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之美》读书摘记

物理学之美(插图珍藏版)
杨建邺

◆ 绪言

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部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

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现象之美是指组成了科学主题的那些实体所呈现出的美丽的现象,如彩虹、北极光、光谱、晶体等,这种从实体中获得的美感,只需要观察就够了,一般不需要特定的理论知识就可以感受到。

理论之美是客体自然规律的反映,它的简洁与和谐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美。我们后面将要谈到的引力定律、热力学第一

理论结构之美,是指理论有一个漂亮的结构,在20世纪以后它通常是指理论本身的数学结构。杨振宁说:
自然界为它的物理定律选择这样的数学结构是一件神奇的事,没有人能真正解释这一点。显然,这些数学思想的美是另一种美,它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美很不相同,物理的日趋数学化意味着在我们的领域内这最后一种美越来越重要。

◆ 此曲只应天上有——开普勒的和谐宇宙

天体的运动只不过是某种永恒的复调音乐而已,要用才智而不是耳朵来倾听。

◆ 从开普勒的导师第谷说起

另一方面他的观测又否定了古老的地心说。于是他提出了新的地心说:让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些行星以太阳为中心旋转,而太阳又率领这些行星绕地球旋转。这样,他在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之间,在科学与神学之间,选了一条他认为“万无一失”的折中路线。

◆ 毕达哥拉斯的信徒

开普勒对天文学并没有表现任何兴趣,他热衷的是神学

像我们这个令人焦虑和动荡不定的时代,难以在人性中和在人类事务的进程中找到乐趣,在这个时候来想念起像开普勒那样高尚而淳朴的人物,就特别感到欣慰。在开普勒所生活的时代,人们还根本没有确信自然界是受着规律支配的。他在没有人支持和极少有人了解的情况下,全靠自己的努力,专心致志地、艰辛和坚忍地工作几十年,研究行星运动的经验以及这运动的数学定律。使他获得这种力量的,是他对自然规律存在的信仰,这种信仰该是多么真挚呀!如果我们要恰当地对他表示敬意并纪念他,我们就应当尽可能清楚地了解他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各个步骤。

◆ 五种正多面体带来的灵感

5种规则的正多面体
由欧几里得几何学证明,只有5种正多面体

日日夜夜我不停地从事计算,直到我看见用公式的语言表达的句子与哥白尼的轨道完全吻合,直到我的欢乐被风吹走。

◆ 一生颠沛流离的开普勒

应当知道开普勒在何等艰难的条件下完成这项巨大的工作的。他没有因为贫困,也没有因为那些有权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代人的不了解,而失却战斗力或者灰心丧气。而且他所研究的课题还给宣扬真理的他以直接的危险。但开普勒还是属于这样的一类少数人,他们要是不能在每一领域里都为自己的信念进行公开辩护,就绝不甘

◆ 第谷临终正确的选择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宝贵的资料散失了,人类文明史会遭到多么大的损失?

◆ 八分的误差引出了伟大的发现

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动规律时,他清醒地认识到有三个基本原则不能丢掉:一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二是坚信第谷观测资料的准确性;三是毕达哥拉斯神秘的数学和谐

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这就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是开普勒第二定律:由行星到太阳之间连一条线(学名叫“矢径”),这条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啊,“均匀性”这一美学标准总算以另一种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 世界的和谐

行星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称公转周期)的平方,正比于它们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这就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以太阳位于其焦点的椭圆上运行;
第二定律:矢径(连接从太阳到行星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的平方正比于它们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

物理学规律,它既适用于天体,又适用于地球上的物体。这种天地平权的思想,是物理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

但他仍然被毕达哥拉斯的神秘主义捆住了手脚。直到发现三大定律之后,他还相信太阳是圣父,行星是圣子,而制约宇宙的数的和谐关系则是圣灵。宇宙正是这种三位一体神圣关系的体现。他不愿放弃数的神秘的和谐关系,他说:

◆ 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牛顿的引力理论

没有规律的事实是索然无味的,没有理论的规律充其量只具有实用的意义。

科学在艺术上不足的程度,恰好是科学上不完善的程度。

◆ 叱咤风云的科学巨人

牛顿诞生在英国林肯郡格兰汉镇附近的沃尔斯索普村(

校长毕业于剑桥大学,热爱教育事业,还有可贵的责任感。在校长和舅舅的劝说和资助下,牛顿于16岁复学,重返中学

科学史上被称为“牛顿的奇迹年”,与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年”遥相辉映

◆ 苹果与月亮的思考

牛顿沉思的是:“月球为什么不像苹果那样,落到地面上来呢?

