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容器和框架

ConcurrentHashMap

为什么要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原因有三:并发编程中HashMap会导致死循环;HashTable效率又非常低;ConcurrentHashMap的锁分段技术可有效提升并发访问率。

在并发编程使用HashMap会导致死循环。
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HashMap进行put操作会引起 死循环,导致CPU利用率接近100%,所以在并发情况下不能使用HashMap。
是因为多线程会导致HashMap的Entry链表形成 环形数据结构,一旦形成环形数据结构,Entry的next节点永远不为空,就会产生死循环获取Entry。
以下代码就会导致死循环(java se 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long 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2);
Thread t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new Thread(() -> {
for (int j = 0; j < 1000; j++) {
String s = UUID.randomUUID().toString();
map.put(s, s);
}
}, “ftf” + i).start();
}
}, “ftf”);
t.start();
t.join();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
}
线程安全的HashTable效率非常低。
HashTable容器使用synchronized来保证线程安全,但在线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HashTable的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当一个线程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其他线程也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会进入阻塞或轮询状态。如线程1使用put进行元素添加,线程2不但不能使用put方法添加元素,也不能使用get方法来获取元素,所以竞争越激烈效率越低。

ConcurrentHashMap的锁分段技术可有效提升并发访问率
HashTable容器在竞争激烈的并发环境下表现出效率低下的原因是 所有访问HashTable的线程都必须竞争同一把锁。
而ConcurrentHashMap所使用的锁分段技术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地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基于 jdk_1.8.0_77 的介绍:ConcurrentHashMap源码解析

ConcureentLinkedQueue

在并发编程中,有时候需要使用线程安全的队列。
如果要实现一个线程安全的队列有两种方式:

使用阻塞算法:使用阻塞算法的队列可以用一个锁(入队和出队用同一把锁)或两个锁(入队和出队用不同的锁)等方式来实现。
使用非阻塞算法:非阻塞的实现方式则可以使用循环CAS的方式来实现。
ConcurrentLinkedQueue是一个基于链接节点的无界线程安全队列,它采用FIFO的规则对节点进行排序,当我们添加一个元素的时候,它会添加到队列的尾部;当我们获取一个元素时,它会返回队列头部的元素。它采用了“wait-free”算法(即CAS算法)来实现,该算法在Michael&Scott算法上进行了一些修改。
ConcurrentLinkedQueue的类图

ConcurrentLinkedQueue由head节点和tail节点组成,每个节点Node由节点元素item和指向下一个节点next的引用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就是通过这个next关联起来,从而组成一张链表结构的队列。
默认情况下head节点存储的元素为空,tail节点等于head节点。
transient volatile Node head;
private transient volatile Node tail;
入队列

入队列就是将入队节点添加到队列的尾部。

队列添加元素的快照图
添加元素1:队列更新head节点的next节点为元素1节点。又因为tail节点默认情况下等于head节点,所以它们的next节点都指向元素1节点。
添加元素2:队列首先设置元素1节点的next节点为元素2节点,然后更新tail节点指向元素2节点。
添加元素3:设置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为元素3节点。
添加元素4:设置元素3的next节点为元素4节点,然后将tail节点指向元素4节点。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入队主要做两件事情:

将入队节点设置成当前队列尾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更新tail节点,如果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不为空,则将入队节点设置成tail节点,如果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为空,则将入队节点设置成tail的next节点,所以tail节点不总是尾节点
以下是入队列的源码:

public boolean add(E e) {
return offer(e);
}
public boolean offer(E e) {
final Node newNode = newNode(Objects.requireNonNull(e));
for (Node t = tail, p = t;😉 {
Node q = p.next;
if (q == null) {
// p is last node
if (casNext(p, null, newNode)) {
if (p != t) // hop two nodes at a time
casTail(t, newNode); // Failure is OK.
return true;
}
}
else if (p == q)
p = (t != (t = tail)) ? t : head;
else
// Check for tail updates after two hops.
p = (p != t && t != (t = tail)) ? t : q;
}
}
构建了一个新的节点newNode
如果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为空,则通过CAS将newNode设置为tail的next节点,设置成功之后,在更新tail为newNode节点。
否则继续重试上一步。
出队列

