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原则
————————————————————————
封装变化
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针对接口编程,不针对实现编程
为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类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依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类
只和朋友交谈
别找我,我会找你
类应该只有一个改变的理由
什么是复合模式
在形式上,复合模式确实是多个模式的组合,但满足了这一条并不一定是复合模式,注意它的定义:
将多个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框架”,以解决一般性问题。一提到“框架”,可能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MVC吧,不过MVC确实是一个经典的复合模式。
MVC与复合模式
Model,View,Controller各自的职责:
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下控制逻辑与应用逻辑(算法逻辑)的区别:
所谓控制逻辑,就是判断在当前情景下应该调用什么对象的什么方法。
而应用逻辑指的是具体对象的具体方法的内部实现(某个复杂的算法,或者一系列的具体处理)
(非要细说的话,View里面其实也包含了一点控制逻辑(根据用户动作判断应该调用哪一个Controller),当然,一般情况我们都把这点逻辑忽略不计的)
MVC的最大优点就是把表现层View与模型Model分离,实现了设计上的松耦合(应对变化)以及代码的复用(View可以随便换,只需要改改新View里面那一丁点儿控制逻辑就好了)
前面说过了MVC是一种复合模式,那它到底复合了哪些模式,一起看看:
1.策略模式
视图和控制器实现了策略模式:视图是一个对象,可以被调整使用不同的策略,而控制提供了策略。视图只关心系统中可视的部分,对与任何界面行为,都委托给控制器处理。使用策略模式也可以让视图和模型之间关系解耦,因为控制器负责和模型交互来传递用户的请求。对与工作是怎么完成的,视图豪不知情。
2.观察者模式
模型实现了观察者模式,当状态改变时,相关对象将持续更新。使用观察者模式,可以让模型完全独立于视图和控制器。同一个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视图,甚至可以同时使用多个视图。
3.组合模式
显示包括了窗口、面板、按钮、文本标签等。每个显示组件如果不是组合节点(例如窗口),就是叶节点(例如按钮)。当控制器告诉视图更新时,只需告诉视图最顶层的组件即可,组合会处理其余的事。
MVC应用了多个模式,并能够较好的解决设计上的一般性问题,所以被称为复合模式。