首先,科学美学标准中“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在对象的统一性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地方,美作为多样性而存在;而在多样性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地方,美则为统一性存在。

当牛顿问苹果落地而月亮为什么不落地时,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也许会引起人们普遍的讪笑

好奇心

毁掉了许多值得珍惜的好奇心和好问题

毁掉了许多值得珍惜的好奇心和好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说他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因为他在别人已经失去好奇心的年龄,他还保持童年时期的好奇心。

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我自己却总觉得是在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时不时捡起一枚比别人更光滑的卵石,或者更美丽的贝壳,并为此感到欢快愉悦,而我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没有被发掘出来。

原理》将永远成为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的最伟大的定律。

在我们看来,牛顿活着的时候竟然成为讽刺

牛顿力学最辉煌的成就,也许可以说是推算哈雷彗星的回归时间,和对一颗新行星(海王星)的预言。尤其是后一个预言,推算的误差只有1°,真是令人惊叹不止!

◆ 牛顿的美学思考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也许我们会认为平方反比关系是牛顿根据严格的数学规则计算出来的。实际不尽如此。我们且看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在他的著作《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中怎么说的。他写道:
牛顿理论确实解释了太阳系的所有观测到的运动,但代价是引进来一些多少有些随意的假设。例如,引力定律说,任何物体产生的引力随离开物体的距离的平方反比例地减小。在牛顿理论中,没有什么特别的需要平方反比律的东西。牛顿提出平方反比律的思想是为了解释太阳系的一些已知事实,如开普勒的行星轨道大小与行星环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的关系。除了这些观测事实外,在牛顿理论中,我们可以用立方反比律或2.01次方反比律取代平方反比律,那一点儿也不会改变理论的概念框架,只是可能改变理论的一些次要的细节。爱因斯坦的理论严格得多,远没有那么自由。对于在引力场中缓慢运动的物体,即我们可以在寻常意义上谈论引力的情形,广义相对论要求力必须以平方反比的形式减小。

但他不像后来的爱因斯坦、狄拉克那样确信自己的美学标准,当美学标准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他会沮丧、失望,并陷入迷茫之中

如果是狄拉克,他就会说:“重新测量地球的半径吧,我的计算不会出错!”如果是爱因斯坦,他就会说:“如果我错了,那我就会为上帝感到遗憾。”

◆ 两次考验显示出的美和力量

我们要想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正确与否进行辩护,必须从美学价值方面着手。没有规律的事实是索然无味的,没有理论的规律充其量只具有实用的意义

科学在艺术上不足的程度,恰好是科学上不完善的程度。

◆ 一首美丽的交响乐——热力学两定律

一首美丽的交响乐
——热力学两定律
群芳斗艳中花卉精致的美,昆虫世界中极为丰富多彩的类型,人类和动物身上器官的精巧的构造,对于所有这些的说明,构成了力学的领域。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对于我们的物种来说,这一点是有用的和重要的,即有些感觉印象是讨人喜欢的,因而去追求它们,而对另一些则讨厌它们;我们认识到去构造尽可能精确的周围环境的图像,并严格地依据是否与经验相一致来区分其真假是何等重要。由此,我们能用力学来说明美的概念的起源,就像说明真的概念的起源一样。
——玻耳兹曼

我有无穷的好奇心,喜欢看各种各类不属于物理学和物理学史以外(包括文艺、艺术、建筑、哲学……)的书。可惜我没有天才所具有的强大记忆力,众多知识在我大脑里成了大量碎片,彼此无关地自由游荡、冲撞;如果不强行整理、写成文字,这些碎片就渐行渐远,最终完全消失在记忆之外。在这些尚未消失的碎片之中,我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与我写的这节文字有关,而且曾经激发过我无限的思绪。

◆ 热力学两定律发现的故事

热力学第一定律:宇宙的能量是常量(The energy of the universe is constant),这一定律就是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简称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的熵(entropy)趋于一个极大值(The entropy of the universe tends to a maximum),这一定律又称熵增大原理。

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电、磁、热、化学亲和力和重力等作用,都可以看成是同一物理现象的不同表现形态

简单性”。图为耶鲁大学物理系为吉布斯树立的纪念雕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他第一个用实验精确地测量和计算出热功当量。他的实验和计算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问题首先在于寻找一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可以使个别的自然过程归因于一般的规则而可以从一般的规则推演出来……理论自然科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去发现自然现象的最后的和不再变化的原因。