出队列的就是从队列里返回一个节点元素,并清空该节点对元素的引用。

队列出节点快照图

以下是出队列的源码:

public E poll() {
restartFromHead:
for (;😉 {
for (Node h = head, p = h, q;😉 {
E item = p.item;
if (item != null && casItem(p, item, null)) {
if (p != h) // hop two nodes at a time
updateHead(h, ((q = p.next) != null) ? q : p);
return item;
}
else if ((q = p.next) == null) {
updateHead(h, p);
return null;
}
else if (p == q)
continue restartFromHead;
else
p = q;
}
}
}
首先获取head节点的元素item,然后判断是否为空?

如果为空,表示另外一个线程已经进行了一次出队操作将该节点的元素取走。
如果不为空,则使用CAS的方式将头节点的引用设置成null,如果CAS成功,则直接返回头节点的元素item,如果不成功,表示另外一个线程已经进行了一次出队操作更新了head节点,导致元素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获取头节点。
Java中的阻塞队列

什么是阻塞队列

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是一个支持以下两个附加操作的队列:

支持阻塞的插入方法:当队列满时,队列会阻塞插入元素的线程,直到队列不满。
支持阻塞的移除方法:在队列为空时,获取元素的线程会等待队列变为非空。
阻塞队列常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场景,生产者是向队列里添加元素的线程,消费者是从队列里取元素的线程。阻塞队列就是生产者用来存放元素、消费者用来获取元素的容器。

在阻塞队列不可用时,这两个附加操作提供了以下4种处理方式:

方法/处理方式 抛出异常 返回特殊值 一直阻塞 超时退出
插入方法 add(e) offer(e) put(e) offer(e, time, unit)
移除方法 remove() poll() take() poll(time, unit)
检查方法 element() peek() 不可用 不可用
抛出异常:队列满时,再添加元素,会抛出IllegalStateException(“Queue full”)异常;当队列为空时,从队列里获取元素会抛出NoSuchElementException异常。
返回特殊值:往队列插入元素时,返回ture表示插入成功。从队列里移除元素,即取出元素,如果没有则返回null。
一直阻塞:当阻塞队列满时,如果生产者线程往队列里put元素,队列会一直阻塞生产者线程,直到队列可用或者响应中断退出。当队列空时,如果消费者线程从队列里take元素,队列会阻塞住消费者线程,直到队列不为空。
超时退出:当阻塞队列满时,如果生产者线程往队列里插入元素,队列会阻塞生产者线程一段时间,如果超过了指定的时间time,生产者线程就会退出。
如果是无界阻塞队列,队列不可能会出现满的情况,所以使用put或offer方法永远不会被阻塞,而且使用offer方法时,该方法永远返回true。
Java里的阻塞队列

ArrayBlockingQueue:一个由 数组 结构组成的 有界 阻塞队列。
按照FIFO的原则对元素进行排序。
默认情况下不保证线程公平的访问队列。
公平访问 队列是指阻塞的线程,可以 按照阻塞的先后顺序访问队列,即先阻塞线程先访问队列。
非公平性是对先等待的线程是非公平的,当队列可用时,阻塞的线程都有争夺访问队列的资格,有可能先阻塞的线程最后才访问队列。
为了保证公平性,通常会降低吞吐量。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创建一个公平的阻塞队列:

ArrayBlockingQueue fairQueue = new ArrayBlockingQueue(1000,true);

public ArrayBlockingQueue(int capacity, boolean fair) {
if (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this.items = new Object[capacity];
lock = new ReentrantLock(fair);
notEmpty = lock.newCondition();
notFull = lock.newCondition();
}
访问者的公平性是使用 可重入锁 实现的。

LinkedBlockingQueue:一个由 链表 结构组成的 有界 阻塞队列。
此队列的默认和最大长度为Integer.MAX_VALUE。此队列按照FIFO的原则对元素进行排序。

