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学习二

HARQ混合自动重传

1、HARQ技术

  LTE中HARQ技术主要是系统端对编码数据比特的选择重传以及终端对物理层重传数据合并。在这里涉及到2个方面,一个就是自动重传请求也就是ARQ技术,另外一个就是前向纠错技术FEC。也可以这么说HARQ=ARQ+FEC
FEC是一种编码技术,编码的作用主要就是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具有自动纠错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我要传输信息0,我可以发0000,如果收到干扰变成了0001或者1000的话,FEC可以纠正为0000,从而增加了容错率,而只发一个0的话一旦干扰成了1就会造成误码。而假如接收端收到的是1100,由于1和0一样多所以,会认为是错码,从而要求重传,触发ARQ。
而ARQ技术则是收到信息后,会通过CRC校验位进行校验,如果发现错误了或者压根就没收到这个包会回NAK要求重传,否则回ACK说明已经收到了。


2、HARQ有两种运行方式:


⑴ 跟踪(Chase)或软合并(Soft Combining)方式-即数据在重传时,与初次发射时的数据相同;
⑵ 递增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方式-即重传时的数据与发射的数据有所不同。
后一种方式的性能要优于第一种,但在接收端需要更大的内存。终端的缺省内存容量是根据终端所能支持的最大数据速率和软合并方式设计的,因而在最大数据速率时,只可能使用软合并方式。而在使用较低的数据速率传输数据时,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
………………
………………


AMC自适应编码

LTE支持BPSK、QPSK、16QAM和64QAM 4种调制方式和卷积、turbo等编码方式,自适应编码就是可以根据无线环境和数据本身的要求来自动选择调制和编码方式。
早在3G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认定足够大的功率是保证高速传输根本,所以3G和4G都摒弃了之前通过功率控制方式来改善无线信道的做法,而采用了速率控制,也就是说既然功率无法改变,那么无线信道衰落了我怎么补偿呢?就是通过不同的调制和解码方式来适应信道环境。改主动改变信道环境为去适应信道环境。
………………
………………


MAC调度算法


   在LTE中,资源的分配是以资源块RB给谁用来决定的,那么就牵扯到一个谁先用谁后用,谁用的多和谁用的少的问题,这就需要ENB中的MAC调度算法来决定。在这里讲几种常见的MAC调度算法。


1、最大C/I算法
   由于UE在空间中的是随机的,那么所处的无线环境也不同,从上面AMC的机制我们知道,无线环境好(C/I好)的UE会上报更大的CQI,从而获得更高的速率。所以如果想获得最大的扇区吞吐量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将RB都给C/I最好的用户。
   这个算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获得最大的扇区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但是也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公平,那些处在覆盖中间和边缘的用户由于C/I不如在覆盖中心的用户,可能一点被分配RB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就产生了第二种算法,轮询算法。


2、轮询算法
轮询算法就像它的名字,每个用户轮着来,避免了最大C/I算法无法兼顾弱势用户的那种情况,扇区下每个用户平均分配RB资源。但是牺牲了扇区的最大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

………………
………………


小区间干扰消除


   众所周知,LTE是一个正交的系统,但是这个正交只限于小区内,也就是小区内所有的用户正交,由于正交他们都不存在互相干扰,可是不同小区的用户间呢?是否也存在干扰?答案很悲催,是肯定的,因为小区间的用户互相不正交,且是同频那么就会产生小区间的干扰。这个影响有多大呢,开过实验网的同行介绍LTE网络在边缘的速度衰减很快,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介绍LTE的解决方法。