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1824—1907)将亥姆霍兹的“力的守恒”正式改称为“能量守恒”;他还和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同时研究出热与功转化的情形,得出ΔU=Q+A,即物体内能的改变量ΔU,等于外界对此物传递的热量Q和外界对此物做的功A之和。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自此,意义广泛的能量守恒定律正式成为物理学中最普遍、最深刻的定律之一。

美丽的大自然再一次向人类展示出她那绚丽多彩、婀娜多姿、云兴霞蔚和气象万千的面貌。

这种机会小得几乎等于零,以致实际上不可能。再打一个极通俗的比方: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任意瞎敲,它有可能打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吗?不能说不可能,但这种可能的机会小到几乎为零。

熵就是分子运动“无序性的量度”。熵增大原理就是一个孤立系统的无序性只会越来越大,一直大到不能再大为止。我们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一杯清水里滴进一大滴红墨水,红墨水分子的无序运动使它渐向四方扩散,直到这杯清水全部成为淡淡的红色为止。对这杯浅红色水来说,它的熵到了极大值。这杯清水变为浅红色水的过程,称为熵增大过程。如果扩散到全部清水里的红色分子再自动集聚在一起成为一大滴红墨水,即由无序状态自动变为有序状态(也即是熵减小),这种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学家并不会因为懂得了彩虹的形成原因是光的散射定律,就失去了对蔚蓝色天空和紫红色落日的感动。

◆ 鬼魂般的粒子——中微子

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它们组成了大千世界里最基础的物质——原子

◆ 黑洞热力学

黑洞的温度是绝对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包括光和热都不可能从黑洞里逃逸出来,既然如此,黑洞的温度只能是绝对零度;否则的话,热作为一种能量就要从黑洞里逃逸出来了。

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50年提出的,有时被用于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并没有期望从广义相对论中得出熵,[10]然而,从这个理论得出的结果并不违背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定律。
当我们目睹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如此巧妙、精致地既适用于微观、宏观的物质运动,又令人惊讶地适用于宇宙中物质的运动时,我想每一个具有想象力的读者一定会像列维坦见到美景和歌德、托尔斯泰听到优美的乐曲一样,激动得泪流满面。

◆ 哪位神明写出了这些符号?——麦克斯韦方程组

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少年时期都有着几乎大致上相同的爱好和才能。例如,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证明,他们在少年时期都特别喜欢几何和艺术(音乐、诗歌、绘画等),而且在这两方面都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才能

◆ 喜欢写诗的麦克斯韦

为什么像玻耳兹曼、麦克斯韦、普朗克、爱因斯坦和海森伯这些在物理学领域里取得过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巨匠们,都显示出在数学和诗歌、音乐方面特殊的才能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它说明不同思维方式的结合,对于科学研究有极重要的意义;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仅仅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不可能取得的。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想,是思想的精粹,寥寥数行就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袒露出自己的思想。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首很美丽的诗歌。我们所探求的方程式就是大自然的诗歌。

◆ 19世纪前叶电磁学发展简史

自然界对称性的欣赏贯穿于人类文明之中。对称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常在于不那么对称。

◆ 麦克斯韦方程组

麦克斯韦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就是把……电磁学里的4个定律写成了4个方程式:第一个是库仑定律,第二个是高斯定律,第三个是安培定律,第四个是法拉第定律,其中E是电场,H是磁场。

这种不对称起因于带电体有单独电荷存在,例如正电荷或负电荷;而磁体总是两极同时存在,磁南极和磁北极永远不能分开,自然界还没有单独的磁极存在。如果磁单极(magnetic monopole)不存在,高斯定律就只能为零。如果真像狄拉克设想的那样有磁单极出现,这一个不对称性就消除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也就更加对称。但是,当代物理学至今还没有在实验上找到磁单极存在的证据。
哪位神明写出了这些符号?
灵魂的渴望平静下来,
让大自然的秘密向我敞开![4]
——歌德

◆ 连锁倒转法——爱因斯坦使对称性成为现代物理学明星

一个统一理论之中含有内在的因素可以导致更高的统一理论,其中存在的某种对称性就是这样的因素;扩大原来的对称性就会导致更高的对称性,从而导致更普遍的、更全面的统一理论。