PriorityBlockingQueue:一个支持优先级排序的 无界 阻塞队列。
默认情况下元素采取 自然顺序升序排列。
也可以自定义类实现compareTo()方法来指定元素排序规则,或者初始化PriorityBlockingQueue时,指定构造参数Comparator来对元素进行排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保证同优先级元素的顺序。

DelayQueue:一个使用优先级队列实现的 无界 阻塞队列。
DelayQueue是一个支持 延时获取元素 的 无界 阻塞队列。
队列使用PriorityQueue来实现。队列中的元素必须实现Delayed接口,在创建元素时可以指定多久才能从队列中获取当前元素。只有在延迟期满时才能从队列中提取元素。
可以将DelayQueue运用在以下应用场景:

缓存系统的设计:可以用DelayQueue保存缓存元素的有效期,使用一个线程循环查询DelayQueue,一旦能从DelayQueue中获取元素时,表示缓存有效期到了。
定时任务调度:使用DelayQueue保存当天将会执行的任务和执行时间,一旦从DelayQueue中获取到任务就开始执行,比如TimerQueue就是使用DelayQueue实现的。
DelayQueue的使用,可以参考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里ScheduledFutureTask类的实现:

在对象创建的时候,初始化基本数据。
private static final AtomicLong sequencer = new AtomicLong();
ScheduledFutureTask(Runnable r, V result, long ns, long period) {
super(r, result);
this.time = ns;
this.period = period;
this.sequenceNumber = sequencer.getAndIncrement();
}
实现getDelay方法,该方法返回当前元素还需要延时多长时间,单位是纳秒。
public long getDelay(TimeUnit unit) {
return unit.convert(time - now(), TimeUnit.NANOSECONDS);
}
实现compareTo方法来指定元素的顺序。
public int compareTo(Delayed other) {
if (other == this) {
// compare zero ONLY if same object
return 0;
}
if (other instanceof ScheduledFutureTask) {
ScheduledFutureTask x = (ScheduledFutureTask) other;
long diff = time - x.time;
if (diff < 0L) {
return -1;
} else if (diff > 0L)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sequenceNumber < x.sequenceNumber ? -1 : 1;
}
} else {
long d = getDelay(TimeUnit.NANOSECONDS) - other.getDelay(TimeUnit.NANOSECONDS);
return Long.compare(d, 0L);
}
}
如何实现延时阻塞队列?

public E tak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this.lock;
lock.lockInterruptibly();
try {
for (;😉 {
E first = q.peek();
if (first == null)
available.await();
else {
long delay = first.getDelay(NANOSECONDS);
if (delay <= 0L)
return q.poll();
first = null; // don’t retain ref while waiting
if (leader != null)//变量leader是一个等待获取队列头部元素的线程
available.await();
else {
Thread thisThread = Thread.currentThread();
leader = thisThread;
try {
available.awaitNanos(delay);
} finally {
if (leader == thisThread)
leader = null;
}
}
}
}
} finally {
if (leader == null && q.peek() != null)
available.signal();
lock.unlock();
}
}
变量leader是一个等待获取队列头部元素的线程。
如果leader != null,表示已经有线程在等待获取队列的头元素。所以,使用await()方法让当前线程等待信号。
如果 leader == null,则把当前线程设置成leader,并使用awaitNanos()方法让当前线程等待接收信号或等待delay时间。

SynchronousQueue:一个 不存储 元素的阻塞队列。
每一个put操作必须等待一个take操作,否则不能继续添加元素。
使用以下构造方法的fair来创建是否公平性访问的SynchronousQueue,如果设置为true,则等待的线程会采用FIFO的顺序访问队列。

public SynchronousQueue(boolean fair) {
transferer = fair ? new TransferQueue() : new TransferStack();
}
SynchronousQueue可以看成是一个传球手,负责把生产者线程处理的数据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线程。
队列本身并不存储任何元素,非常适合传递性场景。
SynchronousQueue的吞吐量高于LinkedBlockingQueue和ArrayBlockingQueue。