1、加扰
加扰这个技术在2G时代就有了,主要的作用就是随机化,例如用手机的ESN去异或信号,使其避免全0或者全1,增加解调的可靠性。在LTE中也是一样,不同的小区用不同的加扰,如UEID和小区ID和时隙的起始位置。
一般情况下加扰实在编码之前,调制之后进行比特级别的加扰。而且不同的信道加扰的扰码因素也不一样,例如PDSCH/PUCCH/PUSCH用的是小区id,ueid和起始时隙位置,PMCH用的是MBSFNSID和起始时隙位置,PBCH/PDCCH/PCFICH/PHICH用的是小区id和起始时隙位置来做扰码因素。
在这里要说一下PHICH,他的加扰位置和前面的不同,是在调制之后,扩频的时候加扰。
通过加扰,小区间用户的冲突可能性就会降低,举个例子,1班和2班都有学号为1号的学生,在自己的班里绝对不会冲突,但是如果2个班的学生混在一起交作业,老师怎么区分那个是自己班的1号呢?如果用加扰的思想去解决,1班的学生交作业必须在学号前加上班号,那么1班的1号就是1#1,2班的1号就是2#1,这样互相干扰的情况就能降低了。当然这也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有很多情况是加扰后也会冲突,毕竟数据那么多,碰撞的机会也多,所以加扰只能随机化干扰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干扰。


2、跳频
还有一种随机化解决干扰的方式就是跳频,这个也是2G时代就有的技术了,通过跳频避免了同一频率上的干扰。目前LTE上下行都支持跳频。这个技术很成熟了就不多说了,大多数信道都支持子帧内的跳频,PUSCH支持子帧间的跳频。
当然缺点也是只能随机化,不能从根本消除,这个很好理解,你们两个用户刚好都跳到同一个频点上也没办法。
…………
…………

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

3GPP R8Release 8)在提出LTE的同时,也提出了SAEService Architecture Evolution 系统体系结构演进)的概念,SAE由演进分组核心网(EPC Evolved Packet Core)和演进统一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两大部分构成。SAE采用了全IP的构架,简化了网络结构,使之更加扁平,集成其他非3GPP的接入技术,能支持更加灵活的业务。该体系结构将节点类型从以前的4种(NodeBRNCSGSN GGSN)缩减到只有2种(eNodeBGW)。所有接口均支持基于IP的协议,所有的业务,包括语言基于IPVoIP)的数据连接,节约了运营商的成本。演进系统支持不同的IP版本,并支持没有IP连接的终端的IP地址配置,在终端附着到网络的初始接入阶段就建立IP

演进分组核心网(EPC)提供通向外部数据网络(例如互联网,公司局域网)和运营商业务(例如彩信,多媒体广播与多播业务)的通道,支持多种不同接入技术(例如,EDGEWCDMALTEWLANCDMA2000等)之间的移动切换。演进统一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负责所有激活终端(例如传送数据的终端)与无线相关的功能。终端直接接入无线网络的演进基站(eNodeB),然后通过EPC获得相应的服务。EPC包括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移动性管理实体(MMS)是工作在控制平面的节点。用户平面由两个节点服务网关(S-GW)和分组数据网网关(P-GW)组成,分组数据网网关(P-GW)是所有接入技术的通用锚点,为所有用户提供一个稳定的IP接入点,无论他们是在一种接入技术之内移动,还是在多种接入技术之间移动。服务网关(S-GW)是3GPP移动网络内的锚点,负责接入eNodeB,为LTE接入用户的移动提供服务。移动性管理实体功能与网关功能分离,即控制平面/用户平面分离,有助于网络部署、单个技术的演进以及全面灵活的扩容。

SAE是一个同时支持GSMWCDMA/HSPALTE技术的通用分组核心网,实现用户在LTE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无缝移动,实现从3GLTE的灵活迁移,也能够集成采用基于客户端和网络的移动IPWiMAX等的非3GPP接入技术。


1LTE系统结构



整个LTE系统由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演进型基站(eNodeB)和用户设备(UE)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EPC负责核心网部分,EPC控制处理部分称为MME,数据承载部分称为SAE Gateway (S-GW)eNode B负责接入网部分,也称E-UTRANUE指用户终端设备。


 

图1:LTE网络构架



eNode BEPC通过S1接口连接;eNode 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eNode BUE之间通过Uu接口连接。与UMTS相比,由于NodeBRNC融合为网元eNodeB,所以LTE少了Iub接口。X2接口类似于Iur接口,S1接口类似于Iu接口,但都有较大简化。

相应的,其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功能划分也有所变化,如图2所示:



2 核心网和接入网之间功能划分



MME的功能主要包括:寻呼消息发送;安全控制;Idle状态的移动性管理;SAE承载管理;以及NAS信令的加密与完整性保护等。
S‐GW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路由和传输,以及用户面数据的加密。

