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业记-01-草根搭上时代快车

        十年创业的点点滴滴,记录起步、发展到壮大的过程,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建议,与君共勉。

        今年35岁,创业的第九年,坐标十八线小城市,软件外包行业。从2015年20万的营业额和16万的净利润,一直稳定增长到2021年的500万的营业额和180万的净利润,再逐步下降到2023年的300万的营业额和60万的净利润,突然感觉到心力交瘁,举步维艰,而2024年的整个行情会更加的悲观。

        起步于时代洪流

        2014年,时下兴起一股创业潮,“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是已故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主题之一,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次讲话后,民营企业和微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生长,我们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和几个合伙人都还在各自的公司朝九晚五,又因各自的原因回到了家乡的城市,经过多番商讨后,我率先辞职,全身心的投入创业。在这之前,成立公司是需要实缴的,也就是你写的注册资金是多少,就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资金存入账户中,这就像咱们跳远,过线了就行,触发一下就可以了,资金可以再拿出来。在这之后,我们创业时,变成了认缴制,注册资金随便填,认缴期限也可以随便填,我记得当时我们填的注册资金是50万,这样做是预防政策有变,留有缓冲余地。那时候我们还年轻,有闯劲,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而市场充满了活力。经过一周的东奔西走,为公司起名字,拟章程,理股东协议等等,一切手续总算办下来了。

        三个臭皮匠共进退

        在十八线的县城,市场经济的占比很小,更多的是关系经济,政企皆是。公司的三个合伙人是同学关系,性格相投,又有着相同的理想,我们最开始本想依附于本土大佬,本土大佬起于房地产,行走于多个行业。奈何打铁还需自身硬,价值不对等,双方最终和平分手。我们也从写字楼搬进了民房,对我口头承诺业务的人一直没有将合同定下来,三个人相互打气加油,共同进退。当时,大家刚毕业一年多,手里的存款并不多,但是心里并不慌,我想年轻就是资本就体现在这些情况下吧,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们搬到了民房后,自己在网上买了廉价的办公桌椅和办公设备,三人讨论着是走产品路线还是外包路线?心里也没底,刚好前面说的那个合同敲定下来,合同金额不大,我记得是5万左右,利润有接近3万。

        三人至今合作十年了,为了方便介绍,另外两人我分别用K和Q代替,K是那种天生能当将军的人,你可能觉得他有多专业,或者他有多会说,但是并不是,他就是会给你一种很踏实稳重的感觉,记得上学那会儿,他就是那种可以振臂一呼,全班都上的人。他为人实诚,胸怀坦荡,从不斤斤计较。Q是那种不爱说什么,特别有技术天赋的那种人,不管什么技术,能拿来就用,优点明显,缺点也很突出,人比较懒散,上班总是喜欢迟到,对团队的氛围影响很大,但是各种技术攻坚,疑难杂症,他都能解决。我是那种技术过得去,能拉一些小业务的人,但是都不够精。至于性格,属于话比较多的那种人。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斤斤计较,我相信这也是我们能长期合作的原因之一。

        幸存者偏差

        2014年之前,在十八线城市创业还是有一定的门槛,使用的技术也是偏老偏旧,再加上我们从事的是软件开发行业,门槛就更高了,当时从事开发的人员大部分都分布在大城市,像我们这种十八线小县城,能力强的,人家瞧不起低工资,能力弱的,公司瞧不起低能力。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充分体现了竞争力,三个人都是外面公司的领头羊,因为家庭或者个人原因不得不回到小县城,大家尝试着一起创业。

        然而,回头望去,和我们一起起步的公司,可谓是尸横遍野,有的坚持了几个月,有的坚持了一年左右,我记得当时流行做网站,整个互联网监管也没有如今这么严,很多创业公司在注册完成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做一个网站,我记得当时我们给一家公司做了一个网站,除开服务器费用,在3000元左右,对方给了50%的预付款,上线一年不到,就倒闭了,后面的尾款也不了了之了。从现在看,我想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在失败后,几个人就分道扬镳了,都进入了体制内,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每当人们谈起创业前景时,我都会用现成的例子告诉他们,你看到的都是活下来的,而我们是踩着他们上来的,我想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吧。

        第一次分红

        可能很多人想知道,我们第一年的收入到底如何?我给大家慢慢算一下,当时每人2000元的工资,是不是很低?没有办法,需要保障基本的生活开支。平常公司基本没有什么开支,客户大部分都是推荐过来的,应酬也不是很多。为了节约成本,我们的电脑都是自带的笔记本。因为是在民房,水电费很便宜,同事也住在里面的,估计在水电网合计2500元。三个人的股份不一样,但是约定前几年的分红权一样,账户还要预留来年半年的工资,三个人年底每人分了25000元,加上平常的工资,平均到每月每人差不多4000左右,因为没有房贷、车贷和家庭开支,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内心充满了干劲和希望。当时,我们县城工资好像在3000元左右,算起来创业比较划算,多劳多得,时间也比较自由。

        小结

        创业的第一年,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了,很辛苦,也很充实,有心酸,也有成长,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未完待续

  • 28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旨在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农业全流程的再造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提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的建设面临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分阶段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来解决。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包括满足市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解决产销对接问题、形成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农业政策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以及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1+3+4+1”工程,即以新技术、新要素、新商业、新农民、新文化、新农村为核心,推进数据融合,强化农业大数据的汇集功能。数字农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以农业数字底图和数据资源为基础,通过可视化监管,实现区域农业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数字农业大数据架构基于大数据、区块链、GIS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平台和农村综合服务指挥决策平台三大基础平台。农业大数据中心汇聚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支持大数据应用。信息采集系统覆盖市、县、乡、村多级,形成高效的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体系。 农业物联网平台包括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收集和监测数据,实现对农业环境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综合服务指挥决策平台利用数据分析和GIS技术,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 数字乡村建设包括三大服务平台:治理服务平台、民生服务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治理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民生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类民生服务;产业服务平台融合政企关系,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数字乡村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流通、农业管理和农村社会服务。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利用AIoT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智慧流通管理系统和溯源管理系统提高流通效率和产品追溯能力。智慧农业管理通过互联网+农业,提升农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农村社会服务则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总体而言,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