◆ 在伯尔尼专利局

“奥林匹亚科学院”的三员大将:(左起)哈比希特、索洛文和爱因斯坦

1931年的爱因斯坦。当有人问他的聪明才智是从哪儿来的,他回答道:“我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是充满好奇。

◆ 爱因斯坦的对称性思考

不仅这个实验你注定要失败,你还可以设计许多实验,你都会注定失败。所以伽利略说:任何一种现象都无法确定“萨尔维阿蒂大船”是否在运动

为什么说有希望用光速来测定呢?原因是麦克斯韦测出的光速c如果真是相对于“以太绝对参照系”而言,那么在以速度v行驶的“萨尔维阿蒂大船”上发出一束光,这束光的速度就应该是(c+v)了!这是由伽利略变换中的“速度相加法则”来决定的。好了,如果我们测出船上发出光的速度是(c+v),我们就知道船正在走,而且速度是v。

因为如果用测量光速的办法也不能决定“萨尔维阿蒂大船”是否在运动,那么,在大船行走时发出的光,

1905年在伯尔尼的一个早晨,爱因斯坦在起床时突然醒悟到:同时性并不是绝对的,对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对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就并不一定是同时的。我们举一个例子

只要我们承认光速不变原理,那么杰克和吉尔就感觉到以往大家都承认的“同时性”不再绝对正确:静止不动的杰克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事情,运动着的吉尔看来就不是同时了!

◆ 对称性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

t′<∆t,也就是说同一事件在火车上经历的时间∆t′比站台上所经历的时间∆t要短一些,也就是说火车上的钟比站台上的钟慢了。但火车上的人并没有时间变慢的感觉。

除了时间变慢以外,还有空间的改变,即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会缩短

中:m0是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的质量,称之为静质量;m是物体相对于观察者以速率v运动时所测得的质量,称之为观测质量或相对论性质量。

E=mc2
它说明,一个物体只要它的能量增加,其质量亦将成比例地增加。

原来在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

一书中,爱因斯坦以浅显的语言和身边的事例讲述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运动的火车、耀眼的闪电、巨大的星系,在爱因斯坦的仔细追问下,这些平常事物竟然是如此不可思议。
爱因斯坦在建构

◆ “我一生最愉快的思想”

在牛顿力学中速度是一个相对量,加速度是一个绝对量。如果进一步问,加速度相对什么而言呢?

光速c的发现导出狭义相对论,普朗克常数h的发现导致量子论的建立等等。mi/mg等于普适常数这一事实,使爱因斯坦相信,这是一个“准确的自然规律,它应当在理论物理的原理中找到它自身的反映。”大自然中的常数反

空间某物体受到引力的作用,与物体以相应加速度做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效应相同,这就叫作“等效原理”。

当乘汽车时,如果车突然加快,人就会突然向后仰,紧压到坐椅背上。这次他们又这样判断:火箭在加速。只有当他们看见了游近的星,才明白自己错了,他们很奇怪,这两种效应怎么完全一样呢?

广义相对论颠覆了“绝对的时空观”,如果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就相当于可以去除所有的星辰、原子和质子,也就是说去除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只剩下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认为正好相反,空间和时间是由宇宙中的物质来决定和定形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被弯曲和变形,就像放在床垫上的物体的重力使床垫弯曲变形一样。光线在大物质(如太阳)的附近时可看到明显的弯曲,钟表在较强的引力场走得比平时要慢,在宇宙的尺度里,所有这一切都可得到验证,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却无关紧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讲,牛顿和伽利略对自然的经典描述就足够了

原来引力场也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对一个从山上自由下落的人来说,当他下落时,他周围并不存在什么地球的引力场!如果这位下落的人把握在手中的小钉锤松开,由于所有物体有相同的自由下落加速度,所以这把小钉锤将与下落者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从人与物相对位置而言,下落的人可以认为自己处于“静止状态”。

中文字为:“当我跌落时,如果我把锤子扔了,锤子就会与我以同样的速率下落。”“对我来说,锤子看起来是不动的,它似乎是静止的。”

◆ 1919年11月6日

不过就是以引力重新解释了弯曲空间的数学,以一个场方程决定一定物质和能量产生的曲率。

物质引起了时空的弯曲,引力又是时空弯曲(即曲率)引起。现在看来“力”只是幻象,是几何的副产品。地球之所以绕太阳运行,是因为空间曲率在推动地球。也就是说不是引力在拉,而是空间在推。在牛顿那儿,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的绝对参照系;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时间和空间是动态的了。