2空中接口协议栈



空中接口是指终端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通常也称之为无线接口。无线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无线接口协议栈根据用途分为用户平面协议栈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2.1 控制平面协议
控制平面负责用户无线资源的管理,无线连接的建立,业务的QoS保证和最终的资源释放,如图3所示:




控制平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子层(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及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由上层的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实现。
NAS控制协议实体位于终端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非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EPC承载管理,鉴权,产生LTE‐IDLE状态下的寻呼消息,移动性管理,安全控制等。
RRC协议实体位于UEeNode 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系统消息广播,寻呼建立、管理、释放,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管理,移动性功能,终端的测量和测量上报控制。
PDCPMACRLC的功能和在用户平面协议实现的功能相同

2.2 用户平面协议

用户平面用于执行无线接入承载业务,主要负责用户发送和接收的所有信息的处理,如图2‐4所示:   



4 用户平面协议栈



用户平面协议栈主要由MACRLCPDCP三个子层构成。
PDCP主要任务是头压缩,用户面数据加密。
MAC子层实现与数据处理相关的功能,包括信道管理与映射、数据包的封装与解封装,HARQ功能,数据调度,逻辑信道的优先级管理等。
RLC实现的功能包括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ARQ过程,数据的重排序和重复检测,协议错误检测和恢复等。

3S1接口协议栈

3.1 S1接口用户平面

S1用户面接口(S1‐U)是指连接在eNode BS‐GW之间的接口。S1‐U接口提供eNode BS‐GW之间用户平面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e UnitePDU)的非保障传输。S1接口用户平面协议栈如图2‐5所示。S1‐U的传输网络层建立在IP层之上,UDP/IP 协议之上采用GPRS用户平面隧道协议(GPRS 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GTP‐U)来传输S‐GWeNode B之间的用户平面PDU



5 S1接口用户平面(eNB-S-GW





3.2 S1接口控制平面

S1控制平面接口(S1‐MME)是指连接在eNode BMME之间的接口。S1控制平面接口如图6所示。与用户平面类似,传输网络层建立在IP传输基础上;不同之处在于IP层之上采用SCTP层来实现信令消息的可靠传输。应用层协议栈可参考S1‐AP(S1应用协议)



 

6 S1接口控制平面(eNB-MME



IP传输层, PDU的传输采用点对点方式。每个S1‐MME接口实例都关联一个单独的SCTP,与一对流指示标记作用于S1‐MME公共处理流程中;只有很少的流指示标记作用于S1‐MME专用处理流程中。
MME分配的针对S1‐MME 专用处理流程的MME通信上下文指示标记,以及eNode B分配的针对S1‐MME专用处理流程的eNode B通信上下文指示标记,都应当对特定UES1‐MME信令传输承载进行区分。通信上下文指示标记在各自的S1‐AP消息中单独传送。

3.3 主要功能

S1接口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EPS承载服务管理功能,包括EPS承载的建立、修改和释放。
2S1接口UE上下文管理功能。
3EMM‐CONNECTED状态下针对UE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包括Intra‐LTE切换、Inter‐3GPP‐RAT切换。
4S1接口寻呼功能。寻呼功能支持向UE注册的所有跟踪区域内的小区中发送寻呼请求。基于服务MMEUE的移动性管理内容中所包含的移动信息,寻呼请求将被发送到相关eNode B
5NAS信令传输功能。提供UE与核心网之间非接入层的信令的透明传输。
6S1接口管理功能。如错误指示、S1接口建立等。
7)网络共享功能。
8)漫游与区域限制支持功能。
9NAS节点选择功能。
10)初始上下文建立功能。

4 X2接口协议栈

4.1 X2接口用户平面

X2接口用户平面提供eNode B之间的用户数据传输功能。X2的用户平面协议栈如图2‐7所示,与S1‐UP协议栈类似,X2‐UP的传输网络层基于IP传输,UDP/IP之上采用GTP‐U来传输eNode B之间的用户面PDU  



 

7 X2接口用户面(eNB-eNB



 


4.2 X2接口控制平面

X2控制面接口(X2‐CP)定义为连接eNB之间接口的控制面。X2接口控制面的协议栈如图8所示,传输网络层是建立在SCTP上,SCTP是在IP上。应用层的信令协议表示为X2‐AP(X2应用协议)