LinkedTransferQueue:一个由 链表 结构组成的 无界 阻塞队列。
相对于其他阻塞队列,LinkedTransferQueue多了tryTransfer和transfer方法。

transfer
如果当前有消费者正在等待接收元素(take()或poll(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transfer方法可以把生产者传入的元素立刻transfer(传输)给消费者。
如果没有消费者在等待接收元素,transfer方法会将元素存放在队列的tail节点,并等到该元素被消费者消费了才返回。
transfer方法的关键代码如下:
Node pred = tryAppend(s, haveData);

return awaitMatch(s, pred, e, (how == TIMED), nanos);
第一行代码是试图把存放当前元素的s节点作为tail节点。
第二行代码是让CPU自旋等待消费者消费元素。因为自旋会消耗CPU,所以自旋一定的次数后使用Thread.yield()方法来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并执行其他线程。

tryTransfer
tryTransfer(E e)方法是用来试探生产者传入的元素是否能直接传给消费者。如果没有消费者等待接收元素,则返回false。
和transfer方法的区别是tryTransfer(E e)方法无论消费者是否接收,方法立即返回,而transfer方法是必须等到消费者消费了才返回。
对于带有时间限制的tryTransfer(E e, 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方法,相当于在timeout时间内进行tryTransfer(E e),如果超时还没消费元素,则返回false,如果在超时时间内消费了元素,则返回true。
LinkedBlockingDeque:一个由 链表 结构组成的 双向 阻塞队列。
所谓双向队列指的是可以从队列的两端插入和移出元素。双向队列因为多了一个操作队列的入口,在多线程同时入队时,也就减少了一半的竞争。
相比其他的阻塞队列,LinkedBlockingDeque多了addFirst、addLast、offerFirst、offerLast、peekFirst和peekLast等方法。
以First单词结尾的方法,表示插入、获取(peek)或移除双端队列的 第一个元素。
以Last单词结尾的方法,表示插入、获取或移除双端队列的 最后一个元素。

阻塞队列的实现原理

即为使用 通知模式 实现。就是当生产者往满的队列里添加元素时会阻塞住生产者,当消费者消费了一个队列中的元素后,会通知生产者当前队列可用。

以下是ArrayBlockingQueue的相关代码,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用Condition来实现的:

public ArrayBlockingQueue(int capacity, boolean fair) {

notEmpty = lock.newCondition();
notFull = lock.newCondition();
}
public void put(E 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Objects.requireNonNull(e);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this.lock;
lock.lockInterruptibly();
try {
while (count == items.length)
notFull.await();
enqueue(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E tak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this.lock;
lock.lockInterruptibly();
try {
while (count == 0)
notEmpty.await();
return dequeu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rivate void enqueue(E x) {
// assert lock.getHoldCount() == 1;
// assert items[putIndex] == null;
final Object[] items = this.items;
items[putIndex] = x;
if (++putIndex == items.length) putIndex = 0;
count++;
notEmpty.signal();
}
private E dequeue() {
// assert lock.getHoldCount() == 1;
// assert items[takeIndex] != null;
final Object[] items = this.items;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x = (E) items[takeIndex];
items[takeIndex] = null;
if (++takeIndex == items.length) takeIndex = 0;
count–;
if (itrs != null)
itrs.elementDequeued();
notFull.signal();
return x;
}
Fork / Join 框架

Fork/Join框架是 Java 7提供的一个用于并行执行任务的框架,是一个 把大任务分割成若干个小任务,最终汇总每个小任务结果后得到大任务结果 的框架。

比如计算1+2+…+10000;可以分割成10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分别对1000个数进行求和,最终汇总这10个子任务的结果。
Fork Join的运行流程图
工作窃取算法

