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镜子还是艺术?聊聊VR的发展阶段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回顾了人类社会几种主要媒介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的认知。除了大名鼎鼎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媒介学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他不仅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还是上篇提到的《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学生。

 

这次我们就借Levinson的「媒介进化论」——媒介会向着「玩具→镜子→艺术」的方向演化——来聊一聊VR这种媒介会如何发展。

 

    图片来源:www.vrham.de

 

当一个词和「进化」二字结合在一起说时就变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这时在把这个词代表的事物当做一种“生物”来看待。譬如「媒介进化」这个词,研究的是媒介这种生物在它的“自然环境”作用下会如何演化。而媒介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它们所存在的地方、承载它们的载体、滋养它们的资源——就是我们人类以及整个人类社会。似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媒介生物为了长久生存,会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适应性地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呢?具体来说,Levinson认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演化都会分为「玩具」「镜子」「艺术」三种阶段。而单独看某一种媒介形式,不一定会经历所有这三种阶段,有些媒介会停留在「玩具」阶段,少数媒介会进入「艺术」阶段。

 

最经常被拿来举例的媒介就是电影了。在电影发明初期,人们觉得它是一个有趣的新玩意儿,看的是演员在电影里唱歌、大笑、打喷嚏,对这种新技术带来的体验赞不绝口,它就像新玩具一样吸引着每一个人;而后,电影逐渐向「纪录片」的方向发展,拍摄素材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像镜子一样反映着社会现象;在剪辑技术出现后,电影具备了对现实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力,成为了一种通俗艺术,达到了媒介进化的最高阶段。

 

如果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就更有趣了,在媒介的「本我」阶段,人们充满欲望,注重享乐,看到的是「形式」,觉知在「外界」;随着媒介适应人类而演化,逐渐进入「自我」阶段,开始与人类融合并反馈给人类,人们开始看到「自身」,觉知在「内心」;而当媒介再一次突破限制,冲出人类社会的束缚后,媒介进入「超我」状态,从人类头顶俯视,给人类带来「身外」感,让人有了「我们」的觉知。

 

总的来说,Levinson这套「媒介进化论」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技术」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变化趋势。新的技术刚出现时,人们往往把技术本身当做可供消遣的“内容”,获得个人的、主观的、浅显的感知经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装置的产生,技术的实现形式本身已经让人见怪不怪,这时适合于这种新技术的内容逐渐被创造出来并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有社会的、客观的、大众的感知经验。当这种技术蕴含着的重构现实的潜力被释放出来时&#x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