 

8 X2接口控制面


 


X2‐C接口含一个单一的SCTP并具有双流标识的应用场景应用X2‐C的一般流程。具有多对流标识仅应用于X2‐C的特定流程。源eNBX2‐C的特定流程分配源eNB通信的上下文标识,目标eNBX2‐C的特定流程分配目标eNB通信的上下文标识。这些上下文标识用来区别UE特定的X2‐C信令传输承载。通信上下文标识通过各自的X2‐AP消息传输。

4.3 主要功能

X2‐AP协议主要支持以下功能:  
1)支持UEEMM‐CONNECTED状态时的LTE接入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如在切换过程中由源eNB到目标eNB的上下文传输;源eNB与目标eNB之间用户平面隧道的控制、切换取消等。
2)上行负载管理功能。
3)一般性的X2管理和错误处理功能,如错误指示等。

LTE空中接口
概述

空中接口是指终端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简称Uu口,通常也成为无线接口。在LTE中,空中接口是终端和eNodeB之间的接口。空中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的。空中接口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接口,只要遵守接口规范,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设备就能够互相通信。
空中接口协议栈主要分为三层两面,三层是指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两面是指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从用户平面看,主要包括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层,从控制平面看,除了以上几层外,还包括RRC层,NAS层。RRC协议实体位于UEEN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对接入层的控制和管理。NAS控制协议位于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对非接入层的控制和管理。


…………
…………
信道的定义和映射关系
LTE沿用了UMTS里面的三种信道,逻辑信道,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从协议栈的角度来看,物理信道是物理层的,传输信道是物理层和MAC层之间的,逻辑信道是MAC层和RLC层之间的,它们的含义是:
1)逻辑信道,传输什么内容,比如广播信道(BCCH),也就是说用来传广播消息的;
2)传输信道,怎样传,比如说下行共享信道DL-SCH,也就是业务甚至一些控制消息都是通过共享空中资源来传输的,它会指定MCS,空间复用等等方式,也就说是告诉物理层如何去传这些信息;
3)物理信道,信号在空中传输的承载,比如PBCH,也就是在实际的物理位置上采用特定的调制编码方式来传输广播消息了。


…………
…………


LTE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

LTE空中接口采用分层结构,与WCDMA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一模一样,从上到下也是分为RRC-PDCP-RLC-MAC-PHY等几个层次,其中RRC属于网络层,PDCPRLCMAC属于链路层,PHY属于物理层。因此,如果熟悉WCDMA空中接口的话,LTE空中接口的结构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接下来简要介绍各个层次的功能。

RRC无线资源控制负责LTE空中接口的无线资源分配与控制,还承担了NAS信令的处理和发送工作。由于RRC承担了LTE 空中接口的无线资源管理工作,可以看成LTE空中接口的大脑,是LTE 空中接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RRC的功能看,LTE空中接口与WCDMA空中接口没有什么区别。

PDCPLTE空中接口的一个显著变化,在WCDMA中尽管定义了PDCP,但是并没有实施,PDCP是可有可无的;在LTE中,PDCP成了必须的一个子层。理解PDCP还是要从控制面与用户面分别看。控制面上PDCP执行加密以及完整性保护。用户面上PDCP执行加密、包头压缩以及切换支持(也就是顺序发送以及重复性检查)。

RLC LTERLCWCDMARLC大同小异:也分为3种工作模式:TMUM以及AM。不过由于LTE取消了CS域,没有了CS相关的承载和信道,结构变得比较简单。另外,加密的工作也从RLC中取消了。

MACLTEWCDMA空中接口功能接近,但是实施方式差异比较大的地方。比如随机接入是MAC的主要任务,LTEWCDMA都具备,但是实施方法差异很大,LTE还引入了无竞争的随机接入。

LTE的物理层反映了LTE的鲜明技术特点:OFDM+多天线,其中的时频结构、参考信号的位置、物理信道的种类,都是LTE所特有的。但是,LTE依旧保留了Turbo编码以及QAM的调制方式。