工作窃取(work-stealing)算法是指某个线程从其他队列里窃取任务来执行。
比如 我们把一个大任务分成 10 个小任务 让 10个线程分别执行一个任务,可能线程1执行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线程2 执行的比较慢,这时候线程1就可以去线程2的任务队列里面去取任务来继续工作,以提高效率。
工作窃取运行流程图
工作窃取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充分利用线程进行并行计算,减少了线程间的竞争。
缺点: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存在竞争,比如双端队列里只有一个任务时。并且该算法会消耗了更多的系统资源,比如创建多个线程和多个双端队列。
Fork/Join框架的设计

分割任务
执行任务并合并结果
Fork/Join使用以下两个类来完成以上两件事情:

ForkJoinTask
我们要使用ForkJoin框架,必须首先创建一个ForkJoin任务。
它提供在任务中执行 fork()和join()操作的机制。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直接继承ForkJoinTask类,只需要继承它的子类,Fork/Join框架提供了以下两个子类:

RecursiveAction :用于没有返回结果的任务。
RecursiveTask:用于有返回结果的任务。
ForkJoinPool
ForkJoinTask需要通过ForkJoinPool来执行。

任务分割出的子任务会添加到当前工作线程所维护的双端队列中,进入队列的头部。
当一个工作线程的队列里暂时没有任务时,它会随机从其他工作线程的队列的尾部获取一个任务。

使用Fork/Join框架

以下示例为使用Fork/Join框架计算 1+2+3+4 ,设置的分割的阈值是2,即1+2+3+4会被分割为1+2 和 3+4两个任务,因为有返回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使用RecursiceTask:

public class TestRecursiveTask extends RecursiveTask {

/**
 * 阈值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HRESHOLD = 2;
private int start;
private int end;

public TestRecursiveTask(int start, int end) {
    this.start = start;
    this.end = en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kJoinPool forkJoinPool = new ForkJoinPool();
    // 生成一个计算任务,负责计算1+2+3+4
    TestRecursiveTask task = new TestRecursiveTask(1, 4);
    // 执行一个任务
    Future<Integer> result = forkJoinPool.submit(task);
    try {
        System.out.println(result.ge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Override
protected Integer compute() {
    int sum = 0;
    // 如果任务足够小就计算任务
    boolean canCompute = (end - start) <= THRESHOLD;
    System.out.println(start + "---" + end);
    if (canCompute) {
        for (int i = start; i <= end; i++) {
            sum += i;
        }
    } else {
        // 如果任务大于阈值,就分裂成两个子任务计算
        int middle = (start + end) / 2;
        TestRecursiveTask leftTask = new TestRecursiveTask(start, middle);
        TestRecursiveTask rightTask = new TestRecursiveTask(middle + 1, end);
        // 执行子任务
        leftTask.fork();
        rightTask.fork();
        // 等待子任务执行完,并得到其结果
        int leftResult = leftTask.join();
        int rightResult = rightTask.join();
        // 合并子任务
        sum = leftResult + rightResult;
    }
    return sum;
}

}
输出结果:

1—4
1—2
3—4
10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进一步了解ForkJoinTask,ForkJoinTask与一般任务的主要区别在于它需要实现compute方法,在这个方法里,首先需要判断任务是否足够小,如果足够小就直接执行任务。如果不足够小,就必须分割成两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在调用fork方法时,又会进入compute方法,看看当前子任务是否需要继续分割成子任务,如果不需要继续分割,则执行当前子任务并返回结果。使用join方法会等待子任务执行完并得到其结果。

Fork/Join框架的异常处理

ForkJoinTask在执行的时候可能会抛出异常,但是我们没办法在主线程里直接捕获异常,所以ForkJoinTask提供了isCompletedAbnormally()方法来检查任务是否已经抛出异常或已经被取消了,并且可以通过ForkJoinTask的getException方法获取异常。
代码如下:

if (task.isCompletedAbnormally()) {
System.out.println(task.getException());
}
getException方法返回Throwable对象,如果任务被取消了则返回CancellationException。如果任务没有完成或者没有抛出异常则返回null。