在爱因斯坦以前,物理学家都是由实验、经验事实,归纳出一个方程,然后由这个方程得到某种对称性(即变换的不变性);到爱因斯坦,他把这种探索方法来了一个“连锁倒转”,先假定某种对称应当存在,然后以这为根据演绎出一组方程,然后用实验证实这些方程。

◆ 20世纪审美判断的一场较量 ——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老一派的科学家抓住实验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根本标准,不容动摇;而新成长起来的年轻理论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判断真理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标准,不能死死抓住实验标准而断然否定物理学理论中的美学标准。在两种本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参照的标准讨论中,却被老一派物理学家以非常极端的、断然否定的态度,变得彼此不能相容,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实在是一种不幸

◆ 矩阵力学横空出世

当海森伯将玻尔的对应原理加以拓展,并试图用来建立一种新力学的数学方案时,他惊奇地发现他建立的是一个连他自己也十分陌生的数学方案,其最大特征是两个量的乘积决定于它们相乘的顺序,即pq≠qp(一般乘法是pq=qp,如2×3=3×2)。海森伯对这个新方案感到没有把握,因而在论文的结尾写道:
利用可观测量之间的关系……去确定量子论中论据的方法在原则上是否令人满意,或者说这种方法是否能开辟走向量子力学的道路,这是一个极复杂的物理学问题,它只能通过数学方法的更透彻的研究来解决,这里我们只是十分肤浅地运用了这个方法。

◆ 秋水文章不染尘——“有魔力”的狄拉克方程

狄拉克一来,把费米的工作、玻尔的工作、海森伯的工作,都一下子网罗在里头。所以我曾经说,看了狄拉克的文章以后,你就有这么一个印象,觉得凡是对的东西,他都已经讲光了,你到里头再去研究,已经研究不出来东西了。

◆ 第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自旋

第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自旋

◆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狄拉克的第二个预言是说宇宙里正反物质是对称的。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应当有一半的正物质,一半的反物质(反物质由反粒子组成),二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这一预言无法证实,从目前各种迹象来看,粒子的含量远远大于反粒子含量,二者是不对称的

◆ 狄拉克的数学美原理

数学家的游戏中,数学家自己发明规则;而在物理学家的游戏中,规则却是自然界提供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况就变得更明显了:数学家感到有趣的规则正好就是自然界所选择的规则。

在黑板上题词并永久地保存下来。他在黑板上写的是:“一个物理学定律必须具有数学美”

◆ 附录:杨振宁论“物理学与数学”和“美与物理学”[3]

常常有年轻朋友问我,他是应该研习物理,还是研习数学。我的回答是,这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爱因斯坦在晚年时(1949年)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他选择了物理

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
年轻人面对选择前途方向时,要对自己的喜好与判断能力有正确的自我估价。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 诺特的伟大发现: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如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等。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 什么是宇称守恒定律

而“宇称”是指物理定律在左右之间完全对称。这种对称是一种分立的而不是连续的对称。如果打一个浅显的比喻就是,一个基本粒子遵循的运动规律,它的“镜像”粒子(即这个粒子在镜中的像)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完全一样

◆ 吴健雄接受挑战

这件事给我们一个教训,就是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人们对于对称性的了解,或者说对于物理学之美的了解,由此更加深刻了。

◆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意思是指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丑中有美、美中有丑;奇中有偶、偶中有奇;生中有死、死中有生;对称中有不对称、不对称中有对称……这种对称—不对称性的美学思想传统也许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杨振宁和李政道,使他们比更重视对称性的西方科学家更容易打破西方科学美学传统中保守的

◆ “大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规范场的故事

这项奖授予杨振宁,是因为:
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场论(a general field-theory),这个理论综合了自然界的物理定律,为我们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作为20世纪理性的杰作之一,这个理论解释了亚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 两个重大的突破和弱电统一

,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原来是同一种相互作用,后来由于宇宙在大爆炸后温度降低,由自发对称破缺引起了两种相互作用的差别,形成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

对称意味着静止和束缚,不对称则意味着运动和放松。一个强调秩序与规律,一个强调任意与偶然;一个具有刻板的形式和约束,另一个则具有活力、技巧和自由

科学家已经明确,正是由于对称破缺,系统才能向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方向发展。有一种热力学理论叫“耗散结构理论”,

◆ 美与真的统一

义相对论、经典物理学、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杨-米尔斯理论、大爆炸、虚无的固定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