详解PDCP

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协议发轫于WCDMA空中接口,壮大于LTE空中接口。

PDCP位于RLC子层之上,是L2的最上面的一个子层,只负责处理分组业务的业务数据。PDCP主要用于处理空中接口上承载网络层的分组数据,例如IP数据流。

WCDMA空中接口中,PDCP的功能主要是压缩IP数据包的包头。由于IP数据包都带有一个很大的数据包头(20字节),仅仅传输这些头部信息就需要大量的无线资源,而这些头部信息往往又可压缩,为了提高IP数据流在空中接口上的传输效率,需要对IP数据包头部信息进行压缩。但是WCDMA现网对IP包头压缩需求并不迫切,因此现网没有实施PDCP

LTE空中接口中,PDCP的功能变得不可或缺,这是由于LTE中抛弃了CS域,必须采用VoIP,而VoIP的数据包尺寸很小,IP包头就成了很大的累赘,必须压缩。LTEPDCP的功能还进行了延伸,将加密功能也收归旗下,因此也就从仅仅处理用户面扩展到了用户面以及控制面大小通吃。LTEPDCP甚至还加入了无损切换的支持。LTE空中接口中PDCP由规范TS36.323定义。

PDCP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跑龙套的到舞台主角的华丽变身过程。



外一篇:LTEFDD LTE的工作频段

TD-LTE的工作频段

R8中,TDD可用的频段从3340号,有8个。其中B382.57~2.62GHz,可全球漫游;B391.88~1.92GHz,这是国内TD-SCDMA的频段;B402.3~2.4GHz,可全球漫游。BBand的缩写,代表频段的意思。
这些频段中,中国移动采用B38以及B39来实施室外覆盖,B40来实施室内覆盖。B38B39B40在中国移动分别又有绰号:D频段、F频段和E频段。
到了R103GPP又引入了新的TDD频段,其中B412500~2690MHz,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将B41的全部频段用于TD-LTE