Fork/Join框架的实现原理

ForkJoinPool由ForkJoinTask数组和ForkJoinWorkerThread数组组成,ForkJoinTask数组负责将存放程序提交给ForkJoinPool的任务,而ForkJoinWorkerThread数组负责执行这些任务。

ForkJoinTask的fork方法实现原理:

public final ForkJoinTask fork() {
Thread t;
if ((t = Thread.currentThread()) instanceof ForkJoinWorkerThread)
((ForkJoinWorkerThread)t).workQueue.push(this);
else
ForkJoinPool.common.externalPush(this);
return this;
}
workQueue.push方法源码:

通过a[(al - 1) & s] = task;把任务存入数组里
然后通过p.signalWork();来唤醒一个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
final void push(ForkJoinTask<?> task) {
U.storeFence(); // ensure safe publication
int s = top, al, d; ForkJoinTask<?>[] a;
if ((a = array) != null && (al = a.length) > 0) {
a[(al - 1) & s] = task; // relaxed writes OK
top = s + 1;
ForkJoinPool p = pool;
if ((d = base - s) == 0 && p != null) {
U.fullFence();
p.signalWork();
}
else if (al + d == 1)
growArray();
}
}
common.externalPush方法源码:

通过q.sharedPush(task)把任务存入数组
然后通过signalWork();来唤醒一个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
final void externalPush(ForkJoinTask<?> task) {

for (;😉 {
WorkQueue q; int wl, k, stat;
int rs = runState;
WorkQueue[] ws = workQueues;
if (rs <= 0 || ws == null || (wl = ws.length) <= 0)
tryInitialize(true);
else if ((q = ws[k = (wl - 1) & r & SQMASK]) == null)
tryCreateExternalQueue(k);
else if ((stat = q.sharedPush(task)) < 0)
break;
else if (stat == 0) {
signalWork();
break;
}
else // move if busy
r = ThreadLocalRandom.advanceProbe®;
}
}
final int sharedPush(ForkJoinTask<?> task) {
int stat;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QLOCK, 0, 1)) {
int b = base, s = top, al, d; ForkJoinTask<?>[] a;
if ((a = array) != null && (al = a.length) > 0 &&
al - 1 + (d = b - s) > 0) {
a[(al - 1) & s] = task;
top = s + 1; // relaxed writes OK here
qlock = 0;
stat = (d < 0 && b == base) ? d : 0;
}
else {
growAndSharedPush(task);
stat = 0;
}
}
else
stat = 1;
return stat;
}
ForkJoinTask的join方法实现原理
任务是已完成状态的话就返回子类重写的getRawResult()的值。
public final V join() {
int s;
if ((s = doJoin() & DONE_MASK) != NORMAL)
reportException(s);
return getRawResult();
}
private void reportException(int s) {
if (s == CANCELLED)
throw new CancellationException();
if (s == EXCEPTIONAL)
rethrow(getThrowableException());
}
public abstract V getRawResult();
通过doJoin()获取任务的状态。

static final int NORMAL = 0xf0000000; // must be negative 已完成
static final int CANCELLED = 0xc0000000; // must be < NORMAL 被取消
static final int EXCEPTIONAL = 0x80000000; // must be < CANCELLED 信号
static final int SIGNAL = 0x00010000; // must be >= 1 << 16 出现异常

private int doJoin() {
int s; Thread t; ForkJoinWorkerThread wt; ForkJoinPool.WorkQueue w;
s = status;
if (s < 0) {
return s;
} else {
if ((t = Thread.currentThread()) instanceof ForkJoinWorkerThread) {
wt = (ForkJoinWorkerThread) t;
w = wt.workQueuq;
s = doExec();
if (w.tryUnpush(this) && s < 0) {
return s;
} else {
return wt.pool.awaitJoin(w, this, 0L);
}
} else {
return externalAwaitDone();
}
}
}
小结

ConcurrentHashMap 和 ConcurrentLinkedQueue
介绍了Java中的阻塞队列以及如何实现阻塞
通过Fork/Join框架 使用和实现原理介绍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