配器的信号能量,则表示OK.否则,就要严阵以待,停止传输帧,马上传输一个48bits的拥塞信号。

3)停止以后,用的是一种称之为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的东西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再开始1)

最小帧长

重点是对最小帧长的理解
如果只是想解题,把这个知识点当作一个记忆点即可:以太网的最小帧长是64B,这在一些题目中是默认的知识点。

这里考虑最长的被发现冲突的时间:假设从A到B传播时延是t,那么2t时候才能被A或者B感受到冲撞。
那么小于2t内发送的数据的帧长无法检测,为什么呢?
因为冲撞信号发回来需要2t,但是发回来时,下一帧已经发送了,所以,你这个碰撞信号是谁的,搞不清。另外,必须认为冲撞了的信号就失效了。不然,你会认为冲撞就冲撞啊,反正数据还能发,实际不是这样。

update:
上面很粗略的表达了一下,刚刚做每日功课的时候想到该用一个更形象的故事表达这个过程。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印象:两个结点的数据碰撞时会boom一下爆炸掉,数据被毁坏,已经不是可用的了,因此,碰撞一发生,数据必须得重新发送。这个很自然吧!但是不建立这个基础,有些地方会觉得很卡,这是我出去散步时候想明白的,没有看到权威的说明,但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解释。

OK,回过来说最小帧长问题。有了上面的共识,我们设想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将发送的数据离散化,或者说量子化,也即把数据变成一个个的人。
场景如下:一条很宽的河流上方我们搭了一个钢索,人们过河需要通过钢索滑行过去。每次只能过去一个人,无论正向还是反向。河流的两边分别定义为A,B。从A到B和从B到A用时相同,均为 τ

评论 2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