FDD LTE的工作频段


R8中,第一个工作频段是3G2.1GHz频段,不过由于3G系统正在使用,因此,第7个工作频段B7,也就是2.6GHz的频段成为LTE部署时的第一个频段,目前在北欧商用。值得一提的是,Band7上下行的中间就是TDDB38
由于2.6G覆盖能力弱,因此美国商用系统,例如VerizonAT&T采用了700M的频段,其中VerizonB13AT&T主要是B17
从全球的角度看,目前国际上LTE1800的造势活动很热闹,LTE1800就是原来的GSM1800,称为B3
对中国而言,B3还是很有商用价值的,特别适合联通。对于电信来说,B1应该是首选。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前言 …………………………………………………………………………………………………………..7 1 领域 8 2 参考文鲜 8 3 定义,符号与缩写词 9 3.1 定义 9 3.2 符号 9 3.3 缩写词 9 4 综述 10 4.1 进程规范准则 10 4.2 向下兼容性 10 4.3 规约 10 5 X2AP 业务 10 5.1 X2AP 进程模块 11 5.2 并行处理 11 6 信令传输业务 11 7 X2AP的功能 11 8 X2AP 进程 12 8.1 基本过程 12 8.2 基本移动性过程 12 8.2.1 切换准备 12 8.2.1.1 综述 12 8.2.1.2 成功操作 13 8.2.1.3 未成功操作 14 8.2.1.4 异常情况 14 8.2.2 SN 状态传输 15 8.2.2.1 综述 15 8.2.2.2 成功操作 15 8.2.2.3 异常情况 15 8.2.3 UE 文本释放 15 8.2.3.1 综述 15 8.2.3.2 成功操作 16 8.2.3.3 未成功操作 16 8.2.3.4 异常情况 16 8.2.4 切换取消 16 8.2.4.1 综述 16 8.2.4.2 成功操作 16 8.2.4.3 未成功操作 17 8.2.4.4 异常情况 17 8.3 全局进程 17 8.3.1 负载标识 17 8.3.1.1 综述 17 8.3.1.2 成功操作 17 8.3.1.3 未成功操作 17 8.3.1.4 异常情况 18 8.3.2 错误指示 18 8.3.2.1 综述 18 8.3.2.2 成功操作 18 8.3.2.3 未成功操作 18 8.3.2.4 异常情况 18 8.3.3 X2 配置 18 8.3.3.1 综述 18 8.3.3.2 成功操作 18 8.3.3.3 未成功操作 19 8.3.3.4 异常情况 19 8.3.4 重置 19 8.3.4.1 综述 19 8.3.4.2 成功操作 20 8.3.4.3 未成功操作 20 8.3.4.4 异常情况 20 8.3.5 eNB 配置更新 20 8.3.5.1 综述 20 8.3.5.2 成功操作 20 8.3.5.3 未成功操作 21 8.3.5.4 异常情况 22 8.3.6 资源状态上报初始化 22 8.3.6.1 综述 22 8.3.6.2 成功操作 22 8.3.6.3 未成功操作 23 8.3.6.4 异常情况 23 8.3.7 资源状态上报 23 8.3.7.1 综述 23 8.3.7.2 成功操作 24 9 X2AP通信粒子 24 9.0 综述 24 9.1 消息功能定义与内容 24 9.1.1 基本移动性进程的消息 24 9.1.1.1 切换请求 24 9.1.1.2 切换请求确认 26 9.1.1.3 切换准备失败 26 9.1.1.4 SN 状态传输 27 9.1.1.5 UE 文本释放 27 9.1.1.6 切换取消 28 9.1.2 全局进程消息 28 9.1.2.1 负载信息 28 9.1.2.2 错误指示 29 9.1.2.3 X2 配置请求 29 9.1.2.4 X2 配置响应 30 9.1.2.5 X2 配置失败 30 9.1.2.6 重置请求 31 9.1.2.7 重置相应 31 9.1.2.8 启动配置更新 31 9.1.2.9 启动配置更新确认 33 9.1.2.10 启动配置更新失败 33 9.1.2.11 资源状态请求 33 9.1.2.12 资源状态响应 34 9.1.2.13 资源状态失败 35 9.1.2.14 资源状态更新 35 9.2 信息粒子定义 35 9.2.0 综述 35 9.2.1 GTP 管道端点 36 9.2.2 路径激活 36 9.2.3 切换限制列表 38 9.2.4 PLMN 指示符 38 9.2.5 DL 转发 39 9.2.6 原因 39 9.2.7 临界诊断 43 9.2.8 服务小区信息 44 9.2.9 E-RAB 标准 QoS 参数 46 9.2.10 GBR QoS 信息 46 9.2.11 比特速率 47 9.2.12 UE 总计最大比特速率 47 9.2.13 消息类型 47 9.2.14 ECGI 48 9.2.15 COUNT 值 48 9.2.16 GUMMEI 48 9.2.17 UL 干扰过载指示 49 9.2.18 UL 高干扰指示 49 9.2.19 相对窄带TX 功率(RNTP) 49 9.2.20 GU 分组ID 50 9.2.21 位置上报信息 50 9.2.22 全局eNB ID 51 9.2.23 E-RAB ID 51 9.2.24 eNB UE X2AP ID 51 9.2.25 用于RAT/频率优先级的用户简介ID 51 9.2.26 EARFCN 51 9.2.27 传输带宽 52 9.2.28 E-RAB 列表 52 9.2.29 UE 安全性性能 52 9.2.30 AS 安全信息 53 9.2.31 配置与保存优先级 53 9.2.32 等待时长 54 9.2.33 SRVCC 操作可能 54 9.2.34 硬件负载指示符 55 9.2.35 S1 TNL 负载指示器 55 9.2.36 负载指示器 55 9.2.37 无线资源状态 55 9.2.38 UE 历史信息 55 9.2.39 最后访问的小区信息 56 9.2.40 最后访问的E-UTRAN 小区信息 56 9.2.41 最后访问的GERAN 小区信息 56 9.2.42 小区类型 56 9.3 消息与信息粒子的抽象语法(按照ASN.1) 58 9.3.1 综述 58 9.3.2 用于非标准场合的私人信息的用法 58 9.3.3 基本进程定义 58 9.3.4 PDU 定义 63 9.3.5 信息粒子定义 76 9.3.6 通用定义 93 9.3.7 固定定义 94 9.3.8 容器定义 96 9.4 消息传输语义 101 9.5 计时器 101 10 为未知,意外以及错误协议数